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基础_第1页
皮肤病中医基础_第2页
皮肤病中医基础_第3页
皮肤病中医基础_第4页
皮肤病中医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皮肤病中医基础第一节:中医皮肤病常见病因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根据各种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综合,推断其发病原因。 这种分析证候寻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根据不同的病因,拟出不同的治疗方法, 称为“审因论治”。因而,正确审明病因,对临床辨证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医是 通过辨证来判断病因,因此,中医所称的“病因”概念,是既指致病因素,也可以是指病理 改变。所以,根据皮肤病临床的特点其常见的病因可归纳为六淫侵袭、虫毒所伤、饮食不节、 血瘀痰饮、情志内伤、禀性不耐、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六淫侵袭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加之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 下降,不能适应

2、变异的自然条件即可发病。(一)风邪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淫之首,百 病之长,在皮肤病的发病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以风命名的皮肤病不下数十种,因而在治疗 上多用祛风之法。(二)寒邪有因气候严寒侵袭机体;可由脾肾阳虚而生。造成机体气血凝滞、阳气不能外达,因而在治疗上多用温通散寒之法。(三)暑邪暑为夏令炎热之气,故其致病多在盛夏暑热季节。常挟湿、后挟热,因而在治疗上多用清热利湿解暑之法。(四)湿邪是指感受自然界的湿气(如水上作业、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或脾虚失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多用祛湿之法。(五)燥邪是由外界气候干燥,或机体津血内亏所致,因而在治疗

3、上多用润燥之法。(六)火邪火与热同类,火为热之极,热极便生火,一般统称热邪,可因外感火热之邪,也可由风、寒、暑、湿、燥等邪入里化热生火,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变化、热 从内生。因而治疗上多用清热之法。虫毒所伤一般包括由虫所致的皮肤病及由有关毒所致的皮肤病。(一)虫所致的皮肤病 一种是直接由虫所引起的,如蚊、臭虫、跳蚤的叮咬, 蜂类、蝎子、蜈蚣的螯伤;疥虫传染所致的疥疮;钩虫所致的钩虫皮炎; 猪囊虫所致的皮肤猪囊虫病;毛虫毒所致的毛虫皮炎;滴虫所致的阴道滴虫病; 各种虱所致的虱病另一种是由于古代条件限制,把真菌感染认为是虫所 致,如各种癣类。(二)毒所致的皮肤病 如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

4、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损伤脾胃的熟腐和运化功能;偏嗜烟酒辛辣, 过食膏梁厚味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加重,如湿疹、酒渣鼻、痈疖等,饮食中缺乏某些营 养物质(如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等)也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血瘀痰饮血瘀痰饮均为病理改变,如明确寻求到属血瘀或痰饮,治以活血祛瘀或消痰软坚,化 痰消饮之法,往往疗效满意。机体如受到寒邪、热邪、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脉管中血液运行不畅或溢于脉 外,则形成瘀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出血、瘀斑、瘀结块。可有肢端发绀、毛发脱落、皮 肤粗糙、脱屑硬化、爪甲脆裂等。如结节性红斑、局限性硬皮病,过敏性紫瘢。痰滞经络肌 肤,可发生皮下结块,如瘰疬性皮

5、肤结核。水饮停聚,聚于肌肤可发生水肿之症。情志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 属正常的精神活动。如果情志过度兴奋或抑制,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则导 致脏腑功能的紊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 恐伤肾”。甚或气血失和、阴阳失衡而引起多种皮肤病。如一时暴怒、惊吓、忧虑、悲伤可 导致头发成片脱落。郁怒不解,影响肝的“疏泄”,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发生带状疱 疹。情绪紧张,可使瘙痒性皮肤病病情加重等等。禀性不耐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在皮肤病中常可见到。这是由体质的差异所决定,如诸病 源候论漆疮候说:“漆有毒

6、,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生 烧煮,竟不为害也”。说明人体之间的体质存在着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差异(就是现今所说的 无过敏和过敏体质)。如药物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多是禀性不耐体质所引起的。血虚风燥是慢性皮肤病所出现的病理现象。由于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引起脾胃不和,进而受 到损伤,未能吸收食物精华以生化血液,即致血虚,血虚不能荣养肌肤,肤失濡润,则生风 生燥;血虚可使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风、湿、热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肤,血虚不能滋养 肝脏,虚阳上亢,肝火妄动均可生风生燥。使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瘙痒等。常见 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慢性湿疹多是血虚风燥所致。肝肾

7、不足肝的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筋、主疏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的生理 功能是藏精、纳气、主骨、主水、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其色属黑。 如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寻常疣(疣目)。肝经怒火郁结,可生血痣。肝血虚,爪甲失 荣,则指甲肥厚干枯;肾精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易于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色变黑。第二节中医皮肤病辨证要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辩证,就是把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到疾病的各种表现材料,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 进行综合分析,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也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 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8、法则,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验证。 皮肤病的诊治也是遵循此法则,中医的辩证方法有多种,但根据皮肤病的特点,可归纳为八 纲辩证、六淫辩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皮损辩证等。八纲辩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通过四诊获得 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 种证候。(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檐语、尿赤、便结

9、、舌经苔黄、脉洪而数。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 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而干燥,脉数。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 斑。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

10、的皮肤紫瘢。(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一般常 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 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 光滑无苔,脉细弱。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一般 表现为呼吸气粗,精神烦躁,胸肋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小便不通或淋沥涩痛,舌苔黄腻,脉实有力。常见疾病:如丹毒、痈、结节性红斑、带状疱疹。(七)阴证证候特点:机能衰减,脏腑功

11、能降低,病势较缓。临床表现:阴阳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属阴证,可有恶寒、无热、四肢厥 冷,息短气乏,肢体沉重,精神不振,小便色白,下利清谷,爪甲 色青,面白色淡,脉沉微。皮肤方面的表现为皮色不变或苍白,暗 紫,疮形平塌,范围弥漫,质地坚硬如石或软如绵。按之发冷,病 位较深,脓液稀薄,自觉酸胀或麻木。常见疾病:如结核性皮肤溃疡。(八)阳证证候特点: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来势凶迅。临床表现:表、热、实证属阳证。症状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心烦神躁,口渴冷饮,气高而粗,目赤唇红,口鼻气热,现为色泽鲜红,疮形隆起, 范围局限,按之灼热,病位浅表,脓汁稠厚,疼痛剧烈。常见疾病:如小腿丹毒或痈溃

12、破后形成的溃疡。脏腑辩证脏腑是人体内在的器官,它与皮肤有着密切的联系、息息相关,因而脏腑辩证 是皮肤病辩证中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心病证候特点:凡是火毒为病,均是心经所主。常为心火炽盛,心阳不足,心阴不足。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口干、甚则檐妄,昏迷不醒、舌红,苔薄黄、脉数,皮肤欣经、灼热、斑疹、糜烂、血痂。常见疾病:疖、疔、痈、红皮病。(二)肝病证候特点:凡情志不畅,病位在两肋、双目、阴部,均为肝经所主。气滞多郁症, 或肝经湿热,或肝血虚损。临床表现:胸肋胀闷疼痛、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或紫暗,苔白或黄、脉 弦。皮肤有丘疹,水疱,或皮肤干燥,发痒脱屑。常见疾病:带状疱疹、阴囊湿疹、女阴溃疡、

13、瘙痒症等。(三)脾病证候特点:脾喜燥恶湿、湿邪致病多为脾虚不运,或湿热蕴脾,寒湿困脾。临床表现:胃纳欠佳、消化不良、便溏、腹泻、舌苔腻、脉缓。皮肤损害有水疱、渗液、糜烂、瘙痒。常见疾病:湿疹、口疮。(四)肺病证候特点:肺主皮毛,风邪致病,首先犯肺,肺阴易耗,肺气易虚。临床表现:鼻燥咽干,或干咳无痰,苔薄而少津,脉浮细而数。皮肤损害常有红斑、丘疹、风团,或肌肤甲错。常见疾病:痤疮、酒渣鼻、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等。(五)肾病证候特点:肾藏精,主固藏,肾病常为阳不足或阴不足。临床表现:潮热盗汗,腰痛耳鸣,或面色胱白、腹胀、浮肿、便溏、肢冷、舌 红、脉细数、皮肤损害面色发黑。常见疾病:黑变病、硬皮病、红

14、斑性狼疮、黄褐斑等。六淫辩证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表现在正常情况下为自然界四季气候变 化的气象表现,称为“六气”。如果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出现其气,就可成为致病 的因素或条件,称为“六淫”。人体外感“六淫”不正之气,加之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变异的自然条件即发病。“六淫”辩证是中医皮肤病常用辩证方法之一。(一)风证证候特点:风为阳邪燥烈,善行数变,起病多突然,病位多偏上部。临床表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或有风团,皮损常呈播散、游走不定,发病速,消退快,脉浮或弦。常见疾病:荨麻疹、瘙痒病、风疹。(二)寒证证候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涨血瘀。临床表现:肢体青冷

15、,水液清白,肿块坚实、脱屑、皱裂、舌质淡,脉沉细。常见疾病:冻疮、寒性脓疡、硬皮病。(三)暑证证候特点:暑为阳邪,易伤阳气,易耗气伤津,常挟湿、挟热。临床表现:汗出、口渴、身重胸闷、食欲不振或气促乏力,泄泻。皮肤红赤丘 疹或脓疱,痒痛相兼,舌苔腻或白腻,脉滑或濡。常见疾病:痱子、疖、脓疱疮。(四)湿证证候特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病程缠绵,病位多偏于下部。临床表现:头身逡痛、胸闷、口不渴、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皮肤起 水疱、丘疹、糜烂、渗液、瘙痒。舌苔白腻,脉濡或缓。常见疾病:湿疹、足癣、疥疮。(五)燥证证候特点:燥为阳邪、燥性干涸,易伤阴化热。临床表现:口鼻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16、,毛发焦枯,皮肤干燥,皲裂,瘙 痒,舌干,脉细涩。常见疾病: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六)火证证候特点:火为阳邪,火性上炎,消灼津液,迫血妄行,风湿热易于化火。临床表现:发热、面红耳赤,心烦多汗,口渴引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皮 肤红赤、灼热疼痛。舌红,脉数。常见疾病:丹毒、过敏性紫瘢、痈、疖。(一)卫分证证候卫气营血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辩证,用以表明疾病的深浅与发展的情况。但从 实践中卫气营血的辩证方法对一些皮肤病的辩证治疗同样有判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点:肌表受邪气侵袭、卫外调节机能失常。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口渴、皮肤瘙痒。如为风热证皮疹为红色,瘙 痒。如为风寒证皮

17、疹为淡白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常见疾病:多见皮肤病初起阶段(如荨麻疹、药物疹)。(二)气分证候特点:卫分表邪未解,入里化热,邪正相搏,邪正俱盛。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大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皮肤潮红欣赤、肿热、水疱、 渗出,舌红、苔黄干、脉洪大。常见疾病:急性湿疹、多形红斑、药物疹。(三)营分证证候特点:正气不支,鸦气深入,毒热内陷。临床表现:发热夜甚,心烦不补寝,甚则昏檐,皮肤广泛红斑、水疱或大疱、 红疹。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常见疾病:药物疹、多形红斑、红斑性狼疮。(四)血分证证候特点:营分邪热不解,邪热熏灼血分,耗血动血。临床表现:高热、神昏檐语、便血、衄血。皮肤瘀斑或血疱。舌质深

18、绛、脉细 数。常见疾病:多形红斑、药物疹、红斑狼疮、继发性红皮症。皮损辩证皮损辩证是通过望诊与触诊等方法,了解皮肤的异常表现,这种异常的表现又 称皮疹或皮肤损害。皮损是临床上对皮肤病进行诊断、辩证的主要客观依据。(一)斑疹 为皮肤局限性色泽改变,抚之不碍手者为斑疹。红斑是热邪所致,见 于固定红斑型药疹、火激红斑;紫斑为气滞血瘀所致,见于冻疮、多形红斑;白斑为风邪外 搏,气血失和所致,见于白瘢风;黑斑多为肝郁气滞,肾气不足所致,见于黄褐斑、黑变病。(二)丘疹 高出皮面较小的界限性实质性突起损害,抚之碍手。急性者色红,多 属风热或血热,见于风疹、药物疹。慢性者为正常肤色或稍暗,属气滞或血瘀,见于慢

19、性湿 疹。(三)疱疹 包括水疱、大疱、脓疱。水疱是含有水分高出皮面的针头大至碗豆大 局限性损害。一般水疱由风、湿、热、火、毒所致。见于湿疹、疥疮、接触性皮炎。大疱为 心火妄动,脾虚失运,复感风热,暑湿之邪,伏郁于肺,不能疏泄而成,见于天疱疮。脓疱, 疱内含有脓性分泌物,基底部常有红晕,称为脓疱。多为热毒、湿毒所致。见于脓疱疮。(四)风团皮肤一时性、水肿性、边缘清楚或不清楚的扁平性皮损,来去迅速,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其颜色、形态、大小不定。色白为风寒,色赤为风热,色暗为血瘀, 久不消退为气虚。见于荨麻疹类皮肤病。(五)结节深陷皮下,大小不一,实质性,大者如桂圆,小者如豆粒的局限性皮损。结节色紫红

20、,按之疼痛者为气血凝滞,见于结节红斑,皮色不变,质地柔软为气滞,寒 湿或痰核结聚,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或皮肤囊肿。(六)鳞屑 为脱落的表皮组织,在病理情况下的鳞,常显而易见。底红而干燥起 屑为血热风燥,见于银屑病初期;底淡红而干燥屑多为血虚风燥,见于银屑病后期;油腻为 湿热,见于脂溢性皮炎(湿性)。(七)结痂 是组织液、脓液、血液,上皮细胞,以及灰尘,细菌等物,干燥后凝 结的一层疮上痂。脓痂多为热毒或湿毒,见于脓疱疮、湿疹。血痂多为血热,见于瘙痒症。 浆痂多为湿热,见于湿疹。(八)糜烂 为表皮组织的缺损,有浆液渗出,不侵入表皮下的乳头层,由脓疱、 水疱、浸渍演变而成,或由丘疹破损所致。愈后不留疤

21、痕,红肿糜烂渗出为湿热,见于湿疹, 脓疱疮。(九)溃疡皮损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皮肤或粘膜缺损。溃疡边缘色红,疮面深陷,脓汁稠臭者为热毒所致,见于痈溃后形成的溃疡;边缘苍白,疮面浅平,脓汁稀薄 者为寒湿所致,见于结核性溃疡。(十)抓痕 搔抓引起的线状皮损。身起红粟、血痕累累,为血热风盛,见于痒疹、 慢性湿疹;皮色如常,搔出血,为血虚生风,见于瘙痒症。(十一)皲裂皮肤或深或浅的线状裂口。常发生于掌跖、耳周、口角、关节附近。多为风寒外侵或血虚风燥,见于手足皲裂、皲裂性湿疹。(十二)萎缩由于皮肤或皮下组织破坏或变性所致的皮肤组织变薄。为气血不运之虚证,见盘状红斑狼疮、皮肤结核。(十三)瘢痕是真皮及

22、真皮层以下的皮肤组织受损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遗留一种表面光滑缺少正常皮纹的一种皮损,是瘀血凝结不化所致,见于皮肤结核、深脓疱疮。第三节中医皮肤病常用治法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脏腑与脏 腑之间,脏腑与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目、舌、口、鼻、前阴、后阴等五官 九窍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脏腑之间的病变可以 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等反应到体表,体表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等 影响到内脏。所以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脏病治腑, 腑病治脏,也可以从脏腑治体表,从体表治脏

23、腑。因而,皮肤病的治疗必须注意整体观念, 除重视局部处理外,必须对全身进行处理,才能提高疗效,有部分皮肤病全身的处理是关键, 必不可少。所以,皮肤病的治疗分为内治法(一般指内服法,即用药物通过口服,经由消化 器官吸收,以扶正祛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健康的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有 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两大 类。临床上根据配合操作的不同也可分为药物疗法、针刺疗法、灸灼疗法、推拿按摩疗法、 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等。本书根据临床实用原则,以内治法、外治法作为中医皮肤病治法 分类大纲。内治法内治法是指以方药内服治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根据皮

24、肤病致病因素及病机的变化, 分为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温通法、活血法、补益法、补肾法、软坚法、润燥法等。(一)祛风法 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说:“风为 百病之长”。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凡人体腠理不实,卫外不固,风邪乘隙侵入, 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此为 外风致病。如有血不足、痰热壅盛、阴亏阳亢、肝气郁结等化生为病,此为内 风致病。故其治法常分为解表祛风,固表祛风,养阴祛风等法。1、解表祛风具有发汗解肌,疏通肌肤腠理,达邪外出,以治疗外风致病的方法,称解表祛风 法。因在表之风,邪常合寒或热,表现为风寒、风热两证,根据“寒者热之,

25、热者寒 之”及“辛能散,能行”的法则,治法上一般又分为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症见疹色淡红或淡白,遇风寒而发或加重,口不渴,舌苔蒲白,脉浮紧之风寒证, 如风寒型的荨麻疹、结节性红斑。治法应为辛温解表法,常用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 毒形散。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防风、荆芥、白芷、苍耳等。症见疹色鲜红、遇风热而发或加重,口渴,舌苔蒲黄,脉浮数之风热证,如风热 型荨麻疹、风疹。治法应为辛凉解表法,常用方剂如消风散、银翘散。常用药物如银 花、连翘、柴胡、杭菊、葛根、牛蒡子、蝉衣、桑叶、浮萍等。应用祛风解表法应注意里证不用。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且表里俱急宜表里双解。 气血虚弱,应配以补气血药物。应用此法

26、也要注意以微汗为宜,不使大汗淋漓。夏季 炎热,解表祛风药量宜减轻,冬季严寒,解表祛风药量宜加重。2、固表祛风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风寒易袭。症见疹色淡红,呈点豆状,体虚自汗, 舌质淡,苔蒲白,脉细之表虚不固之证,如某些慢性荨麻疹、湿疹。治法应为 固表祛风法,常用方剂如玉屏散。常用药物如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生姜、 大枣等。应用固表祛风法应注意无表虚、卫气不固者不用。3、养肝祛风肝失血养,血虚生风,或风燥伤血,或老年气血不足,肌肤失养。症见皮肤 干燥、脱屑,头发枯黄,面色无华、瘙痒无度,头目眩晕,舌质淡,苔白,脉 弦细之肝血不足,肝风内动之证,如瘙痒症、银屑病。常用方剂如地黄软,当 归饮子。常

27、用药物如首乌、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僵蚕、白蒺藜等。(二)清热法火与热同源,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不论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均可致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 疽原是火毒生”。临床根据热毒的情况不同,其治法常分为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脏腑热,清热解暑等法。1、清热解毒热毒壅遏,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症见皮疹欣热,色赤而肿,或化脓,伴发热,恶 寒,口渴喜冷饮,小便红赤,大便干或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之热毒之证,如各种 化脓性皮肤疾患,漆性皮炎、丹毒等。应以清热解毒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黄连解毒 汤,五味消毒饮。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苓、黄柏、枝子、银花、公英、地丁、菊花、

28、蚤休、鱼腥草等。2、清热凉血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症见急性发疹,斑疹色紫红,欣热灼痛,发热口干,小便 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或降,苔黄、脉数之血热证。如血热型荨麻疹、药物性皮炎 等,应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清营汤等。常用 药物如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玄参等。3、清脏腑热风、寒、暑、湿、燥入里郁久则化热,化火,脏腑功能失调等亦可有热有火。常见有 心火之证,症烦燥口渴,口舌生疮、舌质红、脉数。如白塞氏综合症、口腔粘膜念珠 菌病等。应以清泻心火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导赤散、泻心汤等。常用药物如生地、 木通、竹叶、黄连、黄苓、枝子、灯心草等;肝胆热证,症见红斑

29、、红疹、水疱、口 苦、面红、目赤、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如带状疱疹、药物性皮炎等,应 以清泻肝胆火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苓、夏枯草、 青黛、石决明、柴胡、菊花、桑叶等;肺胃热证,症见颜面斑疹红赤、脓疱、糠毗状 鳞屑、口干渴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如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应以 清泻肺热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枇杷清肺饮。常用药物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苓、生 地、丹皮、公英、鱼腥草等。4、清热解暑“暑邪”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常挟湿。症常见皮损欣热肿痛,疱疹或脓疱,身热面 赤,口渴汗出,身重胸闷,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之暑热之证,如暑疖、脓疱 等,应以清

30、热解暑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清络饮、新加香薷饮等。常用药物如荷叶、 西瓜翠衣、香薷、生薏仁、白扁豆、竹叶、丝瓜、石斛等。应用清热法应注意不宜久用,因清热药太多寒凉味苦,易伤胃气。有时内热炽盛, 服清热药即吐,可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寒药热服,以清除寒热格拒的现象。(三)祛湿法“湿”见于四季,多见于夏季。“湿邪”致病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多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或涉水雨淋,或水湿作业;内湿是 各种因素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邪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易 遏阳气,阻碍气机,故湿邪不易速去,病程缠绵,皮肤病的发病与“湿 邪”的关系密切,因而祛除“湿邪”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故祛湿 法是皮肤病治法中主要

31、组成部分。根据其合邪的不同,感受湿邪程度的 不同,临床常分为清热利湿法、健脾化湿法、滋阴除湿法、纳风用湿法1、清热利湿:“湿邪”常与“热邪”兼夹为病,湿热搏结,蕴积肌肤。症见暗红色斑疹、血疱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鳞屑及结节等皮损,自觉痛痒,身重脘闷, 纳差腹胀,小便短赤,口苦而腻、舌质红胖,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之湿热 证。如急性湿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结节性血管炎等,应以清热利湿法治之。常 用方剂如萆解渗湿汤、二妙散、三妙丸、龙胆泻肝汤等。常用药物如黄苓、龙胆草、 绵菌陈、车前草、木通、白鲜皮、生薏米、地肤子等。2、健脾化湿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症见皮肤损害为色淡不鲜,水疱

32、,糜烂、渗液反 复发作。胸闷、纳呆、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之脾虚湿停证。 如慢性湿疹,慢性皮炎,疱疹性皮肤病等。应以健脾化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参苓 白术散、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生薏仁、砂仁、 白蔻仁、泽泻、苍术、陈皮、厚朴等。3、滋阴除湿渗水日久,伤阴耗血,或久用苦寒燥湿而致伤阴。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略见出水, 舌红,苔光,脉弦细之湿邪而伤阴证,如亚急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天疱疹等。 应以滋阴除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滋阴除湿汤。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当归、丹 参、茯苓、泽泻、白鲜皮等。4、祛风胜湿湿热内蕴,外感于风。症见红斑、丘疹,水疱、轻微渗出,或黄

33、水淋漓,鳞屑脱落 又生,仍觉瘙痒,伴有口干、咽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 濡数之风湿浸淫证。如丘疹性荨麻疹、阴囊湿疹,带状疱疹、多形红斑、扁平苔藓 等。应以祛风胜湿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消风散、当归拈痛汤等。常用药物如防风、 荆芥、茯苓、蝉衣、当归、绵菌陈、泽泻、猪苓等。应用祛湿法应注意湿去即止,因久服易伤阴,湿邪阴邪本易伤阳,凡应用祛湿之法, 应时顾护阳气。(四)温通法机体气血虚弱,卫外失固,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于肌肤,致使皮肤 出现病变,要祛除阻于肌肤之风寒湿邪,则要以温通之法治之。临床根 据情况与气血状况常分为湿阳通络法与温通祛痹法等。1、温阳通络法风寒湿邪阻于经络,阳

34、气不能四达,寒凝络阻。症见皮肤颜色苍白、青暗、紫绀、 局部温度偏低、麻木、疼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迟,为寒凝络阻之 证。如硬皮病、冻疮等。应以温阳通络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 等。常用药物如熟地、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当归、桂枝、肉桂、细辛、炮姜、 白芍、赤芍等。2、温通祛痹法风寒温邪阻于经络,气血痹滞不通。症见皮肤发硬,关节屈伸不利,发绀或暗滞, 舌淡、苔白腻、脉滞细,为风寒湿痹阻之证。如硬皮病,寒冷型多形红斑等。常用 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独活、桑寄生、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 芎、熟地、党参、茯苓、淮牛膝、杜仲、桂枝、秦艽等。应用温通法应注意本法用药

35、性味多辛热,不可用之太过,以防耗阴动血、中病即止。 温热季节,运用此法,药量不宜过重。(五)活血法“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之一,生理情况下,“血”在人体当中运行不息,如各种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停滞称“血瘀”,阻于肌肤,则变生诸种皮肤病。因而活血法也是皮肤病的 治疗大法。临床根据瘀滞程度不同,常分为理气活血法与破血祛瘀法、 解毒活血法等。1、理气活血法气行血亦行,气滞则血瘀,气滞不行是因,而血瘀血凝是果。症见皮下结节,瘀斑, 肿痛或压痛、舌有紫气,苔白,脉缓或涩之气滞血瘀证,如斑秃、酒渣鼻等,应以 理气活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通窍活血汤,常用药物如郁金、玄胡索、青皮、香 附、

36、当归、赤芍、乳香、没药、川芎等。2、破血祛瘀血已瘀积,影响新血生成、使肌肤失养。症见结节较大,质地坚实,舌有瘀斑,苔 白,脉缓或涩之瘀结证。如结节性红斑、疤痕疙瘩等。应以破血祛瘀之法治之,常 用方剂如大黄庶虫丸,常用药物如桃仁、川红花、三棱、我术、庶虫、水蛭、大黄、 当归尾等。3、解毒活血热毒郁结、气血瘀滞。症见局部肿胀,灼热、疼痛,活动障碍,甚或成脓,出血、 发斑、神昏、伴发热烦渴、舌质红、苔黄干之热毒瘀血证。如一些化脓感染性皮肤 病。应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犀角地黄汤等。常用药物如生地黄,赤芍、川红花、桃仁、葛根、连翘、银花、没药、当归尾、乳 香、花粉、赤芍

37、、浙贝、水牛角、丹皮等。应用活血法应注意活血化瘀之药,多有不同程度的耗正气,伤阴血弊,无瘀证不用, 虚中有瘀之证,应慎用,不长期使用。有出血如属气虚不摄或热迫血妄行,慎用本 法。妇女月经期,正常妊娠,不宜使用本法。(六)补益法许多皮肤病与气血阴阳的虚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慢性皮肤病的后期,多数表现为气血阴阳不足的虚损证,虚损证常分为 血虚、气虚、阴虚、阳虚,故治法常分为补血法、补气法、滋阴法、补 阳法。补阳法已在温通法中论述,故在此处介绍前三种治法。1、补血法“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一切组织、脏腑必须 靠“血”的营养,方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症见皮损反复发作,

38、颜色暗淡无光泽、 面色苍白无华、唇色淡、头晕眼花,毛发脱落、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血虚之证, 如虚性脱发,老年性皮肤瘙养症、部分慢性荨麻疹等,应以补血法治之。常用方剂 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芎、熟地、白芍、首乌、黄精、 北芪、党参等。2、补气法“气”也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一切组织、脏腑也 必须靠气的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症见皮损色晦暗,不红不肿,气短自汗。 语言低沉,食欲不振,肢体倦息,舌质淡,苔少,脉细弱之气虚证。如皮肌炎、硬 皮病、红斑性狼疮等的一些表现,应以补气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 子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

39、黄芪、山药、大枣、甘草、太子参等。3、滋阴法阴血不足,津液亏损。症见皮肤干燥,粗糙,脱屑、面色苍白、潮热、盗汗、头晕 目眩,舌红、少苔或舌如镜面,脉细等阴血不足津亏之证,如鱼鳞病、银屑病、皮 肤瘙痒症、毛发红糠疹等。应以滋阴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养阴清肺汤,当归饮子、 增液汤等;常用药物如当归、石斛、女贞子、天冬、麦冬、沙参、玉竹、黄精、旱 莲草、龟板、别甲、百合、杞子、冬虫夏草、西洋参等。应用补益法应注意针对其虚类型,分别使用相应补法。气血阴阳互根互用,血为气 之母,气为血之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因而补气时佐以补血 药,使气有所载。在补血时佐以补气,使血有所生。补阳佐以补阴,补

40、阴助以补阳。大凡补药,多有滋腻之嫌,易碍胃气,因而在大量长期进补时,佐以和胃之品,慎 防虚不受补,长期虚损,气血阴阳损亏,骤然进补,体虚不受,宜从小渐多进补。(七)补肾法“肾”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 三焦之源,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节的中心。肾元盛者则寿 延,肾元衰则寿夭。临床上许多皮肤病的发病、发展往往与肾有密切关 系,特别一些疑难皮肤病、表现为肾阴亏虚或肾阴不足,治法上分为滋 阴补肾法和温阳补肾法。1、滋阴补肾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症见皮肤潮红、黧黑、毛发脱落,五心烦热泪盈眶,咽干目 眩、耳鸣盗汗

41、,腰膝酸痛,遗精梦泄或月经不调,舌红、舌少、脉细数之肾阴虚证。如白塞氏病,黄褐斑、斑秃等,应以滋阴补肾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二 至丸、左归丸等。常用药物如生地、熟地、首乌、知母、女贞子、旱莲草、杞子、 龟板、别甲、桑棋等。2、温阳补肾肾阳不足,阳气衰微。症见皮损暗淡不鲜,精神疲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虚浮 水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之肾阳不足症。如硬皮病,肾阳虚实型红斑性 狼疮等,应以温阳补肾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如附子、 肉桂、仙茅、仙灵脾、菟丝子、鹿角胶、杞子、补骨脂、肉苁蓉等。其应用注意与补益法相同。(八)软坚法有些皮肤病与痰浊瘀滞有关,因而在治疗上要着重在软坚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临床上一般分为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