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汉代“不奉诏”的类型及其内涵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皇帝颁下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 之称,以显示其至尊地位。君主专制制度要求臣子对皇帝的诏书必须无条件地 贯彻执行。“谨奉诏”成为常见的文书用语(注:如汉书卷二十三刑法 志载:汉文帝下诏议废收孥相坐之法,丞相陈平、周勃回奏:“臣等谨奉 诏,尽除收律相坐法。”可见,“谨奉诏”才是臣子对皇帝旨意应持的基本态 度。),因为它体现了合乎规范的君臣伦理。臣子“不奉诏书”、“奉诏不 谨”、“奉诏不敬”,则是相关政令、乃至于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罪名。在汉 代的历史记载中,类似材料可以说不胜枚举。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规定其 执掌为“以六条问事”,其
2、中的第一条是针对“强宗豪右”而设,而第二条就 是整肃吏治的首要规定:“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 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汉官典职仪式选 用)显然,郡守一级地方大员“不奉诏书”是监察制度的重点所在。上至朝 廷大臣,下至地方大员,以此坐罪者,皆可能被免官。(注:西汉后期,翟方 进弹劾政敌司隶校尉陈庆“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结果是陈庆“坐 免官”。(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列传)另外,辅政大臣王凤指令他 人劾奏潜在的政敌冯野王“奉诏不敬”,虽然期间有人为冯野王出面求情,冯 野王还是难免被罢官的厄运。(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列传附子野王 传)东汉末年,名臣钟
3、繇在自劾文书中列举自己的失职之罪,就有“轻慢宪 度,不畏诏令”、“不承用诏书,奉诏不谨”之说。(三国志卷一三魏 书钟繇传注引魏略)汉律对“奉诏不谨”有惩治的规定,还有其他文 献可证,如晋书卷三十刑法志有“旧典有奉诏不谨、不承用诏书”之 说,从其上下文判断,此处所谓的“旧典”,就是指汉家法典。)汉武帝时 期,还有如此规定:“不奉诏,当以不敬论。”(汉书卷六,武帝 纪)事涉“不敬”之罪,就可能被逮捕下狱。甚至朝廷出动大军征讨半割据 的边境大藩,也可以借“不奉诏”的罪名而行事。(注: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 武帝出兵征讨闽越,就有如此表述:“越人名为藩臣壹不奉诏,举兵诛 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汉书
4、卷六十四上,严助列传)汉 代的思想家董仲舒,还曾经借解释“公羊学”的原理而对惩治“不奉诏”的合 理性加以阐述,有“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言”(春秋繁露卷十五,顺命)之说。可以说,在汉代,不论是国家的政令,还是法律条文以及政治理论, “不奉诏”都构成了犯罪。但是,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往往存在着与规定、 理论相悖却可以获得“合理化”生存空间的情形。汉代的“不奉诏”也是如 此。本文将致力于条述其不同类型,并借以探索其背后的社会内涵。一、“军中权宜”型临敌决战,往往有战机稍纵即逝、胜负决于须臾的时刻,由军中将帅独 立地作出判断,对于争取胜算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信息交流极不便利 的古代,如果君主对
5、前敌指挥干预过多(即所谓“兵自上御”、“兵自内 御”),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造成全军失利。因此,“将在军,君命有所不 受”,不仅是兵家受命统兵时所坚持的前提要求(注:孙子对吴王阖庐说: “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毅然将阖庐的两位宠妃斩杀以 立军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也是专制君主不得不 “割爱”放权而必须接受的特殊原则。请看汉代名臣冯唐对汉文帝论君主御将 之道:“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 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史 记卷一百二,冯唐列传)所谓的“阃内、阃外”之制,是司马迁感叹 “冯公之论将率,有
6、味哉,有味哉!”的精华之所在,但自秦汉以下的专制君 主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的。因为对于军权的控制,始终是君主梦寐以求的。 但是,当大战在即、君主既然已经命将出兵时,他就不得不承认前线高级将领 的临机决断的权力一一“阵前不奉诏”就成为“君命有所不受”的具体内容。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用兵过程中,大将周亚夫就有过一次“不奉 诏”之举。当时,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在诸侯王中抵御叛军的态度也 是最为坚定的。梁国又地处叛军的必经之地,因此受到吴军主力的围攻。梁国 形势危急,先向大将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根据自己的用兵方略,抢占要地, 而后“深壁而守”,对梁国的遣使求救,“亚夫守便宜,不往”。梁孝王刘
7、武 只好直接上书向皇帝求救,景帝下诏给周亚夫让他尽速发兵救援梁国,但是 “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 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经过三个月的攻防战,周亚夫的预期目标 实现了,吴楚叛军被平定。诸将纷纷赞赏周亚夫当时“不奉诏”的做法是高明 的决策。但是,“由此梁孝王与亚夫有隙”(汉书卷四十,周勃列 传附子周亚夫传)。恐怕汉景帝对周亚夫的疑忌,也未尝不是开始于此。如果说,汉景帝对周亚夫军中“不奉诏”的行为,表现出的态度是一种 不得不然的宽容;那么,东汉初年的光武帝刘秀对待部将王梁的态度,则要严 峻得多了。建武二年(26年)春,发生了汉军镇压“檀乡”军事集团
8、的大战。(注:“檀乡”之号及东汉对之镇压的过程,后汉书卷二十一任光列 传的记载简明扼要:在徐、兖交界拥兵自重的力子都,归降更始皇帝,受拜 为徐州牧。稍后,力子都为其部曲所杀,“余党复相聚,与诸贼会于檀乡,因 号为檀乡。檀乡渠帅董次仲,始起茌平,遂渡河入魏郡、清河,与五校合,众 十余万。建武元年,世祖入洛阳,遣大司马吴汉等击檀乡,明年春,大破降 之。”)光武帝刘秀命令大司马吴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 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镣,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 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后汉书卷十 八,吴汉列传)从汉军参战将领地位之高、数量之多以及
9、受降人数之众, 都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战、恶战。此役对于刘秀政权的稳固意义重大,据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列传,伏湛在上疏中有如下文字:“陛下承大乱 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出入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 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此处列举的均是与刘秀“受命而帝”直接相关 的重大战役,“灭檀乡”赫然居其首位。参与此役的汉军将领,除了统帅吴汉之外,地位显赫而且贡献特殊的就 是王梁了。王梁“从平河北,拜野王令”,又擢拜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刘秀 对他有特殊的倚重之心。在进击“檀乡”之时,刘秀特意下诏:军事指挥权完 全归属大司马吴汉,而王梁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既不禀报大司马吴汉,也 不向朝廷
10、请命,多次征发野王境内的军队参战。“(光武)帝以其不奉诏,敕 令止在所县,而(王)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王)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 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 将,行执金吾事。”(后汉书卷二十二,王梁列传)因为王梁在一役 之中多次“不奉诏”、“前后违命”,光武帝刘秀对其恼怒到遣使斩首的程 度。幸亏所派使者宗广意存宽恕,王梁才逃过一劫。笔者还有一个猜测:刘秀 对王梁的“痛下杀手”,可能有安抚统帅大司马吴汉的用意。“有诏军事一属 大司马”在先,王梁的擅自调兵在后,首先冒犯的就是军前统帅吴汉的权威。 假设王梁是此次战役的最高统帅,刘秀必定会容忍他的“不奉诏”
11、而擅自行 动。所以,刘秀的“天威难测”,应该同时含有伸张君权、伸张统帅之权的两 个意义。而在“天威”得以彰现之后,王梁不仅被赦免,还继续得到重用。由此看来,军阵之中的“不奉诏”行为还是容易得到宽赦。其原因如前 所言,主要不在于君主的“开明”,而在于指挥战争所需要的特殊权力,在于 君主对统兵将领的依赖与笼络并存的心态。二、“拒绝任命与赐予”型皇帝任命某位臣子出任某一官职,通常情况之下必须应命赴任,即便是 对新任命有所不满,也不能有所表露。反之,即便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不愿意 就职的想法,也就成为需要说明的“问题”了。例如,汉宣帝认定时任少府的 萧望之“材任宰相”,为了考查其政事能力,任命他为左冯翊
12、。萧望之根据一 般惯例,认为从少府出为左冯翊属于贬职“左迁”,推测自己有不合皇帝心意 之处,立即移书称病。汉宣帝得知,猜透了萧望之的心事,派人前来解释本 意,萧望之这才放心地就职视事。(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列传)这 个事例说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臣子是不能拒绝皇帝所任命的新职务的。如果有臣子公开表示拒绝接受新职,那么,在行为的定性上,就属于 “不奉诏”了。汉武帝时期的耿直大臣汲黯,就是此类不多见的代表性人物。在创立五铢钱之初,民间的“盗铸”现象严重,其中尤以楚地为甚。汉 武帝以为淮阳是楚地的要害之处,必得名臣就职才可以有所作为。于是,召拜 汲黯为淮阳太守。不料,汲黯并不了解武帝的用意,也以为由
13、朝臣改任地方官 是外放受贬,所以出现了汲黯抗命的一幕:“(汲)黯伏谢不受印绶,诏数强 予,然后奉诏。”在殿上,君臣二人还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武帝宽慰汲 黯:“君薄淮阳邪?吾徒得君重,卧而治之。”(汉书卷五十,汲 黯列传)汲黯这才到淮阳郡赴任。两汉时期,以隐士身份而抗命于皇帝征召 的名士不在少数,但是身入仕途之后,敢于抵制皇帝任命者,确实不多。汲黯 此举,不应该简单地视为留恋中央官职,更重要的是,他表达了这样的信息: 在改变大臣的职务时,皇帝也应该对臣子的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尊重。按照常规,皇帝赏赐臣子礼物,不论价值高低,均是表示欣赏、信任、 宠幸,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被赐予者是要感恩戴德的。偏偏汉
14、代就有面拒皇帝 赏赐的大臣,这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不奉诏”行为。汉文帝时期的名臣卫 绾,以谨慎守礼而得到皇帝的信任。文帝决定赏赐他宝剑。不料,质朴的卫绾 却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先帝赐臣剑凡六,不敢奉诏。”(汉书卷四十 六,卫绾列传)此举使得汉文帝十分意外。此类的“不奉诏”,主要表现出当事人的谦逊自守、处事有度,在意外 降临的“皇恩”面前,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它以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引人注目, 但在政治运作方面却不具备太多的意义,故存而不论。三、“为国持正”型自战国以降,“尊君卑臣”不仅凝化为制度规定,同时也熔融为政治伦 理。现实的问题在于:如果群臣必须惟君主的意旨是听,一旦君主的决断出现 失误而群
15、臣不加以阻止,那么国家的利益岂不是要遭受损害?明于治国大道的 政治家和思想家,确实在这一方面颇多匠心设计。于是,出现了辅政制度、职 在谏净之官、草诏与封驳之制等等,其用意都在于防范皇帝个人的错误意旨破 坏国家的根本大计。然而,在皇帝(特别是有雄心、有能力而又敢于独断专行 的皇帝)执意要做某件事情、并且带有“即时”性质的场合,上述预设的制度 就会失效。当皇帝敢于置制度于不顾而强行发号施令时,好像只能仰赖有大臣 挺身而出,大喊一声:“不奉诏!”形势才有可能得以扭转。这是地地道道的 “触逆鳞”之举,其危险性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已经说得十分透彻 了。如果没有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的境界
16、,是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的。因此,这种类型的“不奉诏”,是最具有社会意义、从而最值得研究的, 当然也是最令人钦佩的。试举汉代的几个显例,借以展示当事人的铮铮铁骨、大丈夫气概。汉初的耿直大臣周昌,可当得起直谏第一人之称。汉高祖刘邦欲废太 子,而改立戚姬所生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其中以周昌的面 折廷争最为激烈。周昌为人口吃,又在盛怒之下,他对刘邦声明:“臣口不能 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汉书卷四十 二,周昌列传)好一个“期期不奉诏”!为此,刘邦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稍后,刘邦不得不改变初衷,保留太子地位而封如意为赵王。为了保证自己身 后赵王如意不至于被人杀害
17、,刘邦留意为赵王寻求一位可以信赖的丞相,结果 周昌当选。在刘邦死后,大权在握的吕太后开始了她的复仇举措,囚禁了戚夫 人,随即宣召赵王入京。传宣诏命的使者多次往返,赵相周昌拒不应命,他对 使者说:“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 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吕 太后大怒,只好先征召周昌入朝,她的计划才得以实现。周昌先后两次声明 “不能奉诏”,公开对抗汉高祖与吕太后两位专制统治者,是冒着相当风险 的;从他的用意而言,不带有任何利己的因素,他比在位的最高统治者更在乎 国家的根本利益。汉景帝时期的大臣窦婴,也以“不奉诏”之举而赢得了声誉。梁孝王
18、刘 武是景帝的胞弟,也是窦太后的少子。窦太后不脱老妇人常态,因为喜爱少子 的缘故,欲令梁王为景帝的继承人,即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安排继统序 列。一次,景帝与梁王按照家人之礼,共同奉陪太后宴饮,景帝可能是出于安 慰母亲的考虑,对梁王说:“千秋万岁之后传王。”窦太后果然面露喜悦之 色。当时虽然不是在朝会的场合,没有形成正式的诏旨,但是景帝一语既出, 就应该为“君无戏言”而承荷起许诺。窦婴也在场,当即对景帝的失言提出批 评:“汉法之约,传子遹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史记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此话一出,实际上就是“不奉诏”的公开表态, 也是一种驳议,取消了景帝言论的合法性。景帝以“默
19、然无声”承认了窦婴的 批评是正确的,也就撤销了自己的许诺。西汉后期的名臣史丹,以朝廷公卿“不奉诏”的潜在可能性,阻止了汉 元帝晚年废立太子的打算。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重病缠身,傅昭仪及 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王皇后、太子刘鹫却难以得到进见的机会。元帝病情稍为 缓和,竟然对王皇后、太子产生了更多的不满。他多次向尚书询问景帝时改立 胶东王为太子的故事,皇帝有废立太子之心,在宫廷之中已经不再是秘密。为 此,太子长舅王凤与王皇后、太子皆忧心忡忡,不知如何应对。说当时的政治 高层疑云密布绝非危言耸听。史丹凭借有元帝的特殊信任而得以伴陪在侧,他 在与元帝单独相处之时,涕泣跪奏:皇太子之立长达十余年,“
20、名号系于百 姓,天下莫不归心”;但是,定陶王得到皇帝爱幸却广为人知,近来更有道路 流言,以为太子位置有动摇之议。言谈至此,史丹极力强调:“审若此,公卿 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汉书卷八十二,史 丹列传)元帝有感于史丹的涕泣极谏,特别是他所分析的改立太子的诏旨一 旦公布,就可能出现朝廷公卿共同抗旨的紧张局面,这使得元帝不得不明确表 态:不会有改立太子之举。一场政治危机得以消弭。史丹所言公卿“以死争, 不奉诏”的局面尽管没有出现,但从元帝的反应可以想见,一旦形成事实,只 要皇帝不是肆行无羁的暴君,就不得不作出让步。因此,如果官僚集团群体性 “不奉诏”见诸实行,对于纠正皇帝个人
21、的错误决策,是可以发挥相当作用 的。还有一种情况:皇帝的言论不属于原则性错误,而只是一时失言,鳗直 的臣子也可以用“不奉诏”的方式表示抗旨。东汉初年的循吏任延对光武帝刘 秀的驳论,可称之为一段历史佳话。建武初年,任延为九真太守四年,深得民 心,离任之时当地吏民“生为立祠”。后转任武威太守,光武帝亲自接见,戒 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任延却毫不客气地反驳:“臣闻忠臣不私, 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 奉诏。”光武帝之言,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为官之道,务实却难免俗气,特 别是此话出自皇帝之口,更为有失体统,在听到了任延坦荡无私的批驳之后, 他只好叹息
22、认错:“卿言是也。”(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任延)在以上所举四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共性:公开声称“不奉诏”、 “不敢奉诏”的臣子,其见识均在皇帝之上,他们的态度一旦表达,就会光明 磊落地坚持下去;而皇帝则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或失言,还需要通过尊重抗 旨者的方式,借以完成纠正错误的过程。公开宣称“不奉诏”而抗旨者,也并非都能够体面“收场”,毕竟这是 “触逆鳞”的行为,万一 “真龙天子”动怒,当事人受到迫害也是难免的。东 汉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受人蛊惑,下诏命令公卿以下朝官集会讨论废立 太子。大将军耿宝等人秉承皇帝旨意,认为太子当废。时任太仆的大臣来历, 却持不同意见。他与太常桓焉、廷尉张皓联名上奏,请求皇帝收回成命。安帝 在盛怒之下不予采纳,是日遂废太子为济阴王。来历认定太子无罪,皇帝的旨 意应该纠正,于是邀约了光禄勋祋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持书御史龚 调等十余位大小臣僚,“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他们援引法律来证明,即 便是太子的属官确实犯罪,皇太子也不该坐罪被废。安帝对来历等人的举动极 为恼火,派中常侍奉诏威胁他们:“父子一体,天性自然。以义割恩,为天下 也。历、讽等不识大典,而与群小共为哗,外见忠直而内希后福,饰邪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炭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室内设计中家具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试题及答案
- 教育科学试题及答案
- 大学物理考前心理建设方法试题及答案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考试期间心态调整试题及答案
- 聚焦2025:职业培训学校建设方案初步设计评估与建议报告
- 屋面防水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国企会计岗位面试题目及答案
- 家居产品的功能与审美考试题及答案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探放水工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供参考)
- XX道路危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台账标准化表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 球形网架屋面板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 新高考高中物理竞赛专题1力学50题竞赛真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 GB/T 6184-20001型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
- GB/T 13025.7-2012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的测定
- 全文《中国式现代化》PPT
- 行政执法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