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分布和温度带_第1页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_第2页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_第3页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_第4页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C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 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 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 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教具 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

2、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表(投影片)。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教学提纲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 .特点原因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 .特点原因三、温度带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划分温度带的依据温度带的分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 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 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学习新教材阅读思考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

3、气温有 什么不同?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板书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板书教师归纳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 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读图练习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1 .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 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教师归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C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 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C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

4、,最南端的南 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C。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Co提问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板书成因板书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投影片。从图表可以看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白昼时间越短,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因此温度 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提问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教师归纳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 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 力越来越弱,甚至

5、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 所以气温高。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板书读图练习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提问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 差有多少度?教师归纳 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C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C,南 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C,南北温差只12C。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板书成因板书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格,思考我国夏季为什么全国普遍高温?从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阳高度越小,但白昼越来越长,太阳光照时间长

6、,所以我国南北 方接受太阳的热量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所以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提问 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为什么夏季时,气温也较低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青藏高原虽 然纬度低,但温度仍然偏低。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提问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 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 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习新教材三、温度带板书1 .生长期和

7、积温的概念板书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C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 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C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 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示范练习 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 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 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C的年积温板书温度带的分布板书读图练习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

8、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 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麦,暖温带的棉花、 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复习巩固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C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 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 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进一步培

9、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 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 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 切关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 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

10、质、水和空气,这四种 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 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土壤中每种组 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 响。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 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 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 高,如果

11、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土壤的形成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 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 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 段,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 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 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教材运用一幅“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示意图说

12、明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累积过程,二是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通过生物的作用以及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发育, 成土母质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教材在说明了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后,在最后一段,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 形成过程的影响,并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阐述人类对成土过程干预和影响有有利和不利 两方面的结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们对土壤利用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即人们 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人地关系能够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本节教材介绍的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

13、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对其作用似乎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 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 生,因此本节教材在开篇首先介绍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及说 文解字对土壤的概念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从土壤的概念出发,通过“土壤在地理 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教材阐述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三个作用:土壤处于岩石圈、大 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虽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来 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 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

14、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 条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丛生,从而改变了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教学建议由于本节教材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 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标本,或者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学生到郊外实地观察土壤 剖面,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解释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通过对“土”字含 义和图像含义的了解,明确土壤的概念。运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如何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过学生已有的岩石圈、大 气圈、水

15、圈和生物圈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迁移,明确土壤在四个圈层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学生明确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的物质组 成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说明土壤的物质 组成及各种组成所占的比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利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物质的组分与其肥 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 会下降,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对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调控养分一增加有机质,调 控水分一灌、排结合,调控酸、碱度等措施保证土壤的肥力。这些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比较 陌生,教师要利用学生生物、地理或

16、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引导、讲解,使学生能够了 解这些知识。“土壤的形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发 育示意图”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郊外实地观察,通过观察以及学生已有的关于岩石风化形 成风化壳等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土壤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 响”,教师可以列举实例说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如通过开垦、翻耕、施肥、灌溉等, 是土壤逐渐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响是由于人类不 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壤出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

17、而使土壤退化。通过对实例的 分析,使学生明确对土壤这种可更新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 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18、(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 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 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一一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 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 .形成过程裸露岩石风化一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 着生一成熟土壤。生物的改造作用3 .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

19、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 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 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一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土壤的概念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土壤的肥力特性一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

20、、土壤的形成过程1 .形成过程裸露岩石风化一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 成熟土壤。生物的改造作用3 .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活动 取两个花盆和同一地区的土壤,栽种同样植物,其中A盆在一段时间内施用 有机肥,如麻酱渣水,并且放在室温相对较高的房间,定期浇水调节土壤中的水分;B盆不 施用有机肥,放在室温相对较低的房间,适量浇水。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观察植物生长 状况及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以次说明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对土壤中肥力的影 响。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 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

21、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 境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 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 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 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 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 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 水资源的关系

22、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 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 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 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 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 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 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 为人类

23、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 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 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 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 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 形式出现的。”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 系主要是通过水源补给体现出来。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 材重点讲述河流水与陆地

24、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并以我国为例说明其分布。其中大 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大气 降水的特点密切相关;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是单向的,并且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密切, 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决定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与河流水 的补给是属于相互补给的关系,根据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决定起补给,几种补给形式均有 示意图呈现影响河流径流变化的因素及补给关系。关于“陆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从更新的角度切入,重点讲述水循环运动过程、类型、 环节及意义。由于教材重点介绍陆地环境中陆地水体的更新问题,因此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 重点

25、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而对于海洋内循环着墨不多,实际在这三种循环中,循 环水量最大的应该是海洋内循环。另外三种水循环类型中,真正能够使陆地水体得以更新的 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对于内陆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水循环出 现问题,陆地水体的更新也会出现问题,则水资源就有可能出现枯竭。教法建议本节教材涉及原理性或概念性知识部分,提倡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 的示意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示意图,思考、分析完成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 好。例如学习“陆地水体类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湖泊、沼泽 水等,固态形成冰川,下渗部分形成地下径流的过

26、程”示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明确陆地 水的类型以及空间分布,并为后面学习水循环打下基础。如果补充地下水分类,可以借用教 材中提供的示意图,也可以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或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示意图,使学生能够 形象的了解地下水按埋藏所分的两种类型一潜水和承压水,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种地 下水的差别是什么,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差异性?如果利用不当,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再比如,学习“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大气降水、冰川与河 流补给关系,潜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并思考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 因素影响?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

27、有怎 样的互补关系?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前面讲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提出问题思考: 大气降水的水汽来自何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最终归宿是何处?由此明确海陆间循环, 至于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或教师绘制的板图,明确 其水汽分别来自何处?循环的环节有哪些?等。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使学生明确水循环的意 义以及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对于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水资源,在教学中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了解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 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段落,找出其中关键的数字,以

28、此区别二者的差异,并在此 基础上明确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目前人类 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哪几类?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份额是多少?由此对学生进行节水 教育,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再比如,学习水循环后,应该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水资源在 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其枯竭?人类的哪 些做法属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明确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必须合理, 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的更新一水循环【教学手段】潜水和承压水动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

29、程】(引课)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哪些地区?其中陆地水占的比例是多大?陆地水主要来自何 处?分布在何处?以什么形式存在?教师绘制板图并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板书结构。(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的分类(出示计算机动画演示或绘制板图)地下径流按埋藏可分为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读 图思考,两种类型的补给、埋藏、运动特点、污染状况及利用等有什么差异?(引导学生观察绘制的板图)说明其中可利用的水体类型有哪几种?它们在循环和更新方面 有什么差异?按照不同的循环更新周期,又可以将这些水体分为几种类型?(板书)2.可利用的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动态水资源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阅读教材相关示意图思考)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

30、主要补给形式,其降落到地面,对河流 水量产生什么影响?长江和莱茵河水量变化有何差异性?为什么?松花江水量的变化与长 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特点?与长江 有什么差异?影响其水量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板书)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有两个汛期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阅读教材中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板书)4.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5.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阅读教

31、材中水循环示意图或结合讲述陆地水体类型时绘制的板图思考)陆地水如何得到更 新?水循环的哪种类型能够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 水循环除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外,还有什么意义?(板书)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意义【设计思想】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 绕着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中心意思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所体 现,并且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 教材中关于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材力图通过示意图的形式使学生理 解,因

32、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重在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 的培养。板书设计第三节陆地环境的组成一一陆地水一、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的分类可利用的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动态水资源易于利用的淡水资源二、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1 .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有两个汛期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意义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

3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 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

34、然环境的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五、教学步骤(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 秘的面纱。板书:两极地区。2

35、、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 5 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 5 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 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 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

36、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 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 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 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 3和图10. 4,说说最能代 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 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