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毒物学课件_第1页
饲料毒物学课件_第2页
饲料毒物学课件_第3页
饲料毒物学课件_第4页
饲料毒物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饲料毒物学理 论 课1 绪论及饲料毒物的性试验方法2 青绿饲料中的有毒物质3 豆类、谷实类及块根块茎类饲料中的有毒物质4 饼粕类和糟渣类饲料中的有毒物质5 矿物质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毒性题) 6 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7 农药对饲料的污染 8 其它有害化学物质对饲料的污染9饲料卫生质量的监督管理 实 验 部 分实验一 饲料中亚硝酸盐的性和定量分析)实验二 棉籽饼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实验三大豆饼粕中尿素酶活性的测定实验四 急性毒性试验及饲料中毒的诊断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方2. 有关毒物毒性的基本概念及知识 3. 饲料毒物的一般毒性试验 教学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任务、内容和方法;了解目前我国饲料安全存在的一般问题;掌握有关毒物毒性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物饲料中毒的一般特征;对一般毒性实验的基本概念及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方法有基本的认识; 第一节 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1.概述:饲料毒物学 研究饲料中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作用机理与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 消除/降低饲料中抗营养成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消除非常规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防止动物中毒; 扩大饲料资源; 减少动物废物的排泄,利于环境保护; 保障食品安全。2.饲料毒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饲料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饲料的正常成分或无害成分在异常情况下分解转化为有害的成分;人为添加剂;饲料污染物; 3

3、.饲料毒物学的任务 研究和阐明饲料中可能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来源、含量水平、性质、对动物机体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预防措施。4. 研究方法:化学检验;动物毒性试验; 群健康调查;5.饲料中毒的一般特征 全群性;体温不升高;有消化道不良症状;体格好、采食量大的先发病;无传染性; 第二节 相关基本概念及知识一.基本概念1.毒物与抗营养因子 毒物(toxicant):少量无意摄入就能引起机体损伤的物质为毒物。 抗营养物质(antinutritional factors):摄入一定量虽不会造成动物死亡,但是使营养物质的利用及动物的生长受到障碍的物质为抗营养物质。 2.毒性与毒效应 毒性(tox

4、icity):化学物质(毒物)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效应(toxic effect):毒物对动物机体所产生的损害,又称为毒作用。3. 效应与反应 效应(effect):机体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强调个体 反应(response):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后,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 强调群体4. 剂量(dosage):一般指单位体重机体接触的量。表示方法有mg/Kg.bw 或mg/Kg。 5.剂量效应关系 抛物线 剂量反应关系 S状曲线6 毒性上限指标(lethal dose,LD) 绝对致死量 LD100 :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

5、 LD50 :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最小致死量MLD:低剂量组引起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 最大耐受量 LD0 :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7毒性下限指标 阈剂量(threshold dose):能引起群体中极少数个体开始出现最轻微毒性效应的最少剂量,又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 ED0: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测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大剂量。8 饲料安全性:是指饲料中不应含有对饲养动物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实际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并且这类物质或因素不会在畜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而危害人体健康。二. 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毒物结构和

6、理化性质;2.动物种属和品系;3.动物个体因素:性别、年龄、营养状态、生理状况;4.环境因素:气温、气湿;5.化学物质的接触条件; 第三节 饲料毒物的一般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1.基本概念 急性毒性试验: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重复将受试物给予动物,观察短时间内动物可能出现的毒性表现的试验。 试验主要是测定受试物的半数致死量,目的是初步了解受试物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2.试验动物种类:一般用小鼠或大鼠。如果对受试物毒性有一定了解,一般选用对该受试物敏感的动物。性别:一般雌雄动物各半。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观察:对试验动物要进行12周的检疫观察,以剔除不健康的动物。3.试验动物的分组 剂量组分

7、组:一般设57个剂量组,先通过预试确定最高和最低剂量组。 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每组不少于10只,大鼠每组不少于68只。每组雌雄各半。 动物的年龄体重应基本接近。4.受试物倒入给予方法 灌胃 饲喂 吞咽胶囊: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物质。5.观察指标和观察时间动物开始出现异常反应的时间中毒的主要症状死亡时间 动物死亡数部分死亡个体各器官系统肉眼可见病变观察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二.亚急性毒性试验及慢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概念1.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试验动物连续多次摄入受试物后引起的毒性作用的试验。 试验期限相当于实验动物寿命的1/10左右,啮齿类动物一般为3个月左右(26个月)。2.慢性毒性试验

8、:观察动物长期摄入受试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试验期原则上要求试验动物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或终生长期摄入受试物。本章思考题:1. 表示毒性上限一般用哪个指标?为什么?2. 测定毒物最大无作用剂量的主要意义是什么?3. 如何从动物的临床症状上区分动物的传染病和饲料毒物中毒。4. 你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饲料安全性问题主要有哪些?造成饲料安全隐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5.请设计一个动物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试验。 第二章 青绿饲料中的有害物质 1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2 生氰糖甙 3 光敏物质和草酸盐 4 某些豆科作物中的有害物质教 学 要 求 掌握NO2-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NO2-对动物的危

9、害以及预防措施;了解卫生标准对NO2-允许量的规定。 掌握生氰糖甙、光敏物质、草酸盐对动物的毒性与危害以及消除措施;了解卫生标准中对HCN允许量的规定。 了解草木樨和苜蓿中有毒物质及其合理利用;一.青绿饲料中硝酸盐(nitrate)和亚硝酸盐(nitrite) 的来源1.N在植物体内的代谢情况2.造成植物NO3-大量积累的原因3.常见的含有NO3-的青绿饲料:主要为叶菜类饲料; 4.亚硝酸盐的形成(1)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破坏,植物本身所含的硝酸还原酶被释放出来,将NO3转化为NO2-;(2)硝酸盐还原菌作用的还原作用青绿饲料雨淋和长时间堆放;青绿饲料小火焖煮或煮后久置;3)动物内源性硝酸还原菌的

10、还原作用 反刍动物:瘤胃的pH值和微生物群发生改变,或者碳架供应不足,若摄入过多的NO3 ,极易引起中毒; 单胃动物:当胃酸不足或患胃肠道疾病时,肠道内微生物上行至肠道上皮,若同时摄入大量硝酸盐,在肠道上皮NO3就会被还原为NO2- 。二.常见 NO3和NO2-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1.饲料调制方法不当; 2.不合格的饲料原料(工业盐、不合格鱼粉) 3.饮水1.急性中毒(1) 毒性机理 进入血液后 Hb(Fe2+) MHb(Fe3+) 运氧能力下降 引起机体组织缺氧 NO2-中毒的特征指标之一,就是可视粘膜和白色皮肤发绀。(2)NO2-急性中毒的一般症状:血液凝固不良,呈酱油色;皮肤出现紫绀;步

11、态不稳;体温正常或略微下降。 家畜对NO2-的敏感性:猪马牛羊(3) NO2-急性中毒的解救 可用美蓝(12mg/kg.bw)或甲苯胺蓝,配成1%的溶液静注; 如果没有美蓝或甲苯胺蓝也可静脉注射VitC。(1)形成N-亚硝基化合物,有强烈的致癌性;(2)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造成甲状腺肿大;(3)使胡萝卜素及其它还原性维生素氧化;(4)使动物发生流产或死胎;四预防NO3和NO2危害的措施1.注意青绿饲料的正确调制;(1)宜鲜喂不要长时间堆放,应散开。(2)熟喂时,要大火快速煮沸,即煮即喂。2.反刍动物在采食NO3含量高的青绿饲料时,要喂给富含易消化糖类的饲料;3.为防止NO3在植物中蓄积,应注意

12、控制氮肥施用量,可适当施用钼肥。4.严格执行饲料卫生标准(见下页) ;5.作物育种,筛选低硝酸盐蓄积的品种。亚硝酸盐(以NaNO2 计)的容许量(每千克产品中,mg) 第二节 生氰糖甙一植物中生氰化合物的合成及水解1.生氰植物、生氰作用、生氰化合物 活植物中并不存在游离HCN,只有生氰前体。2.生氰化合物的合成 由六种氨基酸转化而成; 3.生氰糖甙的水解 酶解:植物完整的细胞受到破坏或死亡后,生氰糖甙与其水解酶接触时,水解反应会迅速发生。生氰糖甙-glucosidase 葡萄糖 醛或酮 -羟腈羟腈裂解酶或pH15 氢氰酸生氰酯 脂解酶-羟腈脂肪酸 化学水解:稀酸的水解产物和酶解的是相同的。 二

13、常见的生氰糖甙及在植物中的分布1.常见的生氰糖甙亚麻苦甙 百脉根甙蜀黍甙毒蚕豆甙苦杏仁甙2.常见的含生氰糖甙的植物(1)高 梁蜀黍甙(2)苏丹草蜀黍甙(3)百脉根百脉根甙、亚麻苦甙(4)木 薯亚麻苦甙和百脉根甙(6)亚麻籽饼亚麻苦甙和百脉根甙三生氰糖甙的毒性 单胃动物:出现中毒症状较慢 ;反刍动物:较敏感,出现中毒症状较早。1.急性中毒 CN-与细胞色素中的Fe3+结合 呼吸链电子传递不能进行 造成细胞内窒息 造成组织细胞缺能死亡 首先引起脑、心血系统损害。 (1)特征症状:中毒初期,动物可视粘膜及皮肤常呈现鲜红色。 血液变成暗红色,可视粘膜发绀。 (2)主要症状为: 1.呼吸困难,呼出气体有

14、苦杏仁味2.有时突然倒地,全身痉挛,快速死亡。 3. 初期可视粘膜、眼结膜呈鲜红色,随着病程延长,血液变为暗红色,可视粘膜发绀。 ( 3)解救方法:急性中毒时,可静脉注射NaNO2及Na2S2O3。2. 慢性中毒少量长期摄入含生氰糖甙的植物中,可造成慢性中毒。可造成动物甲状腺素合成障碍,代偿性地引起甲状腺肿大。四含生氰糖甙饲料的合理利用与去毒处理:控制饲喂量; 严格执行饲料卫生标准; 1.合理利用 晒制后再喂; 配合饲料中增添碘的用量; 去皮(木薯),水浸、蒸煮 3.作物育种氰化物(以HCN 计)的允许量(每千克产品中,mg) 第三节 光敏物质和草酸盐一光敏物质(photosensitizer

15、)中毒1.中毒性感光过敏:某些饲料和野生植物中含有特殊的物质,家畜采食并经阳光照射后,可在皮肤的无色部位发生以红斑和皮炎为主要特征的中毒症状,并可能出现某些全身症状,又称为光敏物质中毒。 2. 光敏物质中毒的分类(1)原发性感光过敏:动物食入某些光敏物质后,一经阳光照射就可发生的光敏物质中毒。(2)肝源性(继发性)感光过敏:由于肝脏受损,造成某些色素物质(叶绿胆紫质)代谢异常,蓄积体内引起的感光过敏。 3.感光过敏的防治(1)采食含光敏物质的植物后,不要光照;(2)浅色皮肤的动物不要饲喂含光敏物质的植物;(3)饲草防止蚜虫污染;(4)发生感光过敏的动物,一是要圈养在阴暗处,同时给予抗组胺的药物

16、及脱敏药物。二草酸盐1. 分布 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以游离态或盐类形式。 发霉的饲料中,有些真菌也可产生大量的草酸盐,主要以草酸氢盐的形式存在。 2.草酸盐的危害(1)降低矿物质的利用率。(2)对消化道粘膜有一定刺激性,可造成腹泻。(3)使动物呈现低血钙症状。(4)导致肾小管堵塞、变性和坏死,并可使尿道结石发病率增加。3.对草酸盐毒性的预防 马的草酸盐慢性中毒较为常见,常表现为纤维性骨营养不良;(1)添加钙剂,阻止可溶性草酸盐的吸收;(2)用水浸泡,以除去可溶性草酸盐。 第四节 某些豆科作物中的有害物质一草木樨 草木樨中的有毒成分为香豆素(coumarin),香豆素本身毒性很小,但在霉菌作用下转

17、变为具有毒性的双香豆素(dicoumarin) 。 中毒动物有牛、猪、羊等,以牛为多见。1.双香豆素的毒性抗凝血作用 使动物出现凝血不良,表现出出血性素质。全身性出血及外伤流血不止等。还可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产生毒性作用。 草木樨中毒一般发生缓慢,通常在饲喂23周后发病,动物流鼻血、胃肠道出血等。2.草木樨的合理利用和去毒处理(1)合理利用(2)去毒处理:用清水浸泡过滤;(3)品种改良;二苜蓿中的有毒成分1.皂甙(saponins):使瘤胃发生臌气;使畜禽生长受阻,特别是禽类;2.拟雌内酯(coumestrol)和苜蓿内酯(medicagol):具雌激素样作用;3.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抗VitE:

18、一般不会对动物造成危害 ;4.光敏物质; 本章思考题1. 如何区分动物的亚硝酸盐中毒和氢氰酸中毒。2.动物发生感光过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 如何预防饲料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危害。4. 氢氰酸中毒的治疗方法及其主要机理。5.常见的导致马的青绿饲料中毒的物质有哪些。 第三章 豆类、谷实类及块根块茎类饲料 中的有害物质 第一节 共同存在的有害物质 第二节豆类饲料中的有害物质 第三节谷实类饲料中的有害物质 第四节 块根块茎类饲料中的有害物质教 学 要 求 掌握豆类、谷实类及块根块茎类饲料饲料中共同存在的有害物质PI、PHA、植酸、抗维生素、NSP等对动物的毒害作用;掌握大豆、高粱、荞麦、马铃薯中的主

19、要抗营养物质及其合理利用的方法。 了解毒麦、木薯中的主要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木薯的合理利用途径。 第一节 共同存在的有害物质一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 1.概述 酶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某些酶活性的物质。其中对动物影响最大的是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 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TI) 糜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inhibitor,CI) 2.PI的化学性质 从大豆中分离出的PI有两类,研究最多的是: Kunitz抑制酶:对TI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Bowman-Birk抑制剂:既可抑制TI,又可抑制CI

20、。 除豆类、油菜籽等作物的种子中,苜蓿、大麦、马铃薯块茎中也含有一定量的PI。3.PI的有害作用(1)抑制动物的生长:PI能阻碍动物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同时使胰腺反馈性分泌增加,造成内源含硫氨基酸的大量损失。(2)导致胰腺肥大:通过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数量的负反馈性调节,促使胰腺分泌和组织增大。 PI都是糖蛋白,对热较为敏感,因此可以通过热处理使其失活。 在生产实际中,一般用尿素酶活性、水溶性氮指数、蛋白质溶解指数等指标来评价热处理的效果二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 Lectin 1.概述 PHA是一种与某些糖分子具有高度亲和性蛋白质,存在于某些植物种子中

21、,能使动物和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2.PHA的毒性:(1)具有凝集动物红细胞的作用;(2)抑制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3)可使动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滞; 3. PHA的消除方法 PHA不耐热,可通过热处理将其破坏,以湿热处理效果最好。三植酸(phytic acid)与植酸盐 1.概述 植酸的化学名称为环己六醇六磷酸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以禾谷类籽粒和油料种子含量最为丰富。主要以植酸盐形式存在。 2.植酸磷的危害:(1)植物本身的磷不能被单胃动物利用;(2)对二价和三价的金属离子具有强大的鳌合能力,影响矿物质的吸收;(3)对环境造成磷污染。3.消除植酸磷的方法:(1)添加酶制剂;(2)进

22、行热压处理;(3)微生物发酵。四.胃肠胀气因子(flatulence factor) 1.存在情况及抗营养作用 胃肠胀气因子主要存在于成熟干种子中。主要为棉子糖和水苏糖。可造成肠道胀气,引起绞痛、腹泻、肠鸣等。 2.胃肠胀气因子的消除方法:用水浸泡;也可促其发芽;利用微生物酶将其降解;培育低胃肠胀气因子含量的品种。五抗维生素(antivitamine) 将具有破坏维生素结构或能抑制某些维生素活性的物质称为抗维生素因子。常见的有:抗VA:是一种过氧化合物,仅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对热不稳定。抗硫胺素(抗VB1):存在于油菜种子、蕨类植物及木贼属植物中。抗VD:大豆中含有,属蛋白质。抗VE:生的大豆和

23、菜豆中含有,对热不稳定。抗VB6:亚麻种子中存在。抗生物素:生鸡蛋白中存在。抗VK:草木樨中形成的双香豆素。抗VB12:大豆粉中存在,不耐热。抗烟酸:在印度饲喂高粱,使狗出现“黑舌病” 。六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rides) 作业:请论述NSP的定义、对动物及环境的危害及其消除方法。七变应原性物质( allergens ) 它们能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其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质。变态反应分为两种:(1)肠道变态反应:肠壁水肿,营养物质吸收不良;(2)全身变态反应:荨麻疹等,甚至休克。 第二节 豆类饲料中的有害物质一大豆(一)不耐热的有害物质1.蛋白酶抑制剂:主要为T

24、I和CI;2.植物性红细胞凝聚素(SBA);3.抗维生素:抗维生素A、D、E和B12。 4.赖丙氨酸(lysalanine,LAL):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对金属元素具有强烈的螯合作用,能使金属酶失活。5.致甲状腺肿物质:由两个或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很小的低聚肽,或者是由一个或两个氨基酸与一个糖分子组成的糖肽。(二)大豆中耐热性的有害物质1.胃肠胀气因子;2.皂甙:具有溶血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可造成反刍动物瘤胃臌气。3.类雌激素因子(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造成动物流产和不孕,以及动物生产性能下降。4.植酸盐; 第三节谷实类饲料中有害物质一高粱1.高粱中的主要有害物质单宁 高粱子

25、粒中的单宁属于缩合单宁,主要存在于种皮中。单宁是影响高粱饲用价值的关键因素,当子粒中的含量超过0.5时,会严重影响其饲用价值;低于0.1时则几乎没有影响。2.高粱单宁对动物的危害(1)影响适口性;(2)影响蛋白质、矿物质的消化吸收(3)便秘;(4)单宁对反刍动物的影响比较复杂。3.防止高粱单宁危害的措施(1)作物育种;(2)合理利用:控制在日粮中的比例不超过20;提高蛋白质水平;提供甲基供体类饲料(蛋氨酸、胆碱);(3)脱毒处理:机械去壳;水浸蒸煮;碱处理;氨化处理。二荞麦 荞麦的种子、茎叶和花中含有两种有害物质:(1)荞麦素(fagopyrin):荧光色素。引起机体感光过敏,具光毒效应,要求

26、光照,反应快。(2)应变原: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不要求光照,出现慢,要求第二次接触。 荞麦的正确使用方法:(1)不用荞麦糠皮饲喂家畜。(2)利用荞麦(茎叶、子实)作饲料时,应减少日光照射,同时控制饲喂量。(3)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白色皮肤的家畜在使用时应慎重。三毒麦 常随同麦类子实一起被采食而危害家畜。1.毒麦中(子实)的主要有毒成分(1)毒麦灵(temulin) :麻醉,使瞳孔散大。(2)毒麦碱(temulentine) :对脑、脊髓、心脏有麻痹作用,有时引起呕吐。(3)黑麦草碱(loline):与毒麦碱类似。 动物的敏感性:马、牛、羊较敏感,家禽和猪较耐受。 动物中毒的表现:家畜出现

27、各种神经症状:精神沉郁,嗜睡,共济失调,体温降低,便秘,流产。 第四节 块根块茎类饲料中的有害物质一马铃薯1.主要有害成分茄碱(solanine) 马铃薯全株有毒,未成熟或发芽的块茎和果实毒性较大。其主要有毒成分是茄碱,是一类生物碱。以猪最为敏感。 茄碱在正常胃肠道很少被吸收(1)对胃肠道有较强刺激性,可引起胃肠出血;(2)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能抑制胆碱脂酶的活性,造成消化不良;(4)还有致畸胎作用。2. 其他的有害物质块茎:TI、CI、蔗糖酶等水解酶抑制剂、PHA;茎叶:较多的硝酸盐(可达4.7)。3.合理利用(1)贮存:干燥、通风、防止阳光直射、防止发芽;(2)发芽的马

28、铃薯:要去芽、去绿皮、水煮后,日粮中不超过25,妊娠母畜最好不喂;(3)完好的马铃薯:日粮中不超过50;(4)茎叶须晒干或用开水浸泡后作饲料,饲喂量不宜过大。二木薯1.有害成分及毒性 含有生氰糖甙,主要是亚麻苦甙(9095),其次为百脉根甙。 木薯根、茎、叶都含有生氰糖甙,其中以块根中含量最多,块根中又以皮层为最多。2.合理利用(1)去毒处理木薯块根:煮熟水浸法;生薯水浸、晒干法;加工制薯粉或薯干。叶:晒干制成叶粉;煮熟后水洗;将新鲜叶切碎青贮发酵去毒。木薯渣:可直接饲喂,但要注意防霉及酸败。(2)限量饲喂:(3)注意营养平衡:与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搭配,并添加Met;日粮中添加硫化物(Na2S

29、2O3、Na2SO4等) ;添加碘制剂防甲状腺肿。(4)选用低毒品种与改良种植方法。 本章思考题1.NSP主要的抗营养作用及其有效的消除措施。2.消除饲料中植酸磷的措施有哪些?目前在生产实际中采用最多的是哪种方法?它为什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热加工处理得当的大豆饼粕中存在哪些抗营养因子?用在仔猪日粮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高粱用作动物饲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马铃薯用作动物饲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章饼粕类和糟渣类饲料中的有害物质 第一节 棉子饼粕中的有毒物质 第二节 菜籽饼粕中的有毒物质 第三节 大豆饼及其它饼粕中的有毒物质 第四节 糟渣类饲料中的有毒物质 教 学 要 求 掌握棉子饼粕、菜

30、籽饼粕中存在的主要有害物质的种类、含量、对动物的毒害作用、动物的临床症状以及这两类饼粕的合理利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 “双低”菜粕中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合理利用的方法。掌握评定大豆饼粕热加工程度的方法。了解花生饼、亚麻子饼、传统酒糟、DDGS、渣类中的有害成分,以及这些饲料合理利用的方法。 第一节 棉子饼粕中的有害物质一棉酚(gossypol) (一)棉子中棉酚的存在情况 棉酚主要存在棉花种子中,棉花的叶、茎、根中也较少的含量。 棉子、棉子饼或棉油中含有15种以上的色素,但是棉子及棉子饼粕的毒性强弱主要取决于棉酚的含量。 (二)棉酚及其衍生物的理化性质 主要物理性质:纯棉酚是一种黄色色素,有3

31、种异构体。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分类(按其存在形式):游离棉酚(free gossypol,FG):分子中有活性基团(醛基和羟基),对动物具有毒性。结合棉酚(bound gossypol,BG):FG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物质作用形成的络合物,没有毒性。(三)影响棉籽饼粕中FG含量的因素1.棉子中棉酚的含量;2.棉粕生产加工工艺的影响 压榨或预压浸出:饼粕中BG多,FG少 浸出:BG少,FG多(四)棉酚的毒性由活性醛基、羟基引起1. 是细胞、血管和神经性的毒物;2. 影响蛋白质、铁的吸收以及某些酶的活性;3. 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造成雄性不育;4. 影响蛋品质:蛋黄变为黄绿色

32、或红褐色,有时出现斑点;5.降低棉子饼中赖氨酸的有效性; 临床上常见的棉酚中毒,是由于长期低量饲喂所造成的蓄积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渴欲增进,粪便呈褐色,先便秘后拉稀,粪便恶臭。精神沉郁,后肢无力,呼吸困难。游离棉酚的允许量(每千克产品中,mg)二环丙稀类脂肪酸(cyclopeopenoid fatty acids,CPFA)包括苹婆酸(sterculic acid)和锦葵酸(malvalic acid)。主要对蛋品的质量有不良影响,并降低蛋的孵化率和受精率。桃红蛋:鸡蛋贮存后蛋清变为桃红色; 海绵蛋:蛋黄脂肪的熔点升高,硬度增加,经过加热,形成海绵蛋,又称为橡皮蛋。三棉子及棉子饼的去毒措

33、施 去毒的同时要求保存较高的营养价值。(一)培育无腺体棉花品种(二)改进榨油工艺1.混合溶剂浸出法;2.改高水分蒸炒为低水分蒸炒;3.分离棉子色素腺体;(三)棉子饼粕的去毒处理1.化学去毒法(1)硫酸亚铁法:添加硫酸亚铁的量按游离棉酚量的5倍计算。(2)碱处理;2.热处理;3.微生物发酵去毒法。四棉子饼粕的合理利用(一)直接用作饲料 机榨和预压浸出的棉子饼可不经去毒处理,直接与其它饲料配合使用。饲料中的安全用量:肉猪、肉鸡可占饲料的1020,母猪及产蛋鸡510。(二)去毒后用作饲料 1. 土榨粕直接利用时,在日粮中的用量要低于5; 2.高FG日粮中加铁去毒时,Fe2+最多不能超过500mg/k

34、g; 3. FG含量超过0.2的棉子饼粕,即使采用了去毒处理,用作饲料时也应小心。(三)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并补充赖氨酸1. 日粮中添加0.20.3的Lysin,可在鸡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Met;2.与豆粕等量使用;3.添加适量的鱼粉、血粉等动物性蛋白质; 第二节 菜籽饼粕中的有毒物质一概述主要有毒有害物质有:硫甙、芥酸、植酸、单宁、芥子碱及非淀粉多糖。 “双高”油菜:指高芥酸、高硫甙品种的油菜。“双低” 油菜:指低芥酸(菜油中含量低于2)、低硫甙(脱脂饼粕中含量低于30mol/g)品种的油菜,在加拿大称为Canola。二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产物1.硫甙的基本结构 R为可变部分,据此将硫甙分为三大类

35、:脂肪族硫甙、芳香族硫甙、杂环芳香族硫甙。2.硫甙的降解(酶解和非酶水解)(1)硫甙的酶解 含硫甙的植物中都含有伴随酶。硫甙经硫葡萄糖甙酶作用生成葡萄糖和配基,配基受催化剂和pH值等的影响可生成不同产物。 除了植物体内源性的硫葡萄糖甙酶,动物体的某些肠道细菌也能产生硫葡萄糖甙酶。 pH为7.0时,一般酶解生成稳定的异硫氰酸酯。R基团上带有-OH的硫甙,异硫氰酸酯可转化成相应的口恶唑烷硫酮。R基团上带有苯基或杂环的硫甙可转化为硫氰酸酯。 pH 34的或有Fe2+存在时:可水解生成腈和硫。(2)硫甙的非酶水解 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相应的羧酸、羟氨离子、HSO4-和葡萄糖。在碱性溶液中,生成许多降解产

36、物。 在含有汞离子或银离子的溶液中,可在不同的pH值的条件下降解成相应的异硫氰酸盐或腈。3.硫甙降解产物的毒性(1)异硫氰酸酯(isothiocyanate,ITC):辛辣味,影响适口性;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肠炎、肾炎;能导致甲状腺肿,并使动物生长速度降低。(2)硫氰酸酯(thiocycanate):其中的SCN-也能引起甲状腺肿大,机制同ITC。(3)口恶唑烷硫酮(oxazolidine,OZT):菜籽饼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主要毒害作用是阻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腺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大。(4)腈(nitrile):毒作用与HCN相似,引起细胞内窒息,可抑制动物生长。

37、腈还能转化为SCN-,从而使甲状腺肿大。三芥子碱、芥酸及其它有害物质1.芥子碱(sinapin):菜籽饼粕中的含量为11.5。主要危害:(1)有苦味,影响适口性;(2)产生腥味蛋。2.芥酸(erucic acid):饼粕中含量少,一般不会对动物造成危害。3.单宁:含量为1.53.5。4.植酸:含量一般为25。6.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rides) 饲料中多糖可分为营养性多糖和结构多糖。营养性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糖原,结构多糖在植物性饲料也指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NSP可对动物造成以下危害:(1)对营养物质有包裹作用,影响营

38、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可溶性的NSP使肠液粘性增加,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3)粘性食糜在后肠被排出时可带出较多的水分,使动物拉稀。四菜籽及菜籽饼粕的去毒措施1.培育低毒品种:“双低”、“三低”2.改进榨油工艺采用机榨预压浸出3.去毒处理水浸法,醇类水溶液处理法; 热处理; 化学物质处理:Na2CO3、FeSO4; 微生物降解法; 坑埋法。四菜籽饼粕的合理利用 1 限量使用:高硫甙(913.5mg/g)菜籽饼粕的安全限量:蛋鸡、种鸡:5;生长鸡、肉鸡:1015;母猪、仔猪:5;生长肥育猪:10153.与其它饼粕搭配使用:能有效控制毒物含量和有利于营养的互补。异硫氰酸酯(以丙烯基异硫氰酸酯

39、计)的允许量(每千克产品中,mg)恶唑烷硫酮的允许量(每千克产品中,mg) 第三节大豆饼粕、花生饼及其它饼粕类饲料中的有毒物质一大豆饼粕1.大豆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其中的不耐热成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热而失活,从而降低或失去其有害作用。 2.评定大豆饼粕受热处理的程度和饲用价值指标(1)氮溶解指数(NSI)水溶性N/总N100,NSI85%,则认为大豆过生; PS 禽马牛及绵羊,其中,幼畜、幼禽较成年动物敏感。3.食盐中毒的症状急性中毒:口渴,流涎,口腔粘膜发红,腹痛、腹泻,粪便带有粘液和血液,肌肉震颤,阵发性惊厥,运动失调,转圈运动。中毒死亡猪,脑小血管周围有大量嗜

40、酸性白细胞浸润。慢性中毒:食欲不振,机体脱水,躯体僵硬,逐渐消瘦,贫血。4.食盐中毒的机理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作用;单价离子的兴奋性;细胞外液的Na+高,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外移,使细胞脱水。5.食盐中毒的防治(1)日粮中的食盐应按规定量添加(见下页),并注意混和均匀;(2) 饲喂富含食盐的饲料(酱渣、酱油渣、腌菜水、咸鱼及鱼粉),应将其中的食盐含量计算在内;(3) 保证供给充足、新鲜的饮水;(4)在治疗中用氯化钠、碳酸钠、乳酸钠等药品时应严格掌握用量,以免发生中毒。 二磷酸盐类 磷酸盐是动物饲用磷的主要来源。磷酸盐使用中常见的卫生问题是F、As、Pb等有毒元素超标,其中以F为主,高氟磷酸盐直接饲喂

41、动物会造成动物氟中毒,应制成脱氟磷酸钙再使用。 在原料采购时要注意检测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三.碳酸钙 碳酸钙是钙的主要补充物,作为碳酸钙的来源主要有:石粉、蛋壳粉、贝壳粉等。 这类物质在使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s、Pb等有毒元素超标。四.骨粉 骨粉可作为钙、磷的补充料。 F、As、Pb都易沉积在骨骼中,可能使骨粉中F、As、Pb达到很高的程度。五.饲料中铅的有害作用1.铅的吸收、蓄积与损害部位 铅在十二指肠被吸收,一部分在肾脏、肠、毛发、乳汁等中排出,另一部分被肝、肾吸收,在骨骼中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铅。 铅虽然蓄积在骨骼,但危害却在其它组织,如神经组织、造血器官及肾。2.危害及表现 神经系统:出

42、血神经衰弱及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造血器官:抑制Hb合成和溶血。 对心脏影响:造成心绞痛、腹痛。 肾: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出现中毒性肾病。 饲料铅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扰乱和神经症状。六.饲料中氟的有害作用 牛较敏感,家禽耐受性高。1.骨相损害:硬组织损失。牙齿出现氟斑牙,恒齿;骨出现氟骨症。2.非骨相损害:对许多酶有抑制作用,对心肌核骨骼肌均有直接的毒害作用,可引起肾脏功能不全。七.饲料中砷的有害作用 砷属原浆毒,主要损害酶系统。砷吸收入血后,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也可作用于血管舒展中枢,使血管壁平滑肌麻痹,导致脏器严重充血。 长期少量摄入砷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是神经系统和消化机能衰弱与扰乱。

43、 第二节 动物性饲料的毒性问题一鱼粉1.霉变:高温高湿的环境使鱼粉发生霉变,从而使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发生腐败变质。2.酸败:使鱼粉表面形成红黄色或红褐色的油污状,具恶臭,使鱼粉的适口性、品质显著降低。3.食盐含量过高:国标规定鱼粉的含量 4(三级)。4.引起鸡肌胃糜烂(gizzard erosion,缩写GE) 胃溃素是鱼粉高温加工产生的有毒物质,由组胺及组氨酸等与赖氨酸在高温下形成。 胃溃素使胃酸分泌增加,严重损害胃粘膜。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严重贫血和消瘦,排黑褐色软便或下痢,又名“黑吐病”。5.挥发性盐基氮 是动物性食品中酶和细菌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类等碱性含氮物质

44、。其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被破坏的越多,特别是蛋氨酸和酪氨酸。6.其它 鱼粉中可能还存在铬、汞、DDT等有害物质。购买鱼粉时还应注意鱼粉的掺假问题。二鱼类、贝类与甲壳类动物1.组胺(histamine) 海鱼受细菌污染后可大量产生组胺。 组胺中毒主要是由于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及支气管收缩。主要症状是皮肤红,眼结膜充血,荨麻疹,呕吐,腹泻呼吸迫促等。2.抗硫胺素 淡水鱼及贝类、甲壳类,尤其是内脏中含有大量的硫胺素酶。当生食,或加热不充分时,能大量破坏硫胺素,使动物出现硫胺素缺乏症。三生鸡蛋清 1.蛋白酶抑制剂 2.抗生物素四蚕蛹 脂肪含量很高,容易酸败变质,发出恶臭。这种气味可转移到鸡蛋和猪肉中。可

45、使体脂和肉带黄色,产生“黄猪肉”。猪在屠宰前一个月内应停喂蚕蛹。 第三节 饲料添加剂的毒性问题一维生素添加剂1.杂质:维生素制剂品质不良时可能含有较多的有毒杂质。主要的有毒金属杂质有:Pb、As、Cd、Hg。这些杂质能引起动物中毒或生物学效价降低。2.维生素过量(1)VA过多:猪:被毛粗乱,腹部和腿部有出血淤斑,动作受限制,无控制力,粪尿带血;雏鸡:食欲不振乃至废绝,体重减轻,精神萎顿;孕畜:早期胚胎死亡,后期胎儿发育异常。(2)VD过多:可促进骨质溶解,从而出现高血钙、软组织钙化、肾钙化、结石;骨变形变脆,易骨折。 VD中毒可引起死亡,原因是肾小管钙化可造成尿毒症。二.微量元素添加剂 1.动

46、物微量元素中毒的常见原因:(1)粉碎粒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影响均匀度; (2) 产品或原料达不到卫生指标要求,杂质含量高;(3) 人为原因造成的添加量过高;三抗生素添加剂1.使用后存在的主要问题(1)畜产品残留问题(2)引起畜体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问题 第六章 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曲霉毒素类第三节 镰刀菌毒素类 第四节 其它真菌毒素教 学 要 求 要求掌握霉菌、霉菌毒素的概念,霉菌产毒与繁殖的条件,饲料的防霉与去毒的措施;掌握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特点及其危害;重点掌握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类以及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对动物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了解其它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

47、染情况、毒性及对动物的危害第一节 概 述一霉菌与霉菌毒素的基本概念1.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真菌:具有细胞壁,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统指在基质上长成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的真菌。2. 按其生态群霉菌可分为田间霉菌和贮藏霉菌田间霉菌:感染最易发生在种子生长成熟过程中。主要是镰刀菌属真菌和麦角病菌等。贮藏霉菌:在种子收获贮存后感染,主要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真菌。 与饲料卫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3.霉菌毒素的概念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属次生代谢产物。4.霉菌毒

48、素是真菌毒素的一部分 5. 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毒素,一种毒素也可由多种霉菌产生。 6.注意:在对饲料品质进行评价时,不能根据饲料样品中霉菌数的多少来推断霉菌毒素的多少,也不能根据霉菌的种类来判定毒素的种类。即霉菌霉菌毒素。二霉菌繁殖与产毒的条件 影响霉菌繁殖和产毒的条件主要是基质的种类和其中的水分以及放置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温度、空气流通供氧情况。1.基质(饲料)种类粮食谷物:曲霉、青霉;玉米和花生饼粕:黄曲霉及其毒素;麸皮:镰刀菌;小麦、玉米和各种稿杆:镰刀菌及其毒素;大米:青霉及其毒素;2.饲料水分与环境相对湿度 饲料中水分含量是影响霉菌菌相及其增殖的重要因素。饲料水分含量为1718是霉菌繁

49、殖和产毒的最适宜条件。放置环境的相对湿度可影响饲料水分含量。 平衡水分(equilibrium moisture):存在于一定环境湿度的饲料,其水分与环境湿度可逐渐达到平衡,此时的水分称为平衡水分。 平衡水分的数值随着环境湿度及饲料中类和成分的不同而不同。 活性水(active water):指饲料中能被霉菌利用的水,可用水活性 aw(water activity)表示: awP/ P0 式中:P表示基质中水分的蒸汽压; P0表示同温下纯水的饱和水汽压。 理论上认为将aw值降到0.7以下时,可以完全阻止产毒的霉菌繁殖。3.温度 一般常见的贮藏霉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在2030,大部分霉菌都

50、能生长。4.通风、氧气供应 一般均需要有氧条件,个别例外。5.主要有毒霉菌种类 曲霉菌属:黄曲霉、杂色曲霉、赭曲霉 镰刀菌属:禾谷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 青霉菌属:扩展青霉、展青霉、桔青霉 产生的主要毒素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展青霉素、桔青霉素、红色青霉毒素、甘薯黑斑病毒素等。三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危害1.影响饲料的适口性;2.使饲料变质、品质下降;3.造成动物霉菌感染;4.造成霉菌毒素中毒。四霉菌毒素危害的特点1.无传染性;2.无免疫性;3.中毒发生有地域性和季节性;4.引起损害的多样性。五饲料的防霉与去毒1.防霉(1)控制湿度:

51、 当环境相对湿度为70,谷物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粕在13以下,霉菌均不能繁殖,称之为安全水分(2)低温贮藏;(3)创造厌氧环境;(4)防止虫害、鼠害;(5)应用防霉剂:常用的主要是有机酸类或其盐类,以丙酸及其盐类应用最广。(6)选育抗霉作物品种;2.去毒(1)剔除霉粒法;(2)碾轧加工法;(3)水洗法;(4)吸附法:白陶土、沸石、活性碳等吸附剂能吸附霉菌毒素;(5)加热法;(6)化学药物去毒法:碱和氧化剂等;(7)微生物去毒法第二节 曲霉毒素类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1.产毒霉菌:以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为主。2.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原料有:玉米、花生及其饼

52、粕、棉子饼粕。3.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及特性(1)化学结构: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基本化学结构都具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饲料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四种:即B1、B2、G1、G2。 一般以B1为主要的饲料卫生评价指标。(2) AFB1的特性AFB1耐热,一般热处理不能将其破坏;易溶于油、氯仿、甲醇、乙醇,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己烷;毒性在中性、弱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条件下迅速分解,但遇酸又还原;紫外线可破坏其结构; 氧化剂可将其破坏。4. AFB1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是目前所知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各种动物对AFB1的敏感性: 鸭雏火鸡雏鸡雏, 仔猪犊牛肥育猪成牛绵羊。

53、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1)急性毒性 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属肝脏毒素。一次大量摄入时,可使肝细胞坏死,肝出血,肿大,肝胆管上皮增生等。肝胆管上皮增生是黄曲霉毒素毒性的特征表现。(2)慢性毒性 持续少量摄入AFB1可造成动物慢性中毒。动物生长缓慢,厌食,精神萎顿。产蛋鸡、鸭可突然停止产蛋。同时,肝脏呈亚急性或慢性损害。 家畜的临床症状: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下降、黄疸、被毛粗乱、精神抑郁、厌食、急性肝肿大、肝癌、免疫抑制。 家禽的临床表现:法氏囊和胸腺萎缩,皮下出血,对疾病易感性增高,蛋变小,蛋黄重量降低,受精率、孵化率下降,胚胎死亡增多。 (3)“三致”作用 长期少量摄入AF可造成肝脏

54、出现癌变。一次大量摄入时也可致癌。 AFB1还可转移到牛奶、鸡蛋、畜禽内脏和肌肉中,人们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是诱发肝癌、胃癌、肠癌的重要因素。5.代谢、分布、排泄和生化作用AFB1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为羟化、脱甲基和环氧化反应。黄曲霉毒素在肝中分布最多。主要经呼吸、尿、粪排泄,有少量从乳汁中排出。黄曲霉毒素代谢的过程,同时也进行着损害机体的生化过程。6.毒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和公共卫生问题 动物摄入AFB1后,在肝、肾、肌肉、血、乳汁及鸡蛋中均可查出AFB1及其代谢产物,因而可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特别是乳制品的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7.预防危害的措施7.1防霉 7.1.1

55、把好投料关:原料采购; 原料入库的保管工作;7.1.2生产过程的管理:保证饲料水分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及时清理车间和生产设备易形成残留料的死角;.1.3储藏过程的管理 改善仓储条件; 规范饲料堆放; 7.1.4销售过程的管理;7.1.5合理选用防霉剂; 7.2饲料的去毒7.2.1理化脱毒:利用AFB1的理化性质;7.2.2生物去除法 :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7.2.2.1 乳酸菌粘附去除黄曲霉毒素 7.2.2.2其它微生物的去除黄曲霉毒素作用 7.2.3酶解法; 7.2.4吸附法;(2)营养性措施在鸡饲料中添加蛋氨酸、硒、胡萝卜素,提高蛋白质水平;添加苯巴比妥。 (3)严格执行饲料容许量标准玉

56、米、花生粕0.05mg/Kg肉用仔鸡、生长鸡0.01mg/Kg产蛋鸡、生长肥育猪配合料0.02mg/Kg对付霉菌及其毒素有多种途径,大致如下: 培养抗霉植物 在新收获的谷物上喷洒防霉剂; 幅射,曝晒; 霉变的谷物与质量好的谷物混合 氨化处理腐蚀性强 溶剂脱毒 饲料加工方法 饲料添加剂降低毒素生物有效性二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1.产毒菌种 主要产毒菌种为: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索拉金离蠕孢霉。普遍存在于自然界。2.结构及理化特点 与AFB1结构相似。3.毒性 主要表现为肝毒性。大剂量时亦可引起肾损害。急性中毒引起肝、肾坏死,长期摄入可引起原发性肝癌。三赭曲霉毒素(ochr

57、atoxin)1.产毒菌种 主要产毒菌种为赭曲霉(温暖地区)和鲜绿青霉(热带和亚热带)。2.结构及理化特点 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可分为赭曲霉毒素A、B组。A组毒性较大,在自然污染的饲料中,主要检出A。3.毒性 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大剂量时可引起肝损害。造成肾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组织脂肪变性。赭曲霉毒素A可能有致肝、肾发生肿瘤的作用。 中毒畜禽常见表现为沉郁、可视粘膜出血,消化机能紊乱,生长迟缓,多尿,排尿次数增多,尿中含有蛋白。 第三节 镰刀菌毒素类 镰刀菌毒素是镰刀菌属和个别其它菌属霉菌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的总称。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即单端孢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丁烯酸内酯等毒素。 镰刀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对人畜威胁最大的霉菌毒素。 一单端孢霉毒素类1.概述 单端孢霉毒素包括约四十余种霉菌毒素。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各产毒菌种(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