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
2、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 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
3、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第1页 / 总共 26页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
4、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 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
5、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第2页 / 总共 26页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
6、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
7、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第3页 / 总共 26页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
8、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
9、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 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第4页 / 总共 26页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
10、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
11、)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
12、学习修辞在于第5页 / 总共 26页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
13、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
14、,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 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第6页 / 总共 26页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
15、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 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
16、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第7页 / 总共 26页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
17、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
18、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第8页 / 总共 26页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
19、误解。) 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
20、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 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第9页 / 总共 2
21、6页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
22、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
23、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第 10页 / 总共 26页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
24、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
25、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 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第 11页 / 总共 26页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
26、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
27、容见设计 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第 12页 / 总共 26页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
28、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29、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第 13页 / 总共 26页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
30、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
31、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 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
32、、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第 14页 / 总共 26页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
33、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34、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第 15页 / 总共 26页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
35、“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
36、,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 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第 16页 / 总共 26页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
37、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
38、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 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第 17页 / 总共 26页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
39、)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
40、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
41、)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第 18页 / 总共 26页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
42、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
43、”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 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第 19页 / 总共 26页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
44、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
45、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第 20页 / 总共 26页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教法展示安排一课时。(下同)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
46、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课文在
47、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 可安排课内、 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第 21页 / 总共 26页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
48、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设计 B)教法展示1名例引路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 再改“过”字, 又换“入”字、 “满”字, 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 5 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参考要点) :“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 “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 “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2金口大开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
49、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3课文采珠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 A)4火花碰撞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5身体力行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
50、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第 22页 / 总共 26页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设计 C)教法展示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答案”, 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设计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2025年产业政策环境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合同违约金条款应更公平合理
- 工业互联网平台IPv6技术升级在2025年食品工业生产过程监控报告
- 深度解读2025年公路客运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驱动与多元化服务
- 供应链金融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破解2025年报告
- 2025年小学度工作总结模版
- 基因工程高考题总结模版
- 福建省莆田涵江区四校联考2024年中考数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 抚顺市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基于2025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真实性与公信力互动机制研究
- 2025年光伏居间协议模板
- 2025年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招聘14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石油化工行业机密泄露风险及应对策略
- 公司管理制度员工手册
- 2025慢性阻塞性肺病(GOLD)指南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5年春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 ☆问题解决策略:特殊化
- 《茶文化历史》课件
- 《碳金融》 课件全套 彭红军 第1-10章 碳金融的起源-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
- 三角堰流量计算公式
- 用电安全及防雷防静电知识考核试卷
- 《成人心肺复苏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