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大赛《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教学技能大赛《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教学技能大赛《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教学技能大赛《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教学技能大赛《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引言(郁达夫日记引题):1934年7月6日到1934年9月10日,郁达夫从居住地杭州出发,到上海避暑,且一路北上到青岛,到济南,到北平,在北平(今北京)的期间写了这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而后就又从北平返回杭州,历时俩月有余。【结合PPT讲解】郁达夫日记的题头与今天我们所记的日记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外乎阳历农历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若何。但值得重视的是郁达夫对天气的感知并不只是限于题头上而已,而是真正有所抒发。比如7月6日,记述两星期前因为杭州酷热,中暑而死的有七八人,早上偕家人去上海;第二天写“上海多风”,比杭州要凉快,但7月9日又开始热了。7月13日到青岛,气候似新秋,17日又

2、嫌青岛太热,有了想去北平的打算,此时又在大公报上听闻朋友刘某病殁,去北平就确定无疑了。18日同林徽因在海滨漫步。8月12日离开青岛到济南。14日早上到北平。15日写到北平比青岛更热。16日也就是双星节(七夕)看到槐树,感到了北方的秋意(详示)。17日为当代文学主编王余杞写了故都的秋【当代文学第1卷第3期】。24日,三小儿病。29日为小儿耀春之病忧心。31日觉得一天的“清气”,是北方典型秋天的晴日。9月5日后接续几天返杭。这便是郁达夫避暑地日记和故都日记的大概。(以上两则日记参考郁达夫全集第五卷日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46-373页)那么在南方如此之“热”的境况中,郁达夫又是如何感知

3、北方的秋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17日前的故都的秋。题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蕴含着一种宏阔的历史感。“故”字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暗示一种“故”地重游之后的惊“梦”之感。“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能够梳理出文章脉络,归纳出故都的秋的特点。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分析出第一幅图是如何体现北方的秋的特点的。3.通过运用文章当中的景物参照天净沙秋思进行仿写,能够说出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4、和悲凉、伤感之音。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检测:(一)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和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二)字音: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譬如( ) 颓废( ) 鲈鱼( )整体感知研读1-2段:思考1:“北国的秋”和

5、“南国的秋”各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能饱尝一尝)南国的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思考2:作者写两种不同的秋色,用了什么手法?情感如何?对比;眷恋故都的秋思考3:作者认为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方面?(请用原文的一个字概括)明确:“味”。【顺上】总写故都的秋,眷恋之情。(二)文章中具体描写北国秋景的是在哪几段?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明确:3-11段。庭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秋果夺景图(三)第12段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

6、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在北方莫属,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引出“形散而神不散”)(四)研读第13段,思考:为了说明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之间“味”的区别,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比喻。本体: 南国的秋 与 北国的秋黄酒 味平淡 白干 味浓烈稀饭 味稀薄 馍馍 味厚实鲈鱼 味柔美 大蟹 味刚烈黄犬 味狭仄 骆驼 味大气(五)研读第1段和第14段,思考:郁达夫先生对北国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第1段:不远千里第14段:愿付出生命情感:眷恋、热爱、向往二、合作探究(一)仔细分析每幅图画是如何体现北方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第一幅:庭院清秋图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角度

7、找出能表现故都秋味的词句。A.色彩:清冷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B.声音:宁静驯鸽的飞声C.环境: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漏下来的日光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D.生活:悠闲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思考1:为何作者不详写最让他思念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而只是匆匆一笔带过,从平常景物入手?明确:写身边的普通景物,容易引起共鸣;从细小处入手,渲染一种无所不在的秋意;名胜处游人如织,充满着吵闹和拥挤的“暖色调”,与全文的基调不吻合。这就叫以情选景,不蔓不枝。同时体现了散文文体的什么特点?形散神不散。思考2:请问日

8、光能数吗?并且还是“细细地数”。为什么他数得那么有味道?“数”字你读出了什么?明确:“细数”悠闲和惬意;寂寞和悲凉王安石的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久”字只说明他数得久吗?透露出来的是什么?寂寞凄苦的落寞心情。思考3: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作者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蓝、白色为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一般把以红、黄为主的色彩称为暖色调,把以蓝、绿为主的颜色称为冷色调)提示:冷色调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夏天你愿意居住在什么颜色的屋子里?(蓝、绿)清爽

9、如果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带着白花、黑纱(不是红花、红纱)压抑、沉重、悲凉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色彩的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凄清如许。孤独的秋色好清冷,可谓是透人肌肤。恰恰体现了北方的秋的特点。三、课堂练习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天净沙秋思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四、深入探究1.阅读以下三段话,思考“抒情”与政治的关系。本文提议在革命、启蒙之外,“抒情”代表中国文学现代性尤其是现代主体建构的又一面向。

10、这是容易引起疑义的命题。因为一般论述对“抒情”抱有成见,或视为无关宏旨的遐想,或归诸主观情绪的耽溺;左翼传统里,“抒情”更带出唯心、走资等联想。论者对“抒情”的轻视固然显示对国族、政教大叙述不敢须臾稍离,也同时暴露一己的无知:他们多半仍不脱简化了的西方浪漫主义说法,外加晚明“情教”论以来的泛泛之辞。只要对中国文学、思想传统稍有涉猎,我们即可知晚清、“五四”语境下的“抒情”含义远过于此。“抒情”不仅标示一种文类风格而已,更指向一组政教论述,知识方法,感官符号,生存情境的编码形式,因此对西方启蒙、浪漫主义以降的情感论述可以提供极大的对话余地。别的不说,现代西方定义下的主体与个人,恰恰是传统“抒情”

11、话语所致力化解而非建构的主题之一。一般皆谓20世纪中期是个“史诗”的时代,国家分裂、群众挂帅,革命圣战的呼声甚嚣尘上。但我认为恰恰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少数人有心人反其道而行,召唤“抒情传统”,才显得意义非凡。这一召唤的本身已经饶富政治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显现了“抒情”作为一种文类,一种“情感结构”,一种史观的向往,充满了辩证的潜力。(摘编自王德威“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详见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3,5,6.)备用2.故都的秋景可以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情感,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12、客观:一方面,郁达夫笔下的景物是其本身固有的特征,是故都秋天的自然色彩。另一方面,【引题:之前跟同学们探讨过,研究文学需要考虑四重要素:第一是作品,其次是作者、读者和世界或者说大家所常说的环境。以上我们基本上涉及了四重要素,但对于“世界”介绍的不是很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只是简单介绍了郁达夫日记中关于写作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前后不多的两个月时间,那么更宏阔的历史背景到底是怎样的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13、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主观上有三个因素:首先,跟个人的忧郁气质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也为我们塑造了诸多染有“时代病”的人物形象。其次,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表面上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课堂总结正如上面所说的,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和形散神聚,他的观察生活的细腻再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但我们并不只是关注散文也即是作

14、品本身,还要考虑到余外三重因素对作品写作的影响,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文本。另外,郁达夫的这篇散文可谓是一首“悲凉的颂歌”,除了上面所讲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知道,这种思想的矛盾性并非个案,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文化的对立在个人矛盾思想上的反映。六、作业布置1.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不是正在读,而是正在重读的书(为什么读经典)。每位名作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向“经典”靠拢,你认为本文的“经典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首先,既有对中国文学史的体认,也立足于更宏阔意义上的比较视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有把自己的思想置放到文学史的脉络当中进行考察,进而有寻求自己的坐标和谱系的努力,其次,就文本来说,文体上形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