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_第1页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_第2页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_第3页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_第4页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一.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器材:溢水杯、小桶、弹簧测力计、水、重物2.猜想与假设: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液体所受的重力。2.实验步骤分析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溢水杯中放满水,把物体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用一个空的小桶来接溢出的水(这样, 桶中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同时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则F=G- F。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总,则G排=6总一6桶。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换用其他形状的物体,重复实验,寻找规律。(2)实验表格(3)实验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

2、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4)实验反思本实验为什么要重复多次?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加满,验结论吗?如果溢水杯中没有装满水,得出实验结论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 液体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会造成什么影响?还能得出实就会使F浮大于G排,从而无法和气体。实验 次数物体所受重 力G物(N)物体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读书F (N)浮力F浮 (N)小桶和排开 水所受的总 重G总(N)小桶所受 的重力G桶(2排开水所 受的重力G 排(N)1238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 .实验原理:称重法测浮力。1个、细线。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

3、3 .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4 .实验过程:(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体积浸入量筒 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二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甲

4、乙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把此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利用F诏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表格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次数物体重力G/N物体浸入水中 的 体积(填“大小”)浸入水中弹簧测力W# F/N浮力F浮/N123(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 2中。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

5、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5)利用5浮=6千,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 F浮,填入表格2中。表格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种类物体重力G/N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填“大小”)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W# F/N浮力F浮/N水酒精3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用细线拴好铁块挂在 弹簧测力计 下,测出铁块的重力 G;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1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 F浮1=G-F1 ;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3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 F浮2=G-F2(3)比较F浮1和F浮2的大小

6、:表格3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实验 次数物体上表面距物体重力水面的距离G/N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F/N浮力 F浮/N123分析论证:如果F浮1=5浮2,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如果F浮1VF浮2,浮力随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果F浮1 >F浮2,浮力随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形状、密度、重力、物体浸在液体中深度等因素无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实验器材:杠杆 、钩码盒一套、弹篝测力计、 细线 、刻度尺2、探究假设:杠杆

7、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3、实验步骤: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 水平平衡。(避免杠杆自身重又实验的影响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并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水平平衡(便于测量力臂),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 F1、动力臂11、阻力F2和阻力臂 1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1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在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 臂1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1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11的大小以及阻力

8、 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 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 记录下此时动力 F1大小和阻力臂1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 据记录表。步骤5:整理实验器材。4、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实验次数动力F1 ( N)动力臂11(cm)动力x动力臂(N . m)阻力Fz(N)阻力臂12(cm)阻力X阻力臂(N?m)123六、分析论证: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公式表不' :F lLl = F2L2思考: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答:便于测量杠杆的力臂大小四.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器材: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

9、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2、实验步骤(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 的路径.)(1)按图甲所示,先使 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 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3、误差分析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实验次数入射角/ i( ° )反射角/ r(

10、° )1234.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实验结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五.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提出问题:(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是否相同?(2)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跟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猜想假设:(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 h'等于物的高度ho(2)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u。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泡沫塑料板一块 (35cmX 30cmj), 一张坐标纸 (30cmX 20cm)、一块带支架的薄透明平板玻璃

11、(厚度2mm£右)、一把刻度尺、 同样大小的蜡烛两支、 两把相同的直角三角板、 一盒火柴、一 支记号笔。(2)实验步骤:将坐标纸平放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坐标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把带支架的薄透明平板玻璃沿直线 MNB置,使平板玻壬底边与直线MNM合,利用两只直角三角板检查,确定平板玻璃垂直于纸面,如图1所示。将一支蜡烛用火柴点燃,作为物体 S,竖直立在平板玻璃前面的坐标纸上, 用眼睛可 观察到此蜡烛在平板玻璃中所成的像 S '。用记号笔在坐标纸上标记出物体蜡烛 S所在的 位置A (围绕蜡烛的底足画圆,圆心标为 A)。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平板玻璃后面,在平板玻璃前从各个不同

12、角度观察未点 燃的蜡烛,直到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S '完全重合,用笔在坐标纸上标记未点燃蜡烛所在像S '的位置A'(围绕未点燃蜡烛的底足画圆,圆心标为A')。将点燃的蜡烛的置于 日C点,重复上面的步骤(2) (3)记下B'、C'的位置移去平板玻璃,用刻度尺通过物体的位置 A和像的位置A'做一条直线,用刻度尺分 别测量A B C点到平板玻璃(直线 MN的距离Ui、U2、U3和A'、B'、C'点到平板玻璃 (直线MN的距离vi、V2、V3,并将u和v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二)中。4 .实验数据记录表物距u/m

13、像距v/m5、分析论证(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u。(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六.八年级物理学生实验报告一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刻度尺、光屏、火柴。2 .提出问题:改变蜡烛在凸透镜前的位置即物距,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什么样的像?3 .设计实验: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纸片再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直到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小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f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把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调节的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

14、光屏的中间。)将蜡烛移至凸透镜 2倍焦距以外的某一位置, 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 2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 1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物距, 并记录在表中。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焦距以内的某一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在表中。4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15、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 f = cm物距像距像的性质(u )(v )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像物同侧 或像物异侧u =cmv =cmu =cmv =cmu =cmv =cmu =cmv =cmu =cmv =cm5.分析和论证物距像的性质(u )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大于2倍焦距等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等于1倍焦距小于1倍焦距观察水的沸腾(参阅八上P35)考查内容:1、实验装置与仪器用法2、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观察沸腾实验:实验装置:铁架台 石棉网 酒精灯 烧杯 温度计仪器用法: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玻璃泡应全部浸入液体中且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读数时不

16、能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视线应该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实验现象: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玻璃泡接触容器底;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液体中;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 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48 Co(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 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温度计示数,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给烧杯加上盖子; 减少水的质量。(3)如图E中甲乙图中,图 甲所示是水沸腾的情况。 可以看到沸腾现象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17、同时发生。如图F,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图象 中BC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水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此时水的沸点是101c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杯子盖盖,使烧杯内气体压强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4)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张怡然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C90929496979899999999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 E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99 C,你认为原因是:烧杯上方气压小于 1标准大气压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沸腾的特点是:达

18、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参阅九上P89)考查内容:1、选择器材(量程),连接电路图;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操作的特殊要求、电表读数;3、实验数据的处理,如画成图像或图像分析;4、实验结论的表达。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调节的方法、结论表述是重点实验器材:电源 开关 导线 定值电阻 滑动变阻器 电流表 电压表实验电路图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示例如图所示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1)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19、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控制变量 法。(2)实验探究分两步进行:a.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步骤:按电路连接实物,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适当位置,记录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 重复步骤2,记录多组电压、电流值b.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步骤:按电路连接实物,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第一次是把15 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使电 压表的示数为2.5V,读取电流表示数;断开开关,再把 15的电阻换成10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读取电流表示数;改变电阻,

20、重复上述步骤b)当把15的电阻换成10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一变小一:按照你连接的电路,详细叙述你接下来的操作过程: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向阻值变小的方向移动,至电压表为2.5V为止 。(4)在探究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有:保护电路 和a)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b) 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5)右上图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正确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上_图(选填“甲”或“乙”)。实验8电阻U = 6V次数实验次数123456电压U/V2. 02. 22. 42. 62. 83. 0电流I/A0. 200. 220. 230. 261 . 400. 30(

21、6)甲、乙丙图像可得到的结论是甲: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乙: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R= 10 QR/QI/A151.22100.63150.44200.35200.26探究一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九下P39)一、提出问题:在我们熟悉的磁体的磁场中,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二、猜想假设: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三、设计实验(一)实验器材:通电螺线管磁场演示器、条形磁体、菱形小磁针(2个)、铁屑、干电池、开关、导线(二)实验步骤:1、开关断开,如图所示连接电路。2、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各放一个菱形小磁针,并在螺线管的周围均匀撒铁屑。3、闭合开关,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轻敲面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用数码相机将 铁屑的排列情况和小磁针的指向照相,断开开关。4、在条形磁体的两端各放一个菱形小磁针,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并在条形磁体的周 围均匀撒铁屑,轻敲面板后,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用数码相机将铁屑的排列情况和小磁 针的指向照相。四、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做好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铁屑的排列情况及小磁针指向如下图所示。条形磁铁周围铁屑的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