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退化和乡村生态失衡_第1页
生态系统退化和乡村生态失衡_第2页
生态系统退化和乡村生态失衡_第3页
生态系统退化和乡村生态失衡_第4页
生态系统退化和乡村生态失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系统退化与乡村生态失衡第二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生态系统退化与乡村生态失衡第二讲 主讲:蒋高明摘要:红树林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 系统之一。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岸以南,历史上最大面积 曾达25万公顷,现在仅剩1.5万公顷。生态系统退化造成生态功能 衰退,由此诱发各种生态灾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加剧了 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值的注意的是,我们对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 没有防范意识,甚至还人为地引进许多外来入侵物种。蒋高明:那如果没有红树林的保护呢,岸边上那些人工建的 别墅、村庄,那都是被海啸给摧毁了。所以红树林这种功能也是 在海边上独一无二的。那曾经在历

2、史上我们国家红树林面积最多 的时候到过25万公顷,到了 50年代还剩了 5万公顷,刚建国的 时候我们还有5万公顷,那现在仅剩下1.5万公顷了,由25万 变成1.5万,红树林就非常少。那红树林为什么消失这么快,正 是因为红树林占的地盘太重要了,珠三角下游地区,尤其到以南, 寸土寸金,那么直到把一片天然的红树林毁掉造别墅,那很显然 这个升值万倍,但是生态这种副功能没有了,那种来了灾难,那 也是同样是灾难性的,像印尼那场海啸。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以来,由于掠夺性的开采,采掘、 砍伐违背科学的这种低效能的利用,目前沿海的红树林资源受到 空前的破坏。我们知道我们中国唯一的红树林专家院士林鹏教 授,也

3、于去年出车祸去世了,厦门大学教授,当然他对保护红树 林功劳是很大的,下一步这个院士不在了,我们能不能保住仅有 的1.5万公顷的红树林,这也都是个疑问。所以在经济发展面前,我们不能把每一块自然的地盘都侵 占,尤其像红树林这样的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的类型。同样如果 我们蔑视这种生态的作用,当生态功能发生退化,发生崩溃的时 候,注意,损伤的是我们人类,刚才讲了印尼的海啸,这种例子 非常多,像前年的巢湖的署灾,那恰恰也都是我们破坏了太多自 然生态,都是造成灾难。那再远一点10年以前,长江和内江流 域的特大洪水,那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崩溃退化造成直接灾难, 在那场水灾面前,造成的直接的经济损失超过两千亿,两

4、千亿元 人民币。215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当然还有若干生命也死掉。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在我国一些沙化严 重的地区,已经当地农民被迫的远走他乡,成为了生态的灾民, 有的地方叫生态难民。你像这个沙漠化地区、荒漠化地区,这个 地方人类根本没法居住,这个是因为生态退化了,沙尘暴起来了。 我们看这张片子,在三江平原的北部,1986年的时候,海事湿 地是以天然湿地为主,那意思是沼泽地,到了 2005年的时候这 些蓝色的区域逐步的被绿色的区域替代,绿色的区域是什么?是 水稻、是人工稻田。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大米好吃,就把那三江平 原,把水排干,耕地,造成了人工水稻田。当然了提供了一定的 粮食,

5、但是对我们的生态破坏是非常大的。从1986年到2005年 三江平原北部减少了 10.5万公顷的湿地,松嫩平原减少了 18.2 万公顷,辽河三角洲减少2.3万公顷。这个是有个问题,我们知 道以前的是湖广熟天下足,也就是说产稻子,产水稻应该是在长 江流域是最厉害的,最多的,但是现在南方的农民进城打工了, 由种两稻变成种一级稻,满足自身的粮食安全,像海南地方种三 级稻,都不搞了,都搞一级稻。那么他们的粮食是靠东北的粮食 南运来支持南方,这是存在大量问题的。东北种水稻,那么大量 的出现了沙尘暴、水土流失、黑土层的变低、环境污染,那湿地 生态功能就更不用说了,不具备了。我们再介绍下一个问题,就是生物入侵

6、,这也是我们生态环 境退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我们知道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也 就相当于我们人类,假如你这个人是健康的,你这个人体现在里 边肠道里各种微生物都是有的,要没有微生物,你吃的东西没法 降解,没法吸收利用。那么当这个人很健康,变得很有病的时候, 对不起你人体的各种东西都会入侵你。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生态 系统是健康的,入侵物种它进不来,这个天满一块,天然生态系 统进来的这些物种往往的也都给挤出去,或者给消灭掉,恰恰是 由于你的生态退化了,然后物种也开始乘虚而入,这跟我们当年 一样,咱们中国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候,那些八国联军就 欺负你,正是因为你弱了,如果你很强大它进不来,进来也给它

7、 同化掉。那么生物入侵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它某种生物它从外地 自然传入或人为引进,两种方式,自然传入、人为引进,而且是 以人为引进为主的。甚至有些就是有意的,比如说我们知道专家 学者干什么吆喝什么,他这个是,假如说他搞大米草,他就说大 米草好,引进来吧,他搞水葫芦,这引进来很好很好,所有的专 家都这么认为,光说好处不说坏处,那引进的最终结果你不喜欢 它了,往那一扔它就变成灾难了,它就大量的泛滥。后来我们还 要讲很多种这种例子,像水葫芦、大米草。那都是人工引进的、 专家引进的,所以我们都说专家专家,他能出个好主意对国家有 利,出个坏主意那就是误国害民,专家会误国。那么这些被入侵 呢?肯定是借助了

8、人力,借助了专家的力量介入来,并对本地生 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就是这个过程。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存在 许多组织性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它们一旦将种群密度控制 在数量之下,能够达到生态平衡。所以我们说水葫芦,就是雨久 花科的水葫芦,也叫风眼莲,这种物种是从巴西引进的。但是这 个物种在巴西是个美丽的花,花卉,在亚马孙河里边,好多那个 湿地里边,它就是很漂亮的一个水生植物。到了中国,那它就有 害,正是因为它失去了天敌了。但是它一旦进入到新的地区,失 去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种群密度迅速增加,蔓延成灾。这个就是说生物的一种本能,我们知道生态是平衡的,你的 力量不可能让你发展起来,同时又压制你的,另外还有一

9、个需要 注意的地方就是,我们对外来的敌人,也就是人它很防范,入侵 进来了,那我们要寸土必争,保家卫国,那我们就起来跟它斗, 但是对小小的物种入侵,大家没有防范意识,甚至人为帮助。你 比如说你引一个,我引一个,大家都往那引,没人控制,你那都 是说,我是为了帮助改善生态的,所以这是一个谬误,这是一个 错误的一个观点,我们中国,刚才说生态系统类型全世界第一, 我们的物种数量全世界排第三,我们不缺物种的。你引进的话可 以,你如果放在农田里能控制,比如说我们的番茄、西红柿,那 当然都是引进来的,但是你能够利用,但是你注意,不要超自然 生态系统里引,尤其你的生态系统退化的时候把它引进来,那就 是引狼入室。

10、那么为什么说我们中国那么容易受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正是 因为我国从南到北,我们跨的纬度带大,跨5500公里,从东到 西又跨了 5500公里,也就是南到北、东到西都是一万多里路, 跨了 50多个纬度带,5个气候带,气候带是什么呢?寒温带、 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那么有这么多的类型,这样多的 生态系统,那最容易使得我们这个国家容易受到入侵物种的侵 害。所以这种入侵物种几乎是来自于世界各地,大多数的种都能 在我们国家找到合适的栖息地,目前全国30省市自治区无一没 有外来种。这个不光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都有,发达国家也面 临这个问题,我们的金银花到了美国,金银花在咱们这是中药, 到它那是个杂草,我

11、们的大闸蟹,老百姓都喜欢吃,到了英国就 是入侵物种,英国人不吃螃蟹,包括在美国也一样,也是很严重 的。所以这个就是大家对经济全球一体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 全球性的生物入侵。那生态环境保护区里边都能够找到外来杂草,从森林、农区、 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都能看到入侵的物种,其中以水 深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最糟糕。生物入侵是我们国家业面 临的比较大的损失,前几年我记得官方数据是每年损失274亿元 人民币,要处理这些外来的入侵物种,最近这个数字上升到2000 亿元人民币,花2000亿,我认为你也治不了有一些入侵的物种, 比如说大米草,我们没有办法,譬如说对风眼莲,都没有办法, 只能动用人力

12、,因为我们要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排斥它, 但是不是很容易的。那么入侵的物种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哺 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 软体动物到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从病毒细菌到大型增菌都出 现了这种生物入侵,生态退化。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入侵植物风眼莲, 也叫水葫芦。那么当年怎么引进来的呢?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 初,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比较穷,那个时候粮食产量不高,我们人 还要吃猪肉、养猪,有人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喂猪,当猪饲料引进 来,这是从巴西开始带进来,当然也是专家去研究,都说这个东 西好,到处都种。到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次小浪潮,

13、怎么回事呢?那时候我们的水开始污染了,有专家建议,这个东 西好,放在水里吸塑重金属,能够把一些有机物分解掉、降解掉, 这么几次的认为的扩繁,引进来其实就是一片小叶子了,就是异 处植物,现在不得了了,到处都是这个东西,水生生态,我们的 滇池就毁在这了,巢湖、太湖很多地方,南方,只要热的地方, 水里有大量的药物治疯长,那我们灌林水库能不能长这个呢?那 肯定能长,如果我们温度高,这个东西也是大量爆发的,就是因 为我们北方比较寒冷,冷一点,这个东西没有办法,但是这个东 西得长江流域变成巨大的灾难。今天早上我就从国家环保总局, 一个处长从南方回来,说水花生又变成了一个严重问题了,得, 我一听水花生,也是

14、当年环保专家推崇的,说这个东西能吸塑重 金属,能降解污染,那就推广水花生,水花生本身我们国内也有, 比这个东西要轻的,所以有的东西我说,入侵的往往得是人力帮 助之下,它变成了疯长。那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只有1.5万公 里,3里路,水陆、汉江、汉川,这个农民叫郑海明,他需要花 六个半小时,甚至7个小时才能走3里路,估计他在一边得划船 走的过程中,这个水葫芦就得在生长,所以你们看的植物不会说 话,它一旦形成一个爆发起来的力量,也是很难控制的。这张片子是我们的米草海滩,大米草,也叫大米草,这是专 家引进的,南京大学的(钟冲信)先生,老先生生态学家,可能 去年去世了,一百多岁,活了一百多岁。他引进这个

15、东西,本意 是好的,当时说我们的海岸带经常面临海水的冲刷倒灌,如果我 们把这个植物,它长的非常快,而且盖的也很严,那把我们的海 岸用这种植物固定起来岂不是好事,可是当时我们缺乏一种论 证,缺乏的这个东西有没有,会不会形成大量的都是长态怎么办, 就没有想到了。所以当时是在盐城地区,现在的盐城市滨海县老 黄河口先引进这个物种,我也去考察过了,我跑过两趟这个地方, 那当然现在当时引进大米草的地方,那个村庄已经给淹在海里去 了,淹了十公里了,已经被海水倒灌淹进去了,因为当时的黄河 是从那边入海的,那么黄河现在在山东如还了,这个力量就没有 了,这个海水肯定就返过来了,你在这织物上控制着海水的倒灌, 这个

16、力量太小,但是他们每一个专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物种 太强的扩繁能力,它北边到了辽东湾,到了辽宁了,南面到了广 西北部湾,也就是整个的沿海只要是滩涂类型的湿地,到处都是 大米草。你要原来这个海滩上,它有几十种植物能长,有一些丹 顶鹤有一些能够栖息,它需要搭窝,找一些小灌木都有的,那现 在长了这种植物以后别的植物不长了。它的利用率非常低,它是 个碳4植物,海水灌也淹不死它。所以钟先生呢,到了晚年认为 这个引种是失败了。但是非常遗憾,他那些弟子还不承认,还说 这个东西有很好的功能,从生态角度我认为这是绝对是个恶性的 入侵植物,最近国家也比较重视,你比如说到江南考察,他们最 担心的有三种入侵植物,一

17、种就是米草,一种就是风眼莲,还有 一种叫芦竹,也很高,那东西长的也很快。但却是也没有太好的 办法来治理它。这是另外一个入侵植物,这个入侵植物叫火炬树,是1959 年,是我们所的专家,中国科学院织物研究所的专家引进中国, 那时候作为观赏植物,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的,观赏嘛,放到公 园里去看,但是后来有人发现它,它长的快,繁殖快,苗圃的大 量繁殖,人工的帮它扩大了力排。到了 74年的时候全国流行, 基本上黄河以北都在种,甚至在长江流域也有种的,甚至是在比 较严重的是到02年的时候,北京为了迎奥运会,把这个物种竟 然列在八大造林物种之一。那么当然他们感觉到,这个东西叶子 变红,你看上边是变红的,这个能

18、够长的也快,但是实际上大家 忽视了它另外一种本能,它是入侵性的,为什么它入侵呢?我们 知道树树,它是长主干,有了养分都朝着树干越长越粗,但是它 这不是,有了养分不给主干供应,继续扩挖它的地盘,给它的子 孙后代一叠一叠的往外扩,它不是长成树,火炬树火炬树不是树, 生成了杂草的恶性行为,而且最关键的它农田的侵占,侵占到果 园里、农田里、公路边,甚至到公路上去,水利设施它也给你破 坏掉,甚至有些在城市里还好一点,那大学校院里边,一旦种了 它也很好去除,但是在山上边就很难去除了,所以这个物种,我 们发现了它的入侵性以后,我们及时呼吁,也写了好多文章,专 家的时候开始还是争议的,所以我们那时候就叫慎用,

19、这是火炬 树。比如说人民日报里内参,也把我们这个观点给有关领导 去看,甚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一些批示,比如说像陈至立国务委 员,批给了王岐山书记,后来刘志华书记和(刘日程)市长,他 们在落实,分析专家说的有没有道理,当时他给我们的答复呢, 说是四环路内不种,但是我们感觉的还是四环路以外最有无限, 山上的,现在泰山农民很恨这个物种,开始清除,但是废很大的 功夫,清楚不掉,今年在学术界,我认为也不必要争了,因为什 么?国际的比较权威的,入侵植物名录,全球的入侵植物名录, 已经把火炬树列为入侵植物,所以这一块应该说这个学术上的争 议也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下一步我们怎么控制它,我们已经在人 类施放了很多在

20、山上,尤其在郊区,太多的这种物种,要控制它。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我们失衡的乡村生态。那么怎么说乡村 生态还能够失衡?正是因为我们的乡村原来是非常传统的,有文 化的、有自然的这种生态,这种文化生态是有几千年的历史,但 是非常遗憾,这样子的乡村生态也得远离我们而去,比如说它也 受到市场的冲击,甚至他们的生态方式得发生改变,甚至一些污 染的物也被赶到了乡下去了,污染企业赶到乡下去了,他们也在 长期的接触这种农药、化肥、促导剂、杀虫剂、农膜这样一些东 西。那么有着浓郁乡村文化的祠堂,我们知道当时有很多宗祠的, 我小的时候这个山东老家,每个村都有这种老龄,老人死了以后 都得集中在一个地方去把它埋葬,甚至有

21、一些墓碑都是很有文化 的人刻的,很好,可是这都消失了,都把它填掉了。当年村里的 文化人撰写的墓铭志的一些石碑,也给砸了,做了房子的基础, 弯弯的小河给取直了,学城里人的样子给取直了,还铺上了水泥, 这样的是破坏乡村生态,这一点我们也感觉到很担忧。最近我们 到山东去考察,它的地方领导还是希望像城市里那样学,要把喝 给它取直了,铺水泥、铺石头,为什么要那么做呢?我猜想一个 大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只有河道的工程才能跟上边要钱,可是 他要了这个钱是搞破坏的,我们知道自然界每一条河流,没有一 条河流是直线的,你见过一条直线的河流吗?那只有人工取,为 什么自然界的河不选择直线,而选择弯弯的小河?这是自然界

22、有 能量的,它是水往低处走,哪儿低它就往哪儿走,所以他肯定是 个弯曲的曲线,绝对不会是直线,现在我们把它给取直,变成了 水泥筒子了,污染物进去、出去,是个水泥管子,底泥没有了, 所以这个破坏是跟城里人学的,这个是很可怕的,当然我们还很 难看的乡村建筑,也不好看。更有甚者,用西洋的建筑充斥我们 中国的乡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很大的问题,乡村很多 的大树,被活活的给挖出来,给它的接点枝条,然后卖进城市, 叫大树进城,五花大绑,大树进城。前一段时间国家绿化委员会 停止了大树进城,我认为这个禁令说晚了,已经破坏了十年了。 村里的大树是一种扫荡,基本上没有了,所以乡村增加了很多有 形的东西,也消失

23、了一些有形的东西,那么消失了有形的东西是 什么呢? 土地、大树、沙子、土、石头、湿地。土地怎么能消失? 做砖头,做砖头卖进城市,大树直接就进入了城内,叫绿化,沙 子进入城内做水泥砂浆土,石头更不用说了,那是建筑材料,湿 地把它填平了。乡村中增加了很多有形的东西,像固体废弃物、 农膜,那以前不曾有的,农村也比较干净,秸秆,后来还得讲讲 秸秆,还有污染,这都是增加的,乡村中消失了很多无形的东西, 像人的互助精神、乡村的文化、乡村的教育、乡村朴实的这种传 统都在消失,这是无形的。增加了一些无形的东西,像贫困、懒 惰、犯罪、厌世、仇富心理、市侩气,这都逐渐的增加了。那我 们举这个例子,在乡村非常习以为

24、常,以前秸秆,那是它们的燃 料,或者是动物的饲料,那现在呢?直接在低头烧,焚烧,烧完 了以后高速公路撞车,飞机都降不下来。那么在这几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大概是维持在五亿吨左右, 那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还产了将近七吨的秸秆,这些秸秆以前, 刚才说了是农民的燃料,是动物的饲料,现在变成废弃物,这个 是很有问题的,它不是废弃物,是个宝贝,应该把它利用好,结 果我们脱节,这张片子的显示,我们人口是极力增加的,秸秆的 产量和粮食产量都是增加的。那么这个秸秆问题也引起了国家领 导人的重视,从李鹏总理到现在的温家宝总理,都在强调要给秸 秆找出路,无形中,本身不应该存在的问题,现在变成大的问题, 而且搞了几十年

25、也没有很好的找到出路,没有找到出路,正是因 为现在一些体制的问题,一些意识的问题,再加上城乡发展不平 衡的问题,农民不愿意弄那个秸秆。那么从李鹏总结他强调,要 有条件的地方,要把秸秆的过腹还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件 大事来抓。我觉得李鹏总理这个提法还是很对的,要搞过腹还田, 秸秆刚才说了,以前是农民的燃料,那也是动物的饲料,动物吃 掉以后,再变成肥料还到田里去,这就相当好的一个做法。那就 是为什么那么多年李鹏总理提了以后没有实施下去,正是因为农 民养大牲口,有一定成本,在这方面没有补助。如果你卖化肥、 卖农药、卖种子有补助,给你钱,很便宜的农药,买吧,买了放 到农田里去,给补助,你养牛,搞环

26、保,不给钱,那没人搞。那 朱镕基总理就提出来,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把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科 学技术列入重点,下决心解决秸秆焚烧。那同样的问题强调了, 但是现在,现在倒十二五了并没有解决,又十年过去了。温家宝 最近的批示呢,就是秸秆危害,此事强调多年,仍没有得到解决, 看来关键要给秸秆找个出路,要给秸秆找个出路。这是对的,要 找出路,农业部要予以重视,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 续研究治本的措施,这个治本的措施现在就是找出路。那这个出 路就是,你必须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大家不愿意 搞。所以围绕一个秸秆焚烧问题,国务院又发出了指示,2008 年,就是去年的7月29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这个建议发到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 的各个部委,它的这个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 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民 增收、农业增效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 障,加快政策扶持力度,这一点点到点子上去了,要扶持它,就 是农民利用秸秆你应该有补助,不能尽补助他买农药化肥,买农 药化肥是害地的,利用秸秆是保地养地的,这个的话我们的思想 要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