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研导学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研导学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研导学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研导学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研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6.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重点语句。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探讨了解读书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联系阅读,了解读书给人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作者档案【简历】 赫尔曼 黑塞,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 1923年46岁时入【作品】璃球游戏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瑞士籍。黑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 85岁。爱好 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评价】 德国作家、诗人。被雨果 巴尔称为德国浪 漫派最后-位骑士,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 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逸的诗人、背景链接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

3、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 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 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文中,作者阐述 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三、作者逸事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 ,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 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

4、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在19161917年间,朗昂为黑塞共做了 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 ,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深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深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 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找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 前后持续了 2 年左右。实际上, 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 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

5、原狼的彷徨, 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 ,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 , 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 也是他的知心朋友 , 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 时的坐标和向导。 黑塞在其 荒原狼 的 “ 出版者序言 ” 中说: “ 我觉得这个人有病, 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 是性格病 , 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 ” 同时 , 黑塞也说: “ 我认识到 , 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 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 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 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 但是 , 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

6、 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 恰恰相反 , 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 , 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 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在黑暗中的求索, 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 , 也有超越与整合的个性化经历。四、文化常识 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 年 11 月 27 日写下的遗嘱,捐献全部财产 3 122 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 ,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授予五个奖项的

7、获得者。文学奖就是奖项之一。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 月 1 日前交瑞典文学院, 11 月 1 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一百多年来, 1914、 1918、 1935、 1940 至 1943 年因战争没有颁发, 1904、 1917、 1966、 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 “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 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 “

8、如今以来创作的” 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诺贝尔遗嘱诺贝尔奖的评选并非基于任何公认或众所周知的原则或标准,而只是基于诺贝尔个人生前的愿望和设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 1895 年 11 月 27 日签署的最后遗嘱。诺贝尔遗嘱与奖金有关的部分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变卖财产应按如下方式处置:资本 由我的执行人投资于安全可靠之证券 应成为一个基金,其盈利应

9、以奖金形式每年分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说的盈利应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应授予在物理学领域里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做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做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为各民族间的兄弟情义、为取消和削减常备军、为召开和促成和平会议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应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文学院颁发;和平卫士奖应由挪威国会选出的五人委员会颁发。我的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

10、是否是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资格者获奖。 ”这部分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执行起来有许多实际困难。因此, 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遗嘱的相关部分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补充了技术性的条款。章程于 1900 年 6 月 29 日由瑞典国王批准,此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章程确认了遗嘱中的四个颁奖机构,认定“斯德哥尔摩学院”就是指“瑞典学院” 。五、认读字音( 一 ) 单音字吸区(b )(sh )e(2)沉厚(j n)(3)麻痹(b )i(4)戕害(qi a ng)(5)卷恢亿h )1(6)一摞(lu )o时事(m ao)(8)逊色(x n)厌恶(wU)恶恶霸(e)恶心(e)着迷(zhS)着穿着(

11、zhu6)着调(zh a 0二、辨识字形发ju e(掘)ju 6(崛)起ju 6(倔)强狭a (隘)sh i(谥)号y i(溢)出三、积累词语慰藉(ji节(2)藉狼藉(j工ch a ng敞)开(2)遮 b 1 (蔽)闲xi a(暇)(4) xi a(遐)想白璧无xi a(瑕) 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一劳永逸: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

12、费力了。.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明确(1)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2)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 ,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 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答:明确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 “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 的人,并

13、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 “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 ”,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 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 养。.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答:明确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 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 “死读书” “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为什么“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

14、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答:明确因为报纸更侧重于使人获得及时的新闻,流行文学也只是快餐文化,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杰作“即经典”能够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变得高尚,能够留给读者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 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

15、“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 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字和书写的发明, 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然而,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 ,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知识与智慧的 ,多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 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冶

16、, 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 在当代读书人中 , 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 “无功利” 的美学态度读书 , 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读书也是一种练功, 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 要读书 , 就要凝神静虑, 致心一处。 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 这是生存的需要, 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 但在一个 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 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 毕竞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 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

17、 , 是 的。 因此 , 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但是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 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B. 然而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 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C. 于是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 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D. 于是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 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

18、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的方式。A. 生生不已求取偏重不可捉摸B. 薪火相传求取注重难以估量C. 生生不已索取注重难以估量D. 薪火相传索取偏重不可捉摸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 , 成为享受 ,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B. 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 成为目的 ,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C.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 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 , 成为享受D.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 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 成为目的2 、下列各句中 ,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前 , 苹果公司、通用电气公

19、司等企业开了软性制造的先河, 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 , 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 , 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 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在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告诉我们, 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在高考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 语文将成为拉分的关键科目 , 学好语文 , 对考生考取重点大学有重大影响。、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字。按照人们旧有的传统, , 而读书则可看作是过年时的一种特别的

20、串门方式。读汉人的赋,便是到汉朝人家中串门 ; , 便是到唐朝人家中串门 ; 读宋人的词 , 便是到宋朝人家中串门明明我们哪里也没有去,去了千里万里。屋外风雪正寒,好客的古人见了我们 , 热情地邀我们喝一杯绿蚁新醅的酒,让我们就着红泥小火炉烘烘手 , 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啊。、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后面的问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 , 其中 ,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 , 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 , 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 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 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 在儒学主导下的传

21、统中国 , 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 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 , 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 , 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 , 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 , 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 , 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 “辞章记诵” 来猎取功名 , 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 “涵泳” ,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 , 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 , 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 , 终当求所以出。见得

22、亲切 , 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 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 , 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 , 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 , 这样才能“见得亲切” , 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 , 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 , 以古人为师, 矫正自己的言行, 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 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 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 , 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 , 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 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 , 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 认清时势 , 消化所读之书, 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

23、似的意思. 人间词话中说 : “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 , 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 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 , 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 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 , 而是虚心涵泳, 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 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 读书人“入乎其内” , 体会原书的精神, 吸收书的营养, 同时要能“出乎其外” , 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一过程里,读

24、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 , 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 ; 同时 . 为改变现实 , 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 , 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 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 , 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 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 , TOC o 1-5 h z 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 从小学 ( 明代叫社学) 开始 , 到科举求官 , 以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为教科书 , 读书的过程是 “证诸先觉,考诸古训 , 尊所闻 , 行所知” 的历程 , 从小

25、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 “日以义理浸灌其心” , 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 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孔子的“学而时习之” ,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 朱子的“涵泳” , 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 书方法。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人乎其内”和“出乎其外” 的过程 , 要求读书人主动学创造性学习。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 , 由此可以看出 , 他对“读书须知出入法”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下列对原文论

26、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 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 , 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有思辨色彩。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 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文章围绕 “读书的方法和意义” 这一论述对象,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 有理有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 义。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 有注释仍

27、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批判了 “两脚书橱”的读书人。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白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侍。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书的艺术林语堂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 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

28、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 ;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 或是与 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我

29、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 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 :“读论语,有读 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者。”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 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 灵是类似的 , 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 ,

30、 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 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 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 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 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 相距多年 , 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 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 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 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 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 , 袁中郎是

31、苏东坡转世的。(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 提出了关于读书目的的话题。B.第段举宋儒程伊川先生谈论语的例子 ,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C.第段说“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的“语法”特指语言习惯。D. 本文语言平实 , 如同与朋友闲谈一般 , 但旁征博引 , 见解独到深刻 , 思路清晰。怎样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 作者这样说意在强调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答案: 1.D; 2.B; 3.C解析:1.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32、不合逻辑。根据句间逻辑关系,应用表顺承的“于是”。主宾搭配不当,“书成为的方式”有误。 可改为“阅读、书写成为的方式”。A项两处语病均没有修改。B项没有修改第一处语病。C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故选D。生生不已 : 指世间万物新陈代谢 , 永不停止。薪火相传 : 比喻师生传授, 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语境强调知识和智慧的代代相传, 因此应选“薪火相传”。求取, 索求争取。索取: 向人要 ( 钱或东西 ) 。语境是说读书被当作获取功名、财富的手段,这不是向别人要就以获得的,故选“求取”。注重:重视。偏重:着重一方面,根据语境,选用“注重”。不可捉摸: 不能够预料或猜测。难以估计, 很难估计 , 很难猜测 , 形容数目众多。此处强调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