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XX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分析_第1页
成都XX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分析_第2页
成都XX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分析_第3页
成都XX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分析_第4页
成都XX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分析摘要:成都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位于砂卵石地层中,周围各类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密集,对施工变形控制要求严格。通过基坑围护桩测斜数据分析围护桩的最大变形、相应位置及其与支撑施作时间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围护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护壁桩加三道横向支撑作为围护体系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基坑阳角部位、基坑轮廓长边中点部位、各围护桩的桩体中部应重点加强施工监测和支护;第二次和第三次开挖时段,基坑塑性区部位最小主应力分化明显,局部甚至出现拉应力,应加强观测。关键词:地铁车站深基坑水平变形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往往处于各类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密集区,周边环境复

2、杂,临近大量管线、建筑与地铁构筑物等,场地紧凑,基坑周边难以找到施工场地。由于对基坑变形尤其是对水平变形要求严格,使得基坑开挖施工空间受到限制。加上岩土材料具有流变性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其围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目前,对软土地区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变形特征已有不少研究,而对在特定的砂卵石地层条件下深基坑的水平变形研究较少。本文以成都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例,分析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工程概况该地铁车站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10m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长为287.1m,标准段宽18.7m,深16.6m。西端盾构扩大端宽37.2m,深19.9m;东端盾构扩大端宽22.4m,

3、深20.5m。车站由西往东坡度为0.2%。该场地主要为表层杂填土和第四系成都典型砂卵石地层。根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表1主要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围护结构采用人工挖孔桩加三道横向支撑形式。人工挖孔桩采用?12002400地层层厚/m(kX/m1)变形模泊松比内堆擦杂(素)填土2.117.7(k3316卵石土(中密)1L921.0310.1937卵石土(密实3.3MiMis-*500.1745中砂(稍密)L418.5150.2625卵石土(巒实)22,5SO0,1745mm,桩芯混凝土为C30,桩长21m。桩顶设冠梁,桩间挂?10 x?8150mmX150mm钢筋网并喷

4、射厚150mmC20混凝土,围护桩与挂网喷射混凝土间应可靠连接。基坑初始状态地下水位在地面下约5m,施工期间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水位保持在基坑底0.5m以下。开挖过程中依次在1m、7m和12m深度设置横向支撑(为什么?),支撑采用直径600mm钢管,壁厚14mm。图1为围护结构剖面图。腺始地lid级图1围护结构剖面示意(单位2基坑监测2.1监测方案监测工作从基坑开挖前开始,到第一道支撑拆除后结束。监测时段为2010年2月24日一8月7日。采用CX-03数字显示测斜仪,该仪器属于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在施工过程中对全桩长每天观测一次,步长为1.0m。若发现变形比较大或情况异常时,步长加密为0.5m。

5、为了保证安全,在基坑周边共布置了27个测斜孔。2.2监测结果及其分析选取了不同空间位置有代表性的监测点(22#,148#,215#,256#,273#),对该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桩水平变形特点进行分析。1)围护桩最大变形分析各代表性监测点最大变形结果见图2458图2各监测点城人变形(单位:nun)由图2可见:基坑阴角部位22#测点的最大变形值为0.97mm,而基坑阳角部位256#测点最大变形值为3.26mm,远大于阴角部位的变形值;长边中点215#测点最大变形值为5.04mm,而短边中点148#测点最大变形值为1.66mm,远小于长边中点;特殊部位(扩大端)273#测点最大变形值为4.

6、58mm,变形较大。因此,在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阳角、长边中点、扩大端等特殊部位应重点加强支护和监测。2)围护桩变形最大部位分析图3为各监测点全桩长的最终水平位移曲线。由图3可见:各围护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主要产生向基坑内一定程度的水平位移,变形较大的区段集中在一4一11m。故在该区段开挖过程中,应加强支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基坑变形动态特征。3)围护桩变形与支撑施作时间分析监测数据分析表明,215#测桩的变形幅度最大,最大值发生在距桩顶-9m截面处。根据施工记录,该处基坑在2010年2月27日、4月12日和6月25日分别完成第一道(1m处)、第二道(7m处)和第三道(12m处)横向钢支

7、撑。图4给出了该处侧向变形发展过程曲线与支撑施作时间的对应关系。图3;$监测点金桩长累枳位移曲线监测日卿月-11】图421J测桩-9m处变形时程曲线与支撑施作时阿的对戒关系由图4可见:第一道支撑施作前后,由于开挖深度较小,围护桩桩长较大,该道支撑对桩体变形影响较小。随着开挖深度不断加大,该处侧向变形开始加剧增长;第二道支撑施作之后,侧向变形速度明显减缓。开挖深度进一步加大,坑底逐步远离第二道支撑,该处侧向变形又开始加剧增长;到第三道横向支撑施作完毕后,变形速度才开始慢慢减缓,并趋于平缓,直至开挖到位并施作底板;215#测桩-9m截面处的侧向变形主要发生在第二道支撑和第三道支撑施作之前,变形幅值

8、整体较小,合计在6cm以内。可见,基坑变形时程、变形幅度和变形速率与支撑施作时间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时效性。3深基坑支护体系有限元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层的影响主要在从开始开挖到第一道支撑拆除的阶段。为了进一步分析该车站深基坑开挖围护过程中的应力一应变特征,采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的Sigma模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3.1模型建立选用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摩尔一库伦准则,模型采用四节点矩形单元。由于基坑的地基土可在竖直方向自由沉降变形,故模型左右边界为水平方向约束,底部为竖直方向约束。按照先变形后支撑原则,根据基坑开挖的实际施工顺序,分为四次开挖,设置三道内支撑。3.2开挖过程应力应变特征分

9、析图5是从地面开始沿桩长方向,每隔约2.5m取一点所得应力应变随开挖时步变化曲线图。-*117石奢-*117石奢他他EE二-鑒朝F+餐n1i.o弔JVJo46Lu*1h9I1爐m慢应険虞A图5W甘处地层应力应变随开挖时步的变化1目1线从图5中可见:1)最大主应力随开挖过程变化不大,仅在后两次开挖中最终开挖面以下有少量减小,主要原因是最终开挖面及桩脚处应力集中,导致最大主应力发生从水平方向分布向竖直方向分布的应力偏转。2)最小主应力随开挖过程变化明显,首次开挖由于不到1m,最小主应力没有明显变化。此后的三次开挖在深度19m附近(中砂层分布处)最小主应力明显减小,可见该处是地层受力薄弱点。3)最大

10、剪应力随开挖过程受最大、最小主应力差值控制,故最大剪应力变化点为最大、最小主应力变化的共同点处,即桩脚及中砂层分布处。这些部位也是整个基坑影响范围内应力集中明显、塑性区分布的地点。4)地层水平方向变形在第二步开挖中增加较多,在第三步开挖完成后变形趋于稳定。3.3开挖完成后应力应变特征分析图6为围护结束时的应力变形分布图,可以看出1)最大主应力(图6(a)总体是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在邻近围护桩侧及桩脚处应力明显竖直向偏转。在开挖面桩脚处最大主应力从100kPa增加到400kPa,表现为明显的应力集中。nJr*、iFC薛k/ji一IJIMil#J疑LfjLiIS7Rh/IA/賣挥uit上崎內串村h

11、內-wrat更if-、*IJJ,r.蛀小卞用办I曲I*2)最小主应力(图6(b)总体来说是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但由于在最终开挖面附近1.4m厚中砂层的出现,形成相对软弱带。由图中可见在该水平夹层处,应力值由100kPa快速变小,至围护桩处减小至0。最小主应力的另一个快速变化点为桩脚部位,在该处从50kPa减小到50kPa(表现为拉应力,证明此处已出现塑性破坏),同样应力集中明显。在围护桩顶后缘一定距离处及基坑底部也同样出现了拉应力,表明这些部位已出现塑性破坏。3)最大剪应力(图6(c)受最大、最小主应力差值控制,主要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变大。剪应力的明显集中部位为桩脚处,在约4m范围内从50kP

12、a增加到200kPa。最大剪应力的次一级集中部位为中砂层塑性区分布处,但数值较小,在50kPa范围内。4)塑性区分布(图6(d)受地层力学参数和应力分布共同控制。基坑塑性区主要分布在三个部位:桩底、软弱中砂层及桩脚一定深度部位。总的来说塑性区仅分布在局部范围内,不会出现大范围贯通而导致塑性流动、失稳现象。基坑位于典型的砂卵石地层中,中砂层是整个基坑变形破坏易发部位。选择护壁桩加三道横向支撑作为围护体系,监测和数值分析结果显示本围护体系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在空间分布上,基坑阴角部位侧移明显小于阳角部位;基坑轮廓长边中点部位变形明显大于基坑短边中点;基坑侧壁均表现出面向基坑内一定程度的侧向变形,各围护桩的最大侧向变形普遍集中在桩体中部距离桩顶411m区段范围内。这些部位应重点加强施工监测和支护。在时间分布上,施工过程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开挖是整个基坑体系变形的主要发生时段。在该时段,基坑塑性区部位最小主应力分化明显,局部甚至出现拉应力。在实际施工中,应重点对该时段加强观测。参考文献1刘爱华,黎鸿,罗荣武.时空效应理论在软土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571-576.2杨国伟,王如路,刘建航.时空效应规律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隧道,2000(4):41-45.3贺宝桥.新奥法设计施工原理J.中国水运,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