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3、,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

4、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一黄疸病篇中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2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全方无清

5、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七计量的准确性一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二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三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伤正。四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再次感想王老

6、师的精心教导!篇二: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

7、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主要有2个心得:1. 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2. 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

8、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比如地球与太阳之

9、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体恢复平衡。

10、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篇三: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09级中医1班宋修发(XX020XX2)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

11、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

12、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

13、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

14、:“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

15、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四、用药精、准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五、辩证论治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16、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六、老师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开ppt的殿堂,之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

17、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篇四:金匮要略学习总结金匮要略学习总结1.痉湿暍病方证分析括蒌桂枝汤治疗原则:解肌祛风升津舒经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津液不足,经脉失养症状分析:太阳病,其证备(发热恶风,汗出)桂枝汤证身体强,几几然风邪客表,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脉反沉迟津液不

18、足,经脉失养方剂:括蒌桂枝汤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括楼根清热生津病因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津液不足,经脉失养症状分析:太阳病无汗麻黄汤证小便少卫闭营郁,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气上冲胸-气机逆乱口噤不得语津液不足葛根汤治则:发表生津,舒缓筋脉方剂:葛根汤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麻桂相伍,辛温发汗,解表之力强欲作刚痉病因病机:阳明实热,耗伤阴津,筋脉失养症状分析:胸闷实热内结,气机不通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阳明实热,耗伤阴津,筋脉失养,发为痉病大承气汤齗齿治则:急下存阴,釜底抽薪方剂:大承气汤方解: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病因病机:寒湿袭表,闭阻营

19、卫症状分析:以方测证,有太阳表实证麻黄汤关节肌肉疼痛风寒湿邪闭阻营卫气血方剂:麻黄加术汤方解:麻黄汤-发汗解表白术健脾祛湿症状分析:一身尽疼风湿袭表,阻滞营卫发热,日晡所剧风湿化热方剂:麻杏苡甘汤方解:麻黄辛温解表薏苡仁清化淡渗杏仁宣肺利气篇五:金贵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广饶县中医院高兆佐金匮要略是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金匮要略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

20、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篇二: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

21、”,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

22、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主要有2个心得: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

23、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

24、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体恢复平衡。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

25、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篇三:金贵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广饶县中医院高兆佐金匮要略,是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金匮要略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

26、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

27、真学习它,学好它。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原文基础,多认识和记忆一些繁体字,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奠定基础。二、熟读、背诵原文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也只有掌握了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

28、文,重要的辩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例如各病篇中应牢记其各证的脉象、辩证、方药和治法,其各类证治的原文也应例举出来。三、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三阴三阳病症及疑难杂病类型,而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治则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其证治对于肺气虚寒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四、深度总结和学习(1)掌握一类病中的各种证治与方法如腹满病篇中,腹满病辩证为寒、热、虚、实,其证治又分为里实兼表寒症,方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