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_模板_第1页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_模板_第2页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_模板_第3页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_模板_第4页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_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模板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佚名一、录像引入1、导: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同学们想看吗?(播放录像:火烧云)2、看到这些火烧云,你的心请怎样?3、请用惊喜的语气读出在霞光照射下的地面上的景象。(第一自然段)二、学习新课1、导:这时你抬头仰望,看到空中又是什么样的景象?(指名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天空着了火。)(屏幕出示句子)2、导: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一一(火烧云)3、这些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划出描写颜色的词4、(出示练习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一会儿的,一会儿的,一会儿,一会儿。)(学生做天空练习)5、导:这地

2、方的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你还能说出几种来吗?6、从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我们可以看出火烧云的变化怎样?(很快)7、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变化之快和多,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8、这景象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9、导: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马)请同学们小声读第四自然段。(老师板书:出现样子变化消失)10、学生读后讲述上面四方面的内容。(出示句子: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1)找出描写变化的词。(2)指导感情朗读:重读加点的词。(3)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11、让学生按照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六自然段。12、小结:从刚才所学的内容可知道,火

3、烧云的形状变化的特点是一一(快、多)13、你现在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14、请你把以前见过的或根据自己想象的火烧云画下来。(放音乐)15、两人小组交流,指名到展示台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16、导:看着看着,你有什么感觉?齐读最后一段。17、绚丽多彩的火烧云下去了,你的心情怎样?18、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么美呢?三、布置作业留心观察近日天空云朵的变化,抓住特点,画一画,写一写。四、板书设计颜色火烧云变化快、多形状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

4、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一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

5、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读懂长相思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师:同学们,作者

6、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

7、乐、画面)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一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一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一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一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三)对比引读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

8、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四)小结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一)质疑问难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9、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二)互文印证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一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

10、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三)回归课文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四)小结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设计思路】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

11、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点评】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斓”,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教学过程扎扎实实,

12、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13、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长相思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

14、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请学生朗读。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5、师: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一词:长相思6、解题、质疑:(1)相思”是什么意思?(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二、走近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提醒读音:gu聒ger2、指名读:gU聒g

15、en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4、出示课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三、走进长相思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程:道程,路程。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那畔:

16、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更:gend日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聒:gu0喧闹,嘈杂故园:故乡,家园。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3、评价。4、思考: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从哪里知道?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6、交流:作者此时身在哪里?身在何方?7、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

17、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8、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9、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11、想象词的意境:师引导: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

18、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设计意图: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1)师引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

19、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盛并称情词三大家(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在楼阁亭下,与朋友。灯光下,他在教孩子。灯光下,他在帮妻子。灯光下,他在帮父亲。(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5)再读长相思(设计意图: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四、拓展长相思1、师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

20、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3、师小结。4、学生配乐朗读五、交流1、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菩萨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3、指导学生朗读。(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长相思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

21、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难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产生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心里产生了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当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的心中又产生了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二)读准长相思1、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

22、,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的停顿。明白吗?2、学生自由读课文。3、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4、点一名学生读。5、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6、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7、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你

23、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8、你们听出来了吗?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词。9、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10、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再点生读)11、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12、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

24、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三)读懂长相思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诗下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2、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榆关、山一程、水一程、帐)3、作者的身在哪儿?这几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25、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4、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5、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6、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2、师适时范读。3、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4、学生说,师小结。5、

26、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琵语,想象写话。)6、(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7、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8、学生汇报。9、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

27、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10、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高挂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13、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三、互文印证,读

28、透词心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2、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点读、齐读)3、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4、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长亭外,

29、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一一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一一5、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6、(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7、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8、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你说我是轻离别吗?9、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

30、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一一生:(齐读)长相思。草地夜行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学难点:长文短教,克服平推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提到草地你会联想到什么?(绿油油的青草,

31、绿毯一样的草坪)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与草地”有关,但文中的草地”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草地一样吗?谁能说说你了解的红军长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放.课件,老师对照影片进行描述:是的,过草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到处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散发着腐臭的气息。最可怕的是这每一块草皮下面都有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泥沼,一不小心陷进去,很快就会被污泥所吞没。这里的气候极为恶劣,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至。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发生的。二、回忆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围绕行”是怎样展开情节的?(简单反馈:一人行一一二人行一一一

32、人行)三、学习课文,导出重点。1、在茫茫草海中,小红军独自一个人行军,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思考:小红军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行军的?(出示投影)(学生抓重点句,谈体会,重点体会仲”。)板书:困难重重一步一挨2、你能通过朗读把小红军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出来吗?3、就在这可怕的草地上,小红军一个人艰难地行进着。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写小红军一个人行军,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看看:这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红军又是怎样行军的?(出示投影)板书:困难更大迈开大步过渡语:小红军此时依然是一个人行军,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是什么给了小红军无穷的力量?我们应从那段中找答案?四、深入学习

33、,体会重点。1、(出示投影):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把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情节为什么令你感动?然后小组讨论。2、集体讨论:简单处理12、13节,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14、15节中老红军的言行。14节:a、学生结合老红军的言行谈体会。(出示投影)对比,老红军当时为什么不这样说?(老红军在陷入泥潭的一瞬间,首先想到的是小红军的安危,小鬼,快离开我!”脱口而出,充分显示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b、师生分角色朗读。(生齐读)15节:a、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一顶“、一甩”两个动词,及老红军的语言。可追问:一顶“、一甩”这两个动作,对小红军和老红军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可以使

34、小红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而老红军却陷得更快、更深。面对死亡,老红军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一顶“、一甩”两个简单的动词,使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b、体会语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了希望小红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3、谁能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通过朗读再现出来?4、在听同学们读时,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了吗?让我们再带着想象读一读。(学生自由读)5、师生对读: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我甚至还来不及熟悉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他的一言

35、一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师: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地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老红军是怎么说的?生读。怎么做的?生读。师:当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草地上伸手不见五指,风雨交加。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他却是怎么做的?生读。师:当他突然深陷泥潭,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是?生读。师:当我们二人身处险境,命系一发时,他又是怎么做的?生读。师: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大声说?生读。师:茫茫的草海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舍生忘死帮助我的老红军永远地去了,被这可恶的草地吞噬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我的心请是怎样的呢?生接读。师读:风呼呼的刮着黑暗笼罩着大地。生读:要记住革命!”向着部队前进的

36、方向走去。7、同样是这片茫茫无边的草地,同样是这位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战士。此时环境更加恶劣,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险,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呢?这个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小红军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8、重点体会:(出示投影)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提问:分明是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分明是在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为什么小红军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呢?(引导学生体会通”的意思与1节中的仲”相比较。)(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

37、,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9、这段中几次出现了要记住革命”,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嘱托;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10、句子练习:老红军虽然牺牲了,却留给了我们很多,(出示投影)虽然老红军牺牲了,但是”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同学们,正是无数个像老红军这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战士,才使我们的队伍坚不可摧;也正是有了无数个像老红军这样的无名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才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伴着那瑟瑟秋风、踏着那片片落叶,如果我们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缅怀英雄,你会对英雄说些什么呢?(出示投影)今天

38、我们的作业就是:英雄我想对你说”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缅怀的诗、一封怀念的信。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可敬可爱的英雄们吧,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板书设计:21草地夜行困难重重要记住革命”困难更大一步一挨忠于革命舍己救人迈开大步&nbs教学设计示例(三)17赤壁之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

39、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二)学生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二)难点理清欠攻”全过程的顺序。(三)疑点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四)解决办法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板书:17赤壁之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激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