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4课 锦瑟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4课 锦瑟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锦瑟教案粤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锦瑟

2、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

3、)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艰困的青少年时期李商隐的高祖、曾祖、祖父与父亲四代,都只做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县尉(掌管一县军事的长官)和州郡太守(州郡的行政长官)的幕僚(参谋书记之类的僚属)一类低级官吏。他三岁时,父亲被罢免嘉县(今河南)县令一职,改任浙江一带幕府的幕僚六年多之久,李商隐跟随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他“浙水东西,半纪漂泊”(祭裴氏姊文)的童年生活。九岁

4、时,父亲病故,李商隐只得与母亲回荥阳安葬父亲,父丧期满后,全家迁到洛阳。为了维持生计和偿还为营葬父亲所借的债务,李商隐到处替人抄抄写写和做短工,十几岁的孩子承受着莫大的精神压力,相信这种经历,不仅使得李商隐较早地感受了生活的艰苦,为其后来创作关心民苦的诗歌准备了素材;同时也督促他勤奋苦读,走上仕途以振兴家道。幸运的是,他能受教于一位擅长古文与书法的堂叔,并于16岁就著有才论、圣论。可见,青少年时期,李商隐的文学才华已初露锋芒。第二阶段:漫长的10年应举路李商隐16岁开始就把文章投递给社会名流,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为自己应举铺路。17岁得到郓城(今山东)节度使(纵览郓城军政大权的长官)令狐楚的赏

5、识,被聘作幕僚,让其与令狐楚的儿子一起学习骈体文,而后,令狐楚又资助李商隐进京应试,李商隐两次落第后,于836年曾在玉阳山(今河南)学道,唐代尊崇道教,有不少公主与宫女入道观为女冠,李商隐不免要同本是宫女的女道士接触,了解她们单调寂寞的修行之苦,这之中难免发生不足与外人道的恋情。这从其诗句“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中隐约透露出这一信息。公元837年,李商隐经过数次失败后再次上京应举,终于入选,于二十五岁圆了他约十年登进士第的美梦。这在当时“五十少进士”的年代,是十分荣耀无比的。李商隐十分感激令狐楚的帮助,从十七岁开始到二十五岁(829837年),除了一年左右(83

6、3834年)在表叔手下任职外,一直没离开令狐幕府,直至令狐楚病逝(837年底)。李商隐不得不另寻出路。大约第二年,他应聘于泾原(今山东)节度使王茂元手下,并娶了王茂元之女为妻。李商隐在这个时期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书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仕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婉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第三阶段:踏上仕途深陷党派之争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

7、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而曾经有恩于李商隐的令狐楚则为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与王茂元之女的婚姻自然引起牛党不满,或许李商隐还不知道,看来似乎为金榜题名并娶得美人归而自然得意的李商隐,此时已悄悄堕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遗憾的是,李商隐能够尝到李党的得势(唐武宗840846年初)不过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必須遵循慣例(唐律名例中设立不孝将背负罪名的刑罚,成为“不孝法。,離職回家守孝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

8、立的李商隱不得不放棄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他閒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執政最輝煌的時期。于是错过了的历史便在新登基的唐宣宗皇帝处改写了。唐宣宗大黜李党,重用牛党,李商隐备受排挤、职位不保。从此,李商隐在仕途上更加地步履维艰、处处受挫。三十五岁起,就开始了飘零的游宦生活,远走他乡。事业上的不得志加上英年丧妻,沉痛的打击湮没了一切幻想,李商隐万念俱灰,从此虔心事佛。此时的感慨万千都化作无限的乡愁、情愁与国愁,“隐伤”的情感由此基本定型。然而,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停下追逐理想的脚步,更写出了大量吟咏爱情、体恤民苦、悲天悯人的震撼诗句。他那些淒迷縹緲朦朧的詩篇,從宋

9、代起,一直便是炫人心目中的美麗詩謎,引起了許多挖空心思的揣測,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苦苦寻觅他所追寻的一切。对于李商隐的人生我们大致可以寻迹些线索,然而,想去深入了解他的无题诗、锦瑟等诗作的人无论怎样都无法真正地自圆其说。我们无法肯定,他的爱情生活究竟如何?他的初恋是柳枝还是另有她人?究竟是宋华阳还是宋华阳姐妹抑或是她的原配给了他精神世界无限的灵感?“锦瑟”究竟是谁?荷花呢?凡此种种,都迷幻一般地萦绕在仰慕他的心灵的深处。更为他本人添上了愈加神秘且奇迹般的色彩。或许,正是李商隐那种不甘心失败,对美好政治和幸福爱情的火一般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情与真理的精神,才会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才会根植在

10、人类社会永恒的主旋律之中。李商隐的确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历史的长河,用他一生的奇迹创造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精神产品。他的奇将会被更广大的读者认同,他的诗也将会拥有更广大的读者!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

11、不易。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四、赏析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一一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

12、,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

13、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

14、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

15、,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

16、惘然若失了。五、补:1、译诗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2、品典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

17、亦表达殷切的思念。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内涵一致。3、结构与主题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78句

18、: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5、鉴赏要点构思新奇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关于练习一、锦瑟是李商

19、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这首诗各部分(联)的象征意义。参考答案: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第四单元第14课论民本教案语文版必修5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

21、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孔子的仁爱更多的

22、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

23、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

24、。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并正音。板书或投影生字和易错字词

25、正音正字社稷粢盛桀纣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獭鸡豚狗彘庠序孝悌三、阅读理解。1 读准字音,注意句读。23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第一部分: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是故:因此。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

26、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第二部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斯:那么,就。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

27、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苟:如果。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

28、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第三部分: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不可胜诛:“胜”,尽。不能杀尽。壮者散而之四方: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仓廪实,府库充: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莫以告:省略句,介

29、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后成为固定成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

30、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第四部分:从而刑之: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刑,名作动,施刑。焉:疑问代词,哪里。乐岁、凶年: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驱而之善:引导他们向善。奚暇治礼义: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盍反其本:盍,兼词,何不。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树,名作动,种。衣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百亩之田:相当于现在三十亩左右。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

31、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

32、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四、布置作业。1 后练习一、二、五题。2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略)二、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3、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系。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正因为君由民立、国

34、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35、。第三部分:主要讲百姓有反抗君主暴政的权力。君主府库被粮食物资充满,而百姓却或流离失所,或暴尸荒野,百姓因此不为君主出力,这是天经地义的。孟子在这里强调统治者必须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勤政爱民,“与民同乐”,而反对统治者的任意作为、营私谋利和不顾百姓死活,否则便可“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可见孟子对君臣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曾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这也体现了孟子重视人格平等而不以势观人的超俗品格。第四部分: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

36、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即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

37、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三、讨论三个问题。1教师归纳: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

38、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不限于这几点,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以上仅为参考。)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例4,明

39、代张居正“为民请命”2 的局限性。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3四、带

40、领学生有选择的朗读背诵。五、作业。阅读印发的资料,也可上网自查资料,思考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今天的民主思想有何异同。附(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深深植根于人类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总的来看,传统的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内涵包括了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其核心是“重民”,把“民”视为政治的根本。但是,民本思想虽然包括民有、民享的成分,但却不包括“民治”的成分;虽然具有民权思想的意味,却没有民主民权的制度。因此,自先秦以至近代,民本思想始终难以被真正贯彻到底,人民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吸收西方人本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打破了其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