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名著导读《长征》考点解读与习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 征考点解读及习题训练【了解作者】王树增, 1952年 2 月生于北京, 1970 年入伍。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 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2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 朝鲜战争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长篇历史随笔 1901、1911 作品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主要内容】概述:王树增的长征是红军长征 80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 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的转换为基本架构, 从 1934 年 10 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 1936 年 10 月甘肃会宁胜利

2、会师,中国工农 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度过了三十多条河 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 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难之后,最终取得胜利。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 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讲述了许多感人的小事件,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 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 艰难、不怕牺牲的远征。这种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 与庄严。详细:作者从 1934 年的突围开始写起,红六军团率先接到命令开始突围, 他们成为红军长征的急先锋。由于 “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 线,导致了中央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 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 一场被全世界称为 “长征 ”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序幕。 战士们离开故土, 父母、妻 子、儿女、百姓都加入到送别红军的队伍中来,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 中得到真实详尽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1934年 10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 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 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渡过湘江后, 中央红军只剩下 3 万多人,伤亡惨重。 1934 年 11 月,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

4、团在不断的移动作战中,最 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农红军 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 1934年 11月,中央 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意图 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党军调动完毕之前 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湘江一战,红军从瑞金出来时的 8 万多人锐减 到 3 万人。无数倒下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再追随党的队伍了,但是,他们在湘 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军帽上的 那颗闪闪的红星。1935年 1月,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

5、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 平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 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遵 义打开了通道,为红军长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 1月 15日,在 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 次重要会议, 它结束了王明 “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东为核 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 死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 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 夺,以两个兵

6、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 次巨大胜利,展示了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 著名的革命纪念地。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 为了向川甘边发展, 1935年3月28日至 4月 28 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 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 5月初,共 8万余人开始长征。红军在金沙江边,如 果不能渡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 5月初, 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并得 到了彝

7、族同胞的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1935年 6月中旬,与红四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 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 前面就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 会议,决定红军第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 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 1935年9 月,一个个胜利 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泽东继续北进,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联边 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 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

8、却的方针是 极端错误的。1935年 9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1935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 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二六军团历尽千 难万险于 1936年 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6年 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会师。三 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艺术特色】首先 ,作品坚守真实性的原则, 是一部最客观、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 王树增认为: “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

9、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 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 ”为此,他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搜集了 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客观真实的再现了长 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的时间里,形成两万五千 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的全貌。其次,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以小见大,人物刻画 细致入微。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 “人”,既有对毛泽东、 周恩来等 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 现历史事件中多的精彩细节, 使历史人物真正 “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 其声。尤其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

10、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 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例如用绷带把奄奄 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 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扛油印机渡河等等。最后,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王树增认为: “坚定的信仰, 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长征途中,年轻战士和官兵闯过了 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数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 亡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无情考验,可他们却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面对敌人的围追 堵截,战士们依然士气高

11、昂,苦中作乐,这就是长征精神。长征既能让读 者回顾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 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 光。【能力训练】练习一: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 在井冈山,南瓜常常是红军的饭。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 “打倒资产阶 级吃南瓜。 ”毛泽东则风趣地说: “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 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 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 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

12、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 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 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 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 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的所有官兵们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红军因为武器简陋打仗时格外勇敢凶猛,这使红军的伤亡率很高,在这支队伍 里可以看见许多二十岁不到便少了一条胳臂的少年,但令人惊异的是,纵然如 此,他们依旧个个精神饱满斗志高昂。1、 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 (国别) (姓名)的著作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A 中国李明

13、生 长征 红军战士精神饱满斗志高昂B 中国王树增 长征 红军官兵之间是平等的,所以他们个个舍生忘死。C美国埃德加斯诺长征 红军战士生活艰苦。D中国王树增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精神饱满斗志高昂。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长征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征途二万五千里。本书完整再现长征的全部过程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 经济、历史、地理因 素,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为信仰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本书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 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小说。练

14、习二: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 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 力地: “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周团长自语地: “他可能睡着了。 ”他吃力地转过身, 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 士: “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 “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 周团长生气地: “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 “不 !不”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 “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15、。周团长依然在自语: “他们还 年轻,应该活下来 ”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 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 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1、 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 的著作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 中国王树增 长征 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B 中国李明生 飞向太空港 周团长因为饥饿难耐,舍弃生命,慷慨赴死。C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D美国

16、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周团长因为饥饿难耐,舍弃生命,慷慨赴死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年 6月至 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 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70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毛泽东 和周恩来是本文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 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

17、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本书作者在和革命者的接触中,产生了采访红军的念头。终于在宋庆龄等人 的帮助下,成为第一位到达苏区、采访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西方记者,并撰写了 本书。练习三:病中的毛泽东挣扎着给博古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央红军转移到外线作战。 具体路线是:从兴国方向突围,攻万安,渡赣江,经遂川北面的黄陂,沿井冈 山南麓越过罗霄山脉的中段,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再攻攸县、茶陵,在衡山附 近过粤汉铁路到达有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然后攻永丰、蓝田 或宝庆。当调动敌人远离苏区之后,再返回中央苏区所在的江西南部和福建西 部。这封信的内容表明,毛泽东那时没有将中央红军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西北地 区的

18、打算。只是他提出的这条作战线路简直就是返回他的故地的路线,而李德 和博古无论如何也不会到毛泽东的老家去。由于信件涉及了极端的军事机密, 毛泽东派警卫员送信的时候要求带上火柴和汽油,以便在发现敌情的时候立即 将信烧掉。1、 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 的著作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汪曾祺 长征 毛泽东要回老家去王树增 飞向太空港 毛泽东提议进行长征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给博古送机密信件王树增 长征 毛泽东给博古写信建议长征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提到的博古,后来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安排中央红军进行外线作战B选文中毛泽东建议博古李德将中央红军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西北。C历史上的长征,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 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D 选文中提到的 “中央红军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的打算 ”指的是中国的著 名历史事件长征。参考答案:语段一:( A 作者国别有误;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