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_第1页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_第2页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_第3页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_第4页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1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涉及地基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荷载、结构设计、 地基处理、检验与监测等内容。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陆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的地基基础设 计。工程竣工验收和已建工程的改 (扩建)、安全定检,应参照本标准 执行。1.0.3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的地基基础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对于 湿陷性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和处于侵蚀环境、受温度影响的地基等,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 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具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 订版均不适用

2、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标准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451.1风力发电机组 安全要求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153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602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87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J 146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FD 002-2007风

3、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T 508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JB/T10300风力发电机组 设计要求JGJ 2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J 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TJ 275海港工程混凝土防腐蚀技术规范3.0.1为统一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地基基础设计的内容和深度,特制 定本标准。3.0.2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应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坚持因地制 宜、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充分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做到安 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3.0.3本标准的地基基础设计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荷载和有关分 项系数的取值应符合相关规定,以保证在规定的外部条件、

4、设计工况 和荷载条件下,使风电机组地基基础在设计使用年限 50年内安全、正 常工作。4.0.1 风电场 wind power station由一批风力发电机组或风力发电机组群组成的电站。通常称为风电场。4.0.2 风力发电机组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WTGS)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4.0.3 地基 subgrade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4.0.4 基础 foundation将上部结构的各种荷载传承到地基上的结构物。4.0.5 基本组合 fundamental combination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的组合。4.0.6 偶然组

5、合 accidental combination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一个偶然作用 的组合。4.0.7 标准组合 characteristic/nominal combination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标准值荷载的组合。4.0.8 参考风速 reference wind speed用于确定WTGS级别的基本极端风速参数。与气候相关的其他设 计参数均可由参考风速和其他基本等级参数计算得到。4.0.9 极端风速 extreme wind speedTs内的平均最高风速,它可能是 N年一遇(重现周期N年)。GB l8451.1采用的重现周期N=50年和N=1年,采用的时

6、限T=3s。4.0.10 设计载荷状态 design load case(DLC)各种可能的设计状态与引起构件载荷的外部条件的组合。4.0.11 荷载修正安全系数 modified safety factor of load考虑风电机组塔架基础所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不确定性和荷载模型偏差等因素而采用的修正安全系数k。,其值为1.35。4.0.1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mty荷载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 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4.0.1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uhi

7、mate vertical bearing capamty of single pile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 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承载力。4.0.14 单桩竖向承载力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h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后的承载力值。4.0.15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4.0.16 标准冻深 standa

8、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 大冻深的平均值。4.0.17 基础环 foundation stub of tubular tower用于塔筒与塔筒基础连接的预埋连接件。4.0.18 轮毂高度 hub height风力发电机组风轮扫掠面积中心距地面的高度。4.0.19 塔架 tower基础以上支撑风力发电机组的高耸结构。4.0.20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由台柱和底板组成使压力扩散的基础。4.0.21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4.0.22 岩

9、石锚杆基础 rock foundation with anchor bars在岩石地基上,靠岩石锚杆、混凝土承台和岩石地基共同作用的 基础。4.0.23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地墓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大孤 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4.0.24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为提高地基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而采取的处理措施。4.0.25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 composite foundation由地基土和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增强体共同承担荷 载的人工地基。5 基本规定.1

10、根据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轮毂高度和地基复杂程度,地墓基础分为三个设计级别,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 5.0.1选用。表5.0.1地基基础设计级别设计级别单机容量,轮毂高度和地基类型1单机容量大于 1.5MW轮毂高度大于 80m复杂地质条件或软土地基2介于1级、3级之间的地基基础3单机容量小于 0.75MW轮毂高度小于 60m 地质条件简单的岩土地基注1:地基基础设计级别按表中指标划分分属不同级别时,按最高级别确定。注2:对1级地基基础,地基条件较好时,经论证基础设计级别可降彳级。.2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风电机组地基基础,均应满足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的要 求。1级、2级风

11、电机组地基基础,均应进行地基变形计算。3级风电机组地基基础,一般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 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或压缩模量小于8MPa。)软土等特殊性的岩土。5.0.3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内容和 方法应符合GB 50021的规定。5.0.4风电机组基础型式主要有扩展基础、桩基础和岩石锚杆基础, 具体采用哪种基础应根据建设场地地基条件和风电机组上部结构对基础的要求确定,必要时需进行试算或技术经济比较。当地基土为软弱土层或高压缩性土层时,宜优先采用桩基础。5.0.5根据风电场工程的重要性和基础破坏后果(如危及人的生命安 全、造成

12、经济损失和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风电机组基础结构 安全等级分为两个等级,见表5.0.5。表5.0.5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安全等级基础结构安全等级基础的重要性基础破坏后果1级重要的基础很严重2级般基础严重注;风电机组基础的安全等级还应与风电机组和塔架等上部结构的安全等级一致。5.0.6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应进行下列计算和验算:1地基承载力计算。2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其承载力。3基础的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等计算。4基础沉降和倾斜变形计算。5基础的裂缝宽度验算。6基础(桩)内力、配筋和材料强度验算。7有关基础安全的其他计算(如基础动态刚度和抗浮稳定等)。8采用桩基础时,其计算和验算除

13、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GB 50010和JGJ 94等的规定。5.0.7鉴于风电机组主要荷载一一风荷载的随机性较大,且不易模拟, 在与地基承载力、基础稳定性有关的计算中,上部结构传至塔筒底部 与基础环交界面的荷载应采用经荷载修正安全系数(k。)修正后的荷载修正标准值。取1.35。5.0.8材料的疲劳强度验算应符合 GB 50010的规定。5.0.9应对制造商提出的基础环与基础的连接设计进行复核。5.0.10根据基础的受力条件和上部结构要求,视风电机组制造商的要 求对地基基础的动态刚度进行验算。5.0.11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以上,或参考风速超过50m/s (相当于 50年一遇极端风速超过70

14、m/s)的风电场,其地基基础设计应进行专 门研究。5.0.12受洪(潮)水或台风影响的地基基础应满足防洪要求,洪(潮)水设计标准应符合 FD 002-2007的规定。5.0.13对可能受洪(潮)水影响的地基基础,在基础周围一定范围内 应采取可靠永久防冲防淘保护措施。6 地基特性岩土的分类风电场风电机组基础地基的岩土体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根据地质成因,土也可分为残积土、坡 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岩石地基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外,尚应进行岩 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的基本

15、质量等级的划分 应符合表6.1.3-1表6.1.3-3的规定。表6.1.3-1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坚硬程度坚硬岩中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b (MPa)Rb6060 Rb3030Rb1515 Rb5Rb0.750.75 0.550.55 0.350.35 0.150.15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速度与岩块纵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表6.1.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岩体特性I坚硬岩,新鲜一微风化,岩体完整,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n坚硬岩,微风化,岩体较完整,块状或次块状、厚层状结构 中硬岩,新鲜,岩体完整,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m坚硬岩、弱风化,岩休完

16、整性差,次块状、镶嵌状、中厚层状或互层状结构中硬岩,微风化,岩体较完整,块状或次块状、厚层、中厚层状或互层状结构 较软岩,微风化一新鲜,岩体完整,整体状、块状、巨厚层状或厚层状结构10续表岩体特性IV坚硬岩,弱风化一强风化,岩体较破碎,碎裂或块裂结构,互层或薄层状结构 中便岩,弱风化,岩体完整性差,互层状或薄层状、碎裂或块裂结构较软岩,微风化弱风化,岩体较完整,中厚层状、互层状或薄层状结构 软岩,新鲜一微风化,岩体完整较完整,厚层状或中厚层状结构V坚硬岩中硬岩,强风化,岩体破碎,散体结构较软岩软岩,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薄层状,块裂或碎裂结构、散体状结构 断层破碎带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资料

17、时,可按附录 A表A.0.1和 表A.0, 2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 岩石的风化程度和 岩体的结构类型的划分可按附录 B、附录C进行。当软化系数不大于0.75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 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 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溃化岩石等。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 50%的土,并 按表6.1.6可进一步划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表6.1.6碎石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颗粒级配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重超过总质重的50%块石棱角形为主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役大于20mm的颗粒

18、存量超过息质量的50%碎石棱角形为主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重超过总质重的50%角砾棱角形为主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碎石土的密实度宜根据修正后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11-1或表6.1.7-2确定,也可根据附录D的规定定性鉴别表6.1.7-1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 63.5密实度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密实度N63.5 & 5松散10N 63.5 20中密5N63.520密实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不大于50mm ,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表6.1.7-2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分类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19、密实度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密实度N120W 3松散11N 120 14密实314很密6N 120 & 11中密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 ,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碎石土。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50%,粒径大 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并按表6.1.8可进一步 划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表6.1.8砂土分类士的名称颗粒级配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重占总质里25 % 人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重超过总质里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址超过总质量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85%

20、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景超过总质量的50%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土的密实度根据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应按表6.1.9的规定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12表6.1.9砂土的密实度标准贯入试3锤击数 N密实度标准贯入试3锤击数 N密实度NW 10松散15N 30中密1030密实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粉土为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 且塑性指数不大于10的土。黏性土为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根据塑性指数划分为粉质黏 十和黏土。粉质黏土为塑性指数大于 10,且不大于17的土;黏上为 塑

21、性指数大于17的土。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人士中深度为10mm时测 定的液限计算而得。黏性土的状态可按表6.1.12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 塑。表6.1.12黏性土的状态液性指数I L状态液性指数Il状态Il0坚硬0.75I L 1软塑0Ill流塑0.25I lW 0.75可塑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或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判定黏性上的状态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软土为天然孔隙比不小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 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 其液限一般大于50。经搬运、沉积后,红黏土仍保留其基本特征,

22、液 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黏土。13人工填土根据其成因和组成,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 土和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 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 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膨胀土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矿物质组成, 同时具有显著 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是自由膨胀率不小于40%的黏性土。湿陷性土为在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是湿陷系数不小于0.015的土。多年冻土为含有固态水,且冻结状态持续两年或两年以上的 土。盐渍岩土为易溶盐含量大于0.3%,并具有溶陷、盐胀、腐蚀 等工程特性的岩土。岩土

23、体工程特性指标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包括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静力触探探头 阻力、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代表值有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强度应取标准值,压缩性指 标应取平均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设计取值时,宜考虑基 础受荷载重复作用对土的工程特性指标的不利影响。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时,压板面积宜为0.250.50m2。试验要求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 强度试验、现场剪切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测定。当采用室内 剪切试验确定时,应选择三轴压缩试验中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采用

24、固结不排水试验。每层土的试验数量不得 少于六组。室内试验抗剪强度标准值 Ck、也可按附录F确定。土的压缩特性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甲板载荷 试验、旁压试验确定。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几为100kPa、P2为200kPa14 时相对应的压缩系数值(解2)划分为低、中、高压缩性,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评价:1当i-20.1MPa-1时为低压缩性土。当 0.1MPa-1w 20.5MPa-1时为高压缩性土。饱和无黏性土和少黏性土的振动液化破坏,应根据土层的天然 结构、颗粒组成、松密程度、地震前和震时的受力状态、边界条件和 排水条件以及地震历时等因素,结合现场勘察和室内试验综合分析判 定,并应符合

25、附录G的规定。地基岩体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岩体结 构和裂隙发育程度,按表6.2.6做相应折减后确定;对极软岩可通过三 轴压缩试验或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表6.2.6地基岩体承载力特征值fak 单位:MPa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b岩体承载力特征值fak岩体完整,节理间距大丁 1m岩体较完整,节理间距为1.0 0.3m岩体完整性较差,节理间距为0.3 0.1m岩体破碎,节理间距小于0.1m坚硬岩、中硬岩(Rb30)(1/17 1/20) Rb(1/11 1/16) Rb(1/81/10) Rb(1/7) Rb较软岩、软岩(Rbl.301.50 c1.30o.90 f0

26、.7501.60 f 1.402.50 c2.00o.95f0.80020.0n1.30 f *1.10l.30 c1.100.75 f0.6501.40 f *1.202.00 c1.50O.80 f0.70020.0 Eo10.0m1.10 f 0.901.10 c0.700.65 f0.5501.20 f 0.801.50 c0.700.70f0.60010.0 Eo5.0w0.90 f 0.400.70 c0.300.55 f0.4000.80 f 0.550.70 c0.300.60f0.4505.0Eo2.0V0.70 f 0.400.30 c0.050.40 f0.3000.55

27、 f 0.400.30 c0.050.45f0.3502.0Eo0.2注1 :表中岩体即地基基岩。注2: f、c为抗剪断强度,f、c为抗剪弧度。注3:表中参数限于硬质岩,软质岩应根据软化系数进行折减。16表6,2,7-2结构面、软弱层、断层的抗剪和抗剪强度类另I抗剪断强度抗剪强度f,c (MPa)fc (MPa)胶结的结构面0.80 0.600.250-0.1000.80 0.600尢充填的结构面0.70 0.450.150-0.0500.70-0.500岩块岩屑型0.55 0.450.250 0.1000.50-0.400岩屑夹泥型0.45 0.350.100-0.0500.40-0.300

28、泥灾岩屑型0.35 0.250.050-0.0100.30-0.250泥0.25 0.180.002-0.0010.25 0.150注1:表中委数限于硬质岩中胶结或无充填的结构面。注2:软质岩中的结构画应进行折减。注3:胶结或无充填的结构面抗剪断强度应根据结构面的粗糙程度选取火值或小值。177荷载、荷载工况与荷载效应 组合及分项系数荷 载作用在风电机组地基基础上的荷载按随时间的变异可分为三 类:1永久荷载,如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力 Fzk、基础自重Gi、回填 土重G2等。2可变荷载,如上部结构传来的水平力Fxk和Fyk、水平力矩Mxk 和Myk、扭矩Mzk,多遇地震作用凡等。当基础处于潮水位以下

29、时应考 虑浪压力对基础的作用。3偶然荷载,如罕遇地震作用 Fe2等。根据GB 50223的有关规定,风电机组地基基础的抗震设防分 类定为丙类,应能抵御对应于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的地震 动参数按GB18306确定。上部结构传至塔筒底部与基础环交界面的荷载效应宜用荷载标 准值表示,为正常运行荷载、极端荷载和疲劳荷载三类。正常运行荷 载为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时的最不利荷载效应,极端荷载为GB.1中除运输安装外的其他设计荷载状况 (DLC)中的最不利荷载 效应,疲劳荷载为GB 18451.1中需进行疲劳分析的所有设计荷载状况 (DEC)中对疲劳最不利的荷载效应。对于有地震设防要求的地区,上部结

30、构传至塔筒底部与基础环 交界面的荷载还应包括风电机组正常运行时分别遭遇该地区多遇地震 作用和罕遇地震作用的地震惯性力荷载。地基基础设计时应将同一工况两个水平方向的力和力矩分别合 成为水平合力F水、水平合力矩M*,并按单向偏心计算。18荷载工况与荷载效应组合地基基础设计的荷载应根据极端荷载工况、正常运行荷载工况、 多遇地震工况、罕遇地震工况和疲劳强度验算工况等进行设计。极端荷载工况为上部结构传来的极端荷载效应叠加基础所承受的 其他有关荷载;正常运行荷载工况为上部结构传来的正常运行荷载效 应叠加基础所承受的其他有关荷载;多遇地震工况为上部结构传来的 正常运行荷载效应叠加多遇地震作用和基础所承受的其

31、他有关荷载; 罕遇地震工况为上部结构传来的正常运行荷载效应叠加罕遇地震作用 和基础所承受的其他有关荷载;疲劳强度验算工况为上部结构传来的 疲劳荷载效应叠加基础所承受的其他有关荷载。按地基承载力确定扩展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 桩基础桩数时,荷载效应应采用标准组合,且上部结构传至塔筒底部 与基础环交界面的荷载标准值应按第 8章和第9章的相关要求修正为 荷载修正标准值。扩展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采用特征值,且可按基础有 效埋深和基础实际受压区域宽度进行修正。桩基础单桩承载力采用特 征值,并按JGJ 94确定。计算基础(桩)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荷载效应 应采用基本组合,上部结构传至塔

32、筒底部与基础环交界面的荷载设计 值由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基础抗倾覆和抗滑稳定的荷载效应应采用基本组合,但其分项 系数均为1.0,且上部结构传至塔筒底部与基础环交界面的荷载标准值 应按第8章和第9章的相关要求修正为荷载修正标准值。验算地基变形、基础裂缝宽度和基础疲劳强度时,荷载效应应 采用标准组合,上部结构传至塔筒底部与基础环交界面的荷载直接采 用荷载标准值。多遇地震工况地基承载力验算时,荷载效应应采用标准组合; 截面抗震验算时,荷载效应应采用基本组合。19表7.2.9地基基础设计内容、荷载效应组合、荷载工况和主要荷载设计内容何载效应组合工况主要向救正常运行 荷载工况极端荷 载工况

33、疲劳强度 验算工况多遇地 震工况罕遇地 震工况FrkM rkFzkM zkG1G2Fe1Fe2(1)扩展基础地基承载 力复核标准组合VV*VVVVV*(2)桩基础基桩承载力 复核标准组合VV*VVVVV*(3)截面抗弯验算基本组合VV*VVVVV*(4)截面抗剪验算基本组合VV*VVV*(5)截面抗冲切验算基本组合VV*VVV*(6)抗滑稳定分析基本组合VV*VVVVVV*(7)抗倾覆稳定分析基本组合VV*VVVVV*(8)裂缝宽度验算标准组合VV*VVVVV*(9)变形验算标准组合V7V7*VVVV*(10)疲劳强度验算标准组合VVVVV(11)抗滑稳定验算(罕 遇地震)偶然组合VVVVV7

34、VVV(12)抗倾覆稳定验算(罕遇地震)偶然组合VV7V7V7V7V7V7注:*多遇地震工况需考虑多遇地震作用;*仅当多遇地震工况为基础设计的控制荷载工况时才进行该项验算。20罕遇地震工况下,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验算的荷载效应应采 用偶然组合。地震作用计算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等应符合 GB 50011的规定, 地基基础的有关抗震设计还应符合 GB 50007、JGJ 94等的有关规定。地基基础设计内容、荷载效应组合、荷载工况和主要荷载的选 取应按表7.2.9采用。分项系数基础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分别为1.1和 1.0。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对结构不利时,永久荷载分项系数为变荷

35、载分项系数不小于 1.5;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永久荷 载分项系数为1.0,可变作用分项系数为0。疲劳荷载和偶然荷载分项 系数为1.0。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按 GB50011规定选取。对于标准组合和偶然组合,荷载分项系数均为1.0。各设计内容的主要荷载的分项系数按表 7.3.3采用。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分别采用1.4和1.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等未规定的其他材料性能分项系数,按所引用的规范采 用。验算裂缝宽度时,混凝土抗拉强度和钢筋弹性模量等材料特性 指标应采用标准值。表7.3.3主要荷载的分项系数设计内容主要FrkM rkFzkM zkG1G2Fe1Fe2(1)天然地基承载力复核1.0

36、1.01.01.01.01.0(2)基桩承载力复核1.01.01.01.01.01.0(3)截面抗弯验算1.51.2/1.01.2/1.01.2/1.0H:1.3V:0.521续表设计内容主要荷裁FrkMrkFzkMzkG1G2Fe1Fe2(4)截面抗剪验算1.51.51.2H:1. 3V:0.5(5)截面抗冲切验算1.51.51.2H:1.3V:0.5(6)抗滑稳定分析1.01.01.01.01.01.01.0(7)抗倾覆稳定分析1.01.01.01.01.01.0(8)裂缝宽度验算1.01.01.01.01.01.0(9)变形验算1.01.01.01.01.01.0(10)疲劳强度验1.0

37、1.01.01.01.0(11)抗滑稳定验算(罕遇地震)1.01.01.01.01.01.01.0(12)抗倾覆稳定验算(罕遇地震)1.01.01.01.01.01.0注:“/ ” -荷载效应对Z构不利 /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H 水平方向惯性力。V 竖向惯性力.228地基计算一般规定风电机组具有承受 360 方向重复荷载和大偏心受力的特殊 性,对地基基础的稳定性要求高,基础应按大块体结构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1基础的形式。2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3地层结构和地下水埋深。4地墓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扩展基础除应满足地基承载力

38、、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外,基底允 许脱开面积还应满足表8.1.4的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应采取加大基础底 面积或埋深等措施。表8.1.4各计算工况基底允许脱开面积指标计算工况基底脱开面积 AI/基底面积 A (100%)正常运行荷载工况多遇地震工况不允许脱开极端荷载工况25%对季节性冻土地区,当地基土具有冻胀性时,扩展基础埋深应 大于土体的标准冻深(见附录H);对多年冻土地区,可遵照有关规范 执行。对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且场地为饱和砂土、粉土的地区, 应根据地基土振动液化的判别成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取稳定基础 的对策和处理措施。23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

39、算及 结合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当扩展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由载荷试验 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式:fa = fakb (b-3) d m(hm -。5)(8.2.2)式中fa 修正后土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8.2.1条的原则确定;刀b、Xd扩展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表8.2.2确定;丫一一扩展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表8.2.2承载力修正系数表土 的类型刀bd d淤泥和淤泥质土01.0人工填土、e或IL不小于0.85的黏性上01.0红黏土含水比.0.801.2含水比加 10%的

40、粉土01.5最大干密度大于21kN/m 3的级配砂石02.0粉土黏粒含量p c l0 %的粉土0.31.5黏粒含量P c10%的粉土0.52.0e或Il均小于0.85的黏性土0.31.6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2.03.0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3.04.4注1:全风化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注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T1d取0,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按 GB50007执行。24bs扩展基础底面力矩作用方向受压宽度,当扩展基础底面 受压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Y m扩展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 浮重度;hm

41、 扩展基础埋置深度。8.2,3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第 6.2.6条的规定确定。岩石地基承 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地基抗压计算地基抗压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承受轴心荷载时,应满足式(8.3.1-1)的要求:Pkfa(8.3,I-1)式中 p 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扩展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fa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当承受偏心荷载时,除应满足式(8.3.1-1)的要求外,尚应满足式(8.3.1-2)的要求:Pkmaxb/6)以外承受偏心荷载,且基底脱开基土面积不大于全部面积的1/4,矩(方)形扩展基础单独承受偏心26荷载(图8.3.3)时,扩展基础底面压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心 Gk)pk

42、max ; 3la3aA0.75b(8.3.3-1)(8.3.3-2)式中a合力作用点至扩展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按(a)(b/2) -e 或(l/2) -e 计算。图8.3.3基底面部分脱开地基的基底压力示意图(8.3.4-1)(8.3.4-2)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扩展基础宜按式(8.3.4-1) 和式(834-2)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PzPcz) M fazPzlb(Pk - Pc)(b 2ztan?)(l 2ztan?)式中Pz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C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自重压力;fa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等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3、Pc扩展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z扩展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0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按表8.3.4采用27表8.3.4地基压力扩散角9Esl/Es2z/b0.250.5362351025102030注1 : Es1为上层土压缩模量;Es2为下层土压缩模量;注2: z/b0.50时。值不受。变形计算基础变形应验算沉降值和倾斜率,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 许值。地基变形允许值可按表8.4.2的规定采用。表8.4.2地基变形允许值轮毂高度H沉降允许值(mm)倾斜率允许值tan 9高压缩性黏性土低、中压缩性黏性土,砂土H603001000.00660H 802000.00580H1

44、001000.003注:倾斜率系指基础倾斜方向实际受压区域两边缘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按下式计算:tan日=包二包 bs式中 Si、&基础倾斜方向实际受压区域两边缘的最终沉降值;bs基础倾斜方向实际受压区域的宽度。计算地基沉降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假定。其最终沉降值可按式(8.4.3-1)计算:s=y =屋詈(za-)(8.4.3-1)i 1 Esi28pk=FGi(8.4.3-2)As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值;s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沉降值;屋一一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无地区经验时可采用表8.4.3的数值;n一一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45、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图8.4.3);表8.4.3沉降计算经验系数0 s基底附加压力Es(MPa)2.54.07.015.020.0P0k fak(kPa)1.41.31.00.40.2P0kW 0.75fak(kpa)1.11.00.70.40.2注:es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按下式计算:-2 A工Esi式中 Ai 一一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图8.4.3扩展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示意图29P0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扩展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根 据基底实际受压面积(A s=bsl)计算;Esi扩展基石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应取土自重压力至 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

46、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zp Z/扩展基础底面至第i、i-1层土底面的距离;aa扩展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 附加应力系数,可按附录J采用。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n (见图8.4.3)应符合式(8.4.4)要求:nS;M 0.025 AS;(8.4.4)i工式中 AST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沉降值;S;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AZ的土层计算沉降值,AZ见 图8.4,3并按表8.4.4确定。表 8.4.4ZZ 值bb22b44b8ZZ0.30.60.81.08.5 稳定性计算扩展基础和岩石锚杆基础的稳定性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条件进行抗滑、抗倾覆或抗浮稳定计算。抗滑稳定

47、计算应根据地质条 件分别进行沿基深层结构面的稳定计算。除罕遇工况外的其他荷载工况下,抗滑和抗倾覆稳定按下列公 式验算。1抗滑稳定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抗滑 动面上的抗滑力 与滑动力应 满足式(8.5.2-1)要求:FRA1.3(8.5.2-1)Fs式中Fr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抗滑力;30Fs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滑动力修正值。2沿基础底面的抗倾覆稳定计算,其最危险计算工况应满足式(8.5.2-2)要求:(8.5.2-2)M1.6Ms式中Mr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抗倾力矩;Ms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倾覆力矩修正值。根据GB500011的抗震设防目标,罕遇地震工况下抗滑和抗倾覆 稳定应按下列公式验算。1要求:

48、抗滑稳定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抗滑力与滑动力应满足式(8.5.3-1)式中FR 1.0FsF r荷载效应偶然组合下,抗滑力;F S荷载效应偶然组合下,滑动力修正值。(8.5.3-1)沿基础底面的抗倾覆稳定计算,其最危险计算工况应满足式(8.5.3-2)要求:M1.0 Ms式中 M r荷载效应偶然组合下,抗倾力矩;Ms荷载效应偶然组合下,倾覆力矩修正值。(8.5.3-2)319基础设计般规定基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表9.1.1的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表9.1.1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环境类别条件一a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b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

49、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三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动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四海水环境五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JGJ24的规定。基础设计应考虑地下水、环境水、基础周围土壤对其的腐蚀,必 要时应遵照GB50046和JTJ275等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二类和三类环境中,基础混凝土裂缝宽度应满足下列规定:1正常运行荷载工况:最大裂缝宽度不得超过0.2mm。2极端荷载工况:最大裂缝宽度不得超过0.3mm。四类和五类环境中的基础混凝土,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 准的有关规定。桩的抗裂和限裂设计应符合 JGJ94的规定。混凝土强度等

50、级应由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 150mm的 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 95%保证率的抗 压强度标准值。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ck、ftk和设计 值fc、ft及弹性模量Ec按表9.1.5确定。32表9.1.5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及弹性模量单位:N/mm2种类符混凝土强度等级号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强度种类fck10.013.416.720.123.426.829.632.435.538.541.544.547.450.2ftk1.271.541.782.012.202.392.512

51、.642.742.852.932.993.053.11fc7.29.611.914.316.719.121.123.125.227.529.731.833.835.9ft0.911.101.271.431.571.711.801.891.962.042.092.142.182.22弹性 模量 (X104)Ec2.202.552.803.003.153.253.353.453.553.602.653.703.753.80钢筋强度标准值应不小于95%的保证率。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 值按表9.1.6-1确定,设计值和弹性模量按表 9.1.6-2确定。表9.1.6-1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种类符号d (mm

52、)2fyk (N/m)热扎钢筋HPB235 (Q235)中820235HRB335 (20MnSi)650335HRR400 (20MnSiV、 20MnSiNb、20MnTi)650400RRD400 (20MnSi)蜗840400表9.1.6-2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单位:N/mm2种类符号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剪强度热扎钢筋HPB235 (Q235)中2102102.1 M05115HRB335 (20MnSi)1*130030052.0 0155HRR400 (20MnSiV、20MnSiNb、20MnTi)费36036052.0狗180RRD400 (20MnSi)蜗360

53、36052.0再195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轴心受厄和小偏心受拉构件的钢筋杭拉强度设计值大于300N/mm2时,仍按取用 300N/mm2。33基础和桩身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抗裂性及施工和易性, 并满足GB 50010的要求。基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级,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15级。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抗 冻等级应按照DL/T 5082的规定确定。基础混凝土宜采用P.042.5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 用其他品种和标号时,应通过对比试验确定。基础混凝土中宜掺粉煤灰或其他优质掺合料。粉煤灰的质量应 符合GBJ 146的要求。基础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和减水剂,根

54、据要求,也可掺用调节 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其他种类外加剂。采用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种类及 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凡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均可用于拌和与养护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得用于拌和与养护混凝土。地表水、地下 水和其他类型水在首次用于拌和与养护混凝土时,须按现行的有关标 准,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施工中在基础混凝土表面出现的裂缝应进行处理,如在四类、 五类环境中应及时进行处理。扩展基础(9.2.1-1)(9.2.1-2)矩形基础应验算基础环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台柱边缘的受冲 切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tab20Ft 2000mm时,取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 用;ft

55、混凝土轴心抗拉弓5度设计值,按表 9.1.6采用;h0 墓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am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at 受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当计算基 础环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基础环直径, 当计算基础台柱边缘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台柱宽;ab 受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 的下边长,当受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落在基础底面以内35(图9.2.1),计算基础环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 时,取墓础环直径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当计算基础台 柱边缘受冲切承载力时,取台柱宽加两倍该处有效高度。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并遵照 GB 50010规定

56、计 算配筋量。1在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对于方形基础,当台阶的 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 (ai/A)和偏心矩小于或等于1/6基础宽度时图 9.2.2 (a),任意截面的底板受弯可按简化公式(9.2.2-1)计算:Mi = 1 a;(21 +a)(Pmax +p -2G)+(Pmax P)1 (9.2.2-1)12Awcb)田9.2.2矩形基础底板的计算示意图a)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基础宽度时;(b)偏心距大于1/6基础宽度时式中 M1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任意截面I-I处的弯矩设计值;Pmax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地基反力设 计值;P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在任意截面I-I

57、处基础底面地基36反力设计值;G考虑荷载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覆的土自重;ai任意截面I-I至基底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A 抗弯计算时的刽5分基底面积;l基础底面的边长。2在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对于方形基础,当台阶的宽高比小于 或等于2.5 (ai/h)和偏心矩大于1/6基础宽度时图9,2.2 (b,变 高截面处的弯矩可按简化公式(9.2.2-2)计算:Mi =%(21 +a)(pmax -2G)(922-2)6A9.2.3基础应按不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一般板类受弯构件,验算斜 截面受剪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式(9.2.3-1)计算:?oV 0,7Phftbhb(9.2.3-1)4 I

58、儿=)学(923-2),ho式中 V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构件斜截面上最大剪力设计值;Ph 受剪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o2000mm时,取 h0 = 2000mm;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弓5度设计值,按表9.1.5采用;h0截面的有效高度;b 矩形截面的宽度。9.2.4基础应根据9.1.4条的规定,按所处环境类别和设计工况确定相 应的裂缝控制要求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并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按 GB 50010的规定验算裂缝宽度。9.3 桩基础桩基础包括混凝上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桩基础应为4根及以上基桩组成的群桩基础。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 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

59、桩侧阻力承受,端承 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37群桩中基桩桩顶受力应分别考虑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基本组 合。1标准组合下桩顶受力按式(9.3.2-1)式(9.3.2-3)计算: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Nk = Nk *Gk(9.3.2-1)n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心=NkGk ”(932-2)n 、Xj3)水平力作用下:d(9.3.2-3)n式中 N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修 正标准值,Nk= koFzk, ko按8.3.2条规定取值;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 下部分扣除水的浮力;心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

60、i基 桩或复合基桩的竖向力;Myk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作用于承台底 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r主轴的合力矩修正标准值, Myk= ko (Mrk +F rkhd);Xi、Xj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轴的距离;Hk 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修 正标准值,Hk= koFrk;Hik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 平力:n桩基中的桩数;hd基础环顶标图至承台底面的身度。2基本组合下桩顶受力由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分项系数按式(9.3.2-1)式(9.3.2-3)计算38桩墓础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桩、土、承台的共同工作, 计算方法和公式可采用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