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应人推举而为 兰亭诗集写的序言,主要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及事件,并由集会的事件抒发自己关于死生的哲学思考, 蕴含的是王羲之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体察到当时文人的一种生存样式,在文中也主要显露出自己的一种理性的意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学生分析这是一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从这一单元开始, 将使学生在鉴赏了现代诗词的基础上再欣赏中国古典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即: 兰亭集序 、 赤壁赋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游褒禅山记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记叙类的散文伤仲永等,对散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在高中的学习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此类
2、古文,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对初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三、教学目标1、通过审读课题来了解古代散文“序”这种文体,并将序的两个类型书序与赠序有个大概的区分;2、了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一般特点;3、通过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句的把握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4、基于作者的感情对文章的部分的划分掌握文章的主旨;5、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转折的进一步思考。四、教学难点1、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句的掌握;2、文章主旨的掌握;3、对作者思想转折的深入探究。五、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句的理解;2、对文章的优美句子的赏析;3、文章主旨的把握与探究。六、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实施的一些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方式方法。1、
3、情景创设法。2、提问法。3、讨论法。4、合作、探究法。七、教学时间:两课时。八、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材、 U 盘学生准备:教科书、不同颜色的笔、九、设计理念: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今天的语文课堂, 在上课之前呢, 我想让大家欣赏一幅墨宝:(展开行书书法)大家观赏一下,这样的书法看起来怎么样?预设:看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连笔写成,而且好多字都不认识。师答:呵呵,看来同学们看得很详细了,好多字都不认识,是因为在这幅书法写作过程中,写字的把一个字用不同的字体写成,这当然看起来就有点困难了,一个相同的字的写法有十几种,大家佩服这个人吗?预
4、设:佩服!师答:老师也佩服这个人,他的这篇佳作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天下第一行书”,大家知道是谁吗?(停顿) 他就是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的他的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的墨宝兰亭集序。他的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艺术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二、首先让我们听一听兰亭集序朗读。注意给自己不认识的或者难以把握的字词注 音,并且在听的过程中给句子标出停顿的地方;相信大家已经注好音了, 那就请大家一起来齐读一下这篇课文,特别注意自己刚刚注音的字词与句子中的停顿。很好,大家读的很整齐,停顿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兰亭集序
5、到底在写什么。三、请大家再次的阅读课文,尝试着去理解文章的大意。好,相信大家都阅读完毕,大概的了解也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就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文章的标题“兰亭集序”该怎么断句?是兰亭 /集序?还是兰亭集/序?为什么? 好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预设:应该念兰亭集/序,原因:自己感觉。(或者是关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来说) 师答:请坐。回答很诚恳,自己感觉就是自己感觉的,老师要对你的这种态度提出表扬。这 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与友相约去会稽山阴举行修禊活动。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与水滨嬉戏洗濯,以拔除不祥和求福。这实际上是古人 的一种游春活动。具体的见文章的第一段
6、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 稽山阴之兰亭。交代了这次机会的时间、地点、事件。这也是“序”这种文体的特点。“序”这种散文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滕王阁序 ,又如孔雀东南飞 琵琶行 正文前的小序。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 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四、了解了序这种文体,就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读一下第一段。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 注意标出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前后左右讨论尝试利用课文的注释来理解这一段的大意。好,同学们,时间差不多了
7、,大家对第一段的大意理解了吗?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可以提 问,老师来帮你们解答。预设:第一段逐句理解。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1、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今) 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2、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
8、用有清晰 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会,说文解字:“会,合也。”“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与水滨嬉戏洗濯, 以拔除不祥和求福。这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3、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2、讲解:群,辈也。(说文解字)“贤” “少” “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 “年轻的人” “年长的 人”
9、;“至” “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少长在这里总括的是不同年龄的 贤者,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毕,全,完全;咸,全,都3、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1、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 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 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 左右辉映环绕。2、讲解:此,指示代词,这;“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 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动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崇,高;峻,形容山高而陡;激湍,流势很急的水。3、鉴赏:
10、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1、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2、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 “列 坐”后省略了介词“于;“其”指代曲水;“一觞” “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 “咏 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殛,古人喝酒用的器物;流,使动,使流动;次,旁边,水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合起来就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 乐。亦,副词,也
11、;畅,痛快、尽情的。3、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现在,请同学们再整体的浏览第一段,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了是吧,好,那就请出声自己朗读第一段,在自己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大息。好了,第一段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那我们现在进入第二段的学习。大家看看,第二段有什么不懂得吗?第二段比较好理解,大家都理解的很到位,再有什么不懂的吗?第二段逐句理解。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1、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2、讲解:是,代词,这;惠风,和风;畅,无阻碍之意。2、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1
12、、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2、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 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3、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三段,第三段相对于前两段来说有点难度,我们就逐字逐句的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1、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2、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3、鉴赏:所有的
13、生命感悟实自一 “夫”字始。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 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2、讲解:或,有的人;“诸”为合声词“之于”,取诸,从取得;“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 “放 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 与其后面“寄所托” 一起形成 介宾短语作了状语。3、鉴赏:读此句有“物喜” “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
14、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1、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2、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其,代词,代,上述两 种人;暂,副词,短暂的时间。“欣于所遇”为典型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欣,对感到高
15、兴;“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既,已经;系之,系,关联;之,代词,代“情随事迁”,意思是感慨随之而来。3、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1、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 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2、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 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向,从前、往昔;陈迹,过去的事情;犹,副词,仍然,还; “修”为形容词“长”;化, 造化;“期”为以为最终结局
16、”;“尽”为“生命的结束”。3、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鉴赏:千古同此一叹!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现在第三段的字词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吗?预设:没有。那么就请大家默读第三段,然后自己梳理一下对这段的理解。看完了第三段,那么第四段请大家先齐读一遍吧。好,大家读的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第四段。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1、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
17、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2、讲解:每,常常;“合契”:古代的符契,刻字之后,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3、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1、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彭,指彭祖,古代长寿之人;殛,指未成年而死,现在所说的夭折,2、讲解:“一” “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3、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1、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2、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犹,
18、如同、好像;3、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1、翻译:因此我 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2、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3、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2、讲解:世,时代;事,事件、情况;所以: 的原因。3、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2、讲解:斯,指示代词,此。3、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大家对这段在字
19、词句子的理解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没有了。好,那么今天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大家下去了要对今天学到的字词要通过做配套练习有一定的把握,然后请下去熟读课文, 仔细的体会王羲之的这篇文章。我们下节课会进一步的探析一下作者的这篇序中的感情。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第二课时概述第一课时(1min):上节课我们通过审读课题和理解文本两个方面来初步的解读了 这篇课文,审读课题方面,上节课我们首先通过对“兰亭集序”这个标题的断句了解掌握了 序这种文体,并跟本文的书序与赠序相区别,其次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熟读了这篇课文,其 后我们一起进入了文章的理解,通过对重难字词句的理解基本掌握了文意
20、,同学们在上节课 都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习这篇 课文。一、导入:在上课之前呢,请大家欣赏一首周杰伦的“兰亭序”,这首歌的歌词、曲风 极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和韵味。(4min)二、正式上课:欣赏了古风古韵的周杰伦的兰亭序之后,相信大家已经沉醉于他的歌词 的婉转中,带着这样的心境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再次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教学流程:、读一读: (3min)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会背的同学可以尝试着背一下。好,同学们朗读的很好,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会背了,非常好,我相信今天这节课后大家都会背了,对吗?、找一找1、第一部分: (第一至二段) (
21、 4min )( 1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至第二段,思考这个问题:这两段可以分开来看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乐”或“信可乐也” 。有人评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至二段“良辰、佳处、美景、知音、乐事”具也。这里的知音,指的是谢安、孙绰等与作者相交甚好的同行游玩之人。那么文中从哪些具体的语句可以看出良辰、佳处、美景、知己、乐事的书写?良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佳处: “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知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乐事: “修禊事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修禊,上节课说道,就是
22、一种古人的游春活动。这一部分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最后是“是日也”领起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总结:我们之前学过的论语侍坐中也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yi ) ,风乎舞雩,咏而归。 ”给人一种逍遥旷达之感,与本文所写有许多相似之处,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一段唱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 (良辰)气候宜从之乐、 (佳处、美景)环境优美, (乐事)相聚狂欢之乐、(知音)名士相交之乐所有美好的事物基本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的开心。2、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第三段)( 4min )常言道: “好花不常开
23、、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谷底,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请同学读一下这一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此段。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把我上节课讲到的都融会贯通了)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在这段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字或者一段话: “痛” 或“死生亦大也,岂不痛哉! ”找出作者“痛”的语句:“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
24、,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 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 ,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3)想一想,本段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预设: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 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 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
25、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 们虽然“趣舍” “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 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 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4)根据文章的内容可知,这种“痛”是痛什么?预设: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在这一部分情感的转折方面,我们看完第三段再来探讨)3、第三部分(第四段)(3min)(1)先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四自然段,(娜娜)翻译段 预设,翻译的很好,把我上节课强调的要点都注意到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段找出能体现出作者
26、情感倾向的一个字或者一句话: 预设:“悲”或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2)那么作者在悲什么呢?(用文中语言作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三)、论一论(10min )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 再到第三部分可以看出, 作者的心情由乐转到痛,再到悲,相信同学们对这样的转折都心存疑虑吧,恩对于这个情感的突然转折,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的大讨论,他的观点之一就是认为这样的文本 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同意这种说
27、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预设:不同意。那么请你们找出作者悲的几个方面,然后根据我上次给大家发的这篇文章的创作时代 背景来谈谈自己的原因。创作背景: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政治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这样就使得文人们常常采用一些 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如本文中所说,“或取诸怀抱,唔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不无实际、思想崇尚虚无,寄情山水、笑 傲山野。悲的方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
28、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 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 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 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 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 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天下无不
29、散之筵席, 之前的几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 人觉得不痛快。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 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 最终必将走向消亡。 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 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 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 这种观点是
30、十分荒谬的, 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 太虚无了,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总结:钱钟书曾说: “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 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 近代“生命情调”、 “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 反而起更强
31、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 。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 但是他的这种慨叹, 不是消沉, 不是沉寂, 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当然,作者在其中也在批判了魏晋玄学: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 这在当时社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作者除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外, 在文章的结尾将笔墨又回到了兰亭雅集, 谈到了兰亭诗集及写作的初衷,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自己未竟的思考,由此,全文首尾相接,跌宕起伏,由平淡起,先喜后悲,又归于平淡,缓急之间,可见节奏和抑扬。自己的原因:作业:1、请还没有背会的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背诵这篇课文。 (提示一
32、下: 在滨河路安宁庭院附近有一个宣传报, 那个宣传报上所列出来的就是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乘坐 103 路车可以看到他的名作,同学们如果没有时间背,就可以在乘车的时候看一句,这样就容易记住了,还可以欣赏他行云流水的书法,也是信可乐也的。 )2、学完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呢?可以联系魏晋时期社会状况来谈谈你的感受。3、阅读鲁迅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在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对魏晋文人的认识。十一、教学反思1、第二课时课堂问题设置太难;2、板书有点乱;3、教案未能脱稿,讲课中有所停顿;兰亭集序教案课程标准: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
33、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3、 注重合作学习, 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考试说明1 理解 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
34、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 作为一篇书序, 由叙事写景到感物抒怀, 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文中“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一类的四字短语触目皆是,诸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等仍鲜活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 对于这种语言、 思想俱佳的文章, 高一学生主要是感受语言之美,储备语言材料。所以教学中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二、学情分析本文思想感情跳
35、跃性大, 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深刻。 高一学生阅历浅, 不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和作者在感叹之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所以这 节课淡化了对生死关的处理,引导学生梳理感情脉落后强化落实背诵。课前预习指导:大声朗读文章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逐字翻译文章内容, 做到书面圈划或标注重要文言字词。自己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学习目标:1、运用书面积累和梳理的方法,能够准确说出所、于等重点虚词和虽、修、次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能够结合语境辨析介宾结构后置句。2、在反复诵读中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会背第一段,50%的同学会背第二段。同时能够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学习过程一、导入:
36、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好友,亲朋,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 同学们在朗读、 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 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好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出示学生(板书)过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下面让我们在读中理解文义活动一:读中解1、出示难读的字,请学生读,正音。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3、点名读,并点评。4、师范读。活动二:读中品 (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中找出一个
37、字概括作者的感情。乐痛悲(板书)过渡: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这种乐从何而来呢第一段:1、思考问题: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仰俯信可乐也”2、教师提示重点词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省略句,虽:虽然 以,觞,以。小结 :套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在这天朗气清,环境优美地方, 人生知己, 畅叙情怀, 怎能不乐
38、?所以最后一句信可乐也应该怎样断句?朗读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要尽可能的读出这种逍遥自得的心情。(有 感情地自由朗读)本段的四字短语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 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背诵第一段过渡: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由聚散想到了什么呢?让他大发感慨一一岂不痛哉。男生齐读第二段第二段:1、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痛的?(注意分析文中的三个分号涉及的三层意思)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一一“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一一“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39、第三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一一“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导思路:先指名找学生答,而后教师点拨注意虚词或标点,小组讨论完成。作者所痛何事?死生亦大矣作者是怎么理解的?用原文的话来回答。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一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一世事无常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 等词语要重读。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作者通过哪些语句总结出来的?2、教师重点提示“所”字和介宾结构后置句。齐读第二段,来体悟人生短暂之痛3、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提示
40、:赤壁赋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历史上曹操留下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陈子昂发出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慨叹, 但他并不悲观无为而是始终怀有一腔报国之心,曾冒死上书,坦陈利弊,曾两度出塞,为国立功。李白留下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他“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苏轼发出了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
41、悲叹,但他却留下了无数华章,且心系人民,是“百姓的朋友”(林语堂)。下面,同学们先默读熟悉一下,下面大家齐读,体会一下这千古一痛。找出两句你喜欢的积累一下。过渡:这此古代名人都有对人生短促的感慨, 但透过这些的诗句,我们能感受到 他们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 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这个悲该如何理解 呢?齐读第三段本段的四字短语:放浪形骸、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按提示试着背诵夫。或晤言;或放浪。虽静躁,当其,快然,曾;及其感慨。向之兴怀;况。古人云。痛!活动三:读中思思考问题:(1)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己之“痛”吗?从这段的
42、哪些文字可以看出?(2)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 话可以看出?思路:古人一一()一一后人一一兰亭集的成因(3)作者的悲夫是悲观吗?怎样理解 周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 ” 明确: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能等同视之。他领悟到了生与死的矛 盾。所以才会有周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这两句话。批判了庄周“一 死生”“齐彭殛”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背诵提示:每览若合一契,未尝不能。周知,。后, 悲乎!故列叙,录。虽,所以兴怀,。后之览者 朗读指导:“周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殛/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 气。“后之视今,
43、亦由今之视昔,悲乎! ”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小结: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一起感悟了乐痛悲的情绪 变化,下面大家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活动三:课堂评价1、按照大屏幕的提示自己背诵课文2、一对一地互相检查背诵3、指名学生在班内背诵。作业布置:1、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兰亭诗其一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寂阕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 ”。诗中 “俯瞰绿水滨”对应序中“ ” ”。诗中“无涯观” “万殊” “群籁”对应序中“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2、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 从诗中 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板书设计:2、课下继续背诵。兰亭集序乐痛人生短暂。悲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租房合同协议》
- 《金属热处理设备》课件
- 音程及和弦构成在考试中的试题及答案
- 《2025雇佣合同细节解析》
- 2025新风系统购销合同范本
- 2025标准劳动合同书范本
- 《探索教学方法》课件
- 2025建筑止水钢板分包合同(单价)
- 解锁乐理考试技巧的秘诀分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海运货代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微电子学概论》第八章-光电子器件课件
- 化学分析送样单2
- 化工原理教案:6 吸收
- 花篮拉杆悬挑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
- 【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浙江语文高考真题试卷(Word版含答案)
- 铝镁料仓等施工方案精品
- 目前最准确的通达信缠论分笔公式
- 《丑小鸭》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