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知识点_第1页
人力资源-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知识点_第2页
人力资源-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知识点_第3页
人力资源-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知识点_第4页
人力资源-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第一单元企业员工统计【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企业员工的分类与统计的基本方法。【知识要求】一、企业员工的统计企业员工统计包括人数统计和结构统计,企业员工人数统计是指一定时期内 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职员工总人数的统计,又称平均人数统计;企业员工结 构统计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职员工按照一定标志所进行的 构成统计。二、企业员工的分类按性别构成分类。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由于工作环境不同,女性占全 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是不同的。有些岗位甚至对性别有严格要求,如工作环境较 恶劣的岗位大都需要男性员工,这样的岗位有岗哨人员、开采人员、化工机械操 作人员等;工作细致的岗

2、位大都需要女性员工,如文秘、纺织人员等。按年龄构成分类。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年龄有不同的要求,如计算机开发 人员、业务人员、岗哨人员等通常比较年轻;中高层管理者通常比较年长。按学历结构分类。员工的学历可体现在员工所持有的文凭上,如本科、 硕士、博士等;也可体现在员工受教育的年限上。按职业资格分类。即针对统一职业类别的人员,根据员工的职业技能的 高低进行分类,如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初级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人力资源 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员;技术人员可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 初级工等。按专业构成分类。即根据员工所属

3、的专业类别进行分类,如财务人员(包 含会计人员)、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按职业类别分类。即根据员工所从事的职业类别进行分类,如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业务人员、服务人员等。【能力要求】(计算题)一、员工平均人数统计(一)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是指计算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计算月内每天实际人数 相加之和,除以计算月内的日历日数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例如,某单位5月份员工变动情况为:5月1日56人,6日2人调出,15 日调进3人,22日又招进1人,26日4人退休,则全月平均人数为: 全月平均人数=(56 X 5+54 X 9+57 X 7+58 X 4+54 X

4、 6) : 31 =55. 556(人)。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企业(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其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注意: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对新建立不满全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该月平均人数时, 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际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 建立的天数。例如,某单位5月12日建立,在员工工人数为80人,5月份以后各日人数 没有变动。求该单位5月份的平均人数。分析:5月份日历日数为31天,该单位自12日起的20天中每天均是80人。月平均人数=51. 652(人)(二)季平均人数季

5、平均人数是指计算季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计算季内各月平均人数 之和除以3后求得。其计算公式是: 季平均人数:(三)年平均人数年平均人数是指计算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 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其计算公式是: 或:年平均人数二、员工结构统计(一)员工性别构成统计反映员工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有:女性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男性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员工的性别比例。计算公式如下:女性比重=(女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X 100 %男性比重=(男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X100%性别比=(男性员工人数:女性员工人数X100%=(男性比重:女性比重)X

6、 100 %饲如,某公司20012005年业务人员性别构成见表19。表19某公司20012005年业务人员性别构成表年份性别20012002200320042005男性 20A30A40 人 50A60A女性 20A25A30A35 人 40A性别比 11. 21. 31. 41. 5可见,自2001年起,该企业规模扩大,男女员工的人数均不断增加,但男 女员工的性别比例逐渐增大。员工年龄构成统计针对特定的岗位或部门,按年龄对员工进行分组。以某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开发部门为倒,以5岁为一个组,对该部门 2001-2005年的员工进行分组,具体见表110。表110某公司计算机技术开发部门的员工年龄结构

7、表单位:人年份年龄组20012002200320042005202581010162026308881216313544422364022000对员工分组结果转换比率数,绘制员工年龄结构比率表。依上例,结果见表111。表111某公司计算机技术开发部门的员工年龄结构比率表年份年龄组2001200220032004200520250.360.420.460.530.5326300.360.330.360.40.4231350.180.170.180.070.0536400.10.08000合计 64020814.89其中,2001年该部门2025岁年龄组的员工比率为2001年该部门2025岁年龄组

8、的员工人数除以2001年该部门所有员工的总人数,即:8(848+4+2)=0. 36,依此类推得上表。可见2001年以来,该公司计算机技术开发部门员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2030岁之间,且有下降趋势。(三)员工学历构成统计以某公司为例,20012005年该公司员工的学历构成见表112。表112某公司员工的学历结构表年份大专及以下(人)本科生(人)硬士 (人)博士 (人)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年)200120205013. 78200220255013. 80200316308114. 072004103515514. 62200564020814. 89其中,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假定大专生(及以下)

9、受教育年限为13年,本科生受教育年限为14年,硕士受教育年限为16年,博士受教育年限为18年,则2001年该企业 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0 X 13+20 X 14+5 X 16+0X 18)(20+20+ 5+0)213. 78(年),依此类推得表112。可见2001年以来,该公司员工的学历有升高趋势,且平均受教育年限 逐年上升。(四)员工职业资格结构统计以技术工人为例,计算其平均技术等级,这是分析员工技术素质的通行方法。其计算公式是为:员工平均技术等级例如,某企业工人技术等级情况见表113。表113某企业工人技术等级表技术等级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工(国家职业 资格四级)

10、高级工(国家职业 资格三级) 技师(国家职业 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 资格一级) 合计人数2345216803091261870比重()12. 527.936. 416.56.7 100.0其中,初级工的比重一初级工人数:总人数一 12. 5%,依此类推得上表。工人平均技术等级:(234 X 5+521 X 4+680 X 3+309 X 2+126 X 1):1870F. 23。第二单元工时利用统计【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工作时间的构成,以及工时统计 的方法。I知识要求】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简答题)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对于生产性行业,通过工

11、作时间统计,掌握工作时间利用水平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督促和检查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必要而可靠的资料;对于服务性行业,通 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为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还可据此制定合理的 定岗定员。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部分需要直接根 据工时统计资料进行核算,料费、管理费部分的核算是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因 而也间接依辏于工时统计资料。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企事业单位及国家 机关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了解工作人员的病、事假,出勤情况以及有效工时 利用情况,从而确定工资、奖金的计发。同时,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对工作者

12、进行考核,以作为对其进行各种类型的奖励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通过对工作时间的统计,可以了解对工作时 间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揭示工作时间利用中的不合理环节,找出工作时间浪 费的原因,提出减少工作时间损失的各类措施,以促进工作时间得到更加合理的 分配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时问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发现和总结在工作时间利 用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工作时间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工作效 率,促进企业的发展。二、工作时间的构成日历时间。日历时间是整个时间资源的总量,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制度公休时间。制度公休时间是指法定的公休日和节假日。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全年共有104天,

13、加上全民的节假日10天,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114 天。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它反映出能利用的工 作时间的最大值,是考核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充分与否的标准。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有关文件规定,员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小时数分别调整为20. 92 天和167. 4小时。缺勤时间。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个人原因没有上班的时间。缺勤时间分为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两类,前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都 未上班;后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仅有几个小时末上班,其他时间上班。出勤时间。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实际上班的时间。停工时间:停工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企业

14、的原因造成员工 上班但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如由材料供应中断、动力不足、检修设备、任 务安排不足、等待图纸和设计更改等原因造成员工无法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 间。但是,如果企业预先知晓这些原因,将公休日与工作日调换使用,。则工作 日休息不算停工时间,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时间。停工时间又分为停工被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的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是指停 工后员工被安排从事非本职的其他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表明企业为避免或 减少经济损失,积极组织安排员工从事其他生产性工作的情况。但需注意,如果 企业安排员工从事的是非生产性活动,则不能称被利用,不能计入停工被利用时 间内。非生产时间。非生产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

15、时间内,员工出勤后由于行政 原因安排其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时间。如占用生产时间的选举、党团组织活动、 开会、参观和各种公益活动等。;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在规定的工作时闻内, 员工出勤后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它是工作时闻的核心部分。实际工 作时间是制度内从事本职工作时间与停工被利用时间之和,即在规定的工作时闻 内,实际从事本职生产性工作的时同与停工被利用从事其他非本职生产性工作的 时间之和。加班时问。加班时间是指在规定工作时间以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安排员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闻。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员工在规定工作以内和以外,实际从事生产

16、作业活动的时间总和。以上各种工作时间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13所示。【能力要求】一、工作时间的核算(计算题)日历工日数与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乂计算期平均人数日历工时=计算期的日历天数X计算期平均人数X制度工作日长度制度公休工日数与制度公休工时数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乂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公休工时=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乂计算期平均人数X制度工作日长度3 .制度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工作工时数制度工作工日=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斛度工作天数X计算期平均人数=出勤工日+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时=计算期制度工作天数X计算期平均人数X制度工作日长度=日历工时-制度公休工时4.缺勤工日数

17、与缺勤工时数缺勤分为全日缺勤(即缺勤工日)和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日是按照整个一个工日都没有出勤计算的,即全日缺勤,因而不包括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时既包括全 日缺勤,也包括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日=计算期缺勤天数乂计算期平均人数缺勤工时=缺勤工日乂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出勤工日数与出勤工时数出勤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每一制度工作日实际上班人数的累计。员工只要在 制度工作时间内上班了,无论是否满一个规定工作日长度,都按一个出勤工日计 算;出勤工时是指制度工作小时的实际上班人数累计的,即计算期每一个员工累 计上班小时的汇总。出勤工日一制度工作工日一缺勤工日出勤工时一制度工作工时一缺勤工时一全日出勤工日乂

18、制度工作日长度一非全日缺勤工时停工工日数与停工工时数停工分为全日停工和非全日停工。停工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员工在整个出勤工日都没有从事生产性作业活动的工日累计,又称全日停工工日;停工 工时是指员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停工与非全日停工的时间总和。停工工时一全日停工工日乂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日数与非生产工时数非生产时间分为全日非生产(工日)和非全日非生产(工时)。非生产工日必须是员工在出勤时间内,整个一个工日都用于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活动,不满一天的 不予计算,又称全日非生产工日;非生产工时是员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非生产 工日与非全日非生产工时的总和。非生产工时一全日非生产工日乂制度工作

19、日长度+非全日非生产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是计算期员工每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人数的累计;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是计算期员工每人每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小时数的累 计,它既包括全日作业活动时间,也包括非全日作业活动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 工日=制度工作工日-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出勤工 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工日数与加班工时数加班工日是指利用工休日加班满一个工作轮班;加班工时

20、是指在正常工作时 间以外工作的小时数。加班工时一加班工日乂制度工作日长度+加班工时全部实际工作工1日数与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全部实际工作工时一制度内实际工作工对+加班工时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一)工作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出勤率指标出勤率表明员工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工作的程度,可以分别按工日与工时计算。计算公式如下: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X100%按工日计算的出勤率仅受全日缺勤的影响;按工时计算的出勤率,则受到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计算缺勤率。计算公式如下:缺勤率=实际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X100%出勤时

21、间利用率指标出勤时间利用率亦称作业率,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 利用情况的指标。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一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作工时X100%按工日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只受到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按工时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受到全日或非全日的停工和非生产时间的影响。3 .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由 于制度工作时间是制度规定的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越接近 制度工作时间,说明工作时间利用得越充分。研究工作时间利用,应该以制度工 作时间为标准,因而制度工时利用率是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的核心指标,它反映制 度工作时间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X出勤时间利用率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只反映全日缺勤、全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