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_第1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_第2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_第3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_第4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1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 2、利用已有学问,经受探究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把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把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同学活动设计 共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阅历。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同学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争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 二、自主探2、组织同学探究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究之前,先引导同学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同学体会到学模型 假如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同学把新的学问转 化为已有的学问。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根据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同学的留意。 2、练一练/1,2

3、,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 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同学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同学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同学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依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

4、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留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依据同学的练习状况进行小结.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结合详细情境熟悉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详细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同学经受从已有阅历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究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渗透“数形结合”的

5、思想,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受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究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敏捷运用数对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今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军营,参观战士们的军营生活,兴奋吗?(播放:走进军营,出示情境图)看,战士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呢,这一位是班长小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问题:小强在什么位置?(指名同学回答)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的位置,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结合同学回答状况进行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有的横着看,有的竖着数,有的由于看法和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数学是沟通的工具啊!标准不一样给我们

6、的沟通带来不便利,你想不想探讨一些简洁又统一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图中确定位置 1.熟悉行与列 谈话(同步演示):平常我们所说的“竖排”,通常叫做“列”,习惯上我们从观看者的左边数第1列、第2列,平常我们所说的“横排”,叫做“行”,通常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 问: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说说张亮的位置吗?(演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怎么说?想好了,说给同位听。 指名同学说小亮和小明的位置,老师板书 2.熟悉数对 谈话:刚才这位同学很快说出了小亮和小明的位置,老师写的速度却很慢,什么缘由? 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大家能不

7、能想个更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记起来简洁,还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几列第几行?现在以小强的位置为例在本子上写一写,试一试吧。 同学独立思索并写出想法,然后小组沟通。 全班沟通。引导同学对全班沟通的看法进行梳理小结:这些同学都用数和符号简洁的表现出了小强的位置,真了不起! 介绍数对的写法:数学家也是用2个数来表示一个地点或者人的位置,如:第3列第2行,先写3,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2,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象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读作:三二。前边的3 表示第三列,后面的2表示第2行。用数对可以精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 请你用数对表示小亮和小明的位置,写下来。(2名同学板演) 3.抽象

8、圆点图,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熟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洁,看这个队列图,我们也能把它变得很简洁。现在我们把每个人的位置看作一个点,整个队列就变成了这样一副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同学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敏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挨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班主任王老师都不熟悉,假如我要请你

9、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洁又精确吗? 同学各抒己见,争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探究沟通,沟通问题 新授 1、教学例2 (1)假如老师用其次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 同学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留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其次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根据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同学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4、 小结例2: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

10、个数据表示列,其次个数据表示行。假如这两个数据的挨次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老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精确位置。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假如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按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争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争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同学依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同学独

11、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今日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把握的状况如何?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3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育同学数学素养的课题讨论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育智能型、制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关心同学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育同学学问与力量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纳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同学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

12、先设计一道预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同学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争论、分析,让同学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同学供应多种信息与表象,在老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乐观思维,探究和发觉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学问、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学问与力量素养的培育过程。 2。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育同学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爱好,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同学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育了同学的身体心

13、理素养。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依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育同学规律思维力量的同时注意培育同学的自我探究和制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现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

14、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同学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亲密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学问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状况,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消失什么状况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精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预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动身,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

15、示并不断闪耀,当发出一声动听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动身,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动听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颜色清楚明丽。 同学观看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动身时间怎样?从哪里动身?动身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同学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悟,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进展、变化与结果,使同学精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

16、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看、思索、分析、填表。 老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状况,让同学一边观看一边思索,完成下预备题中的表格。 依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同学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状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同学争论: 动身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养教育重视同学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同学的认知潜力,预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同学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争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

17、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精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赐予同学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同学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供应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让同学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依据同学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让同学依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18、(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同学说出两种解法: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同学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同学观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安排律) 评析:前面预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同学供应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同学已精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老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意学问的猎取过程。先启迪同学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

19、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同学解题的乐观性与主动性,最终通过同学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供应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觉,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同学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学问结构,使同学的认知水平进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

20、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大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动身,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同学口头表达力量,促使学问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

21、实现学问、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终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力量。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育分析和推理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学问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提示同学思索:第2小题十位上为

22、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争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其次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知我们什么?求什么?你预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看表格,你发觉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同学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

23、练习九思索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盼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觉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

24、,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留意让每个同学都乐观参加,并沟通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准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同学对依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意熬炼同学提问题的力量。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探究并把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同学经受操作、观看、争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同学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育同学学习的

25、爱好。 教学重点: 理解并把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依据详细状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伴侣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念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外形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

26、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讨论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准备怎么讨论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试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讨论,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老师巡察指导。 3、展现成果,推导公式 师

27、: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现给大家看。 生展现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28、。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索题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同学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沟通) 2、老师总结 今日我们一起探究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熟悉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经

29、受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预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生活中我们能找到很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觉了谁?找到了就立即喊出它名字!消失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2.梯形,四班级的时候我们已经熟悉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日,我们来更深化地了解这位伴侣,讨论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

30、吗?(课件) 2.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同学们,我们在讨论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讨论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觉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1.同学们喜爱什么体育运动?喜爱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

31、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依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头吧! (二)小组活动非常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留意听,你们的看法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

32、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看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觉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依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现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洁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

33、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假如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当引起我们留意呢?在计算的时候肯定不要遗忘。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学问,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依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推断题) 3.通过刚刚的讨论和辨析,信任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究竟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

34、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常常用到,你们想用新学问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特别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索。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7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便利。 2使同学知道

35、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同学体验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培育同学应用数学的力量。 4增长同学的自然学问,产生喜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熟悉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预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嬉戏:我们来玩个嬉戏轻松一下,嬉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嬉戏规章: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36、。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学问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伴侣喜爱旅游, 11月下旬,他又准备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将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预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熟悉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

37、们先来熟悉温度计,请大家认真观看: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同学沟通: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老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消失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同学回答4摄式度后,老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老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

38、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认真观看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

39、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相互比划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同学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留意观看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预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

40、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相互校对一下再来沟通。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同学上前沟通。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

4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熟悉正数和负数。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究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洁的数学规律。 2、培育同学观看、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力量。 3、让同学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究数学学问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同学爱好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觉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现过程,

42、争论发觉。 3、采访同学,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久出不来,特别的奇妙,今日,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究更多的好玩的奇妙的数学规律,有爱好吗?lets go!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商是循环小数 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觉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觉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觉什么规律?先小组沟通,再全班沟通校对。 三、请同学总结,也可质疑。 老师激励:确定同学去探究规律后的隐秘的探究精神,鼓舞他们连续努力;盼望同学在生活中,学习讨论中去发觉探究更多的规律。 四

43、、独立练习 P31 7-9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天平演示,使同学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同学能够推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洁 的实际问题; 3. 培育同学观看、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力量。 教学重点: 推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预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全部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日

44、我们要进一步来讨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蔽的数学神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势告知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推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育同学观看、比较、分析概括的力量。 三、学习过程。 (一)熟悉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

45、、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看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觉 观看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老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同学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同学汇报后让同学说出分类的

46、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老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10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同学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把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娴熟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洁的口算。 2、使同学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同学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使同

47、学把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洁的口算,提高同学的计算力量。 、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把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同学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48、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 培育同学的迁移类推力量。 、 引导同学探究学问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 15 150 1500 15000 因数 5 5 5 5 积 填得数后,引导同学观看: (1) 先从左往右观看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看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同学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或 )10倍、100倍、1000倍积也 (或 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

49、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这部分学问吗?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有关小数乘法的学问,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引导同学思索: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同学争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同学的争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同学得出:小

50、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练习: P.4页 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 636 8.415 P.4 页2、列出乘法算式。 5个2.05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 65 5 生试算,指名板演。 生算完后,小组争论计算过程。 示范: 65 扩大10倍 65 5 5 32. 5 325 缩小10倍 回顾对于6.5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同学得出:先把被乘数6.5扩大10倍变成65,被乘数6.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

51、就把乘出来的积325再缩小10倍。 做一做:14个9.76是多少? 通过例1和“做一做”,你发觉了什么? 引导同学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假如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3 3 2 2 ( ) 1 3 5 ( ) 1 4 8 2、推断下面各式中的积是几位小数。 3.4584 4.625 0.4156 1.085305 0.00

52、7624 2.35 3、P.4页4 四、体验: (1)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P.4页3、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数学五班级上册教案11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育同学的迁移类推力量。 3引导同学探究学问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同学观看学案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并说说发觉了什么。 2.猜一猜

53、:3.53?为什么?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爱放风筝吗?今日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同学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同学独立试着算一算) 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同学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讨论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

5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和 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学问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做完后,小组争论计算过程。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同学得出:

55、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 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留意:假如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7 4257 0.74 2.57 观看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竖式计算2.054? 12.47? 2.312? 组内互评,纠错。 3解决问题 我家到学校大约1.3千米,每天从家到学校来回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组内互评,纠错。

56、四、说说自己的学习所得。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1 0. 5 元 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课后反思: 今日的教学法在同学预习后显得非常顺当,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留意: 1其次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整数的竖式书写格式要强调到位。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0. 7 2 扩大10

57、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3 6 0 其次课时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把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使同学把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力量。 3培育同学的迁移类推力量和概括力量,以及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新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1.280.812 16.73 2.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尝试 1

58、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内宣扬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观看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争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同学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

59、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看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觉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依据同学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同学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三、练习提高 1. 3.74.6 0.290.07 6.58.4说说如何计算以及该留意些什么?

60、2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625 70.860.60.39 270.43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问? 五、作业 :P8第79题,P9第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1 2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课后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 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同学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同学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消失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