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_第1页
社会认同理论_第2页
社会认同理论_第3页
社会认同理论_第4页
社会认同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社会认同理论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发展过程中。 国外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么一种趋势:即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 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我国对社会认同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丰富的成果。一、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关注始于2001年,然后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郑航生教授 2009 年发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认同的挑战一书后,社会认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到现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一)社会认同的界定近十年来,社会学者、心理学者、政治学者、教育学者均对社会认同提出理论性界

2、定与操作性定义,心理学者多数遵循塔弗尔的原初定义,社会学者则往往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国文化与国情对社会认同作出界定。李友梅教授给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 :社会组织、意义系 统和福利渗透。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 “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1。郑杭生教授2则是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视角界定社会认同,即个人和群 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也就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 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

3、和社会角色 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方文教授凸显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3体资格或范畴资格(membership)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 外,在社会学的有关实证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作出一些操作 性界定。 比如,按照王春光4的定义,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 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总之,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社会认同是一 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 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二)社会认同的结构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社

4、会认同的结构主要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认知、情感、 动机、行为。.认知维度指相比其他群体,个体对其所在群体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及对其成员身份的 承认程度。.情感维度指在社会认同中的意义为个体对于所属的某一特定群体的情感联系和依赖,也 就是说联系得越紧密,说明其社会认同状况也就越好。.动机维度指个体从心理上之所以选择某个群体进行交往的原因和目的。.行为维度指个体对于其所处的群体的各种作为或不作为情况。(三)社会认同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认同理论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取向众多。以社会 认同为专题的研究对象,既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又呈现出中国文化与民 族特征:(1)我

5、国目前正处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流 动,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突出,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围绕农民工整体、流动儿童、城 市新移民等群体来进行研究。(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及民族认同的 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培养等,这些方面都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3)对于社会中存在的特殊群体,如大学生群体、党员、教师、公务员、凤凰 男、单身女性、独立学院、社区建设等等,利用社会认同理论来分析他们的身份认 同、地位认同、价值认同、地域认同等方面。(4)对社会认同本身的理论及与其他理论学

6、科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有:社会认同研究的多学科流变,多元认同方式,具与思想政治教育、内群体偏私及个性发展的关系,社会认同的威胁等等。2.研究方法(1)非心理学科领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思辨研究的传统定性研究方法来研 究社会认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2)心理学科领域。我国学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采用文献与理论 分析方法来理清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在组织情境中的研究脉络,冉通过实证研究的方 法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第二,采用理论分析和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来创建一个不同群体的社会认同的假设模型。第三,编制社会认同问卷和访谈提纲,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结合半

7、 结构化访谈,利用由SPSS AMO等统计软件将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四)国内 社会认同的研究结果 社会认同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本 士的社会认同现象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 究成果。1.利用社会认同理论解决群体偏见和群体刻板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 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流动、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更加突出,可通过社会认同路径 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国内学者已有了统一的看法。农民 工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模糊化倾向,并且这种社会认同状况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 异,即新生代农民工较第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上更具模糊性。.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研

8、究解决国内民族认同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认同、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偏见的关系等研究 中,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在当代的中国,民族认同并不是单 纯的民族认同的问题,而是与祖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 同紧密联系起来。.运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建立在关系之中,获取身份是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动机所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认同的心理 历程5。二、国内社会认同的研究特点与建议 (一)国内社会认同研究的贡献1.理论贡 献第一,国内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社会认同理论都加以研究,如从哲学、心

9、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有助于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关注这一交叉性领域, 加强对社会认同中国化工作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强化本土研究。第二,国内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广泛研究也为传统上的社会认同研究和国外的社 会认同研究提供相关的验证性与开创性的贡献。.实践贡献中国的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实验室。社会转型是一 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它不仅体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文化模 式的转换,还体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转型适应以及社会认同的变化,对于后者的研究 更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性。在现实意义上,国内社会认同研究有助于获得更为有效的以及更为符合我国实 际的社会认同管理策略和

10、方法。(二)国内社会认同研究存在的不足1.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认同量表 国内学者 在研究不同对象时虽然都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各自设计 出相关的社会认同问卷,但整体上说内容不够全面,存在许多偏差,信度与效度均 不高,所形成的问卷甚或量表不具有统一性和代表性。.社会认同理论在各个领域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不显著虽然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但引入中国也就十年时间。虽然研究的视角很广,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但在每个领域的研究层面还比 较少,还没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缺乏本土化的广泛研究和应用 不少国内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仅仅 是对西方认同理论研究成果的机械套用

11、。我国的社会科学一直缺乏原创的动力。(三)对我国社会认同研究的建议 如何将社会认同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 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科学推进社会认同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社会认同具有地域性、动态性和建构 性。应用社会认同理论来研究如何消除当代中国群体偏见和冲突,促进群体间的和 谐共荣,那就必须从我们本土出发来讨论中国人的社会认同,结合中国的传统文 化,社会阶级结构,群体关系等,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来展开研究,更好 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努力扩大社会认同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宽其适应领域社会认同问题应该是全 社会性问题。然而,一方面,国内社会认同的现有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和大 学生,虽也涉及党员、教师、公务员、凤凰男等一些特殊群体,但远远不够,所取 样本也太小,缺乏普遍性。另一方面,一些新群体的社会认同问题也十分突出,必 须加以密切关注。比如,全球化带来的非国家主体的跨国实体、网络条件下的虚拟 群体等的社会认同现象。我国学者必须对这些新出现的群体加以关注和研究,结合 本土社会的发展现实,则有可能催生新的本土化模式,更好地服务社会。.切实增强社会认同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传统社会文 化变迁缓慢,风俗习惯、道德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