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_第1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_第2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_第3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_第4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历史知识点精要1分封制乂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 位。2 .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 士”。3 .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 制。4 .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 来。5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 制。6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7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8 .以三公九卿

2、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9 .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 体系。10 .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 姓。11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 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12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 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13 .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一门下省封驳审议一尚书省负责执行

3、一六 部具体实施。14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乂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15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 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16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17 .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18 .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

4、主专制不断加强, 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 收归中央。19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 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20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 统治。21 .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2 .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 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23 .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

5、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 与安定。24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宋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 地方的矛盾。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5 .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 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26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7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一二府三司制宋 朝一中书一省制元朝一废丞相、设内阁明朝一增设军机处清朝。28 .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

6、机 要事务。但只能跪奏?a href=''target='_blank'事迹?洗?麓钱?/p>29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 要标志。30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 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1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32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 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3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主

7、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34 .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 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 会的进步。35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 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6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 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进入彩究生产阶段;明 清时期:镒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镜、跌琅彩争奇斗艳。37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

8、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38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 得以恢复和发展。39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 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0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 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41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镜器对外的销量更大。42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 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43 .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

9、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 研制与发明。44 .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 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45 .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时期、隋 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 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46 .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10、。47 .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 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 海外贸易的兴盛。48 .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 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 解作用。49 .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 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50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 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51 .

1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52 .井用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 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53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 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54 .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55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山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 有制。56 .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

12、社会矛盾激化,导致 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57 .“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 治的需要。58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 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59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60 .白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61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 民族自卫作用。62 .明清时期的闭关

13、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 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63 .“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 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64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 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6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 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

14、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66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 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 下移。67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68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 但乂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69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 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

15、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70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 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71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 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72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 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7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 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74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 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

16、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 学术思想的争鸣。75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76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77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体系一一 “理学”。78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 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79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80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8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都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82 .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