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_第1页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_第2页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_第3页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_第4页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 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 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 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 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 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

2、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关键词:电视 新闻形象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 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与 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 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

3、,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 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 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 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 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 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 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 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

4、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 分析与评论。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 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 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 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 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 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

5、传播与时间同步 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 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 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曾组织农民向棉花收购点交棉、 记者回来后棉纺厂继续收棉的全过程,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是记者的采访调查过程或采用记者再现事实发展变化的倒叙方式。在 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中,还可以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或偷拍手段获得公开采访无法得到的节目 素材。可以说,调查性新闻评论的成功,不仅需要记者的知识和良好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智 慧、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从而达到说服力、感染力的统一,起到

6、更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手段,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 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使观众接受评论信息。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 带来的感染力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评论对象(问题、现象、新闻事实及其形象)的确凿可信性,乃至强大的震撼力。2.画面形象本身(如新闻场面、行为、动作、语言、环境、细节、光线、气氛等)的动情性和感染力。3.贴近观众、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带来的亲近性和感染力,而这种亲近性使得栏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4.采访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的责任心、正义感、情感态度,乃至人格力量对观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当事人、责任人接

7、受采访时的复杂心态和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观众也具有相当的感染力。4、传播者论点和受众认识高度融合吸引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论证过程,实现论证的群体性,使新闻评论的论点和结论更具交流感和客观性,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也是一个 依托新闻事实(论据)进行归纳、推理从而形成论点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的进行,不是 由传播主体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传播者组织有代表性的各阶层人物共同参与完成的。受众参 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提问、交谈来实现。在记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 采访的过程中,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阶层人士,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 相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热心观

8、众从提供事实依据、证实事实,到发表见解,从不同角 度、层面和各自视点参与评论。在这种论证过程中,各阶层人士相互交流、对话,相互支持 或补充,甚至出现不同见解的冲突、碰磕。这种论证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在较高的层面上达 到了主体观点和客观认识的高度融合。这种论证的群体性和广泛参与性,加上传播的主客体 双方形成平等、沟通的心理机制,使受众更自然、愉快地接受传者的论点。、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 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 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 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

9、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的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 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采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节目报道中,很善于捕捉细节,通 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景深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在观 众眼前,例如一则揭露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表面 上看去似乎镇定自若,但镜头摇到他的手上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不停地颤抖。这一 个细节,就真实地反映出他作贼心虚的内心世界。这一个画面抵得上许许多多的文字所表

10、达 的内容。使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了画面所表达的内涵,细节最能够体现事件的实质,揭示事 件意义,也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因此,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是电视评论常用的手 法。这也是电视画面的优势所在。.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 双通道地传递信息。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 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 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 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 20 %,看到的信息能记住 30 %, 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50%。当然记忆的持

11、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但耳目并用的记忆效果比之于单用耳朵或单用眼睛的效果要好, 这是确定无疑的。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电视评论在写作和制 作中,就可以既发挥广播评论的长处,又可以运用图像语言,同时辅之以文字解释,以提高 收视效率。2.声画并茂,形象逼真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 世界的窗口”。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 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 又可使电视评论比之于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 有具体的美感。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当然,电视传播有它

12、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 反映的表面性。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 物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又如它反映的不可再现性,这与广播 的稍纵即逝有点类似,不少重要场景,时过境迁,电视就无法到现场拍摄,这些对于电视评 论来说确实带来不利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扬长 避短,弱点是慢慢可以克服的。.渗透力大,受众面J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 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 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收听之中。电视

13、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 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内 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这种优势,是任何 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是难望其项背的。三、电视新闻评论的趋势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 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现场性越强,真实 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里的“生活时空”中报道了北京最大的家具城失火的新闻。记者与消防车同时到达火灾现场,对火灾情况、灭火情况、灭火后现场的情况作了完整

14、、连贯的报道。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 采访,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1、注重评论的多角度多方位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 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 更为丰富和多样, 这也是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 步,许多社会现象已经由过去较为简单化而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人们的思想也更趋于多元化 和复杂化,这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本身就相对复杂,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 更是多种多样。而许多观点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观点的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特征,而人民 群众对

15、社会规则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又使得这些观点的论争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 和时代感。由于广大群众对观点争鸣具有天生的偏好(曾经风靡一时的争鸣以及目前报刊上 流行的时评言论便是证明),而这种形式可以使百姓观点得以尽情发挥,形成争论的局面,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论争,由专家评说。这种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而这种评论的关键是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有电视评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专家见解,发表时评、解疑释惑。有群众声音,发表观点,表达心声。有主持人穿针引线,画龙点睛。使观点交锋更为热烈,而不

16、是“每人一两句话, 一两个观点,主持人从中调节”式的。需要界定的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在节目中发表个人观点的人包括 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电视新闻信息采集过程中,出现在镜头里、对新闻事实直接发表观点的 人,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知情人、乐于发表观点的群众,他们对于新闻事件表达直观而 浅显的观点;另外一种是因新闻采集的需要,记者对相关专家的采访,以及在演播室环境中 主持人邀请嘉宾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直接发表观点的访谈类节目,专家和嘉宾提供对 新闻事件和某一社会现象深层次的解读。1998年2月美英联军对伊拉克“沙漠惊雷”行动期间,中央电视台邀请军事战略专家张召忠直接参与新闻评述,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次

17、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 电视直播。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以及“神五”报道中,中央一、四、九套节目、凤凰卫视 普遍采用了 “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的新闻报道模式,由相关专家评论新闻事件的性质、国 际影响,以及对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普通人作为嘉宾走上电视,直接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成为电视新闻评 论中一个有益的趋势,这表现出电视评论在“精英论坛”的强大话语权之外,开始注重民间, 关注民间杰出分子的声音。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评论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新闻事实做出点评,在演播室访谈节目中对嘉宾的言论做出适当的引导。在一些成功的电视新闻 栏目中,主持人因为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和维护群众利益、说出群

18、众心声的勇气,被冠以 “平民主播”的称号。、以“平视”的视角,突出“人文关怀”的特色平视与“俯视”、“仰视”不同,“俯视”是宏观观点的播发,站在一定 高度上,进行宣讲和立论;“仰视”是站在下级的角度上,聆听、接受与领会;而平视是不论 对方的地位与角色,传播者始终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交流、探询和对话。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除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事一议型的节目以外,多采用的就是以“平视”的角度,将人际交流按照电视的特性引入到节目中,不 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现场的观众以及场外的参与者,始终都在进行的是交流与对话。甚至是一些庆典和直播节目,都采用这种形式体现出平等的特点。例如凤凰卫视对“9.11

19、”恐怖袭击事件的直播;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同时直播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采用了谈话节目的形式出现的,整个过程营造一个“观摩现场旁观评论”的氛围,由主持人担当谈话的中心组织者,引发嘉宾积极的谈话状态,尽可能地将话题深入,并通过联线、热线、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增加观众评论。 紧紧追随事件发展,直播过程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嘉宾妙语连珠,观众集思广益,时间性、故事性、悬念性强,互动性强,牢牢吸引着观众。、当代电视形式的新闻评论增加了媒体互动这一特性许多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接受观点,他们有在公共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而网络除了可以传播现有媒体能够传播的所有图像、声音、文字、动画 等信息外,恰恰又可以满足这部分老百姓的要求。同时还引进了观众热线电话打到现场发表 评论、发手机短信和观众投票等互动形式,这是电视评论超越自我,迎接新媒介挑战的有益详述了电视新闻述评的表现方法。论证了电视的声画 语言是一种“短路符号系统”,能够以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