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休闲农业发展_第1页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_第2页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_第3页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_第4页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一)观光休闲农业的概念现代旅游者追求 生态”与 个性”的需求多样化,促使现代旅游业的经营触角不断向未知 领域延伸。伴随着近年来全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农业正成为倍受旅游业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于是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项目一一观光休闲农业应运而生。观光休闲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游交叉产业,其最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郊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城市化的扩张,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周边也出现了这一现象。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形成对于这一概念的统一称谓,在国外的文献中,指代观光休闲农业的词还有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观赏

2、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旅游”等,而相关的概念又涉及到乡村旅游”、农村旅游”、农业旅游”等。但是多数国家均运用观光农业”这一词汇来表达这些词汇的共有内容,即以上词汇所表达的内涵都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 农业建设、科学管理、产品生产、艺术加工及其价值和游客动手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 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艺术。综合各方面学者关于观光农业概念的内容可见,这些词汇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观光农业是一种人工的设计系统,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满足人类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农业生产和农业观光;第二,观光农业的核心产

3、品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资源”密切结合的旅游产品形态;第三,观光农业具有浓厚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农业艺术两种属性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为了强调和体现农业的休闲、娱乐、旅游功能,本调查报告统一将这些词汇称为观光休闲农业”,即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 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 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 形式。为了对观光休闲农业市场整体进行统一研究,本文所指称的概念包含一切与农业、郊区民俗等为内容的观光旅游行为的内容。因此,广义上讲,这种旅游活动

4、还包括各种发生于农村地区的以农业生产为背景和题材的民事活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活动,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用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尝、娱、劳、购、休等内容的农业。具体而言,观”是指观光、游览;尝”是指品尝绿色食品;娱”是指农业、农村、农俗娱乐项目;劳”指务农学艺、体验农村劳动生产和农民风俗;购”指对农村土特产品的购买;休”是指在农村进行休闲、度假。可见,就本质而言,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和大自然意趣很浓 的产业,是拓展传统农业内涵和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一种非传统途径,它体现了 农游合一 ”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动向。(二)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传统农业以直接服务于人类的第一物质生活需要为目的,是

5、稳定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的支柱产业。除了传统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粮、菜、果、肉、蛋、奶及木材、日用品等物质产品的基本属性外, 观光休闲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向居民提供的旅游、休闲功能。二者在产业目的、管理形式、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就观光休闲农业的属性分 析,其休闲功能主要表现如下五点特性:观赏娱乐性:其功能主要产生于它的意趣,如让生活在城市离开惯常居住地到农村休闲度假的人了解他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农副产品是怎样生产和加工制造的;体验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的形、色、味等多种美感;认识遗传、嫁接、整形等多种手段对各类植物组合的作用等 农业生产的情趣。游客参与性:就是让游客融入进农业生产习作中

6、,体验其技艺、乐趣,增进农业知识。其中根据参与的主体和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又可以分为:无偿型参与、有偿型参与、品尝型参与、夏令营式参与、娱乐型参与、健身型参与等多种形式。市场局限性: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不了解、不熟悉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城市游客服务的,而不是为农民服务的,其客源市场主要局限在城市居民。因此,项目经营者必须认识 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市场开拓定点和定时的休闲服务项目,以发挥最大的市场促销效益。文化性:观光休闲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和人文意义的民风民俗等节事活动,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这些素材和有形无形的物质载体是策 划、配置观光休闲农

7、业游览项目的资料库,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要素更多的文化内容, 充分展示这些要素的内涵, 就会增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吸引力,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季节性: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程度日益弱化,但是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仍然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进程,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土地面积巨大的国家,不同区域城市周边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依托农业资源展开的观光休闲农业也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三)观光休闲农业的基本内涵根据观光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其特点可以总结观光休闲农业的基本内涵:观光休闲农业属于一种生态旅游。其发展与规划设计应该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娱

8、乐、住宿、餐饮 等人文景观应该融入自然景观,而不应该作为独立的一部分; 观光休闲农业的基本功能和基础是农业,离开了农业或者将农业作为景区的点缀而大搞人文设施,都会偏离观光休闲农业真正的内涵;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特殊景观,具有有别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的独特特征;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是远离大自然而又渴望亲近自然的城市居民。(四)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体系按照第一产业的属性划分,广义的农业可以划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种亚类,按照 这种产业内涵的划分方式,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也可以进行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五种产业类型:第一,观光休闲种植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业。它利用现代农

9、业生产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者利用现代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科技成果。第二,观光休闲林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林地、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森 林具有多种旅游休闲功能和观光价值,主要表现在供游客野营、探险、避暑、科考和森林浴 疗上。第三,观光休闲牧业:指具有观光性质的牧场、养殖场,给游人提供参与牧业生活的风 情和乐趣,同时提供相应的附加农产品。如今年发展起来的奶牛场、牧马厂等。第四,观光休闲渔业: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 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老式渔船、学习织网、品尝水鲜、参与捕捞等活动。第五,观光休闲副业:包括与农业

10、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图1.1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实际上,这种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划分只是一种粗浅的线条勾勒,真正对城市居民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往往是以上产品的一种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又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地的文化特色、自然挑件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可以用图1.1加以诠释。即农村的文化背景作为农业观光休闲产品的灵魂、自然生产 条件作为农业观光休闲产品的养分、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作为农业观光休闲产品的催化剂、而以上五种产业和民风民俗等作为农业观光休闲产品的物质载体或者表现形式。(五)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阶段模

11、式根据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成熟经验,一般而言,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首先缘起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大多为非主城区的城市郊区)实际上,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是与该阶段特定的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开发式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最有可能的是在旅游业具有相当基础的、具有相当强度出游力的大中城市周边出现。而其发展主题、项目主导者以及面向的市场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上,按 着这些内容的差异性可将具体的旅游项目描述为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见表1.1,引自舒伯阳)。 表1.1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阶段模式阶段模式发展阶段旅游主题主导者市场自发式早期旅游 萌芽阶段不明确,仅作为 休

12、闲调剂自发形成的个人 或小群体供求关系模糊个人需求导向自口初级经营 阶段有一定的主题和 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主 动参与经营以短期赢利为 目的产品导向开发式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 系列活动策划大型(旅游)企 业集团开发与经 营管理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项目投资导向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进程与意义(一)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观光休闲农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观光休闲农业发物于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郊区观光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进入 21世纪,观光休

13、闲农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种农业”之一,是都市农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划分,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自发发展时期(1994年前)。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旅游区出现了向游人开放的观光桃园,游客购票入园后可自行 采摘、品尝鲜桃,在游览结束时,桃园会赠送游客一袋自己采摘的桃子,这种观光形式深受 游客欢迎。1988年,大兴县举办了第一届 西瓜节”,开展了 瓜乡一日游”,通过选瓜、品瓜、 评瓜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参与性活动,在吸引游客的同时, 瓜农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由于利益驱动,其他类型的果园也相继对外开放,观光果品涉及梨、苹果、李子、杏

14、、 红果、板栗、樱桃等多个品种。九十年代初,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 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旅游者开始涉足郊区农村旅游。郊区很多渔场 开辟了钓鱼区,有的还建起了垂钓宫,专门开展钓鱼活动;森林公园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 正式对外开放;部分村庄整修了闲置的民居,用于接待来农村观光、 休闲的游客,民俗观光、乡土旅游有了较快发展。郊区农村观光、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家乐等活动,成为当时北京郊区农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也正是现在意义上的观光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从当时郊区农村旅游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来看,主要以参观学习和配合主题教育活动为主,旅游者多以单位组织为主, 几乎没有个

15、体或旅游团队参与。 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契约关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当时农村旅游活动,特别是农家乐是以配合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因而在规模、人数覆盖范围上非常有限,而且,活动内容单一、特色不鲜明。第二阶段,政府引导成长时期(1995年-200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的内容、形式和旅游文化内涵的追求更高,因而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延伸和新的旅游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随着一批批新的宾馆饭店和旅游区(点)在郊区崛起,郊区旅游接待条件得到很 大改善,旅游容量得到扩张。特别是以韩村河、留民营、爨底下、大营等为代表的、以

16、民俗 为主题的郊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破了延续多年的以八达岭、十三陵等景区观光项目为主的郊区旅游市场格局。 新兴的、极具亲和力的郊区民俗旅游户、民俗旅游村,以吃农家饭、品尝特色美食、住农家院、鉴赏古建民居、体验传统生活习俗、采摘果品菜蔬、垂钓、射猎、 购买土特产等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并带给旅游者劳动与收获的乐趣,回归自然的身心愉悦。观光休闲农业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 强的特点,使旅游者潜在的、对旅游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追求得到了充分张扬。这个阶段,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专业村与旅游区(点)互为依托,民俗旅游 活动与景区观光活动互相带动,成为郊区

17、民俗旅游新的特点,并按照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专业村逐步形成了食宿接待型、采摘观光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和生态健身型等多种特色形式。市民到郊区农村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旅游者在郊区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过夜人次越来越多,综合消费迅速增长。以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专业村为形象代表的北京郊区观光休闲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功能、效果,与发展初期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标志着北京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 个全新的旅游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旅游产业已基本形成。第三阶段,规范管理启动时期(2003至今)。国家实行节日长假制度以后,国内各主要常规旅游线路出现过热现

18、象。北京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颖的休闲度假方式,作为理性旅游消费的最佳选择,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所推崇。特别是北京经历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以来,自然、生态、健康、休闲的旅游理念深入人心,并很快转化为强劲的旅游动力,市民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人数呈直线攀升趋势。 非典”疫情刚刚结束,郊区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就出现了井喷式爆发。平谷北寨红杏采摘节,一个村一天接待旅游车辆一千多部;昌平、延庆民俗旅游村户全部客满,周末去旅游, 需提前一周预定;门头沟、海淀出现游客在路旁郊野野营的现象。近两年,在黄金周或周末,部分区县民俗旅游接待村户常出现游人爆满的情况。观光休闲农业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强烈刺激了郊区民

19、俗旅游规模的急速扩张,民俗旅游村(户)数量迅猛增加,并如雨后春笋般 遍布广大郊区农村。观光农业规模与效益的迅速扩大,使观光休闲农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因而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从 2003年开始进入了规范管理的时期。2003年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市旅游局制定了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标准,开展了首批市级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的评定工作;2004年初为促进观光休闲农业行业的规范发展成立了全国首家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制定了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8月配合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开展了首批的评定工作;11月又开展了第二批市级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的评定工作。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郊区1

20、1个区县共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近2000个(其中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30个,其分布参见图1.2),年接待游客超过 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接近 30亿元;郊区有316个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工作,占郊区3685个行政村的8.5%,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 70个(其分布参见图1.3),占现有民俗旅游村的 22.2%;民俗旅游接待户已 发展到13819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5537户,占现有民俗旅游接待户的30.2% , 2004年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游客 3.98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 7.57亿元。(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郊区观光农业发展速度快,势头猛,规模大,分布广,效益显著。项目数量由19

21、96年的119个发展到2003年的1942个,接待人数由1996年的300万人次增加到2003年的 3982.7万人次,综合收入由 1996年的3.2亿元提高到 2003年的27.0亿元据统计,2002年, 郊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投资额为7.58亿元,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有22.7亿元。“221 亍动计划”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2002年,三年间郊区对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量总的增长 率高达328.75%,远远高于种植业的 7.86%、养殖业的43.26%、加工业的124.36%。说明观 光休闲农业产业商机无限,利润空间诱人。.经过十年来的发展,郊区已构筑出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空间休

22、闲系统框架,形成了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特色,出现了从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到 各种农业园区的建设把农业与观光、休闲活动相结合,从农业旅游经营单位等客上门到主动促销宣传,从无序经营到通过政府整合、有组织地宣传推介等许多令人振奋的变化。.纵看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领导重视,政府推动、专家支持,规划先行、政 策驱动,社会动员的思路与做法。.然而,她毕竟是个新兴产业,从项目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消费引导等方面的水平来 看,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观光休闲农业已搞得红红火火。这种火

23、爆其实是依赖于深广的社会、 经济背景而厚积薄发,并且今后仍将保持强 劲的发展势头。郊区农业要重点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因此可以说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拥有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她必将也拥有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前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突出表现在:第一,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性的绿色产业,郊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当北京市都市区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对于防止城市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连成一片,改善城市环境,作为北京都市的肺和绿色景观,防治城市污染,营造宁静、清新的生活环境具有 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为北京、天津等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交流的场所,使得二元文化相互 交融。增加了旅游者的

24、心理需求。观光休闲农业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 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 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 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与此强烈对照的 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 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 土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

25、烈反响。第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 农游合一 ”的新型交叉高效产业, 使农业产生旅游附加 值,使旅游业开拓广阔的资源利用渠道。旅游业和农业互相渗透,促进和补充。高效益的观 光休闲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 观光休闲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 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 一地一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观光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 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开展民俗旅游的村大多比较偏远,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较差,农民收 入低。开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以后,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农民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发展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