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学习培训模板课件_第1页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学习培训模板课件_第2页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学习培训模板课件_第3页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学习培训模板课件_第4页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学习培训模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第一节、货币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第三节、汇率政策第四节、金融监管体系第五节、货币理论的新发展第六节、相关案例、经济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与本章小结第七节、思考题1第一节 货币政策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2 借助于存款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倍数间的负相关关系,中央银行在需求过剩、信用膨胀时期可提高存款准备率以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在需求不足、信用紧张时期,中央银行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以放松银根,加大货币供给量。3(二)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业务

2、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提供的资金融通。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即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付的利率。4再贴现业务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再贴现率的变动向市场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告示效应 融资成本效应结构调整效应5(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的购买扩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的出售来减少基础货币,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一般而言,当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时,就会买进商业银行手中的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时,就会卖出持有的有价证券,回笼货币。6

3、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信用控制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信贷给予的控制。其内容通常包括:对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方式规定首期支付的最低额度。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年限。根据规定可用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对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7(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的以证券为担保的贷款,规定第一次付款的金额,并有权随时规定保证金比率,以控制对金融市场的信贷。保证金比率愈高,可以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比重就愈小,从而引起该领域内信用规模的紧缩;反之,当中央银行调低证券贷款保证金比率时,则会引起该领域内信用规模的扩张。8(三)不动产信

4、用控制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地产投机,防止银行对建筑业过度贷款,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其措施一般包括:对不动产贷款最高额度的限制对不动产贷款首期支付额度的规定对不动产贷款分期支付的最长年限的规定9(四)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行业、部门的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利率,对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利率以促进其发展。(五)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为抑制进口过分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率的外汇存于中央银行,以减少外汇流失。比率越高,进口换汇成本越高,其抑制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一措施主要是在国际收支经常处于逆差

5、状态的国家使用。10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利率最高限(interest rate ceiling)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限定,抑制金融机构滥用高利率作为谋取资金来源的竞争。(2)信用配额(credit quotas)信用配额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信用规模的管制。信用配额是一种计划控制手段,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市场逐渐发达,这种手段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11(3)流动性比率管理(liquidity ratio)流动性比率管理是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与存款额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能够发放的贷款,尤其

6、是长期贷款的数量就越少,因此可以起到限制信用扩张的作用;并且高的比率也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出现经营风险。但该比率过高却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和发展。(4)直接干预(direct intervention)直接干预是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宽范围等加以干预的措施。12(5)道义劝告(moral suasion)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地位和权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以发出书面通告、指示或口头通知,甚至直接与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等形式,劝其遵守金融法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13四、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各层次目标的位置和关系14(1)货币政策目

7、标体系最终目标(final targets)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操作指标(manipulative targets)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中介指标(intermediary targets)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可控性从弱到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指标、中介指标再到最终目标的跟踪,能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15(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

8、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6(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即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一般把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控制在2 3的范围内作为目标。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不同,大多数国家将失业率低于5作为充分就业看待。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指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支出大体相抵。17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冲突 (一)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之间的冲突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认为,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间

9、的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二者间的组合上存在着三种选择: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将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幅度以内。18(二)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二者间是对立的,这一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二者间是矛盾与冲突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虽然有时也会出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并存,或是经济萧条与物价上涨并存,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19(三)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带来收入的增加,由此带来的支

10、付能力的提高会扩大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并可能同时带来对原本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从经常项目来看,经济增长会使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从而导致贸易差额项目的恶化。从资本项目来看,为促进经济增长要加大投资,因而持续的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外资流入的增加,这样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状况将会改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经常项目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20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权衡与取舍(一)相机抉择是指根据经济形势的要求,从货币政策目标中优先选择部分目标作为重点。在经济萧条时期,各国政府通常会选择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为主要目标。在经济繁荣时期则会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优先目标。若一国在对外经济项目中出现严重问题,则会

11、选择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1(二)逆风向行事所谓逆风向行事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采用扩张和紧缩两种货币政策交替使用以引导经济发展趋势的策略。它主张在经济高涨阶段为防止经济过热,应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在经济低迷时期,则应采取扩张性的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22(三)单一规则行事这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认为时松时紧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根据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某一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在上下浮动不大的范围内具体把握。23(3)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可测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

12、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有关中间指标的资料数据;二是这些资料数据便于人们分析和预测。可控性。是指作为中央银行目标的经济指标的变动要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是直接处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范围内的那类指标。相关性。要求中央银行对所采用的中间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间有稳定的、密切的联系,这样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较强地控制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24(二)中间目标的种类利率(1)解释:利率所代表的资金价格为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号,利率是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其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景气期,利率随着投资需求的增加而上升,经济萧条期,利率随投资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同时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

13、外生变量,利率的变动与总需求之间是负相关的,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25(2)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劣势优势:一是利率的变动能敏感地反映信贷与货币供需之间的相对变化;二是利率指标具有明显的可控性,中央银行可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达到金融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缺陷:主要源于利率也是非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的综合影响,使利率作为中期指标不尽理想。262、货币供应量(1)解释: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一样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与经济周期呈一致性变化。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着信贷扩张,货币供应量随之增加,而经济萧条往往引起信贷缩减,货币供应量即会下降。同时,货

14、币供应量作为政策变量,其增减变动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和社会总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这样,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不会产生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间的相互干扰,二者间是正相关关系,相互推动27(2)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优势: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各个层次都很直观地反映在各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方便测量和计算,同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M1和M2。不足:如决定货币供应量的现金漏损率的变动等,在实际操作中是难以把握的。28(4)操作指标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是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量,再通

15、过乘数作用来改变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数量,从而引起全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直接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同时,基础货币量的改变会导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都发生变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不足在于,中央银行通过其对市场所施加的影响会受制于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多因素的变动性的影响。29超额准备金 是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准备金在除去法定准备金之后的余额。其优势在于,它仅涉及银行系统,较易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同时能够比较敏感地反映信贷与货币供需变化。以超额准备金作中间指标的不利之处在于,可能会误导中央银行。30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16、策的混合使用政策混合类型产出利率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31第三节 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指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货币汇率的升降来控制进出口及资本流动以达到国际收支均衡之目的。 钉住汇率政策的基本观点:通过货币汇率钉住来引入锚货币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信誉,同时公众通过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通货膨胀率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会引起本国的货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锚货币国家商品的价格要高,本国商品

17、的需求就相应地减少,经济活动相应就下降,随后会使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锚货币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32汇率政策的目标(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 (2)稳定物价; (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33第四节、金融监管体系一、金融运营模式 分业经营(separate business)是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第二个层次的银行、证券和保险

18、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之间的分离。 混业经营(universal business)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广义上是指所有金融业务之间的经营关系,狭义上是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34分业监管就是针对不同的金融业务而进行的监管,如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证券业务;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保险业务,银行监督机构监督商业银行业务。统一监管则是所有金融业务都集中在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351美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 美国金融业从最初的自然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回归到目前的混业经营的,该过程

19、是一条漫长的探索道路。 2中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 中国金融业经历了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这三个阶段。 3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改革 (1)金融控股模式;(2)全能银行模式; (3)银行母公司一非银行子公司模式二、运营模式选择361英国由分业自律监管向单一监管的演变2日本由行政指导型监管向单一混业监管的演变3欧洲向统一金融监管的演变4.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5.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 分散的监督体系存在协调障碍。 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分业监管易导致重复监管,增加监管成本。三、金融监管模式37第五节、货币理论的新发展一、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两大阶段38(一)古典金融理论1

20、. 古典货币理论 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首先影响的是相对价格体系,而后才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并最终对经济产生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与此同时,魏克塞尔认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借助于利率而间接产生的,是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出现背离的直接结果。当贷款利率(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将引起投资增加,生产扩大,收人(工资、租金)进而需求增加,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一、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两大阶段39在凯恩斯看来,市场机制并非像古典学派所宣扬的那样完美,经济主体并非都具有充分的理性和预见性,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成为人们行为动机和抉择的重要依据,而货币量的变

21、动则会引起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又会引起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改变,从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诱导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就业、产出和总收人。2.货币经济学40现代金融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以市场主体微观行为及决策为核心的现代微观金融研究,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由此进人现代金融阶段。此时的理论研究主要着重于对金融市场上微观投资者的行为及决策的分析。(二)现代金融理论41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的博士论文资产组合选择,创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维茨的这篇论文在货币金融发展史上具

22、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实现了金融理论研究的独立化,从而使金融理论研究具有了自身的规律和规则,而且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解释金融。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开始进人实证科学领域,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诞生。42(一)古典金融理论的发展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首先影响的是相对价格体系,而后才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并最终对经济产生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与此同时,魏克塞尔认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借助于利率而间接产生的,是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出现背离的直接结果。当贷款利率(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将引起投资增加,生产扩大,收人(工资、租金)进而需求增加

23、,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二、两种金融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432. 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指的是20世纪70-8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及其发展。1973年,麦金农和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系统化的描述,这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建立。麦金农和肖不约而同地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源于政府对金融的过度控制,即金融抑制,为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除政府对金融的抑制政策,尤其是利率管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随后,卡普、马西森、加尔比斯以及弗莱等人从不同的角度,通过模型分析,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发

24、展和扩充和该理论。443. 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8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进人到了一个低谷期,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过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莱文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利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诊释,他们采用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金融体系的生成机制以及内生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论证。这个时期的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被弗莱称之为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451.经典现代金融理论 马柯维茨模型一般适用于总体数目相对较小的投资组合,而对于总体数目较大的投资组合的确定,往往会存在计算过于复杂的问题。

25、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后来在马柯维茨模型基础上,又产生出了指数模型,具体包括单指数模型和多指数模型。(二)现代金融理论发展462.行为金融学 如果说经典现代金融理论试图回答微观投资者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决策才是最优的?”,那么,行为金融学则是基于心理学实验来研究投资者各种心理特征,并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对资产定价等的影响,回答的是“ 现实中投资者到底是如何决策”的问题。尽管行为金融学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通过引人心理与决策行为等因素,已经较为成功地对证券市场的异象及谜团进行了解释,尤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和成熟有可能正在谱写着经济学大变革的序曲。47第六节、相关案例、经济

26、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与本章小结一、案例A: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新变化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央行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百分之一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其他规定仍遵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48中央政府可在住房与城乡建

27、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各城市本地户籍与持人才居住证家庭,最多限拥有两套住房;外地户籍和境外人士最多限拥有一套;两次购房时间需相隔两年以上;禁止公司购房。 基本限购令符合绝大多数家庭的居住、投资需求,与一些城市的购房入户政策也不冲突,且不会阻碍住房租赁、度假物业市场发展二、案例B:我国房地产限购政策491货币政策目标(1)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含义: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信用规模的方针、措施的总称。作用: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给量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水平;通

28、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稠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本章小结50(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会、基础货币。(4)西方学者关于中介指标选择的争论凯恩斯学派:利率。货币学派:货币供应量。51(1)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指货币政策手段。(2)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主要调整货币供应总量。2货币政策工具52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

29、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是改变资金流向。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在于: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对是否申请再贴现有选择权;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5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臻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它的局限性在于:效果太强烈,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震动,小能作为日常性工具;而且对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和存款影响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