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为本_第1页
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为本_第2页
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为本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历嬲荐应以人”为本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应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有人为本、德育为先,利用好校内课堂教学 这一主阵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为“人”,教学方法重“人”,教学内容有“人”,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关键词立缚树人;历史救学;以人为本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习近平主席也强调“国 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古至今,立继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作为中学历史教育,我们不仅承担着一般学科培养

2、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在塑造学生优良品质、高尚人格、坚教 性格,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原点出发,坚守教育初心,处处以人为本,渗透生命教育。一、教学目标为人”叶澜教授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 生命质R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原点是人,教育的过程是发 现人的价值,耳垂人的天性,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兴趣爱好,提升人的素养,

3、最终能让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 此,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做起。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或受制于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学目标更多地停留在知识的掌 援与能力的培养层面,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性格品质 和能力思维的培养。例如在两宋政治与军事”一课教学中,教师会花较多时间讲宋初加强中央柒权的措施、讲王安石变 法的内容,讲两宋三冗两积的现象,但教学的着眼点多是在这些具体的举措上,并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很少思考这 些知识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学习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价值?教学的目标是为

4、了知识、为了分数或者为了能力,但不是为了 人以“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一知识点为例,公元960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褶加身,成为一代开国之君,但五代 君主大多与他有着拥兵自重的经历,却郴短命而亡。宋大祖吸取前朝之弊,强干弱枝,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 分化中权,将“君弱臣强”的危险大大降低,“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旧弊虽除, 新弊渐生,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沉重,军事战斗力较弱,边防压力巨大。因此,这一知敲点的教学目标 可以确立为:“通过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学习,掌握宋初加强中央某权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 响,探讨宋朝新弊

5、新生的原因,感悟中国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纠结与反受,认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意义与局限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多年以后,史实可能是少数人闲谈时的素材,或者干脆忘得一干二净。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历 史,如果只是在考试时考个好分数,无论从哪一角度看成本都大高。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彻底抛弃只见“分数不见人” 的旧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有上位的思考和深层的认知,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洞察世事,感悟人生, 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二、教学方法里“人”陶行知先生主张:“行动生困难,

6、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 进于无穷。”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 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 题,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因此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应是“成人”的取向。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是历史教育过程的本质规 定,揭示学生主体性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变革,也是当代教育价值观所倡导。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采取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学生自主式数学方式,但从实际情况看, 更多是

7、几分钟象征性讨论或者姑娘点水式的探究,学生有“行动”无1心动”,小组学习只有分工没有合作,补充材料带有明 显结论偏向,设置的问题没有探究空间,学习过程不能各抒己见。甚至是部分老师为使讨论结果符合自身教学预设的颈 期,对教学史料进行精挑细选,使每一则材料只能得出一个固化的结论,这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固化,是一种隐 性的满堂灌。例如在“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把内容整合为“主要措施一影响”两个方面,对宋初中 央集权的加强的影响教学时,教师惯用两则或多则材料,分别反映其“积极与“消极”作用,设置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有何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核心知识,也能

8、一定程度地提升从史料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但先有结论后有史实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的史料实证,结诒得出只是对材料信息的加工,而不是学生思考、理解、 讨论、审辩的结果,无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长此以往,教学也不过是教师的一场自导自演。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 可以做这样的调整:材料1: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宋太祖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说当遵承,不敢逾越。宋太宗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宋英宗材料2: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淡(jia.完备),忽得一台, 自以为其奇,而法固巳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

9、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思 (huT,毁坏),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谯材料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0页“学思之窗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你认为宋太祖的创立祖宗之法”该不该守?开放性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能够打破固定历史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不仅可以顺利地让学生理解宋 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利与弊,学会全面客观分析历史,同时还能认识到对“祖宗之法”应该因时而受,为下一环节教学奥 定基础。当然,问题的设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接纳不同的观点,创造多元的价 值认同,激发智慧的碰撞,从而构筑起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空间

10、。师生、生生的平等才能让学生理解平等、践行平 等,课堂价值的多元才能让学生学会包容、接纳多元。教育先贤叶圣陶倡言“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效力于导,使学生 逐渐自求得之”,在一个更人”的课堂里,应该是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课堂主持者,是诸多史料的提供者,是 学习方法的建议者,是三观渗透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史料的研读者,是学习方法的执行者,是课堂成果的创造者。三、教学内容有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性格品质影响历史事件的演变推进。 如果对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了解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忽视历史人物在其中的作用,静历史变成原因、经过、结 果的固化,不

11、仅违背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也让历史教学变得单一、枯燥、冰冷。宋代学者吕祖谦普说道:大抵看 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只知一事,何取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 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这如身在其中即设身处地 地考虑当时历史人物的环境,体会其复杂艰辛,理解其成功之不易、失败之无奈,方可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因此,没 有历史人物的历史不是完整的历史,没有历史人物的教学也不是有效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相讨初中而言,更强调学生的理性思考与认识,透过历史现象触摸历史的本质,教材编写大多关注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考查

12、考试中也鲜有历史人物的具象。教师在教学中敢容易陷入“只闻其事,不见其人的困局中。以“两 宋的政治与军事”为例,教材内容包括宋初统治措施、宋朝的边境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内容比较 多且相互关联,历史逻辑清晰,史料史实丰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气呵成,厘清事件原委、评价历史现象,得出历 史认识,却忽视历史人物。而这其中为国家长治久安而“雪夜访赵普的宋大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范仲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怯1的拗相公王安石、“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甚至书法了得的宋徽宗、 背负千古骂名的秦桧等,是他们语写了多元立体、有血有肉的大宋历史,也应该让他们

13、走进历史课堂。历史人物在历史爆堂应用大抵有以下途径:其一,导入激趣。例如在.从明朝速立到清军入关”一课教学中可以用”乞 丐皇帝朱元璋来导入,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尊心强,做事果敢坚决,志气与狠气并存,性格强硬而又多疑,成为开国之 君后废丞相、设锦衣卫,强化君主专制,不能说与其个人经历、性格没有关联。用朱元璋的生平来导入,既可激发学生 兴趣,又可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其二,创设主题情境。例如在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中可以引入历史人物“苏轼,辽 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儒学复兴、文艺繁荣、科技发达,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交相辉映, 而苏轼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成就很高,自诩“吾上可陪

14、玉里大帝,下可陪卑出院乞儿”,颇具代表性。其一生三起 三落,宦海浮沉,却始终保持豁达、理性的态度,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百姓生活,正体现宋明理学影响下士人以天下为 己任、安邦济世的担当与情怀。所以教学中用“苏轼的文艺成就苏轼的精神世界”来重构教学文本,一方面串连本课相对 分散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以个人反映时代,让学生认识时代塑造个人,个人影响时代”的历史规律。其三,价值引领。 现代课程改革的考核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价值的形成依靠日积月累的熏陶与渗透,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思想品质、精神价值是最好的教肓咨源。如对长征精神”进行教学时,如果引入断肠就义的红军 师长陈树湘、独臂政委余秋里、用生命送情报的不知名战士等等历史人物,教师无需多言,学生自会领悟长征精神的内 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L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霓另一 个灵魂。”让历史人物走进历史课堂,让生命感染生命,让思想越触思想,让灵魂激荡灵魂,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教 育目标。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