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溶解现象6.1 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6、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2、难点:物质的溶解

2、过程。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课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想引入课题提出问题: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2、请根据布置的家庭小实验来谈一谈“物质在分散于水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5回答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从家庭小实验着手引入新课,可调动学生的兴趣,也符合认知规律。物 质 在 水 中 的 分 散物质的溶解过程教师演示P151实验1 、 实验2观察、思考学生的 回答是否正确?通过实验、课件创设情景,学生探究、讨论、分析得出两个概念,同时总结出溶液的基本特 征。由实验(课件)学生分析讨论结论,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提出

3、问题:1、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这此物质有什么共同性质?2、泥土、食用油分散到水中能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体系吗?这两种物质性质上有何共性?3、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4、怎样理解均匀、稳定?看课件(溶解过 程) 、讨论、回答。小结总结学生回答,引出物质的溶解及溶液概念;能形成溶液的条件。较易理解。知识 拓展(乳 化作用)展示课件,分析乳化作用的过程。看课件,阅读书本 内容,了解乳化作 用的原理。知识巩固总结本节内容完成习题。要求分析原因,讲明理由。通过配套练习,掌 握本堂知识要点。展示课件(本节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本P156思考题1; 练习与实践1、

4、 2、3、 4。第二课时学习课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想引入课题提出问题:1 、生物的溶解、溶液概念?溶液的基本特征?2、水中溶解了其它物质后,水的性质是否要发生 改变呢?思考、回答问题。由复习旧知着手, 并提出新的问题, 使知识体系具有连 续性。水 溶 液 的 某 些 性 质溶解 过程 中的 热量 变化 及导 电性 变化启示:1、在严寒冬季,水结冰而盐水不结冰。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3、电解水时,水中要添加稀硫酸或氢氧化 钠溶液。思考。通过联想与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教师展示课件,介绍P153 实验1 、 实验2 的操作步骤。动手实验,观察并 记录实验结果,分 析讨论实验现象。培

5、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观察、归纳能 力。提出问题:1 、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吗?2、 物质溶解于水,水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吗?回答问题。小结总结学生回答,得出溶解过程中导电性、能量的 变化。巩固知识总结本节内容完成习题。要求分析原因,讲明理由。通过配套练习,掌 握本堂知识要点。展示课件(本节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本P156思考题2; 练习与实践5、 6。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 1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溶解性能溶能溶不溶不溶分散微粒蔗糖分子钠离子、氯离子小液滴 (多分子聚合体)固体小颗粒 (多分子聚合体)基本特征均一

6、、稳定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

7、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6.2 溶液组成的表示学习目标: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TOC o 1-5 h z 学习重点: 溶液的组成;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堂学习:一、 引入 :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

8、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二、师生互动: 问题情景 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 学生回答 完成下列表格溶液食盐水糖水酒精的水 溶液汽水碘酒分散的物质NaCl蔗糖酒精CO2碘分散到的物质H 2OH 2OH2OH2O酒精 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 、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小 结 1 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练 习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石灰水糖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稀盐酸铁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

9、溶质溶剂 教师讲解 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1 10 克 NaCl 完全溶解在100 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110 克食盐水;2 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20Ml 的酒精溶液;1043 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 04 克 / 毫升, 现取 100 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活动与探究 课本 P158 的活动与探究

10、教师设疑 1. 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2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溶质(克)溶剂(克)溶液(克)蔗糖溶液(1)蔗糖溶液(2)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几种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在化学上常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溶液的质量 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向某100 克食盐水中加入2 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向某100 克食盐水中加入2 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将某100 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从某100 克食盐水中倒出20 克溶液后,所剩余

11、 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4 中所得的20 克溶液和80 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方法:)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度

12、与价值观:)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难点: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课时: 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联系生活经验,填空: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 “不易” )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 “容易” )溶解性的定义:阅读书 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性质。

13、 (填“物理” “化学” )【活动探究】活动 1 :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分组做P166 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实验 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 “不同” ) ,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实验 2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 “不同” ) ,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实验 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 (填 “全部” “部分” ) , 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 TOC o 1-5 h z 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活动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看 P1

14、67 的活动与探究,填空:实验1 的现象,实验 2 增加了的量,现象是,实验 3 升高了,现象是。这些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阅读 P168第二节,填空: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思考:在上述定义中: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另一种溶质还能溶解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怎样实现转化?(联系上面实验思考)怎样识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活动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观看演示实验:a 2克氯化钠与10 毫升水混合b 0.1 克氢氧化钙与10毫升水混合填空:现象:

15、 a 氯化钠溶解; b 氢氧化钙溶解(填“全部” “部分” )结论: a 所得溶液是; b 所得溶液是(填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和 “浓” TOC o 1-5 h z “稀”) 。即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填“有” “无” )必然联系)。但在同一溶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稀)课堂小结:溶解性是指,与、及等因素有关。其中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和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2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可通过改变、来实现相互转化。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3判断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

16、硝酸钾,如果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溶解硝酸钾。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第二课时【复习】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有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区别的方法是,转化可通过变来实现。【活动探究】活动 1 : 溶解度的概念阅读 P168末二节,填空: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来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 TOC o 1-5 h z 条件,标准,状态,单位。阅读 P168表 6-9,填空:

17、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 “不同” ) ,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克”的含义是 ,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 50 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练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克。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克。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克。在20时,100 克水中溶解了10 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 克。在20时,100 克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钠10 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

18、 克。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 100 克溶液中含有31.6克硝酸钾。20时,136 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36 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克。20时,5 克 A 放入 50 克水中溶解达到饱和,0时,5克 B 放入 100克水中溶解达到了饱和,则A 比B 的溶解能力强。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g101-100.01-1 7 的溶液是碱性溶液,pH 越大,pH 7 的是碱性溶液,有氢氧化钠、碳酸钠pH 7 的是中性溶液,有蒸馏水pH 7的溶液是碱性溶液,pH 越大,碱性越强。pH 7的是碱性溶液,有氢氧化钠、碳酸钠 pH 7的是中性溶液,有蒸馏水 pH 7的是酸性溶液

19、,有盐酸和氯化铵 其中酸性最强的溶液是盐酸,碱性最强的溶液是氢氧化钠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的关系 常用到的酸溶液:有硝酸、盐酸、硫酸和醋酸 常用到的碱溶液有石灰水、氢氧化钠、氨水。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一、学习目标:认识目标:1 、知道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2、了解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3、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4、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5、认识强酸和强碱的腐蚀性能力目标:1 、懂得嗅闻物质气味的方法。2、识记典型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情感目标:1 、通过学习认识常见的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培养合作态度,初步学

20、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一定知道“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想到杨梅,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生回答 酸酸的(酸溜溜的) 引入在生产、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具体的酸吗?它们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电瓶中含有硫酸、食醋中含有醋酸、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汽水中含有碳酸。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种具体的酸硫酸和盐酸。 活动与探究 演示过程: 1 、让学生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状态、颜色。2 、打开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瓶塞,闻其气味。(教师先演示,再叫3-5 位学生模仿,并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其他同学),再观察瓶口有什么现象?(因天气太冷,浓盐酸瓶口冒出的白雾太少,学生要非常仔细才能看得比较

21、清楚)3、用玻璃棒沾取一些浓硫酸,涂在火柴梗上,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拓展视野让学生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小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填表 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溶质的化学式H 2SO4HCl颜色无色无色状态液态液态气味无气味有酸味密度(与水比较)比水大比水大敞开试剂瓶口 发生的现象无现象瓶口有白雾 冒出其他1、有吸水性-作干燥剂。2、有腐蚀性小心使用3、 有脱水性使木材、纸张炭化(化性)有强烈挥发 性 练习 1 、现桌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试剂瓶,装有等体积(约为500mL)的两瓶液体,一瓶是98%的硫酸,另一瓶是蒸馏水。现不用任何仪器和试剂,如何用一种简单的

22、方法来加以鉴别?2、打开浓盐酸,可以看到瓶口有,这是因为 提问 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稀盐酸与稀硫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吗?请举出例子? 举例 可让学生举例。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活动与探究。教师进行指导,特别要提醒学生进行三种金属在同一种酸,一种金属在同一种酸中的对比实验。铁锈与酸的反应应指导学生进行加热 学生汇报 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报告的填写。实验报告另附纸张。 讨论 1 、镁、锌、铜三种金属中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越剧烈,金属单质的活动性越强。镁、

23、锌、铜三种金属单质的活动性由强到弱应怎样排列? 归纳小结 在学生讨论与填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1、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镁、锌、铁反应并产生氢气,与铜不发生反应。活泼金属+ 酸 盐 + H 23、金属氧化物+酸 盐 + H 2O4、酸+碱盐+ H 2O5、酸+盐(新) 酸+(新)盐 作业1 、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浓硫酸和浓盐酸。若将它们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请填表: (填“增大”、 “不变” 、 “减小” )浓盐酸浓硫酸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打开一瓶浓盐酸,发现瓶口冒出白雾,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白雾的酸碱性。实验设计实验

24、现象结论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和稀硫酸反应 锌和稀硫酸反应 铁和稀硫酸反应镁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 铁和稀盐酸反应铁锈和稀硫酸反应铁锈和稀盐酸反应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4、把一枚生锈的铁钉投入稀硫酸中,过一会儿,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这个反应,工业上有什么用途?。再过一会儿,可以看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浓硫酸浓盐酸溶质的化学式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水比较)敞开试剂瓶口 发生的现象其他稀盐酸稀硫酸指示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金属镁锌铁铜金属氧化物铁锈( Fe2O3)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石灰石 碳酸钙碳酸钠 讨 论 请 你回忆第 6 章有关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讨论,对“

25、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做出解释。学生回答 小结 酸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这是酸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原因。 作业1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所有的酸都含有氢原子B、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C、酸的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酸的溶液都具有酸味2、市售瓶装汽水中肯定含有的酸是()A、碳酸B、盐酸C、硫酸D、醋酸3、酸雨严重地区的钢铁制品(桥梁钢架、钢铁门窗、铁轨等)比非酸雨地区的钢铁制品腐蚀得快得多,原因何在?二、常见的碱 引入 在前面测定溶液的pH 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石灰水和氨水都呈碱性。今天我们要认识和学习常见的碱。 学生完成实验【实验 1 】第 1 步:观察固体烧碱、消石

26、灰和氨水的颜色、状态,正确地闻氨水的气味。(把现象填入表7-5 中)第 2 步:在表面皿上放一些固体烧碱,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它发生什么变化。(把现象填入表7-5中)【实验 2】在试管中加入5-6 片氢氧化钠固体,用胶头滴管加入约2mL 的水,振荡,观察它的溶解过程,并摸一摸试管,感觉溶液温度的变化。(把现象填入表7-5 中)【实验3】往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 的硫酸铜溶液,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观察现象。(把现象填入表 7-5 中)【实验4】往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 的硫酸铜溶液,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现象另作记录) 提出建议请大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结合

27、书本进行归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式俗名物理 性质颜色、 状态溶解性化学 性质与指示 剂作用与二氧化碳反应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反应式:现象:反应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暴露在空气中在学生归纳填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反应特点:首尾互换,化合价不变。 旁白 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1、化合反应:2、分解反应:3、置换反应:4、复分解反应: 练习 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 CO2+H2O= H 2CO3B、 CaCO3=CaO+ CO2C、 Zn+ H 2SO4 = ZnSO4 + H2D、 CaCO3+2HCl=Ca

28、Cl 2+ H2O + CO2 讨论 请回忆第6 章有关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试着对“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做出解释。作业书本 P191 页第 1、 2、 3、 4、 5(做在书本上),第8、 9 做在作业纸上交上来。化学式俗名物 理 性 质颜色、状态溶解性化 学 性 质与 指示剂 作用与 二氧化碳反应与反应与 硫酸铜溶液 反应现象:反应式:现象:反应式:暴露在空气中知识归纳: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性质比较 练习 1 、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往往会产生一层白膜,请写出形成白膜的化学方程如何除去这层白膜?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 、久置于空气中的烧碱,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会放出气体,写出有关反应的

29、化学方程式:3、在熟石灰、氢气、甲烷、氧气中,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比较理想的燃料是,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是。4、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来吸收三氧化硫,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 石灰水滴入硫酸铜溶液中: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中和反应中pH 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活动顺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

30、认识2、教学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3、教学难点:从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4、课型:探究、讨论5、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和反应【设问】如果把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与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23 滴酚酞溶液,测溶液的温度,用滴管取盐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刚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取 1 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取 1 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到干,观察到

31、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小结】酸 + 碱 盐 + 水中和反应【交流与讨论】194 页学生完成后交流【拓展视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生成有气体放出有水生成【作业】每课三练18【板书】中和反应酸 + 碱 盐 + 水【教后小结】第二课时盐【交流】酸的组成特征?碱的组成特征?【探讨】盐的组成特征?【提问】你知道哪些盐?它们有何共同之处?【讲述】依据盐的组成,根据阴、阳离子的组成分类,将盐分为钠盐、钾盐、钙盐等、还可分成盐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交流与讨论】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哪些物质能与盐溶液反应?【小结】1、金属 +盐 新金属 +新盐2、酸+盐一新盐+新酸3、碱+盐一新碱+新盐反应

32、物都可溶4、盐+盐- 新盐+新盐反应物都可溶【交流与讨论】查阅附录四,探讨盐的溶解性。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硫酸钡、铅水不溶。【要求】学生记忆盐的溶解性【练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问的关系如下: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TOC o 1-5 h z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酸 +碱盐+水酸 +盐新酸+新盐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碱 +盐新碱+新盐金属 +盐新盐+新金属盐 +盐新盐+新盐从以上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中,都有盐类物质生成。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制备盐类的途径,方法有很多。 想一想 请用五种方法制备ZnCl2。写出有关的化学

33、反应方程式。【作业】每课三练【板书】一、盐的化学性质1、金属 +盐 新金属 +新盐2、酸+盐一新盐+新酸3、碱+盐一新碱+新盐(反应物都可溶)4 、盐+盐 - 新盐+新盐( 反应物都可溶)二、盐的溶解性。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硫酸钡、铅水不溶。【教后小结】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提问】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猜想:实验方案现象结论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 Ag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学生讨论】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总结】在初中教材中,

34、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一、金属+酸盐和氢气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对此两类置换反应在应用时还应注意: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 价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教师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

35、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判断金属能否与其它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判断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作业】每课三练【板书】一、金属+酸盐和氢气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注意: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 价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36、第八章 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3知道食物中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能力目标:能够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2能用某些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情感目标: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机化合物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正常安排饮食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概念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探究实验:1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特点2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会分辨人工纤维与天然纤维知识整理:一、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

37、物的区别1 实验:研究有机物的一些特点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蔗糖面粉淀粉塑料1 分别取少量的样品,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 燃烧 颜色变焦燃烧 颜色变焦燃烧 颜色变焦先熔化,发 生形变 燃烧起来 颜色变焦组成成分中都含有碳元 素。 大多数有机物均易燃 大多数有机物的熔点低2 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 试管,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不溶解不溶解不溶解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3 将样品连接入一个闭 合电路中,观察灯泡电珠不亮电珠不亮电珠不亮电珠不亮大多数的有机物不能导 电结论 :大多数 有机化合物都难溶于水,熔点较低,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注意:1 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即含碳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简称无

38、机物,即不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这一名称概念在开始确定时,意指“有生机的物质”,即“只有在生物体中才方可能产生的物质”。 1828 年,德国科学家维勒首先由无机物氰酸铵(NH 4 CNO)溶液制得有机物尿素CO(NH 2)2。2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多数含有氢元素,其次可能还含有氧、氮、氯、硫、磷等。3有些含碳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和碳的金属化合物等,因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仍属于无机化合物。4由于有机化合物在结构和组成上的特点,使其种类繁多。现在人们知道的有机物有1 千万种以上,而无机物的种类还不足10 万种。( 1 )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和方式不同:直链状

39、和环状,单键、双键、叁键等。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为甲烷(CH 4)( 2)碳原子能与其他元素的原子连接。如CH3Cl, CH3Br 等5不同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差很大,如:甲烷(CH4) , Mr=16乙醇(C2H6O) , Mr=46维生素B2( C17H20O6N4) , Mr=376聚乙烯(C2H4)n, n=100010000, Mr=28000280000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为甲烷(CH 4)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达到上万的有机化合物。如聚乙烯就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很多有机材料都是有机高分子。书写有机物的化学式,元素符号一般是C、 H、 O、 N、

40、 Cl 等顺序。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课堂小结: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机化合物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正常安排饮食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作业布置:练习册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

41、物的区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即含碳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即不含碳的化合物.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第二节 淀粉和油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过程与方法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1 酿酒过程2淀粉

42、的检验3葡萄糖的检验探究实验:1 用碘酒来检验淀粉的存在;2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存在。教学过程:一、淀粉和葡萄糖1 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在光照及叶绿素的共同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光照6CO2 + 6H2OC6H12O6 + 6O2叶绿素2C6H12O6 =酶 =C12H22O11(蔗糖)+H2OnC6H12O6 =酶 =(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H2O2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红薯土豆面包粉条滴少量碘酒于以下几 种物质上,观察现象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物质中含有 淀粉注意:我们

43、用碘单质来鉴别是否存在淀粉,这个是特性反应。3淀粉的存在: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食品中,富含淀粉。4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如:酶(C6H10O5)n + nH2On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的水解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葡萄糖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活动的能源。180g 葡萄糖完全氧化,可以产生大约为2804kJ 热量。缓慢氧化C6H12O6 + 6O26CO2 + 6H2O;酿酒的过程: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发酵C6H 12O62C2H 5OH (乙醇)+

44、2CO 2;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或C2H6O)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实验室燃料。75%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或者在体内完全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C2H6O + 3O2 = 2CO2 + 3H2O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CH 4O) ,有毒,少量使人失明,较多会致人死亡。5糖类物质的作用:( 1)糖类: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称为糖类,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等。( 2)糖类二糖: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如蔗糖、麦芽糖等。

45、多糖:能水解生成许多分子单糖的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3)糖类常根据其来源而用俗名,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 ,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葡萄糖在体内代谢不正常,会造成“糖尿病”。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6葡萄糖的检验:(配制氢氧化铜时,要注意氢氧化钠溶液要大大过量,使溶液呈碱性)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2O) ,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没有产生红色沉淀,则原来溶液不含有葡萄

46、糖。现象可能会生成黑色物质Cu(OH) 2=CuO + H 2O,二、油脂1 油脂的存在:猪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体内被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等质量的油脂,放热量是淀粉等的2 倍以上。人体中的脂肪储存丰富的热能。如果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过多,会使之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可能造成肥胖,堆积在肝脏中可能会造成脂肪肝,甚至是肝硬化。减肥的最佳方法是:坚持锻炼,消耗热量。3油脂与淀粉的区分:油脂的组成元素与淀粉相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是它们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所以其性质也有所不同。4油脂的分类:动物性油脂:如牛油、猪油等来自动物体的脂

47、肪层,常温下通常呈固态;植物性油脂:如花生油、豆油等来自于某些植物种子的油脂,常温下呈液态。5油脂的溶解性: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汽油、己烷、氯仿等)6大豆中提取油脂( 1)用研钵将大豆碾碎,放入试管中,加入10mL 己烷,振荡后,静置一段时间;( 2)过滤;( 3)将滤液转移至烧杯中,用热水浴蒸发己烷;( 4)得到的液体便是大豆油注意: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课后作业:例 1 用简单可行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 1)牛奶和米汤( 2)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 3)蚕丝和棉纱线分析: ( 1)米汤中含有淀粉,牛奶中没有,所以可以用碘酒鉴别,加入碘酒后变蓝的是米汤,不变的事牛奶。牛奶中的蛋

48、白质遇到酸、碱后,会发生变质而沉淀。红糖质地较粗,含非糖类物质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苹果酸等。若在牛奶中加入红糖达到一定含量时,其中的酸就会使牛奶变质淀粉。故加入较多的红糖并煮开,能产生沉淀的是牛奶,没有的是米汤。( 2)也可以用碘酒,变蓝的是可溶性淀粉,不变的是葡萄糖。不能采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的方法,因为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而可溶性淀粉在加热时可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无法鉴别葡萄糖和淀粉溶液。( 3)灼烧时有羽毛烧焦味的是蚕丝,棉纱没有这种气味。故答案: ( 1)加碘酒;( 2)加碘酒;( 3)灼烧例 2 在全球性减肥

49、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取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说法科学吗?请说说观点分析:这种说法不科学;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因此每天应吃点含脂肪的物质,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的很大伤害。点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 油脂,它提供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同时它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起到保护人体内脏器官的作用。例 3 要洗净沾附油脂的试管或烧杯,可以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用汽油、洗洁精来洗涤。你知道所用的这些洗涤用品,在洗涤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50、?洗涤时,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分析:作用依次是:反应物、溶剂、乳化剂。其中用氢氧化钠洗涤时发生了化学变化。板书设计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等。糖类二糖: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能水解生成许多分子单糖的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第三节 蛋白质和维生素教学要求:知道蛋白质、维生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知道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知道蛋白质是分子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简单实验了解蛋白质的一些性质特征;3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知道人们熟知的几种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作用、从哪些食物中可以摄入蛋白质的维生素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方法

51、,掌握简单鉴别化学纤维、毛发纤维2能过通过实验现象了解蛋白质变性,及其应用情感目标:能够了解蛋白质、维生素的知识基础上,懂得营养物质的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食品的探究的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学重点及难点: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2蛋白质的性质;3蛋白质、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探究实验:探究蛋白质的一些性质;2鉴别棉布及羊毛材料教学过程:一、蛋白质1 蛋白质的存在:人体及动物的肌肉、血液、毛发和各种酶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肉、鱼、牛奶、豆类及豆制品(如豆腐)、虾、酱油等。2蛋白质的作用: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如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会

52、使人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发生贫血。3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碳(C) 、氢( H) 、氧(O) 、氮(N)等。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肠中的酶及体内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生成可被小肠吸收的氨基酸。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再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一部分蛋白质和氨基酸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生成含氮的尿素等物质。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松花蛋(皮蛋)表面的松花即谷氨酸钠。4蛋白质的一些性质:加入试剂水饱和硫酸铵溶液加热乙酸铅溶液浓硝酸取 1 支试管,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滴入如右一些试剂,观察现象。呈半透明状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黄色凝聚物再继续添加一定量水呈半透明状无明

53、显变化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物理变化or 化学变化物理过程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结论:蛋白质在盐溶液中,其溶解性变小,该过程又称为盐析,属于物理变化。蛋白质在受热或者遇到浓硝酸、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钡盐、汞盐)等化学物质后,会发生变性,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是化学变化。除此之外,蛋白质遇到70%酒精溶液及甲醛等也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变质。注意:人如果重金属中毒后,应该立即食用鸡蛋清或牛奶来解毒。在许多食品中,都容易霉变,注意, 该类物品发生霉变后,能产生一种毒性较大的物质黄曲霉素。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霉变的食品。实验内容:鉴别棉线、羊毛线、化纤实验方法:取样,点燃后,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棉

54、线燃烧后,没有气味,产生灰烬松脆。羊毛线燃烧后,产生一股烧焦羽毛的气味,产生的灰烬松脆;化纤燃烧后,没有气味,燃烧剩余物产生熔球现象,较硬。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简单的鉴别。二、维生素1 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及制剂:蔬菜、水果、鱼肝油、复合维生素含片等。2维生素的作用:保证人的正常发育,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3维生素的来源:人体所需的大部分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故不能偏食4维生素的组成:维生素是分子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有机物。5认识某些维生素( 1)溶解性:维生素A 微溶于水,维生素D 不溶于水,但都易溶于油脂,故其制剂都是油状的。维生素 B、 C 能溶于水。

55、但加热时均易受到破坏,VC 在碱性情况下也容易受破坏。( 2)某些维生素的作用及存在维生素A: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及骨骼发育,存在于鱼肝油、肝脏、水果中等。维生素 C:又称抗败血酸。具有酸性及还原性。与血液凝固有密切关系,主要存在于水果中。维生素 C 具有酸性和还原性。故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维生素D :可促进钙质的吸收而使骨质钙化,维持正常的骨骼,存在于鱼肝油、牛奶、蛋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探究蛋白质的一些性质;鉴别棉布及羊毛材料的实验,认识了蛋白质和维生素。作业布置:课后练习板书设计一、蛋白质二、维生素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常见的能源,认识

56、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2知道电池中的能量转化,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其性质、使用和回收;3了解氢能源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4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能够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关系;2能够熟悉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观察、对比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能源的含义;2化学燃料及对环境的影响;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氢气的制取和氢能源教学过程:一化学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主要是指埋藏在地下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主要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气等。2化学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的

57、燃烧产物都会有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SO2、 NOx 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热污染( 4)利用煤的燃烧进行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由于转化方式复杂、步骤繁多,造成能量有很大的损失。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 化学电源: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常见的电池是化学电源。2化学电源的优点:既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3实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实验仪器:烧杯、铜片、锌片、导线若干、电流表、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用砂纸擦去铜

58、片、锌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导线将铜片与正极相连,锌片与负极相连,然后铜片、锌片一起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实验现象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锌片表面变色,长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化学方程式Zn + CuSO4 = Cu + ZnSO4电流计偏转原因烧杯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化学变化可以发生电流,将化学 能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的形式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大气污染注意:燃料电池等。3废旧电池丢弃对环境的影响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重金属上,如汞、铅、镉。这些物质泄露出来进入水或土壤,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人体的食物链,最终带来危害。因此务必要正确使用电池,

59、并妥善回收。三氢能源1 氢能源的优点:( 1)原料不受限制(来源广); ( 2)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热值高); ( 3)生成物不会污染环境。故称为“绿色能源”。2氢能源的缺点:( 1)制备氢气的能耗问题(成本高); ( 2)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等问题(安全问题)3氢能源的发展前景:要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制取氢气,制备高效、廉价的储氢材料。4实验室制取氢气( 1)实验原理:通过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通常是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金属镁反应速度过快,不利于收集,金属铁反应过慢若用稀盐酸与锌反应生成氢气,会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2)反应方程式:Zn+H2SO4=ZnSO4+H2 ( 3)反应

60、装置:注意点:长颈漏斗的下端需伸入垫片以下,形成液封,以及有利于固液可以分离。由于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故能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节省药品;可以随时向仪器中添加液体试剂( 4)实验步骤A 按照实验要求,安装好实验仪器;B 检查仪器装置的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若漏斗中的液面能存在一段水柱,并不持续下降,则说明原装置气密性良好;C 装药品:先将锌粒放在垫片上,打开止水夹后,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发生反应放出氢气;D 验纯气体:因为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进行性质实验之前务必进行验纯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朝下,移近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