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10_第1页
中考古诗词赏析10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古诗词赏析1010复习目标: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复习方法:理解记忆、点拨练习。中考诗词鉴赏一般要求:1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2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抓住古代诗词中动词、修饰语、特殊词(叠词、表颜色的词、虚词等),体会古代诗词炼字之妙(对内容、手法、思想感情等的作用。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 :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 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

2、丧的痛 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 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1 1、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 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 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 2、 结构形式 :诗

3、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3 3、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4 4、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 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 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解题指导(一)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4、 。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探究其作用。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 的原意。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 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二)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分析其含义,1体味诗歌

5、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 妙之处。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 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 象”境”就是诗 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 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 答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6、风直到夜郎西。1 1、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_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 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3 3、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 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4 4、请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

7、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 1 诗中有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万籁俱寂。2 2、 主题:_的隐逸情怀。3 3、 尾联两句在写佳作有何特点,有何作用?答:特点是以声衬静;作用是营造了一种万籁俱寂的境界。4 4、 赏析诗中名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答:Q Q 内容上,诗人借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_路,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_醉。d d 写法上,这两

8、句诗描绘了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_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民向神往。5 5、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写出了哪些感受?两句中的 悦”和 空”各是什么意思? 答: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在日光的照射下焕发出光彩,看见鸟儿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_清的水潭旁,只见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尘念顿时涤除。6 6、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 竹径通幽处”,你觉得 曲径”和 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曲径更好,有幽深、蜿延的意味,有韵味; 竹径”一词过失, 限制了读者的联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9、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 1、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牛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_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2 2、 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早年的梦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文中语句 回答),而现实是“白发生”,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由此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 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3 3、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4 4、 “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5 5、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

10、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 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6 6、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答“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7 7、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8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答:通过写 醉里”和 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 的无奈、悲愤。9

11、9、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 1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2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_明对比。3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答: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暗示贬谪时间长久, 表现了对世态变迁

12、的怅惘心情。4 4、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答: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_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5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 分析。答:“沉舟” “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也对未来并不 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生 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

13、6 6、这首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答:面对困境,不要悲观,要乐观、自信地对待生活。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 1、“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 ,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_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2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_私奉献的精神。3 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

14、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4 4、 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 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 1、前两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以“夜” “秋”点明时间,以“雨”点处环境,夜雨池涨,烘托秋思。后两句_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_2

15、2、这首诗寄赠友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思念朋友、渴望团聚之情。3 3、这首诗所写的离情别绪是很古老的话题,然而诗人却能翻陈出新,有了不同于别人的 第一次独创,试对此作出赏析。答:该诗一、二句写诗人不得归的愁苦,三、四句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思念上,_而是想象着未来与友人欢聚、向友人诉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友人的情景,不仅暂且宽慰了 自己,也安慰了友人,而未来的欢聚,又反衬出今夜的愁苦,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 话的话题,增添了未来重聚的欢乐。4 4、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自古逢秋悲寂廖”写秋,还渲染了悲凉的气氛。5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

16、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 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剪烛西窗”表现夫妻恩爱。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 1、 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亭台”、“夕阳”、“花落”、“燕归”、“小园”、“香 径”等六种景观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 2、“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 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答:_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

17、古传诵的名句。3 3、赏析 “夕阳西下几时回?”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1、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2 2、颔联为什么流传甚广?答:“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 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

18、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该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 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 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3 3、游山西村诗中描写 古朴民风”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山河表里潼关路”这_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

19、悲愤之情。2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兀曲主题的句子。 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 最好?请说出理由。答:“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 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译文】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 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

20、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 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简析】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4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_春 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1

21、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_2 2、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在哪里。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 _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 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 对仗工整,“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比强烈。3 3、 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2、该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 人格化的象征,花 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 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表达了感时伤世 的感情。“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 启下,4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自安史叛乱以来, 战火仍连续不断。 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 家书不至,他如何 放心得下?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 写出了消息隔绝、 久盼音讯不至时的 迫切心情, 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 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两句运用对比的手

23、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对家破国残的感伤 之情。5 5、 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 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头”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 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两句抒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6 6、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本 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情感。泊秦淮 杜牧

2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 1、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两个 笼 好在哪里?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 寒水细沙。两个 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 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2 2、 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 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 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常用来讽刺那些醉生梦死,花天酒地

25、、终日苟且偷安,全不关心国家苦难的人。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表现诗人 忧患意识。3 3、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 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全诗表达诗人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只知道享受的达官贵人们的愤怒,对歌女们的同情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 1、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

26、景物来描写, 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景色的秀丽画面。2 2、 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 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3 3、 江南春是如何写景的?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 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 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 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 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27、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 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 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 富多彩。4 4、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含蓄地借前朝故事揭露当时崇佛修寺的 情景,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 1 表达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 言上西楼,月如

28、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直抒离愁之苦,抒发了作者一腔怀旧之情的诗句是:是离愁。另 U U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_2 2、 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 凄婉。3 3、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剪不断 ,理还乱 。4 4、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点拨: 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5 5、“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现在人们用这 一比喻,有什么新意?以“丝麻”喻“离愁”, 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 作者孤寂忧愁之感。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

29、理。6 6、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此句自画形象, “无言独上”,隐寓心中愁思郁积,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 可见其孤独之甚, 哀愁之甚。更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7 7、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句对离愁作形容、限定,以见胸中有种与别人不同的愁情在扰乱着无法解脱。前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写出愁情的纷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 句以味觉写愁之味 . .9 9、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 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30、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 天相对,怎不感到寂寞。1010、 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 思”。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 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实际上写词人此时_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回忆, 有对现状的伤感, 有对未来的忧虑, 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1、是最真切的感受。_1111、这首词如泣如诉,凄惋感人。请你根据你了解的作者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准确 的语言把上阙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诗人无言地独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树遮蔽的幽深小院,更加寂寞,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 1、 概述诗的内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2 2、 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竹、桃、江、蒌蒿、芦芽,动的景物有鸭、河豚,诗 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春天来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3 3、 任选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这首题图诗,着意刻

32、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 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 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 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 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 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 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 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33、。诗人 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 1、 村居描绘的是乡村早春的景色。2 2、 村居这首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的是春景;“儿童散 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儿童放风筝时的欢乐,体现他们的天真烂漫,勃勃生机 。3 3、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 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 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

34、的欢乐。望岳杜甫1.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哪个字展开,又是按什么顺序 来写的。写出泰山什么特点?“望”字展开的,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 悬想将来的登岳。雄伟神奇秀丽的特点2.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凌” 突出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3 3登飞来峰中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4 4、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和“割”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钟”字,

35、聚集,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分割, 写出泰山的雄伟高大。5 5、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6 6、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画面: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 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 1、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2 2、 几处”为什么不是 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36、,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 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 会到来。3 3、 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本诗通过 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 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 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 突出了春行”的特点。4 4、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

37、是什么?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 突出了 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花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5 5、诗人把游春人的活动和春景结合起来描写,做到情景交融的两句诗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 1、 请描绘一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

38、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_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2 2、 举例说明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接天莲叶无穷碧,对偶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 3、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友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 1、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的感慨和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2 2、 首联:叙事;颔联:抒情;颈联:写大漠奇景,尾联:叙事【赏析】(1 1) “大漠孤烟直,

39、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_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_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2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借景抒情,诗人以 蓬”、

40、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 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1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费文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

41、记 引图经)。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2 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一个“空”字, 前面的“空余”的“空”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_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 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写律诗要避重字,但“黄鹤”二字却三次出现,“空” 字两次出现,实为罕见,此乃以立意为要而不拘律诗的常规,是此诗重复用字的奇处、妙 处。(3 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汉阳晴川

42、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4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_赏析总结: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 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 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 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 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 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

43、登楼远眺 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 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寻隐者不遇贾岛1 1、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2 2、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 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44、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一人物:_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嘛!表达自我感情: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 与已无关。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 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 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 的感受。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 1、 这首诗表达了边关将士以及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

45、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的 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的 感情。2 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典故。3 3、 “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什么气氛?运用互文,渲染一种孤寂、苍凉的气氛。松下问童子,言师米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1、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了到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 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

46、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 2、 本诗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运用拟人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 积极、 向上的思想情感。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 1、 诗中的周郎、大乔、小乔分别指谁?周郎指三国时吴国的将军周瑜,大乔指孙策的夫人,小乔指周瑜的夫人。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只_3 3、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写法?揭示了什么哲理?这首诗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揭示了人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条件,离不开

47、际遇的道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 1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运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相映的表现手法。3 3、 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或者从嗅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_农村生活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1 小令仅

48、28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 ,其中表现 主旨的(直接抒情)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2、词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了眼前那悲凉、_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秋思(乡思或乡愁)。3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出的画面。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来的乌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梢头;一 股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 桥边一座茅屋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只有它才说明这里有人迹,给这死一般寂静的一切增添了几分活气。一条灰

49、黄色的乡村古道蜿蜒伸向远方,这深秋时 节的冷飕飕寒风一阵紧过一阵,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驮着“断肠人”缓缓行进在古道上。4 4崔颢在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两句诗,与马致远的“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表达的心境相似。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1 开头两句: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一一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_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写出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2 2、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表面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 要想头脑清楚

50、目光远大,就要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对读 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3 3、 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 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4 4 全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借景抒情_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5

51、5、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是:不畏浮云_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着再写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 1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2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 红杏” 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 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 也是封

52、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 诗歌首句中的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 作用?“僵”、“孤”意为年老体弱、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表_望。3 3、 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南宋朝廷风雨摇摆的处境。在结构上,“风吹雨”这三个字承上启下,由 现实转入梦境。全诗抒发了

53、强烈的爱国情感。4 4、 本诗中体现作者爱国的诗句是:僵卧_5 5、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句,“入梦_却遭到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 1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思想感情. .2 2、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3 3、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得妙在何处?答:诗中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这样写显得深动真切,感情深沉,蕴涵丰富(“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54、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 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4 4、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显叹零丁 . .写得妙在何处?答:诗中巧妙地利用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这样写显得深动真切,感情深沉,蕴涵丰富5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 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 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55、还?1 1、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2 2、 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3 3、 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表达效果。“绿”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是通感,化听觉、感觉而为_视觉,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 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公元 1727-1814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清 代著名学者和诗

56、人。1 1、 论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写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作者在这首诗中强调,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诗人应有自己的新创造。2 2、 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既充分肯定了李杜诗歌的巨大影响,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李杜诗歌的影响必然显示出局限性。3 3、 后两句强调了什么?突出了每个时代都应当有才华杰出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生机勃勃的诗歌创作。注解: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风骚 是指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及其影响。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

57、黄河”、“白云”有何作用?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2 2、 “ 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 1 )对比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 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 现出来了。( 2 2)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3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什么作用?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 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

58、_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 1 作品写出了小童怎样的情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 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2 2、作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 现。3 3、作品的结尾有怎样的妙处?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 1、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 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2 2、 诗的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落红不是无 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多么新奇的诗句。在古人眼里,凋谢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