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文学评论_第1页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_第2页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_第3页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_第4页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蒲松龄聊斋志异文学评论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或为轻解罗裳夜伴枕席的人生知己, 或为排忧解难的侠女,真可谓顾盼生情、光彩照人,这些女性熔铸了 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品格。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来探究蒲松龄 的心理世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借助浪漫主义手法,以雄健有力 的笔调,勾勒出无数个离经叛道、超尘脱俗的女性形象。这一成就, 在小说史上,是开天辟地的。这些女性形象,突破了神圣而陈腐的封 建精神桎梏,游离于礼法之外,仗义于危难之中,其性情之明快、坦 荡、坚毅、热诚,实为古代小说之罕见。透过这一群感人至深的少女、 健妇形象,可以清楚地触摸到那一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想脉搏,可

2、以看到日渐崛起的市民阶层的风貌和明清进步的思想家。一、对女性地位的颠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女性往往处于三种状态:要么作为英雄才子 功成名就的一个注脚,在男性大志既遂以佳人投怀来增添喜庆气氛; 要么作为宣传的工具,用女性的种种磨难印证三从四德,忠孝节义的 合理性;要么就以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以增加故事的悲剧性。蒲松 龄虽然也写女性的苦难,但更多的加进了喜剧成分。尤其是在描写婚 恋故事时,蒲松龄始终把“情”作为根基,用“情”来突破“理”。这方面的代表之作是描写“情痴”的几篇小说。如连城和阿宝,这两篇文章中,情痴无疑例外的都是男性,而女性成了男性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成为男性孜孜以求,可以舍生忘死的追

3、求的目标。 这种大胆的描写颠覆了中国几千年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的地位,让女人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连城中的乔生之于连城,情生于一个“知”字。连城征诗择婿,乔生献上的诗深得连城的赏识,“女得诗喜,对父称赏。”两人由 相知而相爱。他们的爱情遭到连城父亲的反对,但连城“逢人辄称道, 又遣媪娇父命,赠金以助灯火。”后来连城病重,和尚说唯有男人“膺 肉一钱”方能医治,乔生毫不犹豫“自出臼刃,刺膺授僧” 。爱到深 处,肉体也毫不顾惜了。数月后,连城病死,乔生竟“一痛而绝,到 阴间追寻连城去了”。这种痴男子让蒲松龄都称赞,蒲松龄在篇末评 价说:“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 愚哉!”何其

4、愚,何其痴啊。令一个情痴是阿宝中的孙子楚。孙子楚是个心理严重封闭的 男人,他“性愚讷,不敢近女色”,“或值座有歌姬,则必遥望却走”。 有人故意指使妓女狎逼他,他竟“赧颜彻颈,汗珠下滴”。但一碰到阿宝,他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为了阿宝的一句戏言,就以 斧自断其指,几乎丧命,路遇阿宝,魂灵竟随她而去,弄的“气休休 若将撕灭”,回家之后,魂附鹦鹉,直入阿宝闺房,终于感动了阿宝 的芳心。这不但深刻的反应了女性美对男性的巨大吸引力和改造力, 而且完全突破了“女性是男人的附庸”这一陈腐观念。乔生和孙子楚的这种痴不是世人眼中的懦弱, 没有男子气概,一个男人的霸气不是体现在对女性的完全占有和支配当中,男

5、女之间的相互尊敬才是生活的真谛。蒲松龄开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先河。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宋明以来,二程和朱熹的理学,适应了日渐虚弱的封建统治集团 的需要,成为显赫一时的官方统治思想。他们强调用“天理”灭绝“人 欲”,用“道心”主宰“人心”,要求人的一切情感,如喜、怒、哀、 乐、爱、恶、欲,都纳入“礼”的轨道,“视听言动皆礼也”,丝毫不 得人情而作。在这样的舆论力量左右之下,人们的真情实感被扭曲了, 装模作样的“假人”纷纷出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晚明杰出思想家 李贽提出了 “从容于礼法之外”。这位思想家清节凛凛,强力人性, 曾经拼着性命向黑暗的理学王国冲击, 结果被封建礼法吞噬了。在他 被迫害致死的

6、数十年后,在终身潦倒的蒲松龄笔下,涌现出一大批“从 容于礼法之外”的人物。在这样的时代,女性的一视一盼,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都 受到繁文缛礼的约束。垂髻少女们更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 把花园路踏”,“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问绣窗碱指如何”。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观察婴宁、小翠、阿英、菱角、 小谢等篇章中那一群天然纯真、放达不羁的女性形象,怎能不感 到清新明净,光彩照人?纯真并等于肤浅,大胆并不等于放荡。小翠中那个“日事戏 笑”的少妇,便是既纯真又大胆的女子。篇中先后五次描述她“殊欢 笑”、“第善虐”的情态。新婚之初,她便“刺布作园,踏蹴为笑”以至发生了“圆訇然来”、“直中”

7、她公公王侍御“面目”的事件。受呵 责后,转眼间,“憨跳如故”,又“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鬼”为戏。再 次受呵责后,仍“不惧,亦不言”,“复装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 喧笑一室,日以为常。”正是在这种如痴如颠的“戏笑”的掩护下, 这位新妇,从容有度的迷惑了恩人的政敌,使恩人一家得以幸免于难。三、顶天立地的奇女子“奈何两间奇奇,独得之妇人乎! ”这是清人但明伦评点聊斋一 书时发出的感叹。在蒲松龄笔下,山川日月之灵秀虽不独钟于女儿,聊斋志异中也不乏慧男敏童、才子名士,但纵观全书,女儿世界 中的确是人材荟萃,奇葩异草,美不胜收。这种大胆的笔法在当时那 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

8、”、“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也”之类的谬说,不胫而走,直到近世,还可以听到“女人头发长见 识短”之类的谬语。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对这些荒谬的说 法,曾不断提出异议。而蒲松龄却将这种异议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颜氏、狐谐诸篇,都赞美了博闻强识、才思敏捷的女学士。 这些女学士不光勤奋好学,尽心钻研,并试图将自己的品德感染于他 人,她们的才学超出男子,她们在仕途中顶起一片天地,蒲松龄生活 的那个时代,“闺中人,身不到场屋。”而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让 这些女子出相为将,展现女性自立的风采。颜氏篇中,狐女颜氏,自幼有女学士之称,婚后,朝夕伴夫 婿研读。严如师友。“敛昏,先挑灯据

9、案自哦,为丈夫率;听漏三下 乃已。”可惜,她的夫婿徒有其表,志大才疏,朽木难雕,以至弄到“身名蹇落”、“饗飨不给”、“抚情寂漠” “嗷嗷悲泣”的境地。“女 诃之曰:君非丈夫,负此弁耳!使我易髻而冠,青紫直芥视之!'便“负气自为之”。她易装相代,连战连捷。中进士后,先授县令, 后迁御史,宦迹十载,方托疾归乡里。作者在论赞中强调指出:“翁姑受封于新妇,可谓奇矣。” “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 作者的感慨是事出有因的。自男性中心社会形成以来,男尊女卑的习 俗,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而世代相袭。可见,统治集团对男儿的期望 历来是立身扬名、承继祖业,对女子的要求不过是专心纺织、洁其酒 食、

10、“厨下汲水炊白粥”而已。可颜氏却不安守本分,不拘泥于做一 个贤妻良母。她不仅待夫婿严如师友,而且十年宦迹证明,获取什么 功名利禄,绝不比把持家务更困难。颜氏的尝试,对男尊女卑、夫唱 妇随的传统习俗,不能不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少妇为宦,男子因之受 封,这一点,无疑是颜氏一篇最引人注目的所在。狐谐篇中,万福,“幼业儒,家贫而运蹇,年二十有奇,尚 不能掇一芹”恰在这时遇到了诙谐聪慧的狐女。“日至,与共卧处。凡日用所需,无不仰给于狐。”狐女聪慧,在万福朋友的赏玩中从不 让他们占到半点便宜,反而于故事当中反讽他人,被众人捧为“狐娘 子”。狐女博文广识,能巧妙地将一己之才能运用的恰到好处。她的 灵活机动,一

11、点不娇羞做作,与万福的朋友斗嘴皮子,屡屡处于上风, 堪与诸葛亮的舌战群雄相媲美。如此乖厉,矫捷的奇女子,让人想起每每称奇。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一 方面,男权意识中的女性隐退于社会生活的舞台幕后, 不再直接参与 社会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在圭寸建社会末期, 另一种社会因素也在悄然滋长,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还有随之而 来的思想上的启蒙.尽管只是不自觉的,或许不能成功破土而夭折.但 它们真切地萌动了。蒲松龄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敏感的观照. 他所 塑造的女子无论是足愧须眉的巾帼英雄,还是坚贞热烈的爱情女神, 抑或是秀外慧中的经济独立者,她们所体现出来的觉醒性,解放性都 是植根于当时社会而超乎时代的。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 深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