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新史学观视角下的历史中考复习_第1页
(吴红)新史学观视角下的历史中考复习_第2页
(吴红)新史学观视角下的历史中考复习_第3页
(吴红)新史学观视角下的历史中考复习_第4页
(吴红)新史学观视角下的历史中考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史学观视角下的中考历史复习南宁市三美学校吴红【摘要】当前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呈现出新史观的特色,出现了一批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范式主要观点为价值取向的试题。历史教师应当重视新史学观念的理解和应用,尽可能地把这些新观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认识的提升,增强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关键词新史学观历史课程标准中考历史复习】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等。这些史学观念已经融入到了中学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和中考命题当中,值得中学历史教师重视和关注。一

2、、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简称课程标准)在“前言”一开始的叙述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叙述中提出了思想性的要求,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叙述中指出: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的演变中认

3、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淡化了传统的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新史观的特色。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特色,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明显表现出来,2011年版初中新课标指出:“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世界现代史中又指出:“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

4、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现代化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和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都有体现,如2001年版初中新课标(实验稿)指出:“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课标和教材在近代史板块中专门有一个主题为近代化的探索。2011年版初中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2011年版初中新课标中,有以下内容:(1)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2)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统一的多民族

5、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4)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5)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新课程改革中,文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如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历史更是直接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九年级历史教科书的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第二单元主题是“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三单元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传

6、播与发展”,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明史成果的科技文化单元的分量。这对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一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2二、新史学观与有效历史中考复习近年来的中考命题视角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针对这种命题趋势,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和复习当中深刻理解这些史观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一)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新观念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

7、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复习一一以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起步阶段为例。(1)基本史实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资本主义在英、法、美确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工业革命。(2)大历史观:东西方文明碰撞基本史实: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开拓市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发动鸦片战争,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生碰撞。(3)世界近代历史课标考点聚焦简述权利法

8、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4)典题例证(2006南宁市中考)历史探究题:2005年5月17日,头戴皇冠的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主持新一届议会开幕式并宣布了英国首相布莱尔领导的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李大爷边看电视边嘀咕:“这个英国,究竟是国王的权力大还是首相的权力大?”请你通过历史学习与探究来解答李大爷的困惑。当今英国的国王统而不治、首相领导国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源于什么法律文件?它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这部法律文件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定的。试用大事年表的形式来表示这个事件的过程。(要求至少列出两件事件)解析

9、:本题考查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权利法案及其对社会的发展的重大意义。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此后英国法治逐渐取代人治,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内容。(二)全球化(整体化)史观新观念全球化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全球化(整体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复习1主要史实有新航路开辟、科技革命、世界交流、经济全球化等。2课标考点聚焦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

10、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3典题例证(2011湘潭中考)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全球化时代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请说出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中做出贡献的一位人物及事迹。(2)火车的发明者是谁?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解析:本题通过考查新航路的开

11、辟,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通讯的发明成果,由此形成世界各地生产、流通和消费统一大市场,体现了全球化(整体化)史观的命题视角。(三)文明史观新观念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由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1文明史观视角下的历史复习专题整合类别专题政治文明史中国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中共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国共关系的演变与两次国共合作;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世界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罗斯福新政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与启示;国际共运史;民族独立。中国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区别与联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消长;计划和市场经济体

12、制实践与启示。世界工业文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影响;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与实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及影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佛教等传入及中国化;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世界上古人类文明、中古亚欧文明和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影响及评价;世界思想文化。济明精神明史文史2典题例证(2011南宁市中考)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年阿富汗内战中

13、石雕图一受希腊文化影西亚建筑遗址巴米扬大佛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塔利班政权炸毁请回答: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其开拓者是谁?(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3)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解析:本题通过考查“丝绸之路”、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和现代战争带来的双重影响,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四)社会史观新观念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

14、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典题例证选择题: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A.大力整顿银行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劳资关系D.缩减农业产量解析:本题正确选项是B,从“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中提高就业率,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考查了社会史观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五)生态史观新观念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

15、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典题例证材料解析题:阅读图文材料: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请回答:材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思考?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社会史观中对人类生态问题的关注。(六)多种史观的综合运用以文明史观为主导的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也综合运用了现代史观、整体史观和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把握它们在分析具体历史问题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6、学会运用这些史观去分析具体历史问题,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尤为必要。典题例证尝用视角变换法复习罗斯福新政(1)用现代化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的措施。(2)用社会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3)用生态史观复习,侧重复习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如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等),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在新一轮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新史观能否为新课程资源“生命力内核”关键在于历史老师。正如著名历史教育专家黄牧航所说:“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史学观念,就象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忽视史学观念的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