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_第1页
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_第2页
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_第3页
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_第4页
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水稻抗旱性及其节水高效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马 均、刘代银、廖尔华、刘基敏、粱南山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5.12成 果 水 平:国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系统阐明了水稻芽期、苗期和开花结实期在水分胁迫下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揭示了开花结实期持续水分胁迫下重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丰富了水稻节水抗旱理论。2、建立了科学、准确的水稻芽期、苗期和开花期抗旱性筛选鉴定形态、生理综合指标体系,使水稻抗旱性得以量化;确定了以苗期抗旱鉴定为主、芽期

2、及开花期抗旱性鉴定相结合的水稻节水抗旱品种筛选鉴定方法,为水稳抗旱品种、材料的筛选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3、结合水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建立了节水效果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的“湿、晒、浅、间”水稻控制性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制定了生产应用技术规程。4、筛选鉴定的一批抗旱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材料已直接应用于生产或育种;研究的水稻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在四川省累计推广东省1160余万亩,增产稻谷8.35亿kg,节水21.58亿m3,累计纯收益15.13亿元。项目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资料详实可靠,学术水平高,技术创新性强,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

3、平。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阳平种牛场、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主 要 完成人:张新全、杜 逸、李天华、杨春华、吴佳海、何丕阳、吴彦奇、龙忠富、彭 燕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5.6成 果 水 平: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一、该成果收集保存了扁穗牛鞭草、鸭茅、多花黑麦草等重要牧草种质资源2227份,其中向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交易额800份,起草完成国家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3套,为合理保存和开发利用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二、从饲用价值、抗性生理、遗传多样

4、性等几个层次对扁穗牛鞭草、鸭茅、多花黑麦草等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了其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筛选出高羊茅雄性不育系、抗锈鸭茅等优异种质材料48份;采用太空诱变、远缘杂交等技术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5份,为牧草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支撑。三、采用野生驯化、杂交育种等方法,选育出“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黔草1号”高羊茅、“广益”和“重高”扁穗牛鞭草、“威宁”球茎草芦等牧草新品种5个,并通过国家审定。四、以选育的新品种为基础,建立了新品种种子规模化生产与牧草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牧草混播组合使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增加,延长了利用年限;已建成优良牧草种子基地1.5万亩,推广牧草新品种460万亩,种

5、子产量增产30%50%,产草量提高10%30%;发表论文192篇(SCI收录9篇),出版专著6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综上所述,该成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资料齐全、数据可信。该成果总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其中扁穗牛鞭草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快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成都平原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郫县农村发展局主 要 完成人:王昌全、张世熔、李 冰、杨 娟、曾 敏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

6、厅鉴 定 时 间:2008.4.29成 果 水 平: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1)综合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和地统计学等方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引起土壤肥力要素演变的结构性和随机性影响因子。深入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酸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引入ArcGIS对土壤酸化风险概率进行了时空预测。(2)综合运用地质累积指数、GIS与地统计学结合等方法,系统深入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空间结构变异、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约化技术、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量化了城市化发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首次引入BP神经网络预测了城市化发展影响下土壤重金属的演

7、变趋势。(3)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与GIS结合)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形态的空间结构变异,探讨了作物籽粒重金属累积与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间的关系。应用生态环境效应法,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成都平原土壤中重金属各形态含量分布特点,参考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首次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活性态含量的限量参考指标,可为修订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地方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首次引入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ARBF)优化神经网络等方法开展土壤质量预测研究,显著提高了土壤属性数据的预测准确性和空间插值精度,在样本数量减少一半的情况下仍得到了较高的插值精度,降低了土壤属性空间数据获取成本。综上所述,课

8、题组首次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成都平原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研究,其成果对有效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总体水平达国内领先,神经网络等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上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四川几种重要果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邓群仙、黄 云、王永清、张 猛、曾光荣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4.27成 果 水 平:国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针对四川梨、柑橘、桃等果树生产上

9、存在的品质、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无公害、标准化关键技术系统研究,探索出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提出了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无公害优质丰产技术体系,制定了1部地方标准和5部企业标准。2、该项目探索了果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范中各利益关联体多元合作模式,提出了“协会+公司+标准+基地+市场”模式和“合作社+公司+协会+标准+基地+农户”两种合作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3、该项目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62.6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秀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了技术

10、支撑。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产品格个、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1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3个。培养了数十万无公害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农户、企业和协会会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4、该项目在梨、苹锈病菌重寄生菌梨锈生生座孢新种、重寄生现象、控病效果和控病机制,桃黄化病新病原一植原体的原体的分类地位和分子检测等应用基础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24篇,部分研究内容已编入国家级教材;出版了中国农村文库书籍3部。综上所述,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桃黄化病的新病原植体和梨、苹锈病菌重寄生菌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在四川及其他类

11、似生态区果树产业中推广应用。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川黄柏品种选育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叶 萌、朱天辉、何 嘉、王永清、周祖基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5.11成 果 水 平:国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成果在对四川和重庆19个县市的黄柏产区资源调查、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川渝地区栽培的黄柏树种主要为秃叶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var.glabriusculum),并选育出经省级认定的“荥经黄柏”新品种,在其适生区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2、通过系统研究,

12、提出了黄柏规范化育苗技术体系和黄柏无公害中药材造林配套技术,并编制了川黄柏规范化育苗技术规程(SOP)、无公害中药材造林技术规程(SOP),具有可操作性。3、研究提出了川黄柏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并按照GAP技术规范,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为四川荥经鸿龙天然植物生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川黄柏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4、提出了黄柏剥皮再生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并对黄柏剥皮后再生过程的组织结构、生理特性、活性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黄柏环剥再生技术经济可行,为黄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创新性。5、该成果培育优质黄柏种苗300余万株,规范化栽植1.5万亩,示范推广10万亩,示范作用明显,具有

13、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成果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可靠、结论可信。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选进水平,其中黄柏剥皮再生理论与技术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基于三电平台的雅安市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工程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主 要 完成人: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4.29成 果 水 平:国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针对雅安市地处四川西部低山丘陵区、农业科技覆盖度低、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不高的具体市情,以四川农业大学硬件资源和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电话、计算机、网络、电视及“GIS、RS、GPS”等现化信息技

14、术为手段,建立高效、实用、广覆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材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项目选题正确,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意义重大。2、该项目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建成了雅安市星火科技网、“农民科技110”及电视网络专家系统。三个系统同时于2002年开通,通过近6年的运行和发展,实现了不同平台、不同传播媒体、不同机制的结合,满足了不同层次企业、农户的需求,具有优势互补、适应性广、可持续性的特点。3、项目有效整合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农业信息资源、科技成果及专家资源,建成了覆盖面广、普及性强、实用性广的农业信息库;组织了涵盖农业、林业、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等

15、领域的农业专家服务群体,为“三电”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人才支撑,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强。4、项目建立了“政府+高校+公司+农户”的组织运行模式,构建了基于“三个一点”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总结提炼了“抓好一个前提,提供一个保障,建好一支队伍,搞好三个结合”的推广应用经验,有效地推进了各种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5、2002年至2007年,“农民科技110声讯服务系统”已接待来电咨询累计60000余人次,并有800余人次带上样品上门求助;专家亲临现场解决农业生产问题600余次;星火科技网访问量累计达30余万人次。每年项目在中心示范区通过“三电”平

16、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粮油作物16万亩,辐射面积70多万亩,并指导了畜禽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治。6年累计增加效益3.5亿多元。其增产、节支、增效作用十分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四川省“农业科技110”示范工程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主 要 完成人:邓良基、徐增华、李 晓、李光灿、张世熔、魏 宏、胡玉福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6.4成 果 水 平: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1、项目针对四川省农业信息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农业资源、农业专家知识、农业科技成果等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集

17、成创新,构建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四川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该项目建立了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资源库和农业专家系统。数据库包括7个大类、86个子类,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土壤与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等领域;专家资源库22个,共有专家1284名;农业专家系统62个。为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知识、成果和运行保障,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实际问题,针对性和实用性强。3、项目融合了多种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成了集电话、网络、电视、短信等多种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农业科技110信息协同服务综合平台,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业科技110

18、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出了“政府+高校+公司+农户”的组织运行模式和“三个一点”的长效运行机制。其研究内容全面,特色优势明显。4、项目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农业信息动态集更新技术本系,农业科技110声讯平台基于国际标准VoiceXML及CCXML的VoPromote智能语音操作平台,实现了“三方通话”服务和声讯、网络、视频信息平台的有效集成,体现了项目技术创新。5、项目建立了由雅安市试点到全省的“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应用示范区和辐射推广区,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累计实现农业产值增加13亿多元,显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综上所述,该项目技术先进实用,集成创新性强,示范应用效果显著,对四川农业信息化发展意义重大。项目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行列。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完 成 单 位: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李仕贵、黎汉云、高克铭、王玉平、李 平、周开达、马 晖、马炳田、张武军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2008.5.5.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