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性、前瞻性及软课题类)项目名称: 专用以太网技术研究(一期) 申请单位: 信息与通信研究所 起止时间: 2013 年 1 月 至 2014 年 6 月立项背景需求分析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城域范围电力通信网将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终端接入广泛的复杂城域网络,网络的接入密度将堪比公网。目前公司在城域和终端通信接入网层面,选择了基于 IP 的以太网体制组成电力通信网 (网络上层具有传送层) 。以太网技术在发明之初是为了提供挽留过连接而不是进行业务传送的,随着以太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以太网带来的连接简便、部署灵活的优势,渐渐被其网络管理、业务保证能力
2、低下的缺陷所替代,以太网的革新进程迫在眉睫,目前公网领域正在着手开展下一代以太网研究,以提供运营级的服务质量。公网领域面临的问题,电力通信网同样会遇到。面向电力特别是智能电网的通信需求,未来电力通信接入网将面临如下问题:1)缺乏端到端业务管理能力。这一代以太网基于非连接通信,难以实现复杂流向业务的有效管控,不能保证一些高性能需求业务的通道需求,较为自由的通信体系实际上并不满足电力专网业务的需求,同时也难以同骨干网实现体系层面的对接;2)网络可靠性难以保证。这一代以太网基于尽力而为的QoS 机制,承载线路保护等高可靠性需求业务时, 难以提供有保证的服务, 相对的,骨干网基于有保证的 SDH技术,
3、配电通信网典型设计则能够支持可靠的线路保护业务。这些问题造成了这一代以太网技术将难以满足未来智能电网业务的需求,有可能影响业务应用。目的和意义DE , Dedicated本项目侧重新一代以太网理论和体系研究,通过引用公网领域在下一代以太网研究中形成的成果,形成针对电力专网业务独特需求的专用以太网(Ethernet )技术体系,在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理论模型方面做出探索性研究。专用以太网技术研究同公网领域的下一代以太网研究趋势同步,针对专网通信的功能需求特点,预期将能够形成同下一代公网以太网对应的专用以太网体系,将能够为公司城域及终端通信接入网的建设提供支持,专用以太网技术将有可能形成支持交通、
4、厂矿、工控等其他专网领域的通用专用以太网技术。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着世界最大的行业专用通信网,开展专用以太网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是公司科技实力从追赶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一环。可行性分析1. 国内外研究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国外研究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外尚未开始专用以太网技术的研究。在公网领域,下一代以太网是今年的热门研究课题,多种下一代以太网技术不断涌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运营级以太网( CE,Carrier Ethernet ) 最早由城域以太网论坛( MEF ,Metro Ethernet Forum )在 2005 年提出。由大约35 家公司(多数是设备制造商)发起成立的城
5、域以太网论坛,旨在把以太网变成能让电信运营商实用的技术,提供与传统电信网络在 QoS 保证、安全、可运营可管理费等方面具备相同保证能力的以太网,即运营及以太网。按照 MEF 的定义,运营级以太网主要以网络能够支持的以太网业务类型和业务能够达到的性能指标为衡量标准,并不专指某种网络技术。目前 MEF 已经给出了 CE 的通用框架、 MEN 网络参考模型、分层模型、网络管理信息模型及标准互通规范。运营商骨干传输( PBT ,Provider Backbone Transport )PBT(802.1Qay )是 IEEE 提出的基于运营商骨干桥( PBB,Provider BackboneBrid
6、ge ) /802.1ah 规范的最新演进技术。其核心是深入挖掘传统以太网技术及相关设备,通过在相关设备商屏蔽以太网的一些非运营级弊端,结合新一代以太网标准 (PBB、 以太网 OAM ),利用现有以太网硬件就可以提供新的转发功能,将以太网由无连接的 技术革新为面向连接的隧道技术,使其具有类似 SDH 的可靠性和管理能力的硬 QoS和运营级性能的专用以太网链路。目前PBT已经被ITU-T和IEEE纳入技术规范研究程序。目前PBT标准正在发展, 在面向连接以太网技术框架明确后,还会在以太网 OAM 、以太网保护、以太网管理和 控制平面等技术上进一步发展。分组传送网( PTN, Packet Tr
7、ansport Network )PTN 技术是集成了面向 MSTP 网络在多业务、高可靠、高质量、可管理和时钟方 面优势,同时又具备以太网低成本和统计复用优势的综合性以太网技术。 PTN 技术是 已经实用并开展产品化的新一代城域以太网传送技术,目前市场上产品已经成熟,且 多家运营商已经开展推广工作,同时,公司电网内已经具备部分 PTN 试点。公网领域的下一代以太网技术主要面向公网业务需求应用,侧重城域范围的大颗 粒数据汇聚,在网络 OAM 、端到端业务管理方面符合电力通信的需求,但是在网络可 靠性、低时延业务保证方面,尚不能达到电力通信的要求。(2) 国内研究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尚未
8、开始专用以太网技术的研究。 在公网的下一代以太网技术研究方面, 主要采取同步国际研究进度的方式,国内部分组织参与了国际下一代以太网的研究工 作。2. 项目承担单位的研究基础(1) 项目承担单位研究水平的现状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与国内外多个通信研究机构、通信标准化服务机构、运营商和设备 厂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联系,如:国家标准馆,信息产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可以及时跟踪 并获取最新的技术进展、通信标准、规范及其他相关资料。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料室拥 有多种国内外期刊,所有实验室均可通过院 Intranet 与 Internet 连接 ,可以方便地通过Internet 了解当前相关技术的发展动态, 并可通过
9、 E-mail 同国外相关公司、 机构取得联系。所有这些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一直从事电力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该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科研 实践经验,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形成了结构层次合理的研究梯队,具有很强 的科研开发能力。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具备的研究水平和实验室环境 ,可以在人力、 技术、实验及仿真环境 上保障本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998 年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同步数字体系 (SDH) 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 系统的应用研究。该项目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年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电力公司科技项目 “低压
10、配用电电力 线高速通信技术研究 ”,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研制了 2Mbps 、14Mbps 高速 PLC 系统 及其装置,在国内多个地区低压配用电进行了试点应用。该项目获得了 2002 年中国电力 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 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 中国电力技术一等奖。2000 年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全介质自承式光缆( ADSS )应用技术研 究。该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年承担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创新基金研究项目: 基于 SNMP 的电力通信网 光缆监测系统。该项目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
11、技进步 三等奖;2002 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电力公司科技项目 “实用化 45Mbps 高 速 PLC 的研究和开发 ”,结合电力线高速数据通信系统, 研究和开发了基于全电力线的智 能小区、智能家居自动化系统,构建基于低压配用电的集 INTERNET 上网、智能家电控 制、三表抄收、 安防报警等于一体的智能化数字小区, 并在沈阳供电公司建立了示范系统, 为电力线通信技术和智能家居的应用开辟新的领域。该项目获得了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 奖。2004 年承担了华北电网公司通信网资源管理技术规范研究与系统方案设计项目, 该项目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06 年间
12、,分别承担浙江电网等公司的 OPGW 光缆耐雷击性能研究;2004-2006 年间 ,为国内十多个光缆厂家进行了 60 多项 OPGW 光缆雷击、短路电 流专项研究;2006 年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工频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的应用研究,该项 目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0 )2007-2008 年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 1000kV 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OPGW 接地方式研究,该项目已通过验收;11)2008 年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OPGW )覆冰安全 性能及型谱规划研究,该项目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等待验收。12 )2008 年承担国家电网公司
13、科研项目:配电网通信体系及综合业务平台研究,该 项目以通过验收。13 )2010 年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可研项目:低压电力特种光电复合缆多网融合 技术研究,该项目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等待验收。14)目前正在承担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智能配用电复合通信技术研究、面向农村电网的通信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等。(2) 项目承担单位的人力资源项目负责人权楠,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工程师,一直从事电力通信领域科研工 作,在电力数据网、以太网方面具有一定研究积累。同本项目相关的科研经历有:电力通信网建设方案、规划: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方案 、天津电网智能化规划编写 、内蒙电网智能
14、化规划编写 。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配电网通信体系及综合业务通信平台研究 、国家电网公司 科技项目低压电力特种光电复合缆技术研究与应用 、南方电网公司智能电网中的通 信技术及体制研究、华北电网公司多网融合下的配用电通信网络最优化体系研究标准规范:国家电网公司标准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典型设计规范项目负责人在本项目中总体安排项目进度, 负责项目管理, 承担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核心研究人员汪洋,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骨干网科研工 作,负责项目进度监督,承担同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交流、科研机构工作协同安排工作。黄毕尧,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工程师,从事
15、电力数据网研究,国际标准归纳收集工作,承担项目内容中国际标准消化吸收工作。丁慧霞,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从事电力通信骨干网、 数据网研究工作,具有大量研究积累,负责项目中专用以太网核心体系设计与标准提出。周静,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工程师,从事电力通信骨干网、数据网 研究工作,承担项目中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张睿汭,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工程师,从事电力通信数据网、交换 网与可靠性评估工作,承担项目中专用以太网协议与接口一致性研究工作。高希,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通信与物联网研究室助理工程师,从事电力通信骨干网研究 工作,承担项目中同国内研究机构
16、工作协调与研究成果归纳工作。3)其他研究人员本项目边缘研究内容部分由项目合作单位承担,合作单位研究人员不进行一一列举。序号姓名单位职称投入月数主要工作内容1卢锟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8调研工作及成果汇总2滕玲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工程师18调研协调工作3王妙心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8电力业务需求分析4卢立峰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工程师12城域专用以太网方案设计5王楠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工程师12专用以太网OAM关键技术研究6刘国军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工程师12专用以太网QoS关键技术研究7王智慧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工程师6接入层专用以太网方案设计8苗新信息与通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6国际组织交流协调(3)项目
17、承担单位的硬件环境信息与通信研究所有国家电网公司多个重点实验室:特种光缆及光通信系统实验室、 电力通信网络实验室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实验室等。电力通信网络实验室重点面向电力系统进行通信系统、通信设备的测试及仿真工作, 是电力行业内专业从事电力通信技术研究、电力通信故障分析、电力通信仿真技术研究及 电力通信业务应用研究的权威实验室机构。实验室建设以来已经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重要的 技术支撑部门,先后承担了公司总部和各级单位的多项技术服务及测试评估与检测任务。电力通信网络实验室已开展了通信电源、光传输设备、调度交换机、PCM设备、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系统、网络同步性能等测试研究项目,包括纵横向项目、技术
18、服务;同时 也开展了网络优化、网络评估、业务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并计划开展相关项目的检测认证和工程检验工作。目前,电力通信网络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实验室配置了大量的实验仪器及设备,主要设备有 SDH测试仪(MP1590B) ; 2M误码测试仪(JDSU);网络性能分析仪(IXIA);光时域反射仪(EXFO); CD、PMD综合测试仪(EXFO);光万用表;光缆连接工具箱;光功率计;GPS天线2部、同步时钟源、同步测试仪;数字电压表(DF1931A); 毫伏表(Thurlby 1905a);绝缘测试仪(Fluke 1508);交直流钳形表(Fluke 318);红外测温仪(Fluke 66);
19、温湿度测试仪(Fluke 971) ; Speedtech ;三相电力质量分析仪(Fluke434/435);电阻箱(1A/180A,48V);蓄电池恒流放电测试仪;示波器(TDS3012B);电能质量分析仪(43B);数字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F40);直流电源(TPR3003-3C) ; USB数据采集系统(8321B);直流负载。利用传输平台、测试系统和业务终端开展大量的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电力系统能够快速得到应用和推广。特种光缆及光通信系统实验室使用面积700平方米,拥有各种测量、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共计 60 多台(套)。包括光纤色散分析测试仪、 光时域反射计、融接机、 高
20、精度光源、 光功率计、光开关和数字式荧光示波器等全套进口仪表。 主要进行电力特种光缆 (OPGW 、ADSS )的环境性能(光缆的耐电腐蚀特性、光缆温度衰减特性、光缆热老化试验、渗水、 滴流、低温下弯曲、低温下冲击和光缆的抗紫外线等) 、机械性能(光缆的拉伸、应力应 变、冲击、压扁、反复弯曲、卷绕、扭转、过滑轮等)和电气性能(光缆的抗雷击试验和 大电流试验)的试验和研究工作,是国内唯一可以进行特种光缆全性能试验的实验室。目 前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其中 OPGW 耐雷击试验系统、短路电流温 升快速采集与测量装置、 ADSS 光缆耐电腐蚀实验系统、紫外线老化实验装置具有国际先 进
21、水平。所取得研究成果已在电力系统推广应用。信息系统安全实验室是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具有进行项目实验的基础网络环 境、仪器和设备,率先开展了电力行业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应用软件安全测评的研究与 实践,承担了公司应用系统及自动化产品的安全测评、信息安全产品选型测评、国产化信 息产品测评工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电网生产运行控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安全标 准制定、应用测评、安全监理等技术支持;承担过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十余项省部级以上 重大科技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的起草,开发出逻辑强隔离装置、调度证书系统、纵向加密认证管理中心等软硬件产品;为24 个网省级电力公 司、
22、150 余个地市级电力公司、 50多个发电厂和变电站提供过信息安全评估、测评与等级保护服务。此外,在实验室人员方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一直从事电力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在 对电力系统通信的充分研究与理解基础上,在该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并培 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形成了结构层次合理的研究梯队。经过多年工作积累及国家 电网公司项目的资助,实验室科研队伍结构合理,人员齐备,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与测试能力。项目研究内容1. 研究内容1)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调研调研多种下一代以太网技术及体系的标准化情况、QoS 技术( 802.3x 、802.1Q/p 、RSVP、RRP、SLA、SLS、PIR
23、、CIR )、0AM 技术(802.1ag CFM、802.3ah EFM、ITU-TSG13 Y.1730/1731、MEF E-LMI )、可扩展性技术(802.1Q、802.1ad、802.1ah )、可靠 性技术(ITU-T G.8031、Y.1036、ERP、RRP )、多点到多点技术(PLSB、STP、VPLS )。调研多种工业以太网技术、IEC61850 中对以太网实时性进行的探索和关键技术。2)专用以太网体系研究研究多种电力业务的以太网通信需求,研究专用以太网的通用框架、分层结构、功能 平面设计、节点形态和特征、关键技术体系。3)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专用以太网的 QoS
24、技术、 0AM 技术、可扩展性技术、可靠性技术、多点到多点 技术。4)专用以太网的电力业务承载技术研究专用以太网的电力应用场景、多种电力业务的承载方案(虚拟层承载、电路层承 载、隧道层承载、段层承载) 、 QoS 实现方案、可靠性保证和组播方案。2. 各研究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内容 1 )是项目的调研积累部分, 研究内容 2)提出架构体系, 基于 2)的体系 3)对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合 3)研究成果, 4)提出面向电力业务的专用以太网实现方案。项目研究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创新点项目研究的关键点在于消化、吸收公网领域下一代以太网的关键技术,将其运用至专 用以太网的研究中,并使之具有专网特
25、点,支持电力业务的应用。项目研究的难点有:1)专用以太网体系既需要符合下一代以太网特征,由需要满足电力业务的特殊需求,因此在其体系设计上,将成为难点,须采取多方交流,谨慎评估的方式加以解决。2)专用以太网系列关键技术方面,如何在公网领域研究基础上,进行技术的针对化、细节化扩展丰富,使其满足电力业务需求特征,将成为难点,需要结合内外科研力量,进 行难点攻关。项目的创新点有:1)专用以太网作为新提出的面向专网应用的下一代以太网,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组织开展研究,其本身为项目最大的创新点。2)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中,面向电力业务应用特点的关键技术将成为项目的创新点。研究方法本项目采用消化吸收 +自主创新
26、的研究方法。项目前期工作侧重公网领域下一代以太网技术的调研和吸收工作,项目后期工作侧重结合电力业务需求,自主创新研究专用以太 网系列关键技术。在项目工作方法上,项目预期以信息通信研究所为项目主导单位,联合工信部电信研 究院( MEF 成员)和相关业界大型企业,形成产研结合的研究团队。四、项目研究计划1. 研究计划说明:用甘特图详细描述项目的研究计划,包括时间、责任人、研究内容等。 )ID任务名称2013 年2014年01月1 02月03月1 04月1 05月1 06月07 月 1 08 月 1 09月 1 10月11月12月01月02月03月04月05月06月11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调研(汪洋)
27、2专用以太网体系研究(权楠)3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丁慧霞)4专用以太网电力业务承载技术研究(周 静)2.关键环节1)专用以太网体系研究前期(2013.5-2013.6 )该环节是专用以太网体系研究的关键设计环节,承接调研内容部分,进行调研内容的 归纳汇总,并以汇总成果为基础,进行专用以太网体系的设计,如何既能吸收调研成果, 同时形成合理的体系设计是专用以太网研究的关键。2)专用以太网电力业务承载技术研究(2014.4-2014.6)该环节是承接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电力业务承载方案的关键研究环节。形成多种专用以太网关键技术的有机结合方案,如何为电力业务形成合理的典型设计方案将成为项目
28、研究内容实用性的关键。五、预期目标和成果形式1.预期目标(说明:阐明项目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包括预期解决的问题、达到的水平等。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能够初步形成面向专用网络的下一代以太网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电力应用方案,这种专用以太网体系及技术方案,将成为国际首创的专用以太网解决解决方案。同时,专用以太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之外,将能够提供给交通、采矿等具有较大范围以太网布设需求的行业领域,形成能够推广的专用以太网解决方案,并有可能申请纳入国际标准,形成具有中国自主产权和公司发展特征的通信领域技术标准,引领国际产业发展。2.成果形式序号成果名称与形式完成时间1专用以太网技术调研报告2013.62专用以太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报告2014.33专用以太网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游戏服务器测试机柜租赁与设备升级服务合同
- 建筑工程知识产权许可与侵权纠纷解决协议
- 工业厂房门窗加固与高效密封系统建设协议
- 展商参展安全责任协议及风险预防
- 抖音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内容审核规范协议
- 生物质能源专利技术转移及项目实施合作协议
- 乡村振兴基金份额分割及赎回操作协议
- 网络直播设备采购、升级与全面维护服务协议
- 矿产投资顾问合同(含矿产资源投资咨询与实施)
- 消防安全教材版权授权合作框架协议
- 达美乐比萨线上整合营销规划方案
- 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YY/T 1778.1-2021医疗应用中呼吸气体通路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 GB/T 20041.21-2008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1部分:刚性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 GB/T 14054-1993辐射防护用固定式X、γ辐射剂量率仪、报警装置和监测仪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报告
- 八年级英语15篇完形填空(附答案)
- 会宝岭选矿厂集中控制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