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第十四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 “梆子腔”、 “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 “角抵” 和 “参军” 戏。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
2、”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 “苍鹘”两个角色;等固定的角色。到了唐代,2 宋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 剧” 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 “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 “南戏” ; 也有认为北宋的 “杂并且杂剧是以典型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 “雏型” 。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
3、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 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
4、、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 “戏文” 。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 “念白” 、 “插科” 、 “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
5、调的限制,并可以随时转换宫调,可转换各种曲牌。其套曲的形式是以缠令为最常用,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式。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各个角色均能演唱,这和元杂剧的区别就更为突出了。4 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术。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元杂剧一般是由“曲”、 “白”、 “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一本戏通常分
6、为四折,外加“楔子”。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其演出形式是,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他角色只有独白,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 、两种。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从客观上来看,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
7、治上、文化艺术上、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元朝的建立,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有才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他们逐渐开始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
8、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此外, 武力征伐的本身,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 、 “王”、 “马”、 “白”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望江亭、 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关汉卿(约1229 1307) ,号已斋,大都(北京)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薄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 “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他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他曾在散曲不伏老中自
9、称“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也就是说它不仅能演奏各种管弦乐器,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大师。经典作品窦娥冤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28 年( 1291 )以后。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如果剧作者在音乐上没有很深造诣是很难创作这样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作品来。第十五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
10、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传奇与“四大声腔”、 “梆子腔”、 “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5 传奇与“四大声腔”在元杂剧盛行时期,南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到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趋衰微,而南戏则日趋兴盛。到明初, 在南戏基础上,同时吸收了元杂剧的丰富成果,发展成为明代的 “传奇”和后来的“清传奇”。“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数十“出”(或“折”) 。音乐属于曲牌体,每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
11、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词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求,并重视曲词的歌唱性。因此,明代“传奇”和“元杂剧”比较起来,又有了重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宫调上不像元杂剧规定的那样严格,同时也不象元杂剧那样每一折只是由一个人演唱到底,而是同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有说有唱。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 “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海盐腔”概念“余姚腔”概念“弋阳腔”概念“昆山腔”概念“昆山腔”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我国明代的戏曲作家。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
12、,后因上书被贬。其文重性灵,反对复古摹拟,特别“妙于音律”(见姚士磷见只篇 ) 。所作传奇有紫箫记、 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 、 南柯记、 邯郸记等。另外还有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到了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 “川剧” 、 “湘剧” 、 “赣剧” 、 “婺剧” 、 “晋剧”等剧种中,仍
13、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6 “梆子腔”、 “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明、 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到清乾隆年间(18 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曲演出的就有了所谓“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把“昆腔”放到“雅部”,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花部”诸
14、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梆子腔”概念“皮黄腔”概念“梆子腔”和“皮黄腔”均属“板腔体”,曲调虽然简单,但却颇为灵活,可以作多层次的节奏和色彩变化,富有戏剧特点,便于学习和欣赏,它的出现和流行,使我国戏曲音乐出现了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 、 “昆腔” 、 “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京剧的发展近代京剧
15、的发展公元 1851 年爆发了 “太平天国运动”, 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暂时安定和繁荣。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这就使得 “京剧” 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画的“同光十三绝”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在这批京剧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京剧的唱腔和伴奏音乐也不断得到丰富,各行角色出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形成了各自的流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刘鸿生、汪桂芬、孙菊仙、梅巧玲、余三胜、陈德霖
16、、龚云甫、俞润仙、刘洪声、朱文英、杨小楼、尚和玉等。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在北京成立了“喜连成班”(后又改成“富连成班”) 。这个班连续办了三十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和乐师,这些学生和乐师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到世纪20 年代以后,京剧不同的流派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如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老生有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等;武生有杨小楼;花脸北方有郝寿臣,南方有周信芳、盖叫天等,他们在各自的行当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和风格,加速了京剧的繁荣和发展,并对各地兴起的地方小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戏曲艺术的发展我国戏
17、曲的形成的重要阶段是明清两代,而明清两代的重要戏曲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小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些腔调陆续占有优势的同时,还有许多民间小戏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自清代中叶以后,就更显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们以亲切的人民生活气息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而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许许多多的民间小戏,都在近百年和数十年中经历了迅速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它们吸取了其它剧种的丰富经验,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的表现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明、 清时代流行的地方戏,种类繁多,除 “秦腔” 、“京剧”外,还有“湘剧”、 “柳子戏”、 “豫剧” 、 “粤剧” 、 “滇剧” 、 “川剧”等,总数不下数十种,这些
18、剧种已不是“民间小戏”这一名称所能概括的了。戏曲艺术的影响与意义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较之民族音乐的其它体裁出现得晚,但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广泛,却是其它体裁、种类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日趋深入,这种情况就更为显著。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许多进步的因素得到发展,落后的因素受到淘汰;还有许多毒素不断侵入戏曲音乐,许多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反被扼杀或任其自生自灭。加上广大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痛苦遭遇,也无法使戏曲音乐迅速得到真正的提高,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戏曲音乐才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崭新面貌。作品欣赏:1 南戏琵琶记
19、中的孝顺儿2 杂剧窦娥冤中的斩窦3牡丹亭中的“游园”选自昆剧牡丹亭图例欣赏:汤显祖窦娥冤剧本关汉卿画像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谭鑫培画像清代沈容圃绘“同光十三绝”作业: 1 简述我国说唱音乐在宋、元时期的发展2 论元杂剧产生的原因3 简述“四大声腔”4 简述“皮簧腔”对中国戏曲所产生的影响5 简述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过程6 论京剧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课后预习:第六节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第七节音乐论著第十六讲授课内容:第六节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第七节音乐论著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 ;能够简单叙述琴论、唱论 、 乐府传声、 谿山琴况主要观点。重
20、点、难点:朱载堉的“新法密律”、 谿山琴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第六节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是我国明代的朱载堉。朱载堉(1536 1610) ,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今安徽凤阳人,我国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他是明朝贵族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早年从其舅父何塘学习天文和数学,后来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其父朱厚烷被捕入狱。朱载堉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在其父入狱期间,筑土室于宫门外,独居19 年,钻研律学,数学、天文历法和舞蹈。直到其父释放才回到王宫。朱厚烷死后,朱载堉不肯承袭爵位,而以著述终身。著有乐律全书、 嘉量算经 、 律吕正论、
21、律吕质疑辨惑等。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朱载堉在其律历融通中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原则称作“新法密律”( 1581 年序言) 。 “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比级数”(也叫“几何级数”)来平均划分音律,这就是平均律。朱载堉在十二平均律的实验中,一方面发现同经管律的错误,另一方面,他又找到了异经管律的规律。所以他在其所著的律吕精义中,明确地提出了“不取围经皆同”的主张,并用数字开出了他对异经管律的设计方案。朱载堉所设计的36 异经管律,音高上误差很小,能够蒙过1890 年国际音响学家的耳朵。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VICTOR MAHILLON)曾测验过朱载堉的倍、正、半、三黄钟律,而得出结论。
22、朱氏十二平均律计算结果与现代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只不过前后顺序正好相反,这是因为现代计算的是“振动体”的“频率”,而朱氏计算的却是“振动体”的长度。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意义、影响和遭遇“新法密律”的诞生, 在音乐理论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发明,可以说是对我国二千多年律学研究中得失的总结。它的发明,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历来未能完善处理的旋宫转调问题。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所得出的数据不仅与我们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并且要比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创立早至少半个世纪以上。公元 1606 年,朱载堉自已多年心血之作律学新说乐学新说和律吕精义等13 种著作编篡成音乐理论文献的巨著乐律全书献给皇帝,他期望封建社会最
23、高统治者、他血缘上的亲属,能够帮助他将这一理论成果付诸实践并结出丰硕果实来。可是朱载堉的著作被置之高阁,远离人世。20 世纪 30 年代, 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在其文章中向世人指出:中国人对十二平均律理论的认识要比欧洲早半个世纪,发明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是中国的朱载堉,才使历史恢复了本来面目。从朱载堉及其音乐理论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典型而生动的侧影,它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逐步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根本原因。第七节音乐论著比较重要的音乐论著有沈括的梦溪笔谈和补笔谈、陈晹的乐书、王灼的碧鸡漫志 、朱长文的琴史、芝庵的唱论、徐青山的谿山琴况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沈括的梦溪笔谈和补笔
24、谈虽然不是专门的音乐著作,但他在这两部书中用笔记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乐曲、乐器、演奏技术、歌唱艺术和宫调的记载。在音乐的社会作用方面,他非常注重音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当时文人不顾音乐的思想感情,机械呆板地套用现成曲牌提出了批评。沈括还对唐宋燕乐也有精深研究,笔谈中对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燕乐和雅乐乐律比较、唐宋大曲的结构及演奏形式、唐宋字谱的记载以及有关乐器的制作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宋音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陈晹的乐书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一部带有音乐百科性质的音乐著作,全书分训义(共 95 卷) 、乐论图(共 105 卷)两部分,篇章达1124 条之多。 乐书渊博宏大,
25、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对当时的中外音乐资料都有记载。书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很多重要的音乐资料; 乐图论部分有插图540 幅,并对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都有记载,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一部十分珍贵的文献著作。王灼的碧鸡漫志是一部属于“类书”的音乐著作。全书分五卷,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流变,考证了唐代霓裳羽衣曲、 凉州等28 首大曲曲名的来由、历史沿革以及与宋词的关系等。此外,书中还把自己亲身见闻的北宋民间艺人张山人、孔三传以及宋词音乐等作了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宋代音乐的一部具有参考性的著作。朱长文琴史朱长文(1038 1098) ,曾任太学博士、枢密院编修等职,
26、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古琴音乐史论家。琴史成书于1084 年, 1233 年由其侄孙朱正大付梓。全书共分六卷,前五卷按时间顺序收有近 156 个人与琴有关的事迹并加以评论和辩证,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古琴的专史著作。琴史的序言首先叙述了琴的发源,认为“琴之为器,起于上皇之世,后圣承承”,并说“自伏羲作琴,乐由此兴”,把琴的历史推到了远古,使中国古琴的历史有了上限;卷一、卷二专门记写先秦琴史,卷三、 卷四专门记写汉唐琴史,而卷五则记写宋代琴史;第六卷专门对古琴的表演艺术进行了论述。芝庵的唱论芝庵,真实姓名及生平已不可考。唱论全书共31 节,不分卷。主要论述了宋、元的乐曲和歌唱方法以及其它有关的音乐理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曲声乐论述。徐上瀛的谿山琴况徐上瀛,号青山,江苏太仓人。明“万历”(15731619)年间曾从古琴“虞山派”前辈严徵、沈太韶、张渭川等人研讨,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和严、徵并称“严、徐”,是明末古琴“虞山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琴况是仿照司徒空“二十四诗品”而提出的“琴学”审美著作,但在总结我国琴学理论方面却独树一帜。徐青山所著的琴况 在总结了古琴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 “和、 静、 清、 远、 古、 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员管理学习报告
- 肺结核传染病知识
- 院子出租整租协议书
- 预防夫妻出轨协议书
- app软件转让协议书
- 锯末承包合同协议书
- 车子出租代理协议书
- 酒店物品交接协议书
- 车辆短租合同协议书
- 养殖地租用合同协议书
- 第五版-FMEA培训教材-新版
-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PE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聚乙烯塑胶袋)
-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
- 七人学生小品《如此课堂》剧本台词手稿
- GB/T 31586.1-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1部分:拉开法试验
- 大坝安全监测培训课件
- 高等数学上册ppt课件完整版
- 电力建设热工热控作业指导书
- 甲醇及制氢装置预试车方案
- 分子的立体构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