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积累_第1页
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积累_第2页
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积累_第3页
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积累_第4页
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积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积累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的内涵,特定的含义。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的耳朵”。另外,特定的意象,还往往象征特定的形象,诗人也往往用这样一些特定意象表达情感的同时,塑造特定的形象。这些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下面积累了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3、以供参考: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

4、,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粗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

5、的诗作中。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例诗: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陆游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此外,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

6、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

7、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相类似还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8、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

9、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2、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3、蝉栖高饮露

10、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14、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1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 16、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

11、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17月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2、 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

12、为故园的象征。3、 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除了以上三种习惯性的涵义外,月意象还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征。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碛中作18、湘竹 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杜鹃声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 湘江竹上

13、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李商隐泪) 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刘筠送客不及)19碧血 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孟亮揆于忠肃墓)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20、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王昌龄卢溪别人)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

14、在最高枝。(刘禹锡竹枝词)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孟浩然登万岁楼)21、陇头流水 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罗隐陇头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秋浦歌) 陇水寂寥传恨,淮山宛转供愁。(苏迥雨中花怀刘改之)22春 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

15、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吴均春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李贺残丝曲)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23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施闺章舟中之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廷汾上惊秋)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

16、(秦观菩萨蛮)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王昌龄送胡大)24雁 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张继晚次淮阳)25砧杵 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

17、于制衣。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引疏砧,断续斜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柳永卜算子) 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权德舆秋兴)26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

18、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叶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蒋捷一剪梅)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足,尽日阑干头。(古乐府西洲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27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

19、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陈子昂燕昭王)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28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惟有山阳笛,凄余思旧篇。(庾信伤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其。(沈约挽于湖) 无

20、复平原赋,空馀邻笛声。(卢藏作宋主簿鸣皋梦赵六) 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袁去华兰陵王次周美成韵)29铜驼 宫门口的雕塑铜驼,是王室权威的标志。王室衰微,铜驼也失去了气势。它是王室兴亡的见证。诗人用它来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洛下铜驼,昭陵石马,物不自愁人替愁。兴亡事,向清风把剑,清泪双流。(陈人杰沁园春) 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元好问寄钦止李兄) 旧游金谷云烟散,故国铜驼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铜驼荆棘里,百年前是五侯家。(顾嗣立公子家)30黍离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

21、离之歌。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乔木,哪忍重看!(陈与义木兰花慢)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张元干贺新郎) 过离宫禾黍,故国烟尘,有泪轻弹。(高观国雨中花) 汉阙唐陵尽禾黍,雁门司马恨如何!(王士祯潼关)31梦蝶 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为蝴蝶时,愉快、惬意;突然醒来,仍然是心中充满忧烦的自我。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韦庄春日) 梦魂只能随蛱蝶

22、,烟波无计学鸳鸯。(刘兼江楼望乡寄内) 枕上故园蝴蝶梦,枝头斜月杜鹃声。(吕定金陵旅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残梦,焦桐无赏音。(陆游吾年过八十)32南浦 古代的送别伤离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南浦”这个地名。这里的“南浦”是一个原型意象,其起源于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送别之地。后世诗文中的“南浦”也就成为了送别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横塘) 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祁德渊送黄皆令)33群鸥 源于远古传说

23、,在流传中获得了约定性和稳定性,成为原型意象。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镜湖西畔秋千顷,鸥鹭共忘机。(陆机鸟夜啼)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李商隐赠田叟) 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韦庄村居书事)34春草(芳草) 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递相延续。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有时了作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李白寄远) 寒雁春深归去后,出门断肠草萋萋。(王昌龄出塞三首三)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南湖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35枫 枫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浸渍着抒情主体悲哀的情思。后世诗人反复沿用,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枫意象,累积着历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