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练习题_第1页
长沙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练习题_第2页
长沙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练习题_第3页
长沙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练习题_第4页
长沙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沙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练习 题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纳米级TiO2有广泛的应用,制备的一步反应为 2FeTiO3+7Cl2+6C=2TiClx+2FeC3+6CO。该化学方程式中,x的值为A. 2B. 4C. 8D. 14【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氯原子的个数为14个,反应后氯原子的个数为 2x+6个,则2x+6=14 ,得x=4。故选B。.宏观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微观世界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微观思维是化学思维的重要组 成部分。已知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和乙两种物质

2、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o双堆干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丙物质中所含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2H2和O2,生成物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正点4CO2+2H2O,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5, A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正确;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氧化反应,C正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32=3:8, D 正确。故选 Ao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关于该反

3、应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图击:荔涵后卓飞 o赛斡崎子::感我示辄原子: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7:22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Q;则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正确;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7:22,正确;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密闭容器内有 A、B、C 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质量如下:物成ACp反应前的质量/8101

4、G2己区8反应后的质量上OlZX01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X的值为165.6B.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C.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 : 142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8 : 40,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 : 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反应的质量看AC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分别有9.8克和8克参加了反应,D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且产生的质量为14.2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B是生成物,且有3.6克的B物质生成,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 : 142;则X的值是162g+3.6g=165.6g;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说明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若

5、 A与C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 : 36,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1 : 1, D错误,故选D.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5.现有下列四组物质: 乙快(QH2)和苯(C6H6); 乙烷(C2H6)和乙醇(QH6O);丁烷 (C4H10)和乙醛(C4H10O);甲苯(C7H8)和甘油(C3H8O3)。当总质量一定时,各组中的两种物质 无论按何种质量比混合,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均相同。符合该条件的共有A. 1组B. 2组C. 3组D. 4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1) (4)组符合,(2) (3)组不符合。考点:考查根据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

6、应用。25c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C,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 乎成真空。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A. CH B. C2H C. C2H2 D. C3H【答案】D【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 成真空。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 m不可能表示()力稀森酸小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C.生成

7、ZnC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答案】A【解析】【详解】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 A错误;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 正确;G生成ZnC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 故D正确。故选A. 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 FeSQ的质量为()A. 7.6g B. 15.2g C. 20.0g D. 40.

8、0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Fe和FeO中的铁元素都上了硫酸亚铁中去了,根据铁元素的质量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解:由Fe和FeO的混合物质量为7.0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解出铁元素质量为:7.0g X 80%=5.6g用铁元素质量除以硫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5.6二.二15.2g 152故选Bo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 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点评: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总质量方法是:用该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元 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9.对化学反应:M+HSO=CaSOJ +2N的

9、认识,错误的是()A. 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相对分子质量:MNC. M可能是CaOD. N可能是HNO【答案】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 A正确;B、根据酸的性质,M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相对分子质量:M N,故B正确;C M可能是CaO故C正确;D、N不可能是HNO,只可能是水,故 D错误。10.物质X的化学式为H2C2C4 ,可发生如下反应:aH2GQ 二 bH2OT+cCQ T+dYT取 45g X,在tC完全分解,产物通过足量浓硫酸,浓硫酸增重9g,另取45gX,在t C完全分解,产物通过足量碱石灰(Ca5口 NaOH勺固体混合物),碱石灰增重31g

1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气体 Y不与浓硫酸或碱石灰发生反应)()A. CO的质量为22gB.气体丫的质量为14gC.化学方程式中b : c=1 : 1D.气体Y可能为甲烷【答案】D 【解析】A、浓硫酸能吸收反应生成的水,碱石灰既能吸水又能吸收二氧化碳故完全反应分解X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31g-9g=22g,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 X的质量等于 生成的水、二氧化碳和 Y的质量总和,故生成气体 丫的质量为45g-31g=14g,正确;C、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8b: 44c=9g: 22g,可得b: c=1: 1;正确;D、X中H、C原子个数比

11、为1:1,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 数比为1:1,其中氢、碳原子个数比为2: 1,则生成y分子中C原子的个数应大于 H原子的个数,甲烷中碳原子的个数小于氢原子的个数,错误。故选 Do11.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 14.4g,将其充分还原后,将所得固体加入到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7%的硝酸银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单质铜的质量比为( )1 : 1【答案】C5: 75: 44: 7【解析】【详解】解: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 X,Cu 2AgNO3 =Cu (NO。2 2Ag64340 x 400g 17%x _ 64400g 17% 340 x= 12.8g,固体减少的质量为

12、:14.4g - 12.8g= 1.6g,所以氧化铜的质量为:1.6g19 = 8g,铜的质量为6.4g,80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单质铜的质量比为:8g: 6.4g=5: 4。故选C。12.在反应A+2B C+D中,7.6gA与5.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2.7gC,现要得到0.6gD,则需要A的质量为()A. 5.6gB. 16.8gC. 22.8gD.无法计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在反应 A+2B-C+D中,7.6gA与5.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和质量守恒 定律,则可知反应生成 D的质量:7.6g+5.3g-12.7g = 0.2g;设参加反应A物质的质量为x,

13、A 2B C D TOC o 1-5 h z 7.6g0.2gx0.6gx 7.6g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0.6g0.2gx= 22.8g;所以参加反应 A物质的质量为22.8g。故选C。13.现有10.6g碳酸钠和8.4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其中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B.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C.碳酸氢钠消耗的氯化氢多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8.4g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NaHCO3 + 2HCl = 2NaCl + H 2O + CO2

14、 TOC o 1-5 h z 8473448.4g7.3g4,4g10.6g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Nazg + 2HCl = 2NaCl + H2O + CO2106734410.6g7,3g4,4g通过上述比较可知,10.6g碳酸钠和8.4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故选Ao14.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氢原子。氧原子磕原子A. B为单质B.生成物中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C.参加反应的 A和B的质量比为17:16D. A中氢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

15、分子构成看B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属于单质,根据配平后的结果看生成物中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参加反应的 A和B的质量比为=34 X 2:32 X 3=17:24 A的化学 式为H2s其中氢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故选C.考点:分子的构成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15.物质X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3O点惚RQ+2SQ,测得RO2和SQ的质量分别为4.4g和12.8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B. 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6C. X中含有R元素、S元素和。元素 D.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答案】B【解析】【详解】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4.4g+

16、12.8g-9.6g=7.6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设X相对分子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x: 96=7.6g: 9.6g, x=76,该选项说法正确;C、R相对原子质量:76+96-128-32=12, R元素和硫元素来自于X, X中氧元素质量:32 典4.4g交+12.8g砾9.6g=0,即X中不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R相对原子质量是12,是碳元素,二氧化硫是污染物,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该选项 说法不正确。故选:B。1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匚二I表示反应前的质量一表示反应后的质量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19B.丙可能

17、是该反应的催化剂x的值是7丁可能是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甲物质质量减少了 14g-2g=12g,丙物质质量不变,丁物质质量增加了36g-5g=31g,根据质量守恒,乙物质反应后的质量,x= (14+26+5+3) g- (2+3+36) g=7g。乙物质质量减少了 26g-7g=19g。【详解】A、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2:19,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丙物质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分析可知,x的值为7,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甲 +乙一丁,丁是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18、;故选D17.氧化钙和过氧化钙(CaQ)的混合物6.4g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足量的Na2CQ溶液,溶液中的Ca2+全部转化为沉淀,过滤、干燥,得到10gCaCQ。则原6.4 g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已知:2CaO2+2H2O=2Ca OH 2+O2 )A. 1 : 1B. 5 : 4C, 5 : 3D. 5 : 2【答案】C【解析】【详解】40 一氧化钙和过氧化钙中的钙兀素完全转化到碳酸钙中,则钙兀素质量为:10gx =4g,氧100元素质量为:6.4g - 4g = 2.4g,则原6.4g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4g: 2.4g=5: 3,故选 Co.在密闭容器中有甲

19、、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反应中及反应结束前某时刻的各物质的质量(如表)。表中x、y、m、n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数据正确的是()x=56【答案】A【解析】【详解】y=6m = 17n = 8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7014610反应中质量/gx11mn反应结束前质量/g42y4010A、y=70+14+6+10-42-40-10=8,根据题意有:(70-42) : ( 14-8) = (70-x) : ( 14-11 ),x=56,该选项说法正确;B、y=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根据题意有:(14-8) : (40-6) = (14-11) : ( m-6) ,

20、 m=2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丁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1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o.甲和乙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前反应后氢原子氧原子氯原子卜列说法正确的是一个甲分子中含有 2个原子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和丁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8: 18D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图可得化学方程式为点燃4NH3+3O2= 2N2 +6H2O。【详解】A、观察甲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其中一个氮原子三个氢原子,选项不正确;B、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和丁,属于单质的是乙和丙,选项 B正确;C、生成物丙

21、和丁反应的质量比为(4X 14 : ( 6X 18 =14: 27,选项C不正确;D、该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特点,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不是复分解反应,选项 D不正确; 故选Bo.在加热条件下,将一定量白一氧化碳气体通过12g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测得溶液增重4.4g,则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混合物中,铜、氧元素的质量比为A. 14: 1B. 12: 1C. 8: 1D, 4: 1【答案】B【解析】【详解】设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 x,生成铜的质量为 V,CuO CO = Cu CO2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

22、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8064 44xy 4.4gx 80 x= 8g,4.4g44y 64二-77 y=6.4g,4.4g44剩余氧化铜中铜元素质量为:(12g-8g) X64 =3.2g,氧元素质量为:4g- 3.2g = 0.8g,80则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混合物中,铜、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4g+3.2g) : 0.8g = 12: 1。故选B。.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 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物质WGHP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待测26212A.物

23、质H 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C.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G、P的质量比为5: 4D.待测值为1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待测”的值,再根据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详解】A、物质H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A不正确;B、W、P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 G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H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属于化合反应而不是分解反应,故 B正确;C、反应中G、P的质量比为25g: 20g = 5: 4,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

24、18+1+2+32 =待测+26+2+12,因此待测=13g,反应后物质待测值 W的质量为:18g-5g= 13g,故D正确。故选 Ao 【点睛】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 量总和。.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质量增加的是()A.烧碱B.浓硫酸C.浓盐酸D,双氧水【答案】A【解析】【分析】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增加,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详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故A 正确;B、浓硫酸

25、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B 不正确;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故C不正确;D、双氧水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露置于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D不正确。故选A。23.现有w g含有CuO和ZnO的固体粉末,欲测定 CuO的质量分数。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已知 ZnO在进行下述化学反应时,原理与 CuO相似)A.将混合物与足最 H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为a gB.将混合物与足量 CO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的质量增加值为b gC.将混合物完全溶解于稀硫酸中,加入足量 N

26、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测出所得固 TOC o 1-5 h z 体质量为c gD.将混合物完全溶解于稀硫酸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为d g【答案】D【解析】【详解】A、氢气可以还原氧化铜,也能还原氧化锌,所以剩余固体均为铜和锌,可以通过差量法推导出氧化铜的质量和质量分数,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B 、氢氧化钠的增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不同质量的氧化铜和氧化锌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同,它可以推算出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进而确定其质量分数,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C、将混合物完全溶解于稀硫酸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

27、、干燥,测出所得固体质量。利用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差量,它可以推算出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进而确定其质量分数,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D 、因为铁过量,所以剩余固体既有铁,又有铜,无法测定铜的准确质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故选 D 24 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氨原子氛原子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15 : 16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C.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D.消耗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 : 1【答案】D3个分子,反应后变为 2个;参加反应的 乙物质属于单质;消耗的甲和生成的丙【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

28、开始是 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5 : 8;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的分子个数比为1 : 1。故选D.考点:物质的构成质量守恒定律.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和氧化铁混合粉末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后,测得质量减少了0g。另取等质量的该粉末用适量的稀硫酸完全溶解后,再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 到了 20.5g的沉淀。则粉末中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A. 20%B. 40%C, 50%D, 80%【答案】C【解析】【分析】分别假设氧化铜和氧化铁的质量,进而结合化学方程式、关系式及对应的数据求解,进而 求出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详解】设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x,氧化铁的质量为y,CO +CuO BB Cu +CO

29、2固体质量减少 TOC o 1-5 h z 806416xm116x xm1 =一8053CO + Fe2O3SB2Fe+3CO 2 固体质量减少16011248ym2m =48y=3yH 2 =160 10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根据元素守恒列关系式:CuOCuSO4Cu(OH)2 TOC o 1-5 h z 8098xm398x 49xm3=8040Fe2O3Fe2(SO4)32Fe(OH)3160214m4_ 214y _107ym 4=16080结合题

30、干,列出方程:5+*.049x 107y + -=20.5 4080解得 x=8g , y=8g则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8g8g+8g100%50% ,故选Co本题难度不大,但是需要根据方程式、关系式进行大量计算,根据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 书写方程式正确,使用数据准确,计算过程完整。.将CO和CQ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A. 14:11B. 11:14C. 11:7D. 7:1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应方程式:Ca(OH)2+CQCaCQj+H2O,分别设出CO和CO2的质量,利用生成的沉淀质量恰

31、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列出等式,进行解答。【详解】解:设混合气体中 CO的质量为x, CC2的质量为v,Ca ( 0H ) 2十C6YaC0扎十HR44 100100 x y 44x: y=14: 11。故选 A。.在反应2A+5B 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 : 22 ,若2.6g A与B完全反 应后,生成8.8g D,则在此反应中 B与D的质量比为()A. 4 : 9B. 8 : 1C, 10:11D. 31 : 44【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C 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及反应中C D物质的分子个数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根据 C、D物质的质量关系,由生成 D的质量计算出生成 C物质的质 量;最后使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即可计算出B与D的质量比。【详解】根据C 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22,则假设C、D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9、22, 设生成8.8gD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x,2A + 5B= 2c + 4D2 94 22x 8.8g2 9_4 22 x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