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_第1页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_第2页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_第3页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_第4页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总则1.0.1为统一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0.3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规模、环境特征及其敏感性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0.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并必须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1.0.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 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采用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可靠,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应合理、

2、适用,结论观 点应明确。1.0.6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 环境 enviroment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0.2 环境影响 enviromental impact全部或部分地由铁路建设或运输生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2.0.3环境要素enviromental elements构成物理、化学、自然和社会环境属性的特征因素。2.0.4评价因

3、子assessment factor表征环境要素及污染物属性的特征指标。2.0.5 生物量 biological mass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2.0.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2.0.7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内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2.0.8 景观 landscape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 patch )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2.0.9 异质性 heterogeneity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

4、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2.0.10 优势度 dominance综合反映给定景观区域内某一类拼块所占的相对面积或数量、分布均匀程度和连通程度的参数。2.0.11 土 壤侵蚀 soil erosion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2.0.12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2.0.13植被覆盖率vegetation coverage指

5、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3基本规定3.0.1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敏感问题为重点,贯彻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的原则。新增铁路污染源类比调查应遵循性质相同、规模相近的原则。3.0.2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以及国家或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按保护目标及其所受影响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3.0.3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要素有生态、声、地表水、大气、振动、电磁辐射、固体废物和社会经济等,需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应根据环境影响识别与污染因子筛选

6、确定。3.0.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评价,并符合下列规定:1环境现状评价范围应与预测范围一致,评价内容应满足预测评价的需要;2影响预测评价应按施工期和设计年度进行;3噪声影响预测可根据远期列车对数进行。3.0.5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预测结果提出污染治理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原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述,并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方面的分析论证;2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分期实施意见,估算投资费用,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引起的投资变化情况;3实施污染治理工程的工点应绘制反映污染源与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图。3.0.6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查明与该项目有

7、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3.0.7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除应按环境要素设专章外,对下列内容也应设专章或专节予以分析说明。工程概况与分析;2 铁路沿线地区环境概况;3公众参与;4环境风险;5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6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估算及其经济、技术论证;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8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施工期环境影响宜设专章,也可在相关环境要素专章中设专节。3.0.8铁路建设项目符合下列要求的项目可划定为环境保护设施,并应估算投资:1污染治理和保护环境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1)污水处理设施;2)废气、粉尘治理设备;3)固体废物储运设备或设施;4)噪声和振

8、动污染治理设施;5)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6)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专项防治和环境恢复工程设施;7)绿化工程;8)环境保护专业监测仪器、设备。2工程需要且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1)路基各类植物防护工程设施;2)路基附属工程设施;3)桥涵附属工程设施;4)隧道边仰坡防护工程设施;5)防电磁干扰设备。4工程概况与分析4.0.1工程概况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1线路走向;2设计年度与列车对数;3主要技术标准;4主要工程项目内容与规模;5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6施工组织和总投资。4.0.2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对施工期和运营期进行工程分析。施工期应以生态影响为主,运营期 应以污染影响为主。改建工程应对相

9、关的既有工程进行说明、分析。4.0.3工程分析应以车站、段、所等铁路设施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环节的分析和污染物排放量统 计为重点,明确主要污染环境要素,识别主要污染因子。根据评价需要,绘出运输、生产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并标示产生污染的环节及其性质、特征。4.0.4工程概况应对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产生影响的主要工程活动及其特征;2 土石方平衡情况及取土场、弃土(渣)场、沙石料场说明;3水土侵蚀情况;4占用土地的类型及其数量;5破坏植被类型和数量;6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类型和数量;7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保护地区以及需要特殊保护的个体对象的影响。4.

10、0.5工程分析应对能耗进行统计,其项目可为燃料油、电、煤、燃料气和水。4.0.6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的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污水量、COD、石油类、氨氮、SS以及对污染物排放有总量控制的项目;2气:烟尘、SO2、NO 2以及有总量控制的项目;3固体废物:生产废物、生活垃圾;4噪声:噪声污染源源强。4.0.7改建项目的工程分析应给出工程前、工程后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工程前后的变化量。对污染物排放有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应按行政区划分,分别统计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提出削减的技 术途径。4.0.8工程分析可结合产生污染的环节,利用物料平衡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内容对清洁生产进行评述。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

11、般规定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应是工程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局部敏感生态系统和典型生态因子。对项目产生的不同生态影响和不同敏感区域,应分别进行重点评价和一般评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外侧轨道中心线外200m以内区域;2大型临时工程用地界外 100m以内区域;当项目建设区域及其附近存在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特殊保护区时,应按保护区划定的范围及其与项目建设区的位置关系确定评价范围。当特殊保护区划定边界距工程征地界5km以内时,宜将其纳入调查范围,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评价范围;对于受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的原生、次生林地,应以其植物群落的完整性为基准确定评价范围;5 当项目

12、建设区域外有高山陡坡、峭壁、河流形成的天然隔离地貌时,评价范围可取隔离地物为界。 5.1.3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主要特征;2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生态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影响;3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4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野生动物、植物的影响;5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6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影响;7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景观的影响;8工程设计中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分析;9提出缓解不良生态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的补充措施。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1.4的规定:表

13、5.1.4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表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级评价评价区域内存在珍稀濒危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级评价评价区域处于荒漠化地区,或区内存在大中型湖泊、水库、成片次生林, 或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级评价除一级、二级评价区以外的其他评价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针对铁路建设项目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按不同线路区间或站场、机务、车辆、 工务段(所)对影响区域内的生态敏感性,确定评价工作的深广度。生态环境调查应根据项目及区域环境特点,可采用部门走访、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判释、样方调查法、

14、目测与摄影(像)法、收割调查和经验估算法或其它简便、易操作的方法。对较敏感的评价区域,宜根据需要采用生物量、物种数量、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景观比例、优 势度、景观敏感度等指标对评价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稳定性等重要生态特征进行工程前后的对比定量 分析,并宜采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航空或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其中植被覆盖率、 频率、密度、景观比例、优势度和景观敏感度应按本标准附录A计算。5.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搜集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有关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自然资源现状分布、动植物分布的资料和图件;2 搜集建设项

15、目所在地区各类特殊保护区、名胜及文物单位的现状分布与规划图,查明保护单位的 位置、分布范围、性质、保护级别及其与项目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3搜集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分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保护 区的相关资料;4根据需要搜集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并应以特大桥、大桥桥位所在河段和隧道富 水区为重点;5调查了解既有铁路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6 对较敏感的评价区域,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特征;2)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和程度;3)植被类型及其相应的分布和面积;4)优势植物种类及其覆盖率、生物量、生产量,受影响的古

16、树名木的位置、树种、胸径、高度、冠 围、树龄;5)濒危或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活动区和迁徙路线;6)重要景物及其空间尺度和分布,评价区域重要视觉景观特征;7)既有铁路主要地质灾害及性质、频度和造成的环境影响。根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按不同评价工作等级和具体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可包括下列内容:结合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应重点阐明基本农田分 布情况、主要农作物及其生产情况;阐明评价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相关照片、图件和资料,结合生态规划、

17、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评价区域的生态 结构、主要生态因子现状及其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说明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发 展趋势。对重要风景名胜和景物,应分析、描述其主要景观要素和特征;说明评价区域主要物种、重要动植物分布和植被覆盖率,重点阐明濒危、珍稀动植物分布情况;根据需要说明与灌溉、排洪相关的地表水文特征。对既有铁路改建项目,应说明已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遗留问题,并应予以分析和评价。生态环境预测评价根据建设项目和评价区域的性质、特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可分别或以组合方式采用类比预测法、图形叠置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及经验分析与专家咨询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投产运营后评价区域

18、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应对照生态环境现状, 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评价重点为特大、大型桥梁、隧道、站场、高填路堤、深挖路堑、施工便 道及其他扰动地表的大型设施。按不同评价工作等级和工程行为特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可包括表的内容:表5.3.2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内容评价工作等级主要评价内容一级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迁徙通道的影响;分析项目建设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及其抗干扰和恢复能力的影响,可利 用地形图绘制相应的分析预测图件,并通过现场摄像和照片资料进行辅助说明; 对评价区域的生态结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完成二级、三级评

19、价规定的工作内容。二级评价分析预测工程实施对评价区域内重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建设对优势植被、拼块的影响,对重要景观的干扰,以及可能产生的 严重环境地质危害,在此基础上预测评价区域主要生态因子和生态结构可能发生的 变化;可结合设计资料绘制工程实施后植被和自然资源的预测分布图、景观干扰分析图件;完成三级评价规定的工作内容。三级评价说明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绘制相应图件;分析项目建设对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农林牧渔业生产、植被、河流通航、泄洪、农灌以及重要景观的影响;分析说明项目实施对评价区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在影响;归纳建设项目的主要生态影响和关键影

20、响因子,简要说明项目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 变化。水土保持专题水土保持专题应以高填路堤、深挖路堑、不良地质路段、长大隧道、特大型桥梁和集中取、弃土(渣) 场为重点,对大桥和其他隧道可根据其环境敏感特征,也可将其作为重点,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水 士保持专题应包括下列内容: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及相应的侵蚀面积,泥石流、塌方、滑坡、荒漠化以及其它灾害性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情况;项目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预测,应分别预测采取和未采取防护与治理措施条件下的流失量;分析、论证集中取、弃土(渣)场及其他大型施工临时设施设置与选址的合理性,说明其对水土 保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4确定

2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对工程设计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评估和论证,并结合工程特点及 区域环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补充措施,明确规定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水土流 失控制量、拦硝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等必须达到的指标值;针对水土流失突出的工点,结合施工监理,提出水土流失监测制度;估算水土保持投资。水土保持专题的编制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 (XX-XXXX)中的有关规定,内容和深广度宜适当简化。根据需要绘制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图、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工点分布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平面图、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平、立面设计简图及其它必要

22、图件。5.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设计或工程实施中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确定其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针对项目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生态保护补充措施和建议,并估列所需投资;生态保护措施可包括下列内容: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选址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生物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及其它生态环境要素的工程措施。保护景观的工程优化和美化设计。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优化措施。保护及改善、恢复生态环境所需的管理和监督措施。6声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规定铁路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运营期一级评价的评价范围宜为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或段、所边界外 200m以内区域;二、三级评

23、价的评价范围宜为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120m以内区域,遇重要噪声敏感点时可放宽至200m以内区域。施工期评价范围为施工场地边界及其影响范围内。评价工作等级应根据项目噪声源种类、数量及所处地区的声学环境功能要求划分为三级,并应表的规定:表6.1.2声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级评价噪声为重点评价要素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影响范围内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8中0类和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LAeq)增加量达510dB或以上、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评价 区域。二级评价噪声为重点评价要素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农村居民区域或适用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

24、声标准(GB3096)中1类、2类标准要求的城市区域;建设前后噪声级(LAeq)增加量达35dR受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评价区域。三级评价不适用一、二级评价的其他项目。声环境评价应对工程项目所经过的城市规划区段和居民集中区、学校、 医院、养老院等噪声保护目标进行重点评价。评价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的有关规定;铁路枢纽、编组站、区段站内段、所外侧有铁路正线时,距正线轨道中心线30m处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 ;无正线时,段、所边界处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

25、B12348);对已划定噪声功能区的城市区域,30m以外的所有敏感点,应按功能区划规定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a的有关要求;学校教室、宿舍及医院病房室外昼间等效连续A声级可按60dB,夜间可按50dB控制,学校教室不控制夜间噪声。噪声一、二、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级评价应调查评价区域内的所有敏感点,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点和噪声保护目标进行现状实 测;对工程运营的近期、远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应涵盖所有敏感点,并给出典型区段的等声级曲线图; 给出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提出噪 声防治对策,并进行技

26、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提出最终降噪效果;2二级评价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敏感点和噪声保护目标进行现状调查和实测;选择运营阶段近期进行预 测;描述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 防治措施并提出最终降噪效果;3三级评价可着重调查既有噪声源;预测以既有资料为主,给出项目建成后的噪声影响范围和程度; 针对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提出效果分析。声环境现状评价现状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评价范围内既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和噪声级;噪声敏感点的分布、功能、规模、建筑物布局、建筑年代、周围环境情况及与工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应在图中标示;搜集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和城

27、市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6.2.2现状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状监测点应针对噪声敏感点设置,边界测点应设于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和段、所边界上,其他测点应设在临铁路最近一排房屋窗外1m处、学校和医院等噪声保护目标的室外以及有代表性的背景噪声测量位置上。当一天内铁路噪声源起伏较大、背景噪声(交通、工厂等噪声)影响较突出时,宜设置24小时测点,测点设于边界处或背景噪声测量位置上;铁路噪声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12525)的规定,在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的同时,宜分别记录车种、上下行、列车长度、通过时间、稳态声级、机车鸣笛声级及其 持续时间;背景噪声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

28、标准声学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3222)或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的规定,在测量等效连续 A声级的同时,宜记录主要噪声来源。6.2.3现状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根据现状监测结果描述各评价点的环境噪声现状;说明铁路、背景噪声源的影响;对照有关标准进行评价,并对超标原因进行分析。6.3声环境预测评价铁路噪声预测的噪声源有:机车鸣笛、列车运行、水阻试验及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噪声源。噪声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和作用时间应依据设计文件和有关规定确定。部分噪声源数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有关规定。噪声源类比监测应选取与建设项目的声源具有相似的型号、工况和环境条件的声源进行,并根据类

29、比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在引用类比监测结果时,应注明类比点的名称和测量工况。铁路噪声预测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模式法或比例法,预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有关规定。根据不同预测方法的需要,预测技术条件宜包括下列内容:列车长度;列车速度;列车对数和站、段作业量;昼、夜间车流比例;机车鸣笛时间。预测模式的预测误差宜采用计算结果与现状或类比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的方法估算。运营期噪声影响评价宜满足下列要求:列表给出敏感点的噪声预测结果,计算环境噪声变化量以及达标情况;2对30m处铁路边界噪声和 30m外敏感点噪声进行对标评价;分析敏感点超标的原因;对有规划的地区或大中城市客站,应根据规划要求绘制车站

30、或线路的昼、夜间声级等值线图;对 新建铁路或沿线未开发地区应提出对应评价标准的噪声达标控制距离。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述评述对象和保护目标应符合本标准第6.1.3条的规定。评述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的有关规定。影响评述可采用类比调查与监测的方法。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标准进行评价时,应分析施工期噪声对保护目标可能产生的影响。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当设计年度近期预测结果超过标准要求时,应提出对声源、传播途径或受声点的综合治理措施,并 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比选。当施工场地边界处和临近敏感点的昼、夜间等效连续A声级超过规定的标准

31、要求时,应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振动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规定振动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宜为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60m以内区域。振动评价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环境振动敏感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中规定的“铁路干线两侧”标准值进行评价;2文物古迹等保护建筑物可根据其保护要求进行评价。振动敏感点应包括居民区、学校、医院、办公室等环境振动敏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等特殊敏感建筑 物。铁路振动评价应以20列通过列车Z振级最大示数(VLzmax)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因子;无列车通过的背景振动可以累积 10%Z振级(VLzio)作为评价因子;古建筑物可以振动速度作为评价因子。振动环境现状

32、评价振动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振动敏感点的分布、功能、规模、建筑物布局、建筑年代、房屋结构;2振动敏感点与工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振动现状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环境振动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的规定,采用“铁路振动”测量方法进行测量;2振动速度可以连续测量 20次列车振动速度最大示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振动测点应设在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第一排敏感建筑物室外0.5m或室内地面中央;古建筑物外缘平面外0.5m或其他有代表性位置上。振动现状评价应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标评价。振动环境预测评价振动预测方法宜采用类比法或在类比振动源强和有关衰

33、减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下列公式进行预测计 算:(7.3.1-1)式中 VLz预测点处铅垂向 Z振级(dB);VL0参考位置铅垂向 Z振级(dB); R距离扩散及介质吸收引起的衰减(dB)。振动类比技术条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列车速度;2列车重量;3车辆类型;4列车对数;5轨道和道床结构;6地质条件。以上技术条件可根据工程设计资料和类比或现状调查结果确定。7.3.3根据振动预测结果进行对标评价, 分析振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敏感点 的超标原因。施工期振动影响评述评述对象和保护目标应符合本标准第7.1.3条的规定。评述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的有关规定。影响评述可采用

34、类比调查与监测的方法。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评述施工期振动对保护目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振动防治措施当预测结果超过标准要求时,应提出对振源、传播途径或受振点的综合治理措施。8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规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应为污水排放较为集中的机务、车辆检修单位、车辆洗刷设施、客车整备单位、大中型客站和铁路单位的集中生活区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当建设项目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时,评价范围应为建设项目污水进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接纳处;当受纳水体为开放性地表水水域(含灌溉渠道)时,评价范围应为建设项目排污口至污染物排入受纳水域后1km的区域;当受纳

35、水体为小型封闭性水域时,评价范围应为该水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根据铁路建设项目规模和污染特征、受纳污水地表水域的规模和水质要求,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HJ/T2.3 )规定的分级原则和判据,铁路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应符合表8.1.3的规定。8.1.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铁路建设项目单个排水口污 水排放量(m/d )受纳污水地表水域规模二级评价三级评价受纳污水地表水域水质要求5000 15ni/sIWIV、V 15耐/sIIVV1000 15ni/sI、口WV 15耐/sIWIV、V200 15ni/sIIV2.5X 1092.5X109Pi2

36、.5X 108Pi ;r。一一测量参考声级处与声源之间的距离(n); L各种衰减量,包括空气吸收、声屏障或遮挡物、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量。2预测点处的总等效声级:(B.0.2-2)式中LAeq(T) 一 预测时段T时间内的等效连续 A声级(dB);ti第i个声源在T时间内作用于预测点的累计时间 (s);Lp第i个声源在预测点处的A声级(dB);T 计算等效连续 A声级的时间(s)。B.0.3 比例预测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B.0.3 1)式中LAeq1、LAeq2 改建工程前、后预测点处的等效连续A声级(dB);N、N2改建工程前、后列车日通过列数;A、A改建工程前、后客车日通过总长度( 励;B

37、、B2改建工程前、后货车日通过总长度( 的; L改建工程前、后轮轨噪声辐射A声级差(dB);K、K2噪声辐射能量比。(B.0.3-2)(B.0.3-3)式中L1、L2客、货列车辐射噪声 A声级(dB);L3 列车鸣笛噪声平均 A声级(dB);t鸣笛噪声持续时间(s);T测量总时间(s)。附录C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公式C.0.1单项因子标准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Si,j=ci,j / csi (C.0.1-1)式中Si,j 标准指数;ci,j(i,j)点的污染物浓度(mg/L);水质参数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C.0.2 pH的标准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pH07.0(C.0.2-1 )

38、pH 7.0( C.0.2-2)式中SpH标准指数;pH 水样中氢离子浓度负对数;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附录D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公式D.0.1牵引机车及调车机车废气中有害物质排放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i=Ki X (EGXL X NXE+Wi ) X365X10-3(D.0.1-1)式中 Qi第i种污染物排放量(t/a);Ki 内燃机车第i种污染物排放系数(g/kg );G内燃机车牵引定数(t);L机车走行距离(km);N内燃机车列数(列/天);E单列内燃机车单位能耗(kg/104t km);Wi 内燃调机车燃料消耗量(t/d)。

39、D.0.2锅炉污染物排放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锅炉燃料消耗量:(D.0.2-1 )式中 B 锅炉燃料消耗量(kg/h, Nm3/h);D 锅炉每小时的产汽量(kg/h);Ql燃料的低位发热值(kJ/kg);T锅炉的热效率();j锅炉在某绝对工作压力下的饱和蒸汽热焰值( kJ/kg);j锅炉给水热焰值(kJ/kg);T 锅炉工作时间(h)。2烟尘排放量:(D.0.2-2)式中Gd烟尘排放量(t);B 耗煤量(t);A 煤的灰分( ;dfh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 ;Ch烟尘中可燃物的百分含量(%);7)除尘系统的除尘效率()。3二氧化硫排放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燃煤中二氧化硫排放量:(D.0

40、.2-3 )式中二氧化硫排放量(kg);B 耗煤量(kg);S 煤中全硫分的含量();刀s 二氧化硫月除效率(),当没有脱硫装置时,T s= 0。燃油中二氧化硫排放量:(D.0.2-4)式中二氧化硫排放量(kg);B0燃油消耗量(kg);So油中硫的含量();刀S 二氧化硫的脱除效率()。4 一氧化碳排放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OC o 1-5 h z 1)固体和液体燃料燃烧产生的CO量:(D.0.2-5)式中 GcoCO产生量(g/kg或g/m3);c 燃料中碳的质量百分含量();q 燃料的燃烧不完全值();2)天然气和人造气体燃料燃烧产生的CO量:(D.0.2-6)式中:GcoCO 产生量

41、(g/kg 或 g/m3);、气体燃料中 CO、CH4、C2H6、C3H8、C4H10、C5H12等容积百分含量()。3)燃煤锅炉燃烧时产生的 CO量:Gco = B Vy P co fco(D.0.2-7)式中GcoCO排放量(kg);B 锅炉煤耗量(kg);Vy 1kg燃煤燃烧时产生的烟气量(Nm3/kg);P co一氧化碳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即 1.25kg/Nm3;fco 烟气中含CO的容积百分比。5氮氧化物排放量:(D.0.2-8)式中一一燃料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以 NO2计)量(kg);B 煤或重油消耗量(kg);0 燃料氮向燃料型 NO的转变率();n 燃料中氮的含量();Vy1

42、kg燃料生成的烟气量(Nm3/kg);燃烧时生成的温度型 NO的浓度(mg/Nm3)。附录E无线电干扰场强计算公式E.0.1电力机车通过接触网上硬点情况下的干扰场强可按下式计算:(E.0.1-1 )式中E-评价点处的干扰场强dB( g V/m);f频率(MHZ ;d干扰源与评价点间的距离(m 。本标准用词说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F.0.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F.0.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F.0.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

43、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条文说明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 编制依据、存在的 问题以及在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为了减少 篇幅,只列条文号,未抄 录原条文。1.0.1编制本标准采用的主要技术依据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铁计 199584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声环境( HJ/T 2.1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44、HJ/T 10.3)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建设199999号)1.0.2本条所指新建、改建铁路建设项目包括各类新建铁路、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 件)和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等工程建设项目。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在执行我国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兼顾国际金融组织的技 术要求,其相关规定参照原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文件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 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监 1993324号)。1.0.3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的规定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

45、类管理名录提出。环境敏感区包括下列区域: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 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 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 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 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1.0

46、.4根据铁道部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建设199999号)的规定,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进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的依据)和可行性研究(项目 决策的依据),设计阶段按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施工图(工程实施的依据)。为了提高项目设计质量,避免突破投资概算变动限额,落实环境保护工程投资,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可 行性研究阶段开展。报批时间的规定是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铁计199584号)提出。3.0.4预测评价应以近期为主,部分环境要素(如噪声)可根据运量条件兼顾预测远期变化趋势。有些项 目增加了设计年度初期,则可以初期

47、为主,并包括近期。3.0.5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应以达到环境标准为目标,工程方案应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并 经分析论证后,提出推荐方案。3.0.6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五条的规定,“以新带老”已无“在经济合理的条件 下”的治理前提条件,因此,和新建项目有关的污染源要详细调查,并严格予以区分。3.0.8铁路建设过程中既为工程需要又为保护环境发挥作用的主要项目有:1路基各类植物防护工程中,因防护边坡而采取的植草措施以及为防雪、防沙而设置的防护林带等;2路基附属工程中的天沟、吊沟、排水沟、缓流井等;3桥涵附属工程中的锥体护坡、河床加固及河岸防护;4隧道防护工程中的排水沟、仰坡防

48、护、洞顶水资源补偿与恢复专项工程。4.0.1主要工程项目说明应按线路、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电气化、电力、机务、车辆、给排水、房屋建筑和其它专项环境保护工程分类,内容应包括主要工程数量、控制工程、重要污染源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说明应包括铁路便线、便桥、岔线、汽车运输便道和临时材料厂、大型道磴场(厂)等内容。4.0.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产污环节和污染物特征基本相同,但由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和环境管理 要求差异较大,因此,工程分析应注意两者的结合,突出重点。4.0.4需要特殊保护的个体对象主要指被国家或地方政府列入保护名录的单个体,如珍稀树木、古建筑等。4.0.6 2001年12月26

49、日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批复(国函2001169号)原则同意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编制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该文件规定“十五”期间将主要对二氧化硫、烟尘及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6种污染物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主要包括: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淮河、海河、辽河流 域,太湖、滇池、巢湖流域,北京市、渤海。4.0.74.0.8工程前、工程后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工程前后的变化量应按“总量控制”行政管理区 划分别统计,不应简单理解为分省或分地(市)。清洁生产评述是提出削减污染物技术途径的基础。目前,铁路行业清洁生产指标

50、有待于确定,就具体项目而言,有条件时可进行多方面比较,如处理率、利用率等。本条规定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对象和目标,明确了重点评价和一般评述相结合、重点关注局部敏感生态系统和典型生态因子的原则。本条提出了铁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第1款和第2款中规定的评价范围, 是在充分研究、考虑以往铁路建设项目实际生态环境影响范围的基础上确定的。铁路经过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附近区域时,本条规定了保护区边界外5km的调查范围,目的是为了在环评大纲编制前的现场调查阶段能够较全面、准确地识别建设项目与保护区的相互关系,以及可能产生的

51、环境影响,进而研究确定 合理的评价范围。对于受工程直接影响的原生、次生林地,若建设活动引起整个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其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遭破坏,则应以受影响的整个植物群落为评价范围;否则评价范围仅限于直接影响区域。当项目区域外围有高山陡坡、峭壁、河流形成天然隔离带时,其生态环境影响不可能越过这些隔离地 物,因此可以取这些隔离地物为界,缩小评价范围。5.1.5评价工作等级是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深广度的依据。铁路建设项目呈带状分布,线长点多,地理跨度较大,所经区域通常呈现为不同的生态类型和生态敏感性;只有按评价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划分评 价工作等级,并据以确定评价深广度,才能科学地制订评价工作

52、指导原则,突出重点,达到保护和改善评 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参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中的相关规定;同 时针对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取消了评价区域面积作为划分工作等级判据的规定,明确了按评价区域生态 敏感性划分工作等级的原则。“荒漠化地区”指生物生产量小于 2.9 t/hm 2 - a、非流沙面积低于 30%勺地区;大中型湖泊、水库的 划分标准参照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第5.2.3.2 条的规定;土壤侵蚀强度则 按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确定。本条规定中提及的生态环境调查方法简要解释如下:样方调查法:选取

53、典型拼块内的矩形区域,勘查其内的土壤类型、物种、生物量、生产量及其它 需要调查的生态因子,作为确定同类拼块生态特征的依据。采用样方调查法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相对同 质性,选取合适的样方面积。目测和摄影、摄像:通过现场目测、拍摄照片和录像记录调查区域内的生态特征。收割调查和经验估算法:通过实物收割、称重和经验估算测定生物量,通常适用于草本植物和农 作物;进行经验估算时应咨询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或有关专家。生态指标的对比定量分析主要通过现状调查、搜集资料,结合工程设计资料对有关指标的变化进行测 算,进而作出对比分析。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段,代表了生态环

54、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发展趋势,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应积极推广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本条关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参照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中的相关规定。对较敏感的评价区域提出了实地调查的要求,是为了满足较高评价深广度的需要;视觉景 观调查应包括重要景物的名称、地理位置、面积、高度、色彩、地形、观察点相对于景物的位置、视觉感 观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观察点应在重要景物(敏感建筑)与拟建项目的连线方向上按近、中、远不同距 离选择。本条所列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特征进行识别、甄选,应分段、分区域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深广度。可以采用项目

55、平纵断面缩图、 1: 2000工程平面图作为基础图件绘制重要生态敏感点分布图和重要生 态保护目标平面图,同时参考现场搜集到的生态规划图、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 分区平面图。对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当其距离项目建设区20km以上时,可不予表示;距离大于5km,小于或等于20km时,根据保护目标的敏感性和项目潜在环境影响确定是否纳入图 件表示范围;距离小于或等于 5km时,图件中均应明确标示。对既有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和遗留问题的分析、评价,一般以不良地质危害、水土流失、景观干扰为重点。本条提出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综合

56、运用几种方法。本条提及的预测方法解释如下:类比预测法:根据已建成的类似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预测拟建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类比 预测法大量应用于宏观分析和预测,要求拟建项目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特征与类比项目相似,且类比项目的 生态环境影响已趋于稳定。实际评价中很难出现完全类同的项目,因此类比法多适用于分析预测拟建项目 部分设施或针对某一因子的生态环境影响。图形叠置法:将项目设施、评价区域生态特征、受影响环境要素和潜在生态影响因子叠合在地形 图或卫星、航测照片上,直观地说明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图形叠置法实用、简便,且非常直观,特别适合对于自然保护区、敏感生态系统所受影响的判定,其缺陷是在定量分析上尚不

57、够精确,宜结合典型断面图 进行分析。景观生态学分析法:利用本标准第5.1.6条中提出的景观生态指标,对项目实施前后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说明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景观生态学分析法是定量分析评价区域 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一种精确方法,其缺陷是对现场调查的依赖较大,基础数据要求较高。该 方法代表了生态评价的发展方向,适于对特别敏感的生态系统进行精确、深入的定量分析。经验分析与专家咨询法:通过以往积累的经验和专家系统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对 于多维、多因子、不确定性较大的生态环境影响,经验分析与专家咨询法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手段, 实用性较好,缺点是精度、准

58、确性受到限制,随意性较大;一般用作辅助分析或解决重大、疑难问题。本条规定了各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预测分析内容。实际评价中应注意分段、分区域确定预测内容和深广度:三级评价侧重于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和主要生态影响的宏观分析;阐明项目实施对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在影响;通过分析说明项目实施将产生的主要生态影响和关键影响因子。二级评价除沿线生态影响宏观分析外,应就评价区域的所有潜在生态干扰,主要生态因子和重要 野生动植物、优势植被或拼块的变化,整体生态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给出说明。植被和自然资源预测分布 图、景观干扰分析图宜利用 1 : 2000平面图和横断面图绘制。一级评价强调

59、对生态环境结构、功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干扰恢复能力的影响分析,增加了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的影响预测,对评价深度、生态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区域的资源分布图和生物量图表可利用工程平面图、地形图作为基础图件,结合搜集到的现状图 表和预测分析结果进行绘制。本条规定了水土保持专题的主要内容,其中的重点应是水土流失突出工点的防治措施和方案,对集中取、弃土(渣)场及其他大型施工临时设施设置与选址的合理性进行论证,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补充措施。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一般包括永久征地和临时用地,同时适当考虑与主体工程排水构筑物顺接的 农田、灌溉设施。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

60、程度、水土流失控制量、拦磴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 覆盖率等六项指标按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XX-XXXX)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分 析。水土保持作为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专题章节,较之独立成册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无论内容和形式均应适当简化。本条所列的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图可从当地水土保持规划资料中获得;拟建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工点分布图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平面图可绘制于项目平、纵断面缩图上;其它图件指根据项目实际 绘制的重点水土保持设施设计平、断面图。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评估应紧密结合项目实际,衡量其是否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否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较高的效率和经济性;通过分析、论证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