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滑坡概况_第1页
巴东滑坡概况_第2页
巴东滑坡概况_第3页
巴东滑坡概况_第4页
巴东滑坡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区基本情况介绍一、巴东新城区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巴东县地处大巴山以东,故名巴东。县城始建于公元598年,座落天长江右岸的斜坡上, 背山临水,依山筑城,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城区北侧,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 16/110 25,北纬31 00,31 05,。巴东县城为209国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下 距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68km,有公路直达恩施、宜昌等地,巴东港年吞吐量达50万吨,每 天有客轮开往宜昌、武汉、重庆等地交通尚属便利。老城区面积1.05km2,新城区亦沿长江 呈带状分布,即位于西壤坡、云沱、白土坡等海拔450m以下的区域。巴东县属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平均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

2、、少冰雪严寒等特点, 据巴东县气象站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17.50C, 78月份的平均气温高达35.30C,最高 气温达41.40C, 12月份平均气温仅3.80C,最低气温达-9.40C,相对湿度为66 68%,常 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瞬时风速达24m/s。区内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处于鄂西暴雨 中心范围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21mm (19531990年),最大降雨量1522.4mm (1954 年),最小年降雨量694.8mm (1960年),降雨量具有连续集中的特点,59月为雨季,其 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70%,暴雨一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5.2mm (1991年8月6日),一

3、 日最大降雨量达193.3mm(1962年7月15日),7日最大降雨量237.5mm(1991年8月7日 14日)。长江水量丰沛,枯、洪变幅大,洪水期一般出现在79月,洪水位高程一般90100m 左右,历史上最高洪水位高程已达100.60m (1870年),最大洪峰流量75000m3/s,枯水位出 现在13月,最枯水位高程65.22m,最小枯流量约2700 m3/s。长江三峡水库于2003年蓄水后,其调度方式是每年除1112月约两个月基本保持175m 水位外,其余时间在175145m间波动,即常年水位变幅为30m。研究区地处长江三峡中段西陵峡与神农溪口之间的过渡地带,山地高程85550m,属

4、中低山峡谷区。长江在此段顺官渡口复向斜发育,流向自北80度东转南50度东,河谷横断 面为敞角较大的勺”字型,据区域资料,长江巴东河段有57级阶地,其中I级阶地为基 座阶地,阶面高程110m左右,IIVII级阶地为侵蚀阶地,阶面高程依次为:140m、160175m、190200m、240260m及300320m。江面宽300600米,为三峡地区相对宽谷段。除长江外,区内冲沟十分发育,南部有头道沟、白岩沟、黄家大沟、长渡河等十多条冲 沟发育,常年有水。北部有神龙溪、东壤溪、下溪沟等较大支流巴东县老城区位居金子山北 坡坡脚,金子山高程890.10m,呈近东西向展布。岩层层面与坡面近于一致,构成同倾顺

5、向 的斜坡结构类型,坡角(岩层倾角)一般为3545度,上缓下陡,坡面上发育有许多冲沟, 为其汇水面积内地表水的主要通道。新城区一带地貌形态与金子山北坡迥然不同,为总体东 西向展布的南高北低,向北东,北西呈扇形展开的斜坡,总体坡度较缓,大体为上陡,中缓, 临江陡,受构造张裂隙控制,冲沟大致呈南北向展布。地层岩性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j)、中统巴东组(T2b)、及第四系(Q)。嘉陵江组(T1j)分布于测区岸坡地带,总厚度800m,为一套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自下而上可分为 三个岩性段:第一段(Tji):下部为灰色薄层灰岩,浅灰色白云岩及溶崩角砾岩,底部为中厚层生物 屑、砾屑、

6、鲕状灰岩,上部岩性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细晶灰岩,顶部为中厚层亮晶砂屑灰岩, 厚度313m。第二段(Tj2):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砾屑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灰质白云岩及少量溶崩角 砾岩,厚度为323m。第三段(Tj3):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亮晶白云岩夹微、细晶灰岩及溶崩角砾岩,厚度 132m。巴东组(T2b)广泛分布于研究区斜坡地带,为滨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与下伏喜陵江组呈整合 接触关系,地层总厚度约1000m,共分5个岩性段。研究区出露有以下4个岩性段。第一段):灰绿色薄层泥灰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夹浅灰色泥质灰岩,底部为浅灰 色溶崩角砾岩夹厚层白云质灰岩,本段总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灰质成分减少而泥

7、质成分增多, 52.7m。第二段(T2b2):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泥灰岩、细砾岩透镜体,局 部灰绿色粉、细砂岩,夹层厚度可达10m以上,本段厚度382.2m。第三段(T2b3):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至厚层微晶灰岩、泥灰岩,深灰色中厚层泥 质条带灰岩,肉红色中厚层亮晶鲕状灰岩及灰绿色泥岩。中部为浅灰至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白 云质灰岩夹鲕状灰岩。上部为浅灰至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质灰岩,灰绿色中至厚层泥灰夹灰 质白云岩、粉砂岩、泥岩,本段厚度364.2m。第四段(T2b4):底部为紫红色中厚至巨厚层含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薄层粉 砂岩。第四系(Q)研究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成因类

8、型多,厚度不大,其成因类型有崩坡积、残坡积、滑坡 堆积、泥石流堆积及人工堆积等。崩坡积层(Qcoi-di):为碎(块)石土及粉砂质粘性土组成。碎(块)石主要为泥灰岩、 细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等。残坡积层(Qel-dl):主要分布于坡度较缓的斜坡地段,由碎石土、粘土或粉砂质粘土组 成。其物质成分决定于母岩,厚度一般小于5m。滑坡堆积层(Qdel):为岩土滑动后堆积的产物,由碎裂岩、碎(块)石土及滑带角砾土 组成。其厚度取决于滑坡规模及所处部位,一般为530m。泥石流堆积层(Qael):为残留在沟内的泥石流堆积,零星分布,由碎块石土或亚粘土夹 碎石组成,与残坡积物成分相近,厚度变化大,一般为0.51

9、.2m。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川鄂褶皱带)中段,地处川鄂褶皱带与淮阳山字型西翼 反射弧的交接部位,主要构造形迹为一系列向北西凸出近于平行展布的弧形褶皱,自西向东 由北东转为北东东,最后以近东西向嵌入淮阳山字型和秭归向斜中。在褶皱形态上,背斜多 属紧闭背斜,局部有倒转现象,向斜为复式向斜,次级褶皱发育。官渡口向斜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是控制本区地质构造的主干构造,沿长江横贯本区。 轴线位于测区北部沿江大道附近。向斜总体近东西走向,核部跨长江两岸,南北宽约6km。 枢纽起伏不平,在平面上也略有弯曲。官渡口向斜所卷入的地层包括三叠系嘉陵江组、巴东 组和侏罗系。在滑坡区,核部主要为巴东组地

10、层,两翼为嘉陵江组灰岩。由于嘉陵江组地层 岩性坚硬,控制着褶皱的基本格架,而巴东组地层岩性强弱相间,在褶皱过程中起到协调应 力和应变的作用,从而在此地层中形成了大量的次级褶皱。官渡口向斜为两翼对称,轴面近 直立的复式向斜。褶皱非常宽缓,两翼倾角一般在2045之间,显示出开阔的圆弧形褶皱 特点。在平面上,为延伸不远的次级线状系列褶皱群;次级褶皱多发育在巴东组第三段(心) 泥质灰岩、泥灰岩中,旁侧往往伴生因剪切滑移形成的软弱层劈理化现象,多为不对称褶皱, 尤其是次级背斜不对称特征更加明显,如大岩洞背斜等。图1一1 巴东新城区地质构造纲要图1、背斜及编号 2、向斜及编号3、逆断层及编号4、平移断层及

11、编号5、性质不明断层6、 陆相盆地 边连坪背斜 火峰向斜小高山背斜官渡口向斜楠木园背斜笃坪向斜 百福坪向斜风吹垭向斜象鼻咀向斜金竹园背斜f1.三溪河断层f2。观音堂断层f3。 凉水井断层f4。马鹿池断层山龚桥断层6.野鹿池断层f7.梅子垭断层f8.牛口断层研究区发现大小断层40条,除巴东断层(F32)属规模较大外,其余断层规模都较小, 延伸长度一般在1000m以内,其中较大者如F32、F22、F27、F28等断层长度大于1000m (见附 图)。据断层延伸方向可划分为近EW向、近SN向、NE向和NW向四组。近 EW 向断层共有 17 条(%、F22、F27、F18、F20、F21、%、/、%、

12、F9、F11、F12、F29、%、 f31、f39、F19),较发育,规模也大,其中F32称为巴东断层,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其余如 F、F及F规模也比较大,发育长度约10002000m左右,这些断层对斜坡岩体完整及整 体稳定性都有较大的影响。巴东断层是本区最大的断层,走向近东西,发育于T2bi与T1j接触界带,长约9km,北盘 为T2bi灰绿色、黄绿色页岩、泥灰岩,南盘为T1j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该断层地貌上为 一线性沟谷洼地,断层面走向上呈波状,产状在亩田湾为350/5080 (见图12), 破碎带宽约130m。为一多期活动压性断层。3? 1-2直田湾巴东浙层剖面图-。图1-3 F6断层

13、剖面示意图图12亩田湾巴东断层(%)剖面图近SN向断层共有11条(%、F34、Fi5、F7、F6、F8、F1、F2、F3、F4、Fj规模较小,其中 F7、F6断层与赵树岭滑坡边界重合,对该滑坡有一定的影响。F6断层分布于赵树岭东侧,走向3500,长度1000m左右。该断层由于地表覆盖未 见断层面出露,但可见断层两侧T2b3泥灰岩产状明显不协调,另外断层两侧的T2b2/ T2b3界 线被错断(图1 3),由此推断F6为一正断层, 断面西倾倾角6070。F7断层分布于赵树岭西侧,长度约900m,未 见断面出露,但见断层两侧岩层产状不协调,岩 性差异甚大,另外在江边可见断层两侧的 Tb2/T b3高

14、程相差较大。 22NE向断层区内不发育,仅见6条(F16、F14、F40、F37、F38、F17),规模小,延伸长度一般200400m左右,断层面平直,多为剪性。NW向断层区内发育有6条(F24、%、/、F33、F10、F13),规模较小,延伸长度一般200 600m,破碎带宽度一般0.21m,具有规模较小、断层面平直且倾角较陡的特点。主要见于T2b2泥灰岩及泥质灰岩中。劈图14 劈理走向玫瑰图区内岩体中劈理较发育,最密集处达50条/米, 理走向比较稳定,多为近东西向,与区内主要褶 皱枢纽走向一致(图1-4)。在褶皱核部劈理近直立,在两翼劈理而一般 反层面倾斜,泥质含量较高的岩层中劈理倾角较

15、缓。另外,岩层中泥质含量越高劈理越发育,薄 层中比厚层中发育。水文地质岩土体透水性本区各种岩土体的透水性及其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嘉陵江组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碳酸 盐岩系,岩溶较发育,其透水性除与各种成因的节理裂隙有关外,更主要是受控于溶蚀裂隙 和洞穴,因此,这类岩系的透水性强,是本区最强的透水岩系,但因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特 点,故其透水性的不均匀性及各向异性十分显著。以泥质灰岩、泥灰岩为主的T2b3碳酸盐岩 系,地表及地下岩溶均不发育,除构造断裂及层理外,因卸荷回弹、蠕变导致岩体变形破坏 使断裂、层理松动拉张,是影响岩体透水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因长江深切,山高坡陡,卸荷 松动带透水性较大,属中等透

16、水岩系,其下部因裂隙闭合,透水性小,属弱微透水岩系,并 构成相对隔水层。以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的T2b2岩系,其透水性受构造断裂、岩性、 卸荷松动及风化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属弱微透水岩系,在剖面上透水性不均匀,在断裂不发 育的泥岩分布处,透水性微小,可构成上部的局部隔水层。以泥质岩为主的:册岩系,透水 性微小,厚度较稳定,可构成区域性相对隔水层。第四纪残坡积层的透水性受控于堆积体结 构,即含泥碎石土的透水性比含碎石粘性土的透水性大。据现场渗水试验,该区第四纪残坡 层属中等或弱透水岩系。滑坡堆积层的透水性决定于岩体破碎程度,据渗水试验,属中等透 水岩系。地下水的类型根据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地下

17、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可将本区地下水分为以下 四种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以碎块石和碎石土为主,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可达数十米。主 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向下伏补给基岩含水层,在有局部隔水层的地方形成上层滞水,并有泉 水出露地表。水位埋深浅,动态变化大、泉流量小。碎屑岩裂隙水含水介质为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地层。这套红色岩愈向深部亦属于基本不含水的隔水岩 组,在浅部由于风化裂隙发育,含裂隙潜水,其富水性弱,动态变化大。地下水靠大气降水 补给,排泄主要受微地貌控制。该类型泉点较多,且分布广,流量小。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含水介质为三叠系嘉陵江组T1j及T2b3碳酸盐岩系地层。岩溶

18、强烈发育,地表多见有岩 溶漏斗,地下水水量丰富,在排泄区常有流量巨大的溶洞泉,如长渡河源头泉及无源洞泉, 泉水流量一般大于0.15m3/秒,研究区嘉陵江组分布于南部和东部山区,为区域地下水的补 给区。本区地下水及长江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物理地质现象研究区地处长江三峡峡谷地带,出露以泥质灰岩、泥灰岩为主的沉积岩,特定的地形地 貌、自然环境及岩土类型构成了本区较为发育的物理地质现象背景。主要的物理地质现象类 型有滑坡、小型崩塌滑、岩溶及岩石风化等。滑坡本区是长江三峡库岸滑坡最为发育的地段,分布大小滑坡37处,其中规模较大(指分布 面积大于5万米2)的滑坡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谭家湾滑坡、童家

19、坪滑坡、太矶头 滑坡、和红石包滑坡等十多处。滑坡的存在对区内斜坡稳定性及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表11为研究区大型滑坡的主要特征表。研究表明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规模受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研究区地处长江三峡,山高坡陡,在沿江陡坡处 易产生坡积层滑动或基岩顺层滑动,形成一系列圈椅状滑坡。区内主要地层为巴东组易滑地 层,构成了滑坡发育的物质基础,沿长江展布的官渡口向斜构造及近东西向发育的破劈理为 滑坡形成提供了构造条件。三峡水库蓄水及水位波动和人类工程建设又为今后斜坡变形失稳 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都是本区滑坡十分发育的主要原因。小型崩滑体主要指近几年发生的崩滑体,特点是

20、时代新、规模小、结构疏松,成因主要是人工开挖 加上降雨等因素造成的。由于测区地形陡峻,斜坡多为顺向坡,出露地层为T2b3、呼易滑地层,构成斜坡诸多不 稳定因素。在城市建设及公路建设中,由于边坡开挖造成的小型崩滑体随处可见,如中环路 及沿江大道白土坡一云沱段就可见大小崩滑体十多处。这些崩滑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百余方到数千方不等,最大的一处是白崖沟中环路大桥西侧,规模可达2万多方,小型崩滑的成 因绝大多数是近期人工开挖造成的,且多为结构面切割的岩块顺层滑移体,另有一部分为崩 坡积层崩塌。如中环路白土坡黄家大沟内侧边坡以顺层坡为主,由于边坡开挖切脚,产生 顺层滑动,滑动岩体除受层面控制外,另有二组节

21、理(一组近于垂直边坡,一组近于平行边 坡)也影响崩滑体的规模和破坏方式。崩滑方式往往从坡脚开始逐次发展,最后到达坡顶。表11 巴东县新城区大型滑坡表名称前后缘高程分布面积(10畔)主要特征黄土坡滑坡100/640130发育于T2b2、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红石包滑坡75/25012.3发育于T2b4内,潜在不稳定谭家坪滑坡175/2608.7发育于T2b3、T2b4地层内,局部不稳定榨坊坪滑坡80/31016发育于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赵树岭滑坡100/40050发育于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童家坪滑坡90/36038.5发育于T2b2地层内,潜在不稳定官渡口滑坡90/32040发育

22、于T2b2、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太矶头东滑坡80/27526.1发育于T2b2地层内,潜在不稳定五里堆滑坡80/22520发育于T2b2地层内,潜在不稳定杜公祠滑坡75/26018.5发育于T2b2地层内,不稳定孔台河北滑坡150/25016.5发育于T2b2地层内,基本稳定除人工开挖造成的小型崩滑体外,在一些坡形陡峻的冲沟两侧,也可见到数处自然崩滑 体,这些崩滑体一般为崩坡积层浅层崩滑,其规模从几十方数余方不等,如赵树岭村西沟 小崩滑体、田家梁子西侧小型崩滑体及四方田南小型崩滑体等,就是测区几个规模较大的崩 滑体,其规模最大可达万余方左右。岩溶本区出露地层T1j、T2b3多为灰岩、泥质

23、灰岩,泥灰岩岩溶较发育,尤以T1j灰岩中岩溶 发育。最常见的岩体现象是溶蚀裂隙,其次为小溶沟、溶槽和溶洞。溶蚀裂隙主要发育于泥 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多沿原有层面或节理等裂隙发育。在岩性较纯灰岩、的泥质灰岩或灰岩 中常见有溶洞发育,溶洞直径一般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T1j灰岩中的溶洞较多,规模大, 区内最大的溶洞如无源洞、牛岩洞等发育在T1j灰岩中,在T2b3泥质灰岩中也有较大的溶洞 发育如大岩洞等,位于铜盆溪上游东侧高程500m左右部位,直径可达数米。岩石风化本区岩石风化较为强烈,且受地形、岩性、岩体结构影响较大。不同岩性的地层岩体抗 风化能力亦不同,总体上,巴东组地层相对较软弱,抗风化能力差,

24、地貌上形成相对较为开 阔的谷地。其中T2b2地层中的粉砂岩和T2b3地层中的泥质灰岩相对较坚硬,地形上形成陡坎。 而泥岩、粉砂质泥岩抗风化能力差,地貌上形成缓坡。沿断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风化强烈。 岩体的完整性越好,抗风化能力越强,风化就弱。另外地形坡度对岩体风化及风化产物的保 存和风化壳的厚度也有控制作用。据有关勘探资料,测区风化带厚度:强风化带,斜坡上一 般为1040m,至江边逐渐变薄为05m,弱风化带一般为1545m左右。新构造运动与地震自第三纪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上升运动,形成了多 级剥夷面和多级阶地。第四纪开始本区地壳隆升强度有所加剧,尤以全新世时期隆升

25、速度最 快,在长江两岸形成了高陡岸坡和多级阶地的峡谷地质景观。从川东至鄂西长江各河段阶地 相对高差和高程分析,本区现今地壳运动具有继承性。据50年代精密大地水准测量和区域 地形等资料,本区现今地壳运动总体上以差异性不大的整体缓慢上升为主,属地壳稳定区。 据研究,区内及邻近地区未发现活动性断裂形迹,区域上的几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均距 测区数十公里以上。3据历史地震记载和1959年以来三峡地震台网记录资料,三峡水库区域历史上发生4-级4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共47次,其中震级大于6级的有4次,震中距分别在100km或200km以 外的竹溪、咸丰、常德和南阳等地。30多年来,地震台网直接观测记录的最大地

26、震为5.1 级的龙会观地震,发生于1979年,震中烈度为皿度,距测区约15km,烈度衰减后至测区为 W度(图 1 5)。按国家地震局1990年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巴东 县城及邻近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均属于W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据三峡水库诱发 地震研究成果,秭归的牛口一巫山的培石之间为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的库段之一,巴东县城西 段及官渡口镇新址为皿度区,据此,测区斜坡稳定性校核地震烈度应为皿度。*川3图1-5 区域中强震震中分布及等震线图区内典型滑坡介绍赵树岭滑坡赵树岭滑坡发现于1992年,巴东新城发现黄土坡滑坡后,建设重心西移至白土坡、西 壤坡一带,在城

27、市拟建场地勘察中发现赵树岭一带的地形及地质结构与周围不协调,当时 将其界定为“古滑体”或“异常体”,异常体边界东至狮子包东沟F6断层,西至黄家屋场 东F7断层;南至上李家坡南陡坡。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勘察局结合场地勘察对该滑坡进行了 初步勘察论证,但因该滑坡成因上及结构上的特殊性,对它的形成机理、稳定性及开发利 用可行性等问题未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巴东县新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赵树岭及邻近地区岩体褶皱轴线近东西向,与斜坡走向大致,斜坡以顺向坡为主,与区 内黄土坡地区甚至区外巫山、奉节地区十分相似。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三叠系巴东组泥质灰 岩、泥灰岩及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是三峡地区典型的易滑

28、地层。赵树岭地区位于三峡中段巫峡与西陵峡间的过渡地带,属峡谷区相对宽谷段。地形剖面 呈缓坡平台与斜坡相间的折线形,地形上后部及前缘江边较陡,中部见上、下李家坡和饿肚 子坡等三个坡度平缓的缓坡平台,平均坡度1015左右,缓坡平台之间为陡坡,其坡度大 于35,局部甚至更大。另外铜盆溪、黄家大沟及云沱东沟、白岩沟等冲沟两侧沟壁地形坡 度也很陡,局部坡度可达50以上,这些部位是近期斜坡变形及潜在不稳定部位。赵树岭滑坡总体上为一巨型勺状滑坡,是经多次局部滑移和弯曲倾倒滑移形成的综合 滑体。它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产生的斜坡破坏方式。滑坡基本特征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赵树岭滑体平面上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中前部大

29、致等宽。滑体东西宽约550m,南北 长约900950m,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见附图)。滑体后缘位于下李新坡变电站屋场坪一带,高程约380400m左右。后缘为一陡坡, 坡上基岩较完整,并见T2b3/T2b2界线。T2b3为黄灰色厚层、中厚层泥灰岩,T2b2为紫红色中 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岩层产状:倾向160170,倾角2034。下李家坡变电站所 在地为一缓坡平台,地表为残坡积碎块土所覆盖。滑体前缘临长江边,高程100110m左右, 前缘绝大部分为第四系崩坡积层所覆盖,仅在一些冲沟边见T2b2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零星出露, 滑坡剪出口和滑带均不明显。滑体东侧边界大致为沿F6断层展布,地形上为一凹槽

30、形小冲沟,小冲沟东面狮子包前 沿临江岸坡上见T2b3/T2b2界线,高程约120m左右,小冲沟以东为田家梁子基岩山梁,高出 滑体数十米至百余米。小冲沟西面T2b3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出露于100m高程左右。滑体西侧边界大致为沿F7断层展布,地形上没有东侧边界明显,大致为一凹槽形小冲 沟,界线两侧地形起伏不大,但两侧地层岩性、产状及岩体完整性均有明显差别。滑体表面总体呈阶梯状,其中可见二级缓坡平台。高程150m以下至长江边为陡坡,坡 度3550;高程170200m间为第一级缓坡平台,380400m间为第二级缓坡平台,高程 200380m间坡度较陡,400m以上为滑坡后缘陡坡。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通过地

31、面调查、勘探等手段揭示,本区物质结构与黄土坡地区物质结构既存在相似之处, 也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赵树岭地区物质结构也是由表层崩滑体层向完整基岩逐渐过渡, 滑坡区物质总体上可分为二大层,即表层崩滑体层和基岩。表层崩滑体层主要由岩体经滑移 形成的块裂、碎裂岩、含泥碎块石及碎块石组成,主要来源于T2b3。基岩则以T2b2紫红色粉 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滑移块裂、碎裂岩主要分布在中部高程225350m部位,岩体 呈层状结构,层序基本正常,岩性为心灰、灰黄色泥质灰岩,泥灰岩。含泥碎块土分布于 下李家坡等地,其成因主要为残坡积层。碎块石土分布范围较广,特别是在陡坡前缘分布较 多,成因上主要为不同时期

32、崩坡积或崩滑堆积层。崩滑体层最大厚度约5065m左右。与黄 土坡地区不同的是本区表层崩滑体层多比较完整,特别是中部中环路以下至饿肚子坡南(高 程225350m左右)岩体完整,层序正常,地质构造上为一较完整的背斜。滑坡区出露的T2b3地层中见多层软弱破碎带,这些破碎带具有不顺层、不连续、厚度变 化大等特点,且各层软弱破碎带也互不平行,各具特点,它们构成了各不同期次滑坡的滑动 面(或滑带),其中最低一个滑带位于T2b3/T2b2界面附近,该滑带形状上基本与地形起伏一 致,前部及中部较缓,后部及下部较陡。据长江委勘探资料:在探硐深170240m深度范围内,可见三层滑带。其埋深分别为: 178180m

33、、186193m 和 233.5235.5m;产状分别为 32/28、325/32和 3500 N24。其中前两个滑带为碎石及黄色泥,碎石成分为灰岩和泥灰岩,粒径25cm表面光滑 并有黑色铁锰质膜,滑带中见平行滑带展布的光滑裂面,面上有擦痕和镜面,见铁锰渲染。 在硐深235m左右的滑带为最深一层滑带,下部为紫红色含砾粘土,厚度0.30.5m,角砾 次圆,表面有铁锰质,见一组产状为:145。/45。的破劈理,下部基岩中见产状350。/24。 光滑裂面,面上擦痕、镜面清晰。上部为红色砾质粉土或砾砂质粘土,厚0.5m左右。滑带 之上为红色碎块石夹土。下伏T2b2被牵动约数十厘米,其下为新鲜、完整基岩

34、。据取样实验资料,该层滑带土矿物成分主要为水云母、方解石和绿泥石,天然密度 22.924.6kN/m3,干密度2.16g/cm3,大于一般碎石土。滑坡变形破坏现状地面调查表明:赵树岭滑坡目前比较稳定,未见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据当地居民反映, 近几十年来没有听说过有滑坡发生。本次工作在滑坡体中部布置了二处钻孔倾斜观测点,一年多的观测结果表明:也未见变 形迹象。滑坡体内已有的一些变形破坏,主要是一些局部土体崩滑现象。本次工作共发现5处小 型崩滑体,规模一般数百方至数千方不等,滑体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不等,主要分布于 中环路及沿江大道内侧开挖边坡及冲沟或长江岸边陡坡处,前者主要与人工开挖有关,即由

35、 于人工开挖边坡过陡或切脚而引起崩滑,如饿肚子坡东侧滑坡,就是由于公路开挖致使岩层 切脚而引起的顺层滑动;后者主要与地形坡度过陡及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如赵树岭村西小 滑坡,就位于云沱东沟陡壁部位。概括起来,这些崩滑变形有如下特征:发生时代新,大 多是近几年内产生的;多为浅层局部土体崩滑;其成因多与地形坡度、人工开挖及降雨 有关。以上现象表明赵树岭滑体在形成后的数万年中经受了地震、剥蚀、风化等各种地质作用 的考验,已趋稳定。因此,目前条件下任何单一的暴雨或地震等因素都不足以成为诱发滑坡 整体或大规模失稳的因素。但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局部斜坡破坏,特别是在今 后三峡水库水位波动及人工开挖

36、等因素作用下,甚至可能产生较大规模的变形破坏,特别是 滑坡前缘地段,更是这些作用最强烈的部位,应予以重视。7.青铜世明:港鼓地祀物:1,巴寮第第三H竟一层;r巴事函用二版;九锌右土r 5一科禁:F央士,/虹包谩岩通城石夹 i; J菠2更拿碑柒石亮土;富.二幸.童误加寄;,娓岩.帕静岩.泥情4安;10,地看总性界廉,11.清十I LM砧 扎卜I,注营柏扎.,图2-1赵树岭滑坡I-I工程地质剖面图(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1995)红石包滑坡红石包滑坡基本特征红石包滑坡体处于长江南岸高程135240 m斜坡地段上。斜坡坡角3035,北临 长江,南靠大山,东有凉水溪冲沟,西有白岩沟深切,水库蓄水后

37、,将形成一个三面环 水的半岛。官渡至培石向斜核部从红石包斜穿而过 ,受其影响核部及轴线两侧岩体揉皱松动 解体明显,后缘山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3335,与地形坡角基本一致,前缘岩层略 有反翘,倾角仅1524。地层岩性主要由巴东组第三段薄厚层含泥质灰岩夹泥灰岩、 泥质粉砂岩及第四段粉砂质泥岩组成,上述岩性性状不均一,软硬相间,特别是泥灰岩层, 易风化,遇水易产生软化或局部泥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态、岩层产状及组合、岩性特征表 明,该斜坡具备产生滑移的边界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孔隙裂隙和裂隙水三种,局部有弱岩溶管道地下水。由于 岩石破碎且风化强烈,地下水大多直接排入长江,少数以泉水形式出露地表

38、。地下水埋深大 约20 m左右,水位顺坡逐渐降低。滑移软弱带以上岩体相对破碎,透水性大,地下水位基 本上在潜在滑移软弱带附近或以下,其上覆岩体基本上不含地下水。本区属江汉地震带鄂渝 边境地震带,处于弱震环境,地震烈度为W度。经勘察,该区域浅层的三个滑坡体规模较小,I号滑坡体位置较高,不受三峡水库库水位变化的影响。II号滑坡体也仅前沿部分受三峡水 库影响。III号滑坡体规模稍大(22万方),为三滑带组成的顺层滑体,三峡水库蓄水后将大 部分淹没于水库之下,有可能失稳,但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浅层变形体前缘已作了挡墙,后 缘山体已产生裂缝,在长期雨水入渗下,裂隙将继续发展会危及挡墙稳定1。深层潜在滑 移

39、软弱带连续性好2,分布高程为150m235m, 一半埋深25m35m。总的倾向NE21, 倾角2025,后缘较陡,中部较缓,前端反倾坡内,但反倾角只是前缘20m范围,加之抗力体的岩体破碎,其抗滑力有限。软弱带总厚度为0.82.0 m,下盘面平直光滑,泥 化厚度520 cm,与上覆176万方岩土体构成了潜在滑移带。三峡库区蓄水后,库水位将 在145175m之间频繁变化,坡体内软弱物质在饱和与失水的交替状态下将会进一步恶化,特别是水位下降时,在坡体内形成一定的动水压力,将会导致滑坡体失稳。图2-2红石包滑坡工程地质剖面图红石包ni号滑坡基本特征红石包m号滑坡体位于红石包滑坡体上。区域属长江三峡的西

40、陵峡上长江南岸谷坡地段。长江在该处呈“V”形谷,两岸地形陡峻,江面缩窄到300500m,江底高程050m。如图 2-3所示。本区谷坡地带岸坡平均坡度约25,下陡上缓。北起长江边万户沱(高程70m左右), 南至风包岩(高程270m),南北长约600m,东西宽约500m,东有凉水溪沟、西有白岩沟。三 峡水库蓄水后将成为三面环水的半岛。该斜坡地带多为滑坡和崩、坡积扒层覆盖,基岩只零 星分布。图2-3红石包m号滑坡体由于恩施州油库在本区兴建,形成多挡墙和平台的梯级式地貌,自沿江公路(高程182m) 以下至油库后缘共建6级挡墙,并形成高程182m、205m、220m、235m、243m五个平台。第 一级

41、挡墙(由上、下两墙组成)墙高一般712m,顶部高程173180m;第二级挡墙一般高 1013m局部56m,墙顶高程1871951第三级挡墙高3.55m,墙顶高程205m;第四 级挡墙高715m,墙顶高程212220m;第五级挡墙高约8.5m,墙顶高程242m;第六级挡 墙14m,墙顶高程252m。另外沿山脊东北侧还设置弧形挡墙,墙高1015m,局部36m, 墙顶高程220228m。山脊原为浑园状,由于挡墙开挖已挖去山脊一部分,现地面高程235260m,脊宽40 601自然坡角1525,而人工开挖边坡角4050,最大达60。在北东侧因开挖影 响形成宽百余米的变形体,目前依附挡墙保持其稳定性。白岩

42、沟紧邻西侧,南北方向展布,谷底高程125145m,谷底宽820m,分布冲洪积砂、 土和块石。切割深约1l0m,岸坡坡度3642,局部形成陡崖,表层多为残坡积和崩坡积 层覆盖,局部形成小型滑坡、坍溜和错落体。沿江公路以下临长江岸坡较陡,多为崩坡积层(13m厚)覆盖,在下部断续分布基岩。江边万户沱形成基岩石漫滩,局部为冲积粉细砂。漫滩以上零星分布一级阶地,台面高程 105m,其组成物质上部为轻粉质粘土,下部为粉砂土。本区仅分布可溶性较差的泥灰岩,岩溶地貌不显著。地表和钻孔中仅见数cm至20cm 的溶孔和溶穴。本区主要分布中生代三迭系巴东组三、四段地层和表层的冲积、冲洪积、滑坡、崩塌、 坡积和残坡积

43、层以及人工堆积层。区内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和裂隙水三种,局部有弱岩溶管道地下水。孔 隙水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崩塌、滑坡堆积体中;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基岩的全、强 风化层和基岩滑坡松动岩体内;裂隙水则分布于基岩弱风化及微、新岩石中。由于本区面临 长江,因岩石破碎且风化强烈,地下水直接畅通排入长江,少数地下水以泉水形式出露地表。 但在m号滑坡中无地下水。由于本区多为滑坡堆积体,滑坡体内结构松散且局部有架空现象,因此渗透性大。基岩 本身易风化加之劈理密集、裂隙发育,所以基岩透水性也很强。通过数十个钻孔勘探,施钻 时大多数钻孔不返水,且多为干孔。少数钻孔和竖井水位埋深较大一般2030m,如

44、滨江加 油站竖井水位深20.77m,高程161.23m。由于渗透性大和岩石破碎多数钻孔段注水试验难于 进行。通过10个钻孔的14段注水试验,其中有10段漏水量过大不返水或为干孔,难于得 出具体漏水量,另有4段求得近似渗透系为:m号滑体上部K=19m/d;深层软弱带前缘上 部K=5.9m/d;强风化泥灰岩、含泥灰岩K=29.58m/d。其数值相当于中、细砂的渗透系数, 说明渗透性很强。谭家坪滑坡谭家坪滑坡位于巴东县白土坡以北,滑坡东侧为白岩沟,北临长江,由谭家坪老滑坡和 白水沟、白岩沟两个次级活动滑坡组成,分别位于老滑坡的东西两侧,南北长约280m,东 西宽约900m,总体积为139.69X10

45、4m3,平均坡度22。谭家坪老滑坡发生在巴东组第四段 粉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与巴东组第三段浅灰、灰绿色中厚层泥质灰岩、钙质泥岩之 间的岩质老滑坡,滑坡的平面形态呈椭圆形,东西宽约500m,南北长280m,滑动方向由南 西向北东滑移。谭家坪老滑坡的西侧是白水沟次级滑坡,叠加在老滑坡之上,前缘剪出口高 程175m,滑坡的后缘高程260m,滑动方向由南向北滑移,地貌上像一个向北的圈椅,滑体 东西宽180m,南北长225m,坡面平均坡度25左右,向北倾斜。谭家坪老滑坡体的东部是 白岩沟次级滑坡,在老滑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滑动方向由西向东,地貌形状似一个向东的圈椅滑体,南北宽110m,东西长240m。滑坡体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耕植土、碎块石、碎石夹粘土、粘土组成的滑坡堆积层和 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组成的基岩。滑带物质主要为滑带碎石土,多为次圆状、次棱角状,细 小碎石含量大于40%,碎石表面多见磨光现象和擦痕,成分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