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_第1页
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_第2页
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_第3页
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_第4页
运用法治思维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海峡法治在线-法制今报10月31日讯(中共福州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陈为民)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既迎来 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发展 过程中,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开放性、 隐匿性、自主性、迅捷性,使得小矛盾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就能产生“雪崩效应”, 瞬间升级为社会事件,给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带来重大的挑战。针对改革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安定稳定问题,刚闭幕的党的十八

2、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法律在维护群 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 文章从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产生原因及如何依法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谈谈 自己的体会。一、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一)类型多样化。目前矛盾纠纷愈发复杂多样。有利益冲突型矛盾,主要是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 而产生的利益丧失者或受损者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感情对立型矛盾, 主要是由于个别政府部门办事拖拉,或少数干部态度恶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 甚至贪污腐败,导致当事人对公权力部门的不满和怨恨,引发党群关系、干群关

3、系 在感情上的对立。有敌我对抗型矛盾,主要是境外敌对势力图谋西化、分化中国, 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渗透不断加剧,并插手和利用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类邪教 组织活动日益猖獗,不断滋事;暴力恐怖活动威胁明显增长,反恐怖态势严峻。(二)群体扩大化。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体有失地农民,有企业改制而下岗的职工;有在职人员, 有离退休人员;有企业军转干也有参战退役但未得到安置的老兵;还有涉法涉诉案 件当事人以及非法宗教组织信徒、刑事犯罪分子等。(三)组织严密化。有的人抱着“大闹大解决”的目的拉人参与、找人炒作,甚至形成信访产业链; 有的利益群体出现固定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相互“抱团”、跨地区串联,一些维 权律

4、师、意见领袖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此外,境外敌对势力积极培植代理人并提 供资金扶持,导致境内问题引发境外关注,经济诉求引发政治问题。(四)方式激烈化。为反映诉求采取对抗行为甚至极端行为的明显增多,一些诉求群体采取堵路、 拦车、打砸甚至掀车袭警、冲击党政机关等过激方式反映诉求,一些上访者为达到 目的,不惜以极端方式制造事端,扩大影响。二、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一)社会转型期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 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渐凸显,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 不断加大。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从收入分配最为公平的国家,一

5、跃成为贫富差 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贫富差距的拉大引发并加剧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由传统的一元化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社会转型,社会结构重新洗牌,利益主 体、利益关系、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由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引发的社会 矛盾不断涌现。各利益群体之间在争取有限的资源时,相互对立并滋长了矛盾。特 别是近几年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 或企业主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现象频频发生,并引发了与职工和供货商的各类矛 盾,经济大环境对社会稳定的负面传导效应逐步显现。(二)政府职能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的情况资料显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官民冲突”,是由于群

6、众对公权力被违法 违规行使或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不满而引发的。客观而言,在这个主要矛盾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当前,各级政府不同程度上存在服务理念不强,服务水平 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到位等职能缺位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作决策时未充分听取群 众意见、未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甚至与民争利。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 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时,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片面追求GDP甚至不 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寻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存在职能错位问题。有的政府和领导干 部插手自己职责以外的事项,甚至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存在职能越位问题。 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的上述缺位、错位、越位行为助长了社会矛盾

7、的发生。(三)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增强与法治相对缺失的矛盾凸显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理念使 民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当前法治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公民的权 利难以完全得到正确、有效的保护,公民的利益诉求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导致 社会矛盾更容易被点燃,个人极端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发生。还有不少群众因 对法律、政策了解不深或受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教唆,在维权过程中存在信“上” 不信“下”、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等认识误区,导致非正常 上访、闹访等问题频发。此外,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不但为自 身权益挺身而出,而且愿

8、意帮助权利遭受侵害的其他人,诉求群体之间相互串联、 抱团取暖,导致规模性、群体性维权事件时有发生。(四)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有学者指出:“当权益受到侵害,又缺乏有效的诉求时,人们便会感到怨愤与 失望,一般不会寻找一条正常的路径去解决自身关注的问题,当他们在正常、规范 的制度性通道之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时,便创造出各种集体行为的形式。”因此, 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对维护稳定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多元化的矛盾解 决机制,包括由公力救济、社会救济和私力救济组成的多元制度体系;由协商、调 解和裁决构成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由地域性、行业性、自治共同体及各种专门化 机制构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等等

9、。但是,客观而言,现有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未 能起到应有的定纷止争作用,而且纠纷解决机制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状态, 矛盾纠纷得不到分流和缓冲。例如,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存在司法不公、诉讼周期性 长等问题;人民调解制度虽然能使矛盾纠纷快速解决,但存在不稳定性、缺乏强制 力保障等问题;其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也存在各种缺陷,导致矛盾纠纷发生后, 群众不愿意通过正规的矛盾纠纷解决渠道反映诉求。三、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思考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并对如何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 矛盾中的权威地位进行全面阐述。中央的重要决

10、策、部署为我们处理好改革发展稳 定的关系,稳妥推动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确了方向、提供了 遵循。结合工作实际和对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个人认为要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 纷,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各级党委、政府应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 纠纷的治本之策,强化源头防范。要持续关注并切实解决与民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 的问题,要把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并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取 向,构建政府、社会、民众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确保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各级政法部门应依法查处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切

11、身利益。对征地拆 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要积极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完善维护 群众合法权益的制度机制,预防减少利益冲突。(二)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政府应遵照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轨道上行使公权力,以法律的 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执行力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坚持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对涉及全局的重大决策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严格执行 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确保不因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出台引 发影响安定稳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教育,严格依法办事, 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

12、题的能力。(三)依法预防化解矛盾。法治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权威、最长效的手段。各级党委、政府在处理矛 盾纠纷和解决信访问题时,应当坚持法律思维、坚守法律底线,对于群众的合理诉 求,依法依政策解决到位,但对于寄希望于“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要坚决纠正, 绝不能为保一时平安,乱承诺、乱开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线,确保矛盾纠纷在 法治轨道上解决。对于进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司法、执法部门应严格依据事实、法 律,不偏不倚、公开公正处理,通过依法化解矛盾的实际效果,让群众信服法律, 自觉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纷争。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 育,引导群众自觉把法律作为规范自身活动的基本准则,依法、理性地反映自身诉 求。政法部门对于为实现个人目的,甚至合法诉求解决以后,仍然无理取闹甚至聚 众滋事,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树立法治权威。(四)依法构建体制机制。要着力构建对群众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 法律渠道,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