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基础无序排列(2~3小时)_第1页
第4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基础无序排列(2~3小时)_第2页
第4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基础无序排列(2~3小时)_第3页
第4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基础无序排列(2~3小时)_第4页
第4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基础无序排列(2~3小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4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基础 -固体中的无序排列 第4讲 固体中的原子无序排列 X射线衍射方法的出现,揭示了晶体的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等)排列的规律性,形成了空间点阵结构学说。 晶体中质点是沿三度空间呈有序的、无限周期重复性排列。 质点按这种方式排列,质点间势场也就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样的晶体为理想晶体。 理想晶体是不存在的。在1010个原子中,只要有一个原子不在其规则的位置,就可看成为结构的不规则,或晶体结构中存在缺陷。 缺陷不仅是半导体行为的起因,也是金属具有延展性和使金属强化的原因,正是由于缺陷的存在,使蓝宝石具有迷人的色彩。原子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运动也与缺陷有关。固体中的杂质、固

2、溶体缺陷、无定形结构均属于无序排列。1、 固体中的杂质 固体中的杂质并不都是不好的,决定一种材料的好坏首先要看其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货币银合金,它含的铜,的银。虽然可以调整杂质铜的比例,使银含量超过99,但是这样做不仅使成本提高,而且容易磨损,这说明掺杂的重要性。 又例如NaI(TL)这种闪烁材料(Scinlillating materials),可利用其在各种高能射线作用下发出发出的荧光而探测物质。如电子偶系流(e+、e- )衰变的r射线、电子跃迁产生的r射线、弱作用中守称不守恒定理的验证、爱因斯坦等效应的验证等等。但如果这种晶体材料中混入了其它杂质,就有可能发不出荧光。这说明避免杂质

3、引入的重要性。2、金属中的固溶体 外来组分(离子、原子或分子)分布在基质晶体晶格内,它的含量多少可以改变,类似溶质溶解在溶剂中一样,并不破坏晶体的结构,仍保持一种晶相,称之为固溶体。对于金属,外来组分多为金属原子。 如将外来组分看成溶质,基质看成溶剂,当溶质与溶剂的原子大小相似,电子结构相仿时,很容易形成固溶体。以黄铜为例,铜、锌的原子半径分别为和。两者都有28个内层电子,在构成各自的晶体结构时,配位数均为12,当将锌加入到铜中时,很容易在面心立方的点阵中置换铜,直到40的铜原子被锌取代为止。(1)置换型固溶体 上面描述的固溶体称为置换型固溶体,即一种外来质点(锌)代替了Cu晶体中原有晶格中的

4、位置。 无规则的置换型固溶体 杂质原子在基质中的分布是杂乱无章的。如黄铜晶体结构并未被破坏,但因引起周期场势的变化,故也看作缺陷。黄铜晶体结构(二维)示意图 这类固溶体在金属中相当普遍。其置换量可以是无限的,如铜和锌的固溶体蒙刀尔合金。原始铜中的任何一部分原子均有可能被镍取代,从0的Ni和100%的Cu到100%的Ni和0的Cu。铜镍合金都是面心立方结构。 置换量也可以是部分的,如锡取代铜形成青铜的固溶体,其中锡的含量十分有限。其结构仍是铜的面心立方结构。但锡超过最大固溶度时,会形成另一个相。 一般规律是:原子大小相差愈小,固溶程度愈高,两种原子半径之比超过15时,固溶度就很有限。 固溶度的限

5、止因素是被置换的原子数,而不是原子重量。但在工程上一般采用重量百分数。因此,需要掌握重量百分数与原子百分数的换算。 例1:在1000时,面心Fe的固溶体中含(重量百分数)的碳。求100个晶胞中有多少个碳原子? 解:100个晶胞中含有400个Fe原子,Fe原子的重量: 22340 又因 即碳原子的个数:32(个) 部份有序排列固溶体 两种原子发生置换时,有时也会出现有规则排列成有序结构的情况。 图部份有序排列固溶体(2)间隙固溶体 是指较小的原子位于较大原子的间隙中。例如铁中的碳原子就是一例。 温度小于912时,纯铁呈体心立方结构,致密度 温度大于912时,纯铁呈面心立方结构,致密度 (提问:碳

6、原子易与Fefcc形成固溶体,还是易与Febcc形成固溶体?要在Fe中渗碳是在较高温度下易进行还是在较低温度下易进行?) 虽然面心立方的致密度大于体心立方的致密度,意味着在单位体积中后者有更大的空隙。但由于面心立方结构中有较大空洞,碳原子易于进入。3、化合物中的固溶体 化合物中的固溶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置换型固溶体,二是间隙型固溶体,三是和固溶体密切相关的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1)置换型固溶体 一种外来质点代替了晶体中原有晶格中的质点,形成置换型固溶体。两种类型:完全互溶固溶体或连续互溶固溶体,特点是置换量可以是无限的,如FeO或NiO中的Fe2+、Ni2+置换MgO中的Mg2+;部分互溶固溶体

7、,其特点是正离子间的相互置换量有一定限度,如CaO和MgO、MgO和Al2O3等。并非所有物质间都能互相置换,如CaO和BeO就不能形成固溶体。 影响形成置换型固溶体的因素: 离子大小: 如果晶体的结构形式相同(如均为NaCl型或CsCl型等),两种离子半径相差不超过15%,则它们能形成完全互溶固溶体。如两者离子半径相差20%-40%,置换量就有限,只能形成部分互溶固溶体。计算离子尺寸之差时,可采用下式计算:(R1-R2)/R1100%。R1为大离子半径,R2为小离子半径。 例:Al2O3-Cr2O3系统中,Al3+的离子半径为,Cr3+的离子半径为,两者离子半径相对差为()100%=14.5

8、%,小于15%,故Al2O3-Cr2O3能形成完全互溶固溶体。 固溶体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波特兰水泥中有一种成分-Ca2SiO4(-C2S),易发生晶形转变,造成水泥质量下降,阻止它转变的一个办法即固溶体法,就是添加MgO、SrO或BaO等,使它们形成正硅酸盐和-C2S置换型固溶体。 离子价: 离子价对固溶体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只有离子价相同或离子价总和相同时才可能生成连续互溶固溶体。这是生成连续互溶固溶体的必要条件。已知生成连续互溶固溶体的系统,相互取代的离子价都是相同的。 例如NiO-MgO、Cr2O3-Al2O3,PbZrO3-PbTiO3,CoO-MgO, Mg

9、2SiO4-Fe2SiO4等系统。 如果取代离子价不同,则要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价态的离子组合起来,满足电中性要求,才能形成连续固溶体。 斜长石(Ca1-xNaxAl2-xSi2+xO8)就是个典型例子。在斜长石中,钙和铝同时分别被钠和硅所取代,保持取代后离子价的总和不变,因此也形成连续互溶固溶体,这种例子在压电陶瓷中很多。 正是对固溶体的研究,使得压电陶瓷得到迅速的发展。 影响形成置换型固溶体的因素:前面讲了离子大小和离子价二个因素。晶体结构: 离子尺寸差别和离子价差别往往引起结构的差别。休谟-罗杰里(Hume-Rothery)认为晶体结构类型相同是生成连续固溶体的必要条件,结构不同最多只

10、能生成有限固溶体。 例如NiO-MgO系统是连续固溶体,两个组元都具有NaCl型结构;Cr2O3-Al2O3系统是连续互溶固溶体,Cr2O3和Al2O3均具有刚玉型结构。 电负性: 电负性相近,有利于固溶体的生成,电负性差别大,生成固溶体的可能性小或固溶程度差。 在考虑固溶体的形成时,必须兼顾到上述各因素,当然,对于氧化物系统,固溶体的生成主要决定于离子尺寸及离子价两个因素。(2)间隙型固溶体 外来小质点进入晶格的间隙位置内,形成间隙型固溶体。 半径较小的H、C、B都很容易进入金属晶格的间隙,成为间隙型固溶体。间隙型固溶体在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中,也是存在的。 虽然形成固溶体的固溶度仍取决于离子

11、尺寸、离子价、电负性、晶体结构等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晶体结构中间隙的大小是最关键的因素。 例如,面心立方结构MgO,只有四面体空隙可以利用;而在TiO2晶格中有八面体空隙可以利用;在CaF2型结构中则有配位数为8的较大空隙存在;再如架状硅酸盐片沸石结构中的空隙就更大了。 因此,间隙固溶体形成能力的大小次序必然是片沸石CaF2TiO2MgO。 添加到间隙位置中的离子需要一些电荷来平衡,以保持其电中性,方法是形成空位、产生部分取代或离子价态变化,生成置换型固溶体。 例如Y2O3与ZrO2形成固溶体时,Y2O3中的两个Y3+进入ZrO2的两个Zr4+位置,此时结构中正电荷减少两个,三个Y2O3

12、中O2-进入ZrO2中O2-晶格位置,产生一个氧空位(VO)以保持电价平衡。缺陷反应如下: Y2O3 2YZr+3OO+VO 又如:Al2O3在MgO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当Al3+进入MgO晶格中时,它占据Mg2+的位置,Al3+比Mg2+高出一价,为了保持电中性和位置关系,在 MgO中就要产生Mg空位VMg,反应如下: Al2O3 2AlMg+VMg+3OO YF3或ThF4加到CaF2中形成固溶体时,F-离子进入CaF2晶格的间隙位置中,产生负电荷,由Y3+进入Ca2+位置来保持电价的平衡。缺陷反应如下: YF3 Ya+2FF+Fi 式中YCa表示一个Y3+置换一个Ca2+,此时剩余一个正电

13、荷,2FF表示YF3中两个F-进入CaF2的晶格位置,Fi表示YF3中一个F-进入CaF2晶体的间隙中,带一个负电荷。(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在化学中化合物的化学式和分子式符合倍比定律和定比定律,即构成化合物的各个组分,其含量相互之间成比例,而且是固定的。 但Fe1-xO,Co1-xO,Cr2+xO3等化合物就不符合上述规律。这类偏离化学式的化合物,称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Fe1-xO、Co1-xO、Cu2-xO、Ni1-xO等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正离子空位,与标准化学式相比缺金属,故称缺金属型氧化物; 同样还有ZrO2-x、TiO2-x等存在负离子空位,称缺氧型化合物。 此外,还有金属过剩或氧过

14、剩的化合物,如Zn1+xO,Cr2+xO,Cd1+xO和UO2+x等,前者存在间隙正离子缺陷,后者存在间隙负离子缺陷。 这些化合物是如何保持电价平衡的呢?以Fe1-xO为例说明。在Fe1-xO中,由于正离子空位(Ve存在),O2-过剩。每缺少一个Fe2+就出现一个VFe空位,为了保持电中性,要有两个Fe2+转变成Fe3+,因此,Fe1-xO可以看成是Fe2O3在FeO中的固溶体。4、晶体的结构缺陷 从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完整性看,固溶体中的置换原子或离子、间隙原子或离子、空位等都是晶体的结构缺陷。 结构缺陷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和高温过程中的扩散、固相反应、烧结、晶体生长、相变的机理以及材料的物理

15、化学性能密切相关。掌握缺陷的知识,有利于对材料科学基础的深入认识。 (1)晶体结构缺陷的类型 缺陷分为三类: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分别属于零维、一维、二维缺陷。 点缺陷的尺寸处在12个原子大小的级别。线缺陷是晶体结构中连成一条线而穿过晶体的缺陷,通常指位错。面缺陷通常指界面和表面缺陷。其中点缺陷是最重要的一类。 (2)点缺陷: 理想晶体中的一些原子或离子被外界原子或离子所取代,或者在晶格间隙中掺入原子(或离子)或者留有原子空位,破坏了规则的周期排列,引起质点间势场的畸变。这样造成晶体结构的不完整缺陷,称为点缺陷。 一般分为三类:晶格位置缺陷,组成缺陷和电子缺陷。 理想晶格位置质点的运动形式是

16、围绕一个平衡位置的振动。 随温度升高,原子吸收的热能愈多,振动的振幅也增大。如果吸收的能量足够大,甚至可以使原子脱离开它的平衡位置,则在原来位置上留下一个空位。 因此,由于热起伏,晶体中总有一些质点要离开它的平衡位置,造成缺陷,这种形式的缺陷称为热缺陷。 离开平衡位置的质点可以有两种情况: 1)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后,挤入格子点的间隙中,而在原来位置上形成空位,这种缺陷叫做弗伦克尔缺陷,晶体体积不发生改变。 弗伦克尔缺陷2)固体表面层的质点获得较大能量,但其能量还不足以使它蒸发出去,只是移到表面外新的位置上去,而在原来位置形成空位。这样晶格深处的质点就依次填入,结果表面上的空位逐渐转移到内部去。这

17、种形式的缺陷叫肖特基缺陷,晶体体积增加。 一般来说,正负离子半径相差不大时,肖特基缺陷是主要的(如NaCl),而两种离子半径相差大时弗伦克尔缺陷是主要的(如AgBr)。组成缺陷 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因其与原有晶体原子的性质不同,故它不仅破坏原子有规则的排列,而且引起杂质原子周围周期势场的改变。这种缺陷称为组成缺陷。 当杂质原子进到固有原子点阵的间隙中时,则形成间隙杂质原子,而当杂质原子取代固有原子时则形成置换型杂质原子。( 2)线缺陷(位错) 实际晶体在结晶时受到杂质、温度变化、振动产生的应力作用,或受到打击、切削、研磨等机械应力的作用,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变化,质点行列间相互滑移,而不再符合理想

18、晶格的有序排列,形成线状缺陷,称位错。 晶体中质点滑移时,滑移面和未滑移面的一条交界线称为位错线。在这条线上的质点配位和其他质点不同,位错线上部质点间距密,下部疏。这种质点间距出现疏密不均匀也是一种晶体缺陷。它的特性是滑移方向和位错线垂直,一般称它是棱位错或刃位错。 1)刃位错和柏格斯矢量 如果一个晶面在晶体内部突然终止于某一条线处,则将这种不规则排列视为一个刃位错。刃位错附近的原子面会发生朝位错线方向的扭曲。刃位错可由两个量确定:第一个是位错线(多余半原子面终结的那一条直线);第二个是柏格斯矢量(简称柏氏矢量或柏氏矢量),它描述了位错导致的原子面扭曲的大小和方向。对刃位错而言,其伯氏矢量方向

19、垂直于位错线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说,位错也可以定义为柏氏矢量不为零的线缺陷。 2)螺旋位错 螺位错是在剪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其特点是晶体中滑移部分的相交位错线和滑移方向平行。由于和位错线垂直的平行面不是水平的,而是呈螺旋形,故也称之为螺旋位错。对于螺旋位错,柏氏矢量总是和位错平行,因此所有包含柏氏矢量b的晶面都可以是滑移面。3)混合位错 如前所述,刃位错的柏格斯矢量垂直于位错线的方向,螺位错的柏格斯矢量平行于位错线方向。但实际材料中,位错的柏格斯矢量往往既非平行又非垂直于位错线方向,每一个位错的柏格斯矢量都可以分解成平行和垂直于位错线的分量,这些位错兼具了刃位错和螺位错的特征,称为混合位错。 一

20、些单晶材料,受到拉应力超过弹性限度后,会产生永久形变,即产生所谓的塑性形变。其原因就是晶体各部分在拉应力作用下沿某族晶面形成位错,产生相对移动(滑移),造成永久形变。 另一种位错是在剪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其特点是晶体中滑移部分的相交位错线和滑移方向平行。由于和位错线垂直的平行面不是水平的,而是呈螺旋形,故称之为螺旋位错。 (3)面缺陷 面缺陷可以看成由许多棱位错排列汇集成一个平面,称“镶嵌界面缺陷”或称“小角度晶界”,是晶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热应力或机械应力或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的;或者是结晶过程开始时,形成许多晶核,当晶核进一步长大时,形成相互交错接触的多晶聚集体,各晶粒晶面取向互不相同,这种界面缺

21、陷称大角度晶界,界面处的不同晶粒之晶面的交角不像小角度晶界缺陷那样微小。 8.非晶态结构 晶体结构的特点是组成晶体的质点在三维空间呈现有规则的排列,即远程有序。 除晶体外,自然界还存在另一类物质叫非晶态固体,简称非晶态或无定形(Amorphous)态。非晶态物质涉及到金属、无机、高分子三个材料领域。 1)非晶态的类型 非晶态物质由无机玻璃(传统氧化物、重金属氧化物及氟化物玻璃等)、凝胶、非晶态半导体(硫系化合物及元素)、无定形炭以及金属玻璃等组成。表1-5中列出了各自的代表性材料及其组成。 种类 材料(例)化学组成(例)无机玻璃石英玻璃、平板玻璃、日用玻璃、光学玻璃、重金属氧化物玻璃、氟化物玻

22、璃等SiO2、16Na2O12CaO72SiO2、53La2O337B2O35ZrO25Ta2O3、50PbO30Bi2O320B2O3、NaF-BeF2凝胶硅胶、硅矾土(吸附剂、触媒载体) SiO2、SiO2-Al2O3非晶态半导(1)硫系玻璃(包括其他元素类似的化合物)(2)非晶态元素半导体静电复印用Se膜、电视摄像管用光电导膜太阳能电池用无定形半导体Se、As40Se30Te30Si、Ge无定形炭玻璃炭、炭黑、炭膜C金属玻璃抗腐蚀性、可机械加工性及软磁性等Fe80P13C7、Co70Fe5Si15B10、Fe81B13.5S3.5C2、Fe78B13Si9、Cu-P、Ni-Si(B,P)

23、 、Co-Si-P和Cu-Ti-Ni等有机玻璃透光率比普通无机玻璃高10%以上,且透过范围宽,约280-2600nm;重量轻、抗震和抗碎裂能力强、抗变强度和韧性高;电绝缘性好、对酸、碱的耐腐蚀能力强;有优良的加工性能,能注射成型等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表1-5 非晶态材料的种类 2)非晶态的X射线散射特征 所谓非晶态物质是质点不规则排列的固体的俗名,是与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相反的结构状态。 某种物质是非晶态还是晶态与其种类无关,相同或相近化学组成的物质由于制备条件的不同可以形成晶态物质,也可以形成非晶态物质。晶态和非晶态物质的判定一般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 图1.13 方石英的X射线衍射图和石英玻璃、硅

24、胶的X射线散射图 图1.13中(a)显示出晶态物质的尖锐的衍射峰,而图(b)、(c)在2=23附近呈现出非常宽幅的散射峰,这是非晶态的特征散射谱。 图(c)在2小于3-5的小角侧能看到大的散射,被称为小角散射,是由于微观上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 引起晶态和非晶态物质X射线谱的明显差异的原因可以从X射线晶体学最基本的公式布喇格公式得到解释。 2dsin= 由于2dsin表示的是入射线在两个相邻原子面或晶面产生的反射线的光程差,因此,当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相邻原子面或晶面的反射光才会因相位一致而产生相干加强,形成衍射线。 对于晶态物质,X射线只有在满足布喇格公式的某些特殊角度下才能反射,这种

25、选择性的反射必然导致X射线谱的不连续,也就是说,在一些角度下无衍射线出现。同时,由于sin1,可推出d/2,因此,当一定时,只有晶面间距大于或等于/2的晶面才会产生衍射,所以,晶体中能产生衍射的晶面数是有限的。 与晶态物质不同,在非晶态物质中,因不存在晶面上的反射,入射线只在原子面上“反射”。由于原子间的不规则排列,原子之间的间距也是不规则的,当一定时,d与成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X射线谱上显示出宽幅的连续散射谱特征。 3)非晶态结构 非晶态的结构特征可从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来考虑。近程结构指的是原子在数埃以内微小范围的排列,相当于NH3、CO2、SO2、C6H4那样低分子大小范围的结构,这种尺

26、度范围内的结构直接反映了化学键的特性,如离子价、第一配位圈的配位数、键角及键距等。 在非晶态结构中,存在与晶体结构相同的结构单元。例如,在石英玻璃和硅酸盐玻璃中,结构单元与石英晶体及硅酸盐晶体一样是SiO4四面体。对于非晶态物质As2S3,结构单元是AsS3锥形结构(同雌黄结晶)。非晶态元素半导体Si、Ge是金刚石型四面体结构。无定形炭是配位三角形或平面六角环,同石墨晶体结构。金属玻璃是由紧密堆积的最小单元四面体组成,它的原子排列近似于晶体排列。 将数埃到数十埃范围的结构称为远程结构。这个范围的结构,关系到结构单元的连接方式,与非晶态物质的本性有关,所以至关重要。 人们对这个范围的结构进行了长

27、期的研究和探讨,建立了一些结构模型。目前较为流行的是无规则网络学说和晶子学说。 (1)无规则密堆硬球模型 无规则密堆硬球模型结构可看成是由原子或多面体单元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无序堆积。 Bernal将堆积的轴承用滚珠放在软橡胶中,通过混合搅拌使其分散于黑色橡胶介质中。Bernal提出,非晶态聚集体能够通过限制硬球堆积的外表成为不规则形状而得到。例如,将大量大小相同的刚性球快速地放入壁面不规则的容器中,就可以得到刚性球的一种无序、但是极为稳定的位形。如果将刚性球比作原子,那么这种位形可用来表征无序密堆积模型。 100个原子的无序密堆积模型 由于原子间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多面体 (典型的多面体见下图),因此,非晶态的无序密堆积可看成是这些多面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