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_第1页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_第2页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_第3页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_第4页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三明六中 林娟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当下的教育事业的整理与审视,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很多观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作为一个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本书第一辑主要表达与探讨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等等一些教育非常本质的教育随笔,里头是以心怀教育的学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同样深刻探讨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未来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而来的价值观念等等都在不知不觉地烙印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在其影响下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教师像是指路标牌,

2、有的能告诉你所有的岔路都通向什么,却不告诉你有多少距离,有的只告诉你一个方向的目的地,多远清楚地告诉你,你要怎么去,用什么方法去。给人生的大概意思,也就是学生通过一次次地指引在人生关键做出选择,每种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人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给出什么样的教育,要有灵魂、会倾听、可以呼吸、在孤寂、静默甚至是疾病中教育,有着教育之美,有生命自觉。既面向他人,也面向自我,不断思索与进步的教育。培养出自觉自主的心态、习惯和能力,按我自己个人想来,其实也是现今家庭和学校给予非常少的教育,自立、独立的教育。然而现今教育离这样理想的教育尚有着很大的距离。现今对教育者的教育都是只有方法没有灵魂,有了越

3、来越优秀的方法,却没有更加深入灵魂的教育,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而教育仿佛还在滞后,各种喧嚣与躁动充斥着校园,难以在沉静中坚持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美的,这种美是可以具体表现出来的,这种美展示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美在于教育者对于教育事业诚挚的热爱,在于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美需要实践,需要呵护,理想中的教育难以实现,但不能没有教育的理想。作者也指出现今教师缺乏倾听,有时候学生甚至不能“呼吸”,甚至教育学生的目标都没有明确,好为人师却甚少自省,渐渐迷失。而教育者也是人,普通人,这点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中,渐渐被遗忘。都说教育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成长,是精神上的满足,但要知道,成长的时间太长了,成长是

4、个中性词,它有光明亦又黑暗,教师又能从中获得多少,行业败类就不要算了,那么有心向教育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呢,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社会对其要求往往是很高的,然而社会对其的肯定与真正的理解却往往是可笑的。本书每个章节侧重主题不同,行文风格和内容都会有所变化第二辑中,由作者在德国一年的交流学习,在或轻松或沉重的见闻中的反思与学习。大致介绍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洪堡大学已经在洪堡大学的见闻感想。高等学府洪堡大学的学术氛围让人心驰神往,“论文以德国、加拿大六小时的文化认同比较为主题,作者是一个德国小伙子,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论文写作前后经历五年才完成。答辩过程中,他全程站立,侃侃而谈,不时面露微笑,丝毫没有怯场

5、、拘谨的神色。坐在对面的三位教授也沉稳有度,在提出质疑、表达观点的间隙,不时翻阅论文我在旁边偷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论文中那些五颜六色、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严谨认真但并不古板的学术氛围其实很美好,学习者用五年的时间去完成论文,真正的用心,表现自信,游刃有余,而密密麻麻的批注也无不体现教授们沉稳有度的学者风范。而这理智、审慎和精细的美好学术氛围,离不开德国的教育。从研究儿童书籍的丰富,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还有就是各种大小“仪式”其实就是特定的环境模式,孩子能在其中自热而然地习得规则,这个环境是有家长、学校具体把控,细节决定了孩子们在其中的获益。对待历史的教育,对待跨文化的教育,德国教育在作者笔下,

6、可见一斑,但这个看起来美好的教育模式是德国的,是在德国研究发展起来的,中国可以学习,但不可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求,这点作者有着很明晰的认识。从这点来说,就像我们去优秀学校学习,听了更有经验的教师的课,但并不意味着应该照搬,实践中应该把更为本质精华的部分汲取出来,不是一味模仿,这才是学习发展所需要的。书中的第三部分,虽然很多是针对校长的,但作为新教师,其中也有很多能让人获益的地方,在工作中,有很多东西其实基本就是过眼云烟,但往往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感觉烦,是抱怨,日复一日,我们该如何从这样的怪圈要如何脱离出来?书中提及有些点让人茅塞顿开,比如学生立场,不是以学生中心,就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一点都是

7、将师生剥离开来,教学是师生共同促进的,而好几年下来,都是被灌输,不能像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剥离二者,却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让我想到早前的减负,总是强调学生过多的负担,但这负担仅仅是学生的吗,只是单纯单方面减了学生的“负”,而这些又转回至教师,这些负担几经回转,到最后,只是让师生双方的负担更重。二者的平衡,共同发展其实才是真正的减负。个人看法,思维方式这一节挺有趣,其实这些思维方式的转变适用于非常多的地方,而思维的转变也是非常难的,悲伤的是,目前来说我还是处在点状、割裂、结果式的思维,看起来还满糟糕的,应该去尝试改进自己,去用更合适的思维发展自

8、己。所谓建设教师宇宙,其实是建设整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不只是教师自己内部本身的建设,外部整体的教育环境建设。这是个理想,但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第四辑主要侧重是作者在实践中的研究与发现,主要偏向语文教学领域,但其中的大部分学科还是有相通之处,里头一些关于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学教材之间的联系等等方面的思考都让人获益匪浅,教师真是一个需要长久毅力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五部分是作者思索改革之路,身为其中一员,该如何去把握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这二重身份,旁观可以保持清醒却没有切实的感受,置身能在实践中得出更适合理论,但也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作者发自内心佩服像叶

9、澜教授这样的学者大家,真的是有着一颗赤诚之心,一路痛苦艰辛,却矢志不渝。这样的人真的值得尊敬,有这样的人在,教育还有着希望。反思自身,真的特别惭愧,连自身的方向都不清楚,不知该如何前行,太过依赖了,甚至连独立人格都没有,其他很难做到,但这一点,想要努力去改变。这一辑都在说教育改革,其实也是人的改革,文化的改革,但这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可以看出,作者更加沉稳内敛地看待教育,冷静看待改革,探寻更为本质上的东西。教育漫长,改革艰辛,只有不断地践行探索,前路才有光明。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尤为珍视的部分,是对生命体悟的过程,是走过黑暗与困难,在书籍的海洋获取力量,接受像叶澜教授等学术大家的启迪,还有一生所遇之缘感恩等等所有汇聚于文字中,将自己所感受的启示与温暖传达给后来者与同行人。通篇看完全书,我看到的以为走过半生的学者,虔诚地述说对教育的信仰,让我感动之余,也有很多深思。这个非一两句话能够言说,反省自身,是否能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做的是否是有灵魂的教育,会不会倾听,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呼吸,是否有着“生命自觉”,是否正式自我与他人,尊重每一个生命,是否像作者一样,不断去实践,探索,做一个“落地耕作”之人。最后用作者后记中的话做结尾,为自己,为今后的教育事业,加油鼓劲。“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是对孤独人生的抵御和疏解,也是对千疮百孔对的教育保持勇气和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