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害虫识别及防治_第1页
绿豆害虫识别及防治_第2页
绿豆害虫识别及防治_第3页
绿豆害虫识别及防治_第4页
绿豆害虫识别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1绿豆害虫的鉴别与防治“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培训材料段灿星 朱振东病虫害防控研究室2021.07豆 蚜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Aphis craccivora Koch;别名:苜蓿蚜、花生蚜;同翅目,蚜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和假设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生长点枯萎,叶片卷曲、皱缩、发黄,嫩荚变黄,甚至枯萎死亡。豆蚜能够以半持久或持久方式传播许多病毒,是豆类作物的最重要传毒介体。目前在我国除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豆蚜分布。形态特征有翅胎生蚜体长1.61.8mm,翅展56mm;虫体黑绿色带有光泽;触角第3节有58个圆形感觉圈,排列成行;腹管较长,末端黑色。无翅胎生蚜体长2

2、mm;虫体黑色或紫黑色光泽;触角第3节无感觉圈;腹管较长,末端黑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30代,完成一代约需417d,冬季在紫云英、豌豆上取食。每年以56月和1011月发生较多,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60%70%时,豆蚜繁殖力强,每头无翅胎生蚜可产假设蚜100余头。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喷施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绿浪1500倍液、20%康福多浓4000倍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栽培防治:保护地可采用高温闷棚法:在5、6月份作物收获以后,用塑料膜将棚室密闭45d,消灭其中虫源。桃 蚜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Myzus persicae

3、(Sulzer);别名:烟蚜、桃赤蚜、菜蚜、腻虫;同翅目,蚜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桃蚜是广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约有74科285种。以成虫、假设虫群集芽、叶、嫩梢上刺吸汁液,被害叶向反面不规则地卷曲皱缩。蚜虫排泄大量蜜露诱致霉污病发生。桃蚜也是豆类作物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之一。桃蚜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6mm,宽1.1mm;虫体有黄绿色、洋红色;腹管长筒形,是尾片的2.37倍;尾片黑褐色,尾片两侧各有3根长毛。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1mm;头胸部、腹管、尾片均黑色,腹部色泽变异较大,有淡绿、黄绿、红褐至褐色;卵长椭圆形,初淡绿后变黑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北方一年发生203

4、0代,生活周期类型属乔迁式;南方发生3040代。在北方,桃蚜以卵在桃、杏等越冬寄主的芽侧、枝干裂缝、小枝杈等处越冬;春季,卵孵化为干母,群集嫩芽为害;寄主叶片展开后迁移至叶背和嫩梢上为害、繁殖,陆续产生有翅胎生雌蚜并向苹果、杂草及各种田间作物寄主上迁飞扩散;5月上旬为繁殖顶峰期,田间为害最重,并产生有翅蚜和有性蚜,交尾产卵越冬。防治方法栽培防治:去除虫源植物,播种前和生产中要去除田间及周边的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创造湿润而不利于蚜虫滋生的田间小气候。物理防治:利用蚜虫的趋黄性,采用黄板诱蚜,可以大量诱杀有翅蚜,有效减低田间蚜虫数量。药剂防治:及时喷施50%辟蚜雾抗蚜威2000倍液、50%灭蚜松乳

5、油1500倍液、21的菊马合剂乳油40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效果。豆秆黑潜蝇名称与分类地位豆秆黑潜蝇;学名:Melanagromyza sojaeZehnter;别名:豆秆蝇;双翅目,潜蝇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通过叶脉、叶柄进入蚕豆的主茎、根和侧枝的髓部为取食为害。植株髓组织受害后导致上部叶片逐渐黄化,叶缘变褐并渐向下扩展,可导致叶片枯死脱落,甚至造成植株死亡。豆秆黑潜蝇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在局部对蚕豆生产有影响。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5mm,黑色,具蓝绿光泽,复眼暗红色,中缘脊窄,线状,触角芒长为触角的3倍,上仅具绒毛。茎中横脉位于1M2室中央端方,平衡棒黑色。中足胫节后鬃13根胫端鬃

6、缺。末龄幼虫体长34mm,口咽器黑色,口沟端齿锋利,下缘有一齿。前气门呈冠状突起。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黄河流域年生5代,6代,7代,*13代。以蛹在寄主主根茎或秸秆中越冬。黄河流域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上旬,主要为害春播大豆和其它豆科植物。第一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成虫飞翔能力差,以68时活动最盛。2530为取食、交配和产卵的适温。卵多产在中上部叶背主脉基部附近的表皮下,每雌虫产卵79粒。防治方法栽培防治:适时早播,增施基肥,轮作换茬,选用苗期早发品种。药剂防治:可用20%康福多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在成虫到达防治指标时进展防治。豆荚螟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Etiel

7、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别名:豆荚斑螟、大豆荚螟、洋槐螟蛾、槐螟蛾;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蛀荚为害,影响产量和品质。除未见报道外,豆荚螟广泛分布在我国各省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头、胸褐黄,前翅褐黄色,沿翅前脉有一条白色纹,前翅中室侧有棕红金黄色宽带横纹;后翅灰白,边缘色泽较深;卵为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幼虫共5龄,初为黄色,后转绿色,老熟幼虫反面紫红色,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其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小黑斑2个;气门黑色,腹足趾钩双环序;蛹长910mm,黄褐色,臀刺6根。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7

8、代,无明显越冬现象。45月开场为害,69月为害豇豆、豌豆等及豆科绿肥,1011月为害秋播大豆。干旱条件下发生量多,为害较重。成虫夜出,卵产于花瓣或嫩荚上,散产或数粒一起,每头雌成虫产卵809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荚上吐丝做一丝囊,然后蛀入荚,取食籽粒。老熟幼虫落于表土中结茧化蛹。卵期36d,幼虫期912d,成虫寿命67d。防治方法栽培防治:及时去除田间的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物理防治:在豆田设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每亩30mL,兑水5060L后喷施;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喷雾。药剂防治从植株现蕾期开场,每隔10d喷蕾、花1次

9、,可以有效控制为害。豇豆荚螟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别名:豇豆螟、豇豆蛀野螟、豆荚野螟、豆野螟、豆螟蛾、豆卷叶螟、大豆卷叶螟、大豆螟蛾;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取食幼嫩的籽粒,荚及蛀孔外堆积粪粒。严重受害地区,豆荚被蛀率达70%以上。豇豆荚螟分布于北起、,南至、*、的广区,其中发生较重。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3mm,翅展2026mm,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两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侧暗棕色波状纹;卵为椭圆形,初产时淡黄绿色,近孵化时桔红色,有光泽,外表具六角形网纹;老熟幼虫体长约18mm,黄绿色,头部

10、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腹部各节反面具同样毛片6个。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d。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食害豆粒。幼虫常吐丝缀叶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结茧化蛹,也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豆荚螟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围,731都能正常发育。防治方法栽培防治:及时去除田间的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物理防治:在豆田设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喷施35辛唑乳油80

11、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每亩30mL,兑水5060L后喷施;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喷雾。药剂防治从植株现蕾期开场,每隔10d喷蕾、花1次,可以有效控制为害。斜纹夜蛾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异名:Spodoptera litura (F.);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取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使被害叶片呈现网状。斜纹夜蛾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mm,翅展3540m

12、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反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反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后翅白色,无斑纹;卵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腹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在我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69代。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多在89月大发生。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上,以植株

13、中部叶片反面叶脉分叉处最多。初孵幼虫取食后形成透明的网状叶,易于识别;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黄昏出来为害。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13cm表土筑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防治方法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栽培防治:利用成虫趋化性,在田间设置糖醋盆进展诱杀。药剂防治:幼虫3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进展挑治,不必全田喷药。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黄昏前后进展。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15%菜虫净乳油1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等,10d喷施1次,连用23次。防治主法为:卵孵化盛期,用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除虫脲或25%灭幼脲悬浮剂500-100

14、0倍液。2-3龄幼虫用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倍液,或10%除尽乳油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或2.5%菜喜5000倍液喷雾。甜菜夜蛾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Laphygma e*igua Hubner;异名:Spodoptera e*igua;别名:贪夜蛾;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的小孔。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余叶脉和叶柄,致幼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甜菜夜蛾分布北起、南至、*,东起沿海各省,西达、。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25mm,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横线双线黑色,

15、波浪形外斜;剑纹为一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横线黑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2mm,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是别于甘蓝夜蛾的重要特征。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5代,5代,56代,67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越冬,、以蛹在土中、少数未老熟幼虫在杂草上及土缝中越冬,冬暖时仍见少量取食。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周年发生,无越冬休眠现象。防治方法栽培防治:秋末初冬耕翻曾发生过甜

16、菜夜蛾的田地,可杀灭局部越冬蛹;春季34月除草以消灭杂草上的初龄幼虫;结合田间操作摘除卵块,捕杀低龄幼虫。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3500倍液、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倍液进展防治。生物防治:喷施含量l00108孢子/g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粉500700倍液;采用甜菜夜蛾性外激素进展成虫诱捕。豆银纹夜蛾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Autographa nigrisigna Walker;别名:黑点银纹夜蛾、黑点Y纹夜蛾、豌豆造桥虫、豌豆粘虫、豆步曲;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影响作物生长。

17、豆银纹夜蛾分布于东北、等省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7mm,翅展34mm;黑褐色,后胸及第l、3腹节反面有褐色毛块;前翅中央具显著的银色斑点及U形银纹;后翅淡褐色,外缘黑褐色;卵半球形,黄绿色,外表具纵横网格;末龄幼虫体长32mm;头部褐色,两颊具黑斑;胸部黄绿色,反面具8条淡色纵纹,气门线淡黄色;胸足3对,黑色;腹足2对;尾足l对,黄绿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发生23代。成虫在68月出现。有趋光性,卵散产或成块产于叶背,幼虫68月间为害豌豆、大豆、甘蓝、白菜、莴苣、向日葵叶片。老熟幼虫在植株上结薄茧化蛹。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

18、00倍液,在幼虫低龄期喷施,隔20d喷雾1次,防治1次或2次。生物防治:用含量100108孢子/g的青虫菌粉剂1500倍液喷雾。棉铃虫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异名: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别名:棉铃实夜蛾;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取食为害豌豆嫩叶,导致叶片缺刻或孔洞。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问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042mm,

19、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蛹长1721mm,黄褐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华北及黄河流域一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45代,华南68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黄河流域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始见,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等,其中麦田占总量70%80%,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成虫在夜间交配产卵,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1000粒;幼虫多通过6龄发育,3龄以上幼虫常互相残杀。老熟幼虫在39cm表土层筑土室化蛹。防治方法栽培防治:收获后进展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生物防治:使用Bt制剂及棉铃虫病毒

20、制剂;通过推行棉麦套种,充分发挥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物理防治:利用灯光或树枝把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施药,控制效果较理想。可施用2.5%抑太保或卡死克乳油1000倍液、75%硫双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0%农绿宝乳油1500倍液、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杀虫剂。茶黄螨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Polyphagotarsonemuslatus(Banks),别名:侧多食跗线螨;蜱螨目,跗线螨科,茶黄螨属。为害特点与分布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作物的幼嫩局部刺吸为害,导致受害叶片反面呈灰褐或黄褐色,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受害嫩茎、

21、嫩枝变黄褐色,扭曲变形,严重时植株顶部枯槁。形态特征 雌螨椭圆形,淡黄至橙黄色,半透明,足5对较短,第4对足纤细。雄成螨体近似六角形,末端圆锥形,比雌螨小,体淡黄至橙黄色,半透明,足较长而粗壮。幼螨椭圆形,淡绿色,腹部明显分三节,末端呈锥形。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南方一年可以发生25代左右。茶黄螨繁殖速度很快,喜温多湿,在2830条件下5天就可繁殖1代,而在1820下也只需710天。华北地区在大栅一般在5月中下旬开场发生,6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为盛发期,露地为害顶峰期在89月,越夏恋秋栽培番茄较易受害。冬季主要在温室越冬,少数雌成虫可在冬季作物或杂草根部越冬,甚至为害。茶黄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进展

22、孤雌生殖,但是未受精的卵殍化率低,而且均为雄性。卵散产于嫩叶的反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成螨活泼,尤其雄螨,当取食部位变老时,立即向幼嫩部位转移,并且还有搬运雌假设螨至幼嫩部位的习性。防治方法茶黄螨是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作物的幼嫩局部刺吸为害,导致受害叶片反面呈灰褐或黄褐色,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受害嫩茎、嫩枝变黄褐色,扭曲变形,严重时植株顶部枯槁;果实受害致果皮变黄褐色。因此施用化学农药的重点主要是植株上部嫩叶、嫩茎、花器和嫩果,注意轮换用药。选用以下化学农药可进展有效防治:157克螨特乳油800倍液喷雾;2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喷雾;320%螨克1000倍液喷雾;4利用2.5%天王星乳

23、油10001500倍液喷雾可兼治白粉虱。每隔710天喷药1次,视情况连续防治23次,同时需铲除田边杂草,去除残株败叶。蛴螬名称与分类地位蛴螬是金龟子类害虫的幼虫。 学名: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暗黑鳃金龟Holotuichiaparallela Motschulsky、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等。鞘翅目,金龟科。为害特点与分布蛴螬取食豆类的须根和主根,虫量多时可将须根和主根外皮吃光,咬断,地下部食物缺乏时夜间出土活动危害近地面茎杆表皮,造成地上部枯黄早死。分布于全国各地。形态特征以东北大黑鳃金龟为例:

24、成虫体长162l毫米,体宽811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呈黄褐色或赤褐色。前胸背板两侧缘呈弧状外扩,最宽处在中间。鞘翅上散生小刻点,每侧有4条明显的纵肋。腹部末端外露。老熟幼虫体长3545毫米,身体弯曲,多皱纹。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胸足3对。头部前顶刚毛每侧各3根成一纵列,肛门孔三裂,腹毛区钩状刚毛散生,无刺毛列。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大黑鳃金龟子在我国各地多为两年发生1代。分别以成虫和幼虫越冬。成虫在土下3050厘米处越冬,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一直在化蛹土室匿伏越冬,到4月中下旬地温上升到14以上时,开场出土活动。幼虫一般在土下55145厘米处越冬,越

25、冬幼虫第2年5月上旬开场为害幼苗地下局部。连作地块发生较重,轮作田块发生较轻。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彻底去除沟渠及田边杂草,消灭蛴螬的繁殖场所。适时浇水抗旱,可以降低卵孵化成活率,减少其危害。化学防治前先灌水抗旱,可极显著地提高化学防治效果。轮作倒茬,可进展水旱轮作,能显著减轻危害。2药剂防治:以播种期防治与幼虫孵化期防治为重点,配合成虫盛发期药剂防治,效果较好。播种时药剂处理:用50%辛硫磷乳油或辛硫磷微胶囊剂,进展种子拌种,是保护种子和幼苗免遭地下害虫为害的有效方法;或在播种时撒施3呋喃丹,每亩3.5千克5千克,能有效保护种子和幼苗免遭为害。作物生长期间防治蛴螬可进展土壤处理或灌根:50%辛

26、硫磷乳油每亩300克,结合灌水施入土中;或用50%辛硫磷乳油250克,加水10001500千克,或90%敌百虫800倍液,在在豆株旁开沟进展灌注,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绿芫菁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Lyttacaraganae Pallas;别名:金绿芫菁、青虫、相思虫、青娘子;鞘翅目,芫菁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取食植物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是北部蚕豆生产中的重要害虫。绿芫菁分布于东北、等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1.517mm;体金属绿色或蓝绿色,鞘翅有铜红色光泽;头部额中间有一橙红色小斑;触角约为体长的1/3,第510节念珠状;前胸背板光滑,两前侧角向外上方隆起,鞘翅上有细小刻点和细皱纹;雄

27、虫前、中足第一跗节基部细,腹面凹入,端部膨大,呈马蹄形;中足腿节基部腹面有1根尖齿;雌虫前足及中足无此特征。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化蛹,58月间出现成虫,有假死性和群集性,产卵于土中,幼虫生活于土中,以蝗虫卵等为食物。防治方法栽培防治:根据绿芫菁越冬习性,秋收后深翻豆田,利用冬季低温杀灭局部幼虫;根据成虫群集为害习性,可在清晨用网捕捉成虫,集中杀灭。药剂防治: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800010000倍液,或菊杀乳油2000倍液灭杀成虫。豆芫菁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别名:白条芫菁、锯角豆芫菁;鞘翅目,芫菁科。为害特点

28、与分布成虫群聚,大量取食叶片及花瓣,影响结实。豆芫菁分布广泛,北起、*,南至、*、。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518.5mm,宽2.64.6mm;体和足黑色;头红色,具1对光亮的黑瘤;前胸背板中央和每个鞘翅中央各有一条由灰白毛组成的宽纵纹,小盾片、翅侧缘、端缘和中缝、胸部腹面两侧和各足腿节均被白毛,各腹节后缘有一条由白毛组成的宽横纹;触角黑色,基部4节部粉红色。雄虫前足腿节端半部腹面和肠节腹面密布金黄色毛,第一跗节基部细棒状,端部腹面向下强烈展宽呈斧状,雌虫的端部则不明显展宽。幼虫复变态,各龄幼虫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一年发生2代,均以5龄幼虫伪蛹在土中越冬,春季蜕皮

29、后发育成6龄幼虫,再发育化蛹。成虫白昼活动,中午为活动顶峰期,群聚为害,喜食嫩叶、心叶和花。成虫羽化后45d开场交配,交配后的雌虫继续取食一段时间,而后在地面5cm深的土穴产卵。卵期1821d,孵化的幼虫从土穴爬出,行动敏捷,4龄幼虫食量最大,56龄不需取食。防治方法栽培防治:根据豆芫菁幼虫在土中越冬的习性,秋收后翻耕豆田,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根据成虫群集为害习性,可在清晨用网捕成虫,集中消灭。药剂防治:用2%杀螟松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每亩用量1.52.5kg;用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10002500倍液。大豆卷叶螟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Sylepta ruralis Sc

30、opoli,别名:大豆卷叶虫、豆卷叶螟、豆蚀叶野螟,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大豆卷叶螟以幼虫为害。幼虫将豆叶卷折,潜伏在其中取食叶肉,造成缺刻或使叶片穿孔,影响光合作用,组织受损后植株不能正常生长而减产。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 12左右,翅展2526,前翅黄白色,外横线略呈锯齿形灰黑色纹,横线亦有黑色波纹,中至外缘有一暗色斑。 卵 椭圆形或不正形,常两粒在一起。幼虫 绿色, 腹部反面毛片为两排,前排4个,中央2个稍大,后排2个稍小。蛹 褐色,长15,腹部第57节反面各有4个突起,尾端有 4个钩状刺。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省一年发生两代,南方 45代,省6月上旬出现越冬代成虫。7月中下旬至

31、8月末为产卵盛期,与下一代卵相重叠。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 8月上旬,田间卷叶株率增加,严重发生田块卷叶株率可达 80%以上。8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成虫有趋光性, 卵多产在植株下部叶片, 第 2代产卵部位多在大豆上部叶片, 卵期4 5 天。幼虫 3 龄前喜食叶肉,不卷叶,13 龄约 10 天左右。3 龄后开场卷叶,4 龄幼虫则将叶片全卷成筒状,潜伏其中取食为害,食量增大,有时把几个叶片卷缩一起。幼虫尚有转移为害习性,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化蛹。大豆卷叶螟喜多雨湿润气候,一般干旱年份发生较轻。防治方法农业措施:种植早熟或叶毛较多的抗虫品种;清楚田间及周边杂草,减少虫源和虫卵寄生地。药剂防治:要卵孵化

32、盛期,用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或用50%杀螟松800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喷雾防治。草地螟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Lo*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别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网锥额野螟;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取食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成片将叶片吃光,导致缺苗断垄。常常是吃光一块地的植株后,集体迁移至另一块地继续为害。草地螟分布于北起、*等地,南限未过淮河。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510mm,翅展2628mm;体黄色并有褐色横纹,头、胸和腹部褐色,与玉米螟相似,但两者区别在于:草地螟颜面具锥

33、形突起,玉米螟则无;草地螟虫体较玉米螟略小;草地螟两翅反面色浅,斑纹明显。幼虫体长21mm,腹部青绿色,背中央具白色纵线3条,各节具黑圈2个贯穿在胴部反面,形成1条黑纵纹。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6、7月幼虫出现,一直延续至89月,一些年份虫口数量大,成虫在甜菜、大豆、亚麻、苜蓿田栖息或觅食花蜜。幼虫有跳跃及后退习性,爬过之处留有丝网,并以丝缀叶作卷,幼虫在取食叶片。大发生时有成群为害的特点和迁移习性。幼虫老熟后在土以丝粘结土粒做椭圆形茧,在其中化蛹。成虫有趋光性。防治方法物理防治:选用黑光灯、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降低成虫数量,减轻幼虫防治压力。栽培防治:除草灭卵,即在草地螟产卵至孵

34、化期,利用中耕除草进展灭卵,将铲除的杂草带出农田沤肥或掩埋。药剂防治:用2.5%功夫150300 mL/hm2、48%乐斯本600750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150300mL/hm2 或80%敌百虫1500g/ hm2进展防治。苜蓿盲蝽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半翅目,盲蝽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和假设虫刺吸豌豆、苜蓿等寄主芽叶、花蕾、果实等的汁液,使被害部位呈现黑点状。苜蓿盲蝽分布在、等省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59mm,宽2.32.6mm,黄褐色,被细毛。头顶三角形,褐色,复眼扁圆,黑色。触角细长,端半色深。前胸背板服区隆突,

35、黑褐色,其后有黑色圆斑2个或不清楚。小盾片突出,有黑色纵带2条。前翅黄褐色,前缘具黑边,膜片黑褐色。足细长,股节有黑点,胫基部有小黑点。假设虫黄绿色具黑毛,眼紫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腺囊口八字形。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4代,4代,以卵在枯死的苜蓿秆、杂草秆、棉叶柄越冬;成虫多在夜间将卵产在光滑的嫩茎或叶柄上,每个雌成虫平均产卵78粒。防治方法 栽培防治:早春越冬卵孵化前,及时去除田地周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药剂防治:严重发生时,喷施35%赛丹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25%广克威乳油2000倍液、25%硫双威乳油1500倍液、5.7%百树菊酯乳油2000

36、倍液、43%新百灵乳油1500倍液进展防治。牧草盲蝽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Lygus pratensis Linnaeus;半翅目,盲蝽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和假设虫在豆类、苜蓿、棉花等作物上吸汁为害,使植物叶片出现褐色斑点,枝芽受害变枯黄,或造成落花、落叶。牧草盲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6mm,宽3mm。全体黄绿色至枯黄色,春夏青绿色,秋冬棕褐色。头部短三角形。前胸背板绿褐色,密被刻点,前端具l环状领片,侧缘、后缘均呈弧形,中央有2个不显著的褐色纵条。小盾片三角形,基部、中央色深,外缘黄白色,呈“V字形纹。前翅褐绿色,翅面具棕色斑点,膜片透明,浅黄色,脉纹在基部形成2

37、翅室。足具3个跗节,爪2个。假设虫老龄时体长达5.5mm左右,黄褐色,杂淡绿色,体背有黑色圆点。具翅芽。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北方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杂草、枯枝落叶、土石块下越冬。春季出蛰活动,喜欢在嫩叶、嫩茎、花蕾上刺吸汁液,取食一段时间后开场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嫩茎、叶柄、叶脉或芽,卵期约10d。假设虫共5龄,经30d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和假设虫喜白昼活动,早、晚取食为害。虫害发生期不整齐。防治方法栽培防治:作物收获后,及时消除田间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消灭局部越冬虫源。 药剂防治: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功夫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灭杀毙21%增效氰马菊酯乳油

38、40006000倍液喷雾。点蜂缘蝽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 ,半翅目,缘蝽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和假设虫刺吸汁液,在花木开花结实时,往往群集为害,致使蕾、花凋落,果荚不实或形成瘪粒,严重时全株枯死,分布于全国。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狭长,黄褐至黑褐色,被白色细绒毛。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触角第一节长于第二节,前三节端部稍膨大,基半部色淡。喙伸达中足基节间。头、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成点斑状或消失。前胸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缘具领片。小盾片三角形。前翅膜片淡棕褐色,稍长于腹末。腹部侧缘稍外露,黄黑相间。后足腿节粗大,有黄

39、斑。14龄假设虫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每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场活动,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第一代假设虫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二代于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为成虫,10月下旬以后陆续越冬。卵多散产于叶背、叶柄和嫩茎上。成虫和假设虫极活泼,早、晚温度低时稍迟钝。防治方法1冬季结合积肥去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及时堆沤或燃烧,可消灭局部越冬成虫。 2在成虫、假设虫为害盛期,选用20杀灭菊酯2000倍液、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或2.5

40、溴氰菊酯3000倍液等药剂喷雾12次。绿豆象名称与分类地位学 名: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innaeus),鞘翅目,豆象科。分布全国各地。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蛀英,食害豆粒,或在仓蛀食贮藏的豆粒。形态特征身体长椭圆形,长34毫米,宽1.52 mm。体色不一,有“淡色型和“暗色型之分,但数目较多的是反面颜色大局部为褐色的“淡色型绿豆象。复眼大,凸出。前胸背板的前缘较后缘狭许多,略成三角形,后缘中叶有1对被白色毛的瘤状突起,中部两侧各有一个灰白色毛斑。小盾片被有灰白色毛。触角11节,雄虫的触角为梳状,雌虫的触角为锯齿状,容易识别。幼虫长约3.6mm,肥大弯曲,乳白色,多

41、横皱纹。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年发生45代,南方可发生911代,成虫与幼虫均可越冬。成虫可在仓豆粒上或田间豆英上产卵,每雌可产7080粒。成虫善飞翔,并有假死习性。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豆粒。防治方法 1选育抗豆象绿豆品种。 2化学药物防治法。绿豆量较少时,可将磷化铝装入小布袋,放入绿豆中,密封在一个桶保存。假设存贮量较大,可按贮存空间每立方米12片磷化铝的比例,在密封的仓库或熏蒸室熏蒸,不仅能杀死成虫,还可杀死幼虫和卵,且不影响种子发芽。3物理防治法。绿豆收获后,抓紧时间晒干或烘干,使种子含水量在14以下,并且可使各种虫态的豆象在高温下致死。家庭贮存绿豆,可将绿豆装于小口大肚密封容器,如可口可乐瓶

42、、干爆瓶等,用时取出,不用时再密封,保存效果很好。蒙古灰象甲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ylinophorus mongolicus Faust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象鼻虫、放牛小、灰老道、蒙古土象。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取食棉花等刚出土幼苗的子叶、嫩芽、心叶,常群集为害,严重的可把叶片吃光,咬断茎顶造成缺苗断垄或把叶片食成半圆形或圆形缺刻。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46.0mm,宽2.33.1mm,卵圆形,体灰色,密被灰黑褐色鳞片,鳞片在前胸形成相间的3条褐色、2条白色纵带,肩和翅面上具白斑,头部呈光亮的铜色,鞘翅上生l0纵列刻点。头喙短扁,中间细,触角红褐色膝状,棒状部长卵形,

43、末端尖,前胸长大于宽,后缘有边,两侧圆鼓,鞘翅明显宽于前胸。幼虫体长69mm,体乳白色,无足。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东北、华北2年1代,黄海地区115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翌春均温近10时,开场出土,成虫白天活动,以l0时前后和16时前后活动最盛,受惊扰假死落地;夜晚和阴雨天很少活动,多潜伏在枝叶间和作物根际土缝中。成虫经一般5月开场产卵,多成块产于表土中。产卵期约40余天,5月下旬幼虫开场孵化,幼虫生活于土中,为害植物地下部组织,至9月末筑土室于越冬。翌年6月中旬开场老熟,筑土室于化蛹。7月上旬开场羽化,不出土即在蛹室越冬,第3年4月出土,2年发生1代。防治方法(1)在受害重的田块四周挖封

44、销沟,沟宽、深各40cm,放新鲜或腐败的杂草诱集成虫集中杀死。(2) 在成虫出土为害期喷洒或浇灌2.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2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l000倍液或35顺丰2号乳油1000倍液、50%辛.氰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大灰象甲名称与分类地位 学名: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别名:大灰象虫、象鼻虫。鞘翅目,象虫科。为害特点与分布 以成虫为害豆类、瓜类等作物的茎干和叶片,严重时致植株死亡。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3mm12.1mm,宽3.2mm5.2mm,雌虫椭圆形,雄虫宽卵形。体淡褐色,密被灰白色、灰黄色或褐色鳞片。褐色鳞片在前胸中间和

45、两侧形成3条纵纹;鞘翅卵圆形,末端锋利,中间有1条白色横带,鞘翅各具10条刻点列。小盾片半圆形,中央具1条纵沟。前足胫节有端齿,缘有1列小齿。雄虫胸部窄长,鞘翅末端不缢缩,钝圆锥形;雌虫腹部膨大,胸部宽短,鞘翅末端缢缩,且较锋利。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大灰象虫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出土活动,群集于桑苗或上树取食刚萌发的桑芽和幼叶。5月下旬成虫产卵于土中,卵期1011天,6月上旬后陆续孵化为幼虫。9月下旬幼虫在土壤深处做成土室越冬1个世代需历时2年。成虫不能飞翔,有假死性、隐蔽性和群居性,取食时间多在10时以前和黄昏,以1622时取食的最多。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

46、利用其不能飞翔、活动性较差以及群集性和假死性,人工捕捉成虫。2药剂防治: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洒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双斑萤叶甲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 别名双斑长跗萤叶甲,鞘翅目,叶甲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食叶片和花穗成缺刻或孔洞。分布于我国大局部省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外表隆起;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l

47、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幼虫体长56.2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场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30天左右,在38cm土中活动或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78月进入为害盛期,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或花穗中。卵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筑土室化蛹。干旱年份发生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可

48、减轻虫害。2、化学防治用菊酯类氯氰菊酯、杀灭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农药1500倍喷雾。用45%吡毒乳油1500倍喷雾,可同时兼治粘虫、蓟马、金龟子等。防治时间以下午5点以后和早晨10点以前效果较好网目拟地甲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Opatrumsubaratum Faldermann,别名沙潜,鞘翅目,拟步甲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和幼虫为害蔬菜幼苗,取食嫩茎、嫩根,影响出苗,幼虫还能钻入根茎、块根和块茎食害,造成幼苗枯萎,以致死亡。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7.28.6mm,宽3.84.6mm;雄成虫体长6.48.7mm,宽3.34.8mm。成虫鞘翅上一般都附有泥土,因此外观成

49、灰色。虫体椭圆形,头部较扁,复眼黑色在头部下方。触角棍棒状11节,第1、3节较长,其余各节呈球形。前胸兴旺,前缘呈半月形,其上密生点刻如细沙状。鞘翅近长方形,其前缘向下弯曲将腹部包住,故有翅不能飞翔,鞘翅上有7条隆起的纵线,每条纵线两侧有突起58个,形成网格状。前、中、后足各有距2个,足上生有黄色细毛。老熟幼虫体长1518.3mm,体细长与金针虫相似,深灰黄色,背板色深。足3对,前足兴旺,为中、后足长度的1.3倍。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在东北、华北地区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土缝、洞穴和枯枝落叶下越冬。翌春3月下旬杂草发芽时,成虫大量出土。成虫在34月活动期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卵产于14cm表土中。幼虫孵化后即在表土层取食幼苗嫩茎嫩根,幼虫具假死习性。67月份幼虫老熟后,58cm深处做土室化蛹,蛹期711天。沙潜性喜枯燥,一般发生在旱地或较黏性土壤中。成虫只能爬行,假死性特强。成虫寿命较长,其孤雌后代成虫仍能进展孤雌生殖。防治方法(1)提早播种或定植,错开沙潜发生期。(2)药剂防治:幼虫可用1%印楝素水剂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或灌根处理。(3)土壤处理。网目拟地甲为害严重的地区,于播种前或移植前用20%氰戊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业1000倍液喷洒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