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第十一章免疫耐受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 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 放射线或抗
2、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 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若该种机制失调, 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 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 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
3、性。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 年 Owrn 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 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 而不产精品文档生相应血型抗体。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 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o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Burnet 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 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
4、被排除, 因此, 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953 年 Medawar 等人成功地复制了胚胎期诱导耐受的动物模型。他们首先将 CBA 系黑鼠的脾细胞(内含大量淋巴细胞)注入 A 系白鼠的胚胎内,待 A 系胎鼠出生后 8 周,再将 CBA 系黑鼠的皮肤移植给该A 系白鼠,结果发现,移植的皮肤可长期存活,不被排斥。但是若将其他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给该 A 系小鼠, 则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图 11-1)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 Burnet 的学说,即胚胎期接图 111 胚胎期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示意物质,可使机体对该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此种耐受实验在新生
5、期小鼠也获得成功。精品文档Dresser 等(1962)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用去凝聚的可溶性蛋白也可诱导成年动物产生耐受, 但与胚胎和新生动物相比, 诱导成年动物耐受较难,且诱导产生的耐受不持久。第二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主要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一、抗原因素1、抗原性质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如清蛋白、 多糖和脂多糖等多为耐受原。 这些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在体内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 有可能以最适浓度, 通过直接与淋巴细胞作用的方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而大分颗粒性物质和蛋白质聚合物, 如血细胞、细
6、菌和人丙种球队蛋白聚合物等为良好的免疫原。 这些大分子物质易补吞噬细胞摄取,经加工处理后可有效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2、抗原剂量诱导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耐受细胞类型和动物各属、品系、年龄而异。研究表明,TD 抗原无论齐量高低均可诱导 T 细胞产生耐受。低剂量 TD 抗原不能诱导 B 细胞产生耐受, 只有高剂量 TI 抗原才能诱导 B 细胞产生耐受。其中小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低带耐受(low-zonetolerance),大齐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高带耐受(high-zonetolerance)。3、抗原注射途径一般而言,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和肌肉注射
7、最难。但不同部位静脉注射引起的结果也不相同。 人丙种球蛋白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可引起耐受, 经颈静脉注入则引起免疫应答;IgG 或白注入门静脉能引起耐受,注入周围静脉则引起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 通过肠系膜和门静脉注射易于引起耐受可精品文档能与肝脏对抗原的解聚作用有关。聚合抗原被肝巨噬细胞(枯否细胞)吞噬降解, 除去免疫原性强的抗原成分后, 剩余非聚合抗原可作为耐受原进入外周血液或淋巴液,诱导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二、机体因素1、年龄或机体发育程度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难易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有关,一般在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体外实验证实, 未成熟免疫细胞易于诱导产生免疫耐受, 成熟免疫
8、细胞难以诱导产生耐受。 通常诱导成熟免疫细胞耐受所需的抗原量比未成熟免疫细胞的高数十倍。2、动物种属和品条免疫耐受诱导和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动物种属、品系不同而异。 大鼠和小鼠对免疫耐受的诱导敏感, 在胚胎期或新生期均易诱导成功; 兔、 有蹄类和灵长类通常只在胚胎期较易诱导产生耐受。同一种属不同品系动物诱导产生耐受的难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例如,注射 O.lmg 人丙种球蛋白即可使 C57BL/6 小鼠产生耐受,但对AJ小鼠则需 1mg,而对 BALB/C 小鼠即使注射 10mg 也难以使之耐受。3、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成年动物免疫细胞业已成熟,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建立免疫耐受, 但与免疫抑制措施
9、配合则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法有:全身淋巴组织照射(操作时,用用铅板遮蔽骨髓及其他生命重要的非淋巴器官) , 破坏胸腺及外周淋巴器官中已成熟的淋巴细胞, 造成类似新生期状态, 此时骨髓中重新形成的未成熟淋巴细胞易被抗原诱导而建立免疫耐受; 注射抗淋巴细胞血清或抗 T 细胞抗体(如抗人 CD4+细胞、抗小鼠 L3T4+细胞单胞单克隆抗体)破坏成熟淋巴细胞或 TH 细胞;应用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 A等免疫抑制药物,选择性抑制 B 细胞和 TH 细胞。上述方法在器官移植实践中已被证实是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有效措施。精品文档第三节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第三节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一、免疫耐受的
10、维持1、抗原因素耐受原持续存在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状态的重要条件,这是由于免疫系统中不断有新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 持续存在的耐受原可使新生的免疫活性细胞不断产生耐受。 一旦耐受原在体内消失, 原已建立的免疫耐受也将逐渐消退或终止, 此时机体对该特异性抗原可重新产生免疫应答。多次重复注射耐受持续时间也密切相关。某些有生命的耐受原,如淋巴细胞和病毒等能在体内增生而长期存在, 故其诱导形成的免疫耐受不易消退。 在无生命耐受原中, 分解缓慢的耐受原较分解迅速的耐受原诱导的耐受持续时间长。如 D-氨基酸多聚体在体内解缓慢,注射一次就能诱导出长达 1 年的免疫耐受状态。2、机体和其他因素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程
11、度与耐受维持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胚胎期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此时易于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且维持时间长久,甚至可达终身。成年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产生免疫耐受, 但与免疫抑制措施联合使用则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该种耐受维持时间比较长久。二、免疫耐受的终止1、自发终止已经建立免疫耐受的个体,免疫耐受可随体内相应耐受原的清除或消失而自行终止或消退,若此时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发生免疫应答。2、特异终止已经建立的免疫耐受也可被某种模拟抗原特异性破坏。例如,用 DNPBSA 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家兔,再次接受 DNPBSA刺激后不能产生抗半抗原 DNP 的抗体, 此时若将置换了抗原载体的“模
12、拟抗原”DNPHAS 注射给上述耐受家兔则可使之产生抗半抗原精品文档DNP 的抗体,即使原有特异性免疫耐受终止。免疫耐受终止的原因可能是:在 DNPDSA 耐受家兔体内,识别载体 BSA 的 TH 细胞处于耐受状态,而识别半抗原 DNP 的 B 细胞并未产生耐受,即其体内既存在半抗 DNP 特异性 B 细胞,又存在载体 HAS 特异性 TH 细胞,当“模拟抗原”DNPHAS 进入耐受家兔体内后,载体效应产生,即“模拟抗原”分子的载体及半抗原决定簇分别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TH细胞和B细胞识别而发生免疫应答。此外,注射与耐受原有交叉反应的抗原也可通过与上述耐受终止类似的作用机制终止免疫耐受。 如人
13、体对自身抗原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接受交叉抗原刺激后有可能终止自身耐受而出现自身免疫反应。第四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第四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纯系无免疫功能动物的应用促进了对免疫耐受细胞学基础的研究。 纯系无免疫功能动物是指新生期摘除胸腺并用亚致死量 X 线照射,以杀灭体内全部免疫活性细胞(T、B 细胞)的纯系动物。这种动物无免疫功能,相当于活“试管。”Chiller 和 Weigl 应用纯系无免疫功能小鼠进行的实验,阐明了免疫耐受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实验步骤如下(图 112);用去凝聚的人丙种球蛋白(HGG)诱导纯系小鼠产生免疫耐受;将耐受小鼠的胸腺细胞(T
14、细胞)、骨髓细胞(B 细胞)与正常同系小鼠的骨髓细胞、胸腺细胞适当配伍后,分别注入同系无免疫功能的“试管”小鼠和正常同系小鼠体内;用耐受原(HGG)对各组小鼠进行攻击注射,然后通过观测小鼠 HGG 抗体产生的情况,确定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与哪些细胞有关。实验结果表明,T、B 细胞经去凝聚 HGG(TD 抗原)诱导后均可精品文档处于耐受状态、且只要其中一方形成耐受,小鼠便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应答。 为了研究免疫耐受是否具有特异性, 他们还用火鸡丙种蛋白(TGG)对实验小鼠进行攻击注射。结果发现,对 HGG 耐受的小鼠接受 TGG 攻击后仍可产生正常的抗体应答,这表明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一样也具有特
15、异性。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对成年小鼠 T、B 细胞免疫耐受的出现和持续时间进行了动态观察。 研究方法同上, 即在小鼠接受耐受原诱导后的不同时间取小鼠胸腺细胞和骨髓细胞,按图 112 所示与正常同系小鼠骨髓细胞和胸腺细胞配伍, 然后将淋巴细胞分别输注到同系无免疫功能的“试管”小鼠体内,再用耐受原(HGG)对各“试管”小鼠进行攻击注射。结果如图 113 所示: T 细胞免疫耐受易于建立, 通常在 1 天内即可形成。这种由 T 细胞建立的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 150 天左右。诱导 B 细胞形成耐受所需时间较长,需 12 周。这种由 B 细胞建立的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短
16、,在 50 天内即可消失。精品文档图 113T 细胞与 B 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动力学研究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对小鼠 T、 B 细胞接受不同剂量 TD 抗原或 TL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耐受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高剂量 TD 抗原能使 T、B 两种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 TD 抗原只能使 T 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 B 细胞产生耐受;高剂量 TI 抗原只能使B 细胞产生耐受, 不能使 T 细胞产生耐受; 低剂量 TI 抗原既不能使 T细胞也不能使 B 细胞产生耐受。第五节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第五节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关于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的机制,有多种学说和理论,但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
17、系统的理论体系。 现将有关学说和理论需要介绍如下:一、克隆清除Burnet 在克隆选择学说中用克隆清除(clonaldeletion)解释自身免疫耐受现象。他认为,胚胎期由于体细胞高度突变,产生大量具有不同抗原识别特性的细胞克隆。 这些细胞克隆处于未成熟阶段, 它们与相应抗原(如自身抗原)接触后,不是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处于抑制状态,155*14212835424956136注射耐受原(HGG)后的天数(d)W精品文档即成为“禁忌克隆”。这一理论阐明了自身耐受的形成机制。近来的研究表明,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清除可能是机体对自身抗原长期耐受的主要原因。在胸腺内发育中的单阳性(T)细胞,可通过
18、表面 TCR 和 CD4/CD8 分子与胸腺内巨噬细胞或树突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一 MHCII 类或 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而被清除。 亦即, 通过胸腺内阴性选择机制的诱导,机体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见第二章)。二、克隆无能克隆无能(clonalanergy)可发生于 T 细胞,也可发生于 B 细胞。1、T 细胞克隆无能 T 细胞激活至少需要两种信号:通过表面TCRCD3 复合受体分子与 APC 或靶细胞携带的抗原肽一 MHCII 类或 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获得活化第一信号;通过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与 APC 或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获得协同刺激信号,即活化第二信号。 两个信号中的任何一个缺乏
19、都可导致了细胞克隆无能, 不产生免疫应答。目前已知,某些组织器官特异性抗原在胸腺内不表达,因此识别这些自身抗原的 CD4+自身反应 T 细胞克隆存在于正常体内。但具有该类自身抗原的组织细胞通常不能表达 MHCII 类抗原,所以不能激活相应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而使之处于克隆无能状态。体外实验发现,小鼠 CD4+T 细胞克隆可与存在于人工合成脂质膜上的抗原肽一 MHCI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但不被激活。其原因可能就是该种人工合成的脂质膜上缺乏协同刺激分子,它们与 CD4+T 细胞结合后不能刺激 T 细胞产生协同刺激信号。2、B 细胞克隆无能 B 细胞克隆无能可由低浓度多价抗原与未成熟B 细胞
20、结合引起。Vitetta(1975)提出,B 细胞发育早期,膜表面只表达 SmlgM,而不表达其他类型表面抗原受体。这种幼稚 B 细胞对低浓度多价抗原敏感,若与这种抗原结合,则细胞发育受阻,表面抗原受体精品文档不能表达, 从而丧失对相应抗原的应答能力。 但这种对特异性抗原产生耐受的 B 细胞并未死亡,它们可接受 B 细胞多克隆有丝分裂原如细菌脂多糖(脂多糖受体与抗原受体无关)的刺激而活化。B细胞因表面抗原受体广泛交联而呈“冻结”状态是B细胞形成克隆无能的又一重要原因。适量 TI 抗原与 B 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发生有限交联,可激活 B 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大剂量 TI 抗原与 B 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可使受体广泛交联而将细胞“冻结”。此时液态中等剂址TI抗原高剂昼T1抗原镶嵌的细胞膜不能流动、B 细胞处于耐受状态。(图 114)图 114B 细胞抗原受体交联示意受体有限交联导致细胞活化受体广泛交联导致细胞耐受精品文档三、抑制性 T 细胞作用抑制性 T 细胞(Ts 细胞)对成年动物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这种 Ts 细胞是抗原特异性的 T 细胞,可以在实验动物体内诱导产生。Gershon(1970)发现,给小鼠大量、反复注射绵羊红细胞使这产生免疫耐受后, 将耐受小鼠的脾细胞转输到正常同系小鼠体内,则该受体小鼠对绵关红细胞也出现同样的免疫耐受状态。 但是, 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许经营合同履约金安排
- 毛织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考核试卷
- 老旧小区改造造价咨询合同
- 稀有金属压延加工模具设计原理考核试卷
- 肥料制造中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考核试卷
- 绿化工程项目融资协议
- 购房者与开发商合同清表
- 煤化工过程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考核试卷
- 旧货零售员工福利与劳动关系考核试卷
- 电池热稳定性考核试卷
- 地基基础基桩静荷载试验考试题库
- 珠宝行业中的区块链技术
-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会计受到的冲击与应对措施
- 断亲协议书模板
- TD/T 1061-2021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正式版)
- 级进模具毕业设计说明书
- 儿童呼吸机基本使用
- 手术替代治疗方案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T-CNPPA 3025-2023 药包材质量协议管理指南
- 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