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跨诊断研究及临床启示_第1页
精神障碍的跨诊断研究及临床启示_第2页
精神障碍的跨诊断研究及临床启示_第3页
精神障碍的跨诊断研究及临床启示_第4页
精神障碍的跨诊断研究及临床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神障碍的跨诊断研究及临床启示一、精神科诊断的特点同所有医学领域一样,精神疾病的治疗决策应以诊断为指导。然而, 与大多数医学学科不同,精神病学缺乏生物学指标或病理学手段以确 认或否定临床诊断,诊断基于患者对其主观经历的描述,以及临床医 生或知情人对患者行为的观察。因此,精神科诊断似乎是精神科医生 技能和知识的产物,诊断信度和效度是临床精神病学中的固有问题。198弭以前,精神科诊断以叙述和临床印象为主,对其临床应用构成 了限制。精神分裂症在美国被过度诊断,因为叙述性的诊断描述无法 将其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情绪障碍区分开来。学者们因此提出了诊 断标准化的必要性,这也催生了操作性诊断分类体系的出现。

2、198弭,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 版(DSM-III )的出版标志着操作性诊断系统的开端;自此,诊断标准 开始基于临床症状和临床过程的描述性现象学。此种途径旨在提供可 靠的方法,通过确定多个临床特征,为每个病种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 将特定症状组合分配到不同的诊断类别;医生仅需根据标准列表核对 每个患者的临床特征,即可做出诊断。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大大提高了诊断操作过程的可靠性(一致 性和可重复性);换言之,通过假定相同的精神疾病类别具有同样的 症状体征,不同的临床医生遵循同样的准则对病例进行诊断,可显著 提高诊断的一致性,这对于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大有帮助。二

3、、当前诊断体系的局限性然而,随着研究数据的积累,上述诊断体系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例 如,诊断类别之间以及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界线并不明确,诊断类别内 部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患者常具有多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并且,随 着时间的推移,特定个体的主要临床相会发生显著变化。即使最严格 地应用诊断标准,也无法避免以下事实:临床特征都不是特征性 的。当前操作性诊断体系并非旨在反映病因和发病机制,而是精神病 学家认可的临床综合症的最佳描述。早在这种诊断体系问世之初,学者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其缺乏效度,但 此种诊断操作是如此便利和可重复,以至于其缺点被很快忽视。然而 就目前理解而言,很多医生已将相同诊断类别的病例视为具有

4、相同的 潜在病理生理过程。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也尖锐地批评 了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的效度,指出:与我们对缺血性 心脏病,淋巴瘤或艾滋病的定义不同, DS脍断是基于对临床集群的共 识症状,而并非基于任何客观的实验室测量。缺乏病因学分类会导致精神病学诊断的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 得明显。一方面,诊断过于宽泛,具有相同诊断的患者在临床症状、 严重程度、病程和临床结局方面可以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诊断又过 于狭窄,许多不同诊断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共同的症状,疾病之间的界 线往往模糊不清;不仅诊断类别之间的界线不明确,疾病和健康之间 的界线也是如此。精神病性症状,如幻听和偏执思维,亦

5、会在 5%-8%勺 健康人群中以弱化的形式出现,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显得主观而武断。诊断类别之间症状的重叠也意味着很难将患者精确匹配到特定诊断类 别,并且患者的诊断可能随时间而改变。上述问题或可通过下列途径部分解决:(1)建立中间诊断类别或折 中性诊断,例如分裂情感性障碍;(2)识别共病,患者被诊断 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如双相障碍可共病物质滥用、焦虑障碍、进食 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等;(3)描述症状维度,如DSM-冽出了精神病 性障碍可出现的8种症状维度,包括幻觉、妄想、瓦解性语言、异常精 神运动行为、阴性症状、认知受损、抑郁和躁狂。以上方案可能在临 床上具有使用价值,但却带来诊断类别效度的问题。止

6、匕外,由于使用 诊断等级或排除标准,共病在研究中通常被模糊化。下面的临床病例很好地反映了上述矛盾:患者女,28岁,2013年秋季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进食差、 夜眠差,发呆,怀疑丈夫有外遇2周余,当地医院诊断伴有精神病性 症状重度抑郁发作,经抗抑郁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坚持服药,工作 生活如常。2014年初出现过度爱美、挑易IJ、行为冲动等表现 2周余,当地医院该诊 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经心境稳定剂治疗症状消失,出院后仍未坚 持服药,生活如常。2014年底出现疑心,怀疑丈夫有外遇,自笑、语乱,要整容,当地医 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好转,家属此次带患者希 望确诊。家属的困惑包括以下方

7、面:抑郁症能发展成双相障碍吗?双相障碍能 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吗?患者的最终诊断是唯一的吗?前几家医院给患 者误诊了吗?以后的诊断还会发生变化吗?上述临床现象较为常见:英国诺丁汉和伦敦进行的一项 10年随访研究 显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诊断的稳定 性较高(70%);抑郁症诊断的稳定性较低(45-50%),相当一部分抑 郁症诊断在未来会更改为双相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总体上稳定性更低(40%),近30%勺非精神分裂症诊断数年后被更改为精神分 裂症。由于认识到描述性诊断的不稳定性,学者们已经进行了不断努力,以 鉴定不同精神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液标志物、行为和认

8、知测量指标,以及各种神经成像模式的研究。然而,这些指标仍无法 有效区分不同的诊断类别。人们迫切期待能在 DN层面强有力地识别精 神疾病的风险因素,并深化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三、生物学机制的复杂性与基因多效性精神疾病基因组研究表明,等位基因风险谱系构成了复杂精神疾病的 特质。大量常见等位基因由于自然选择的影响,其单个效应量往往很 小;而某些稀有等位基因即使单独存在,也可能对疾病风险产生很大 影响。精神疾病往往具有高度的多基因遗传特点,在群体水平上涉及 数百种风险变异。这意味着即使是健康的个体也会携带大量的风险等 位基因,患病人群中的遗传异质性水平更高,而患有相同疾病的个体 则可能出现不同的

9、风险等位基因组合。精神病基因组学联盟( PGC精 神分裂症工作组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对超过36, 0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 000名对照进行了研究,确定 了 128个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独立相关的微效基因位点,在全基因组水 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基因组研究却未能反映当前的精神疾病分类。研究发现,风险 基因在精神病学诊断方面存在广泛的多效性。GWAS发现多种主要精 神障碍存在常见等位基因的重叠,提示传统诊断类别具有共享的遗传 易感性,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疾病可以具有某些共同的临 床表现。例如,GWA研究发现了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不同精神疾病共享

10、多 种常见等位基因的证据。双相障碍基因组研究识别的 30个风险基因位 点中,有8个同时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基因多效性亦在罕见风险等 位基因的效应中被观察到,如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与精神分裂症 和孤独谱系障碍等多种疾病风险相关。家系研究也证实了跨诊断遗传 效应的存在。Fromer等(2014)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 系障碍(ASD心口智力残疾(ID)之间存在共同易感基因,涉及基因座、 单个基因及相似功能影响的突变。然而,家系和基因组研究证据同时 也表明,风险等位基因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罕见CNVE精神分裂症中较双相情感障碍中更普遍。另一方面,研究也支持相

11、同疾病的患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而 在诊断分类间构成连续谱。PGCI于双相障碍的研究显示,多基因风险 分数可提示跨病种遗传效应的连续性:双相I型病例的精神分裂症多基 因风险分数显著高于双相II型病例,而双相II型病例的抑郁症多基因 风险分数显著高于双相I型病例。连锁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与双相I 型障碍的遗传相关性较其与双相II型障碍更高(rg=0.71 , se=0.025vs. rg=0.51 , se=0.072);抑郁症与双相II型障碍的遗传相关性较其与双 相 I 型障碍更高(rg=0.69 , se=0.093vs.rg=0.30 , se=0.028)。最近一 项研究发现,相比于

12、智力正常的患者,伴有智力残疾的精神分裂症患 者有更多的罕见功能缺失变异在功能缺失不耐受基因以及严重神经发 育障碍相关基因的富集。双相障碍研究提示,双相伴有精神病性特征 的患者比不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患者有更高的多基因风险分数(RR=1.25; 95%C| 1.16-1.33 ; P0.001)。大量常见的风险等位基因具有多效性,这与上述当前诊断的模糊边界 相一致。它表明精神疾病无论在表型还是基因型上,最好均以连续而 非分类的形式加以审视。四、通过行为-脑机制重建诊断体系 精神疾病遗传学揭示的广泛多效性对理解临床现象和探索发病机制具 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和细胞模型中。未来新的方 法

13、将更加重视跨诊断特定临床症状或风险因素,关注精神病理学的维 度测量,以及能够反映潜在的脑功能障碍的内表型指标,涉及神经认 知、神经影像或电生理学指标。此种理念已在NIMH勺研究域(RDoC项目中得以体现。RDoC)基本原 则是将精神障碍视为高级神经环路疾病,通过定义跨越传统疾病分类 的脑功能障碍维度,开发出基于行为-脑机制相关性的精神障碍新分类 方法。RDoCf在鼓励研究人员从当前对行为-脑机制关系的理解开始, 将其与临床现象联系起来,而非从疾病定义开始并寻求其神经生物学 基础。然而,鉴于我们目前对大脑行为关系的理解有限,RDoO原则或许存在过多人为规定的痕迹。关于RDo震大的顾虑在于,此举在试图打破 当前诊断方法的限制、将神经科学置于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时,忽视 了对临床综合征病因学及临床特征差异性的认识。如孤独症和注意缺 陷多动障碍(ADHD往往起病于儿童时期,而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 障碍往往出现在青春期或成年期;精神分裂症多呈现慢性病程,而双 相情感障碍则以间断性病程多见。另如在智力残疾和孤独症中发现新 生CN守口有害位点突变的比率增加,但在精神分裂症中相对不那么突出。未来研究需要新的概念框架,鼓励新的思维,并能够借力新的科学进 步迅速发展,而非采用死板固化的模式。有学者建议整合来自多个来 源的数据,提出呈梯度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