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规章制度与产品质量知识_第1页
产品责任规章制度与产品质量知识_第2页
产品责任规章制度与产品质量知识_第3页
产品责任规章制度与产品质量知识_第4页
产品责任规章制度与产品质量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品责任制度与产品质量的价格显示机制有效性分析周伟民(上海交通大学治理学院 200052 研究领域:法律与经济学)内容摘要: 本文要紧以产品安全责任法为代表讨论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产品定价及企业研发投入的阻碍,以及质量的价格显示机制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定价机制和产品安全责任法能共同作用,阻碍产品价值和产品缺陷引起的损失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当制度安排为企业导向型时,价格显示信号会发生扭曲,即价格无法正常发挥作为质量显示信号的功能。研究还发觉,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提供的质量往往低于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安全度。另外,消费者导向的责任制度安排还会促使企业自发要求实施最低质量法规。在深入

2、分析和比较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产品质量价格显示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加强消费者导向的法律制度,这不仅能更好地爱护消费者,还能稳定市场秩序。本文还对具有类似作用的其他法律法规作了延伸探讨,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国际和国内有关安全和环保法规不断趋严的内在经济缘故。关键词:产品责任制度,产品质量,价格显示机制,信息不对称Product Liability Law and Quality-Price Signaling Validity AnalysisZhou Weimi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

3、he impact of product safety liability Law and the like on the product pricing and R&D investment decision, hence the validity of quality-price signaling validity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law design. The conclusions include: when law design is enterprise-oriented, price signaling scheme is distorted

4、; und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enterprises always supply lower quality;whats more, consumer-oriented law design will ignite enterprises desire to support the minimum standard regulation. Therefore, a more consumer-oriented scheme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society in view of its consumer protection a

5、nd market order maintenance functions. This analysis can also help to explain the increasing tightening tendency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arena.Keywords: Product liability Law, Product Quality, Price signal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产品责任制度安排与产品质量的价格显示机制有效性分析周伟民(上海交通大学治理学院

6、 200052)随着我国对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的加大,近年来不断有劣质产品或缺陷产品损害消费者的事件见诸报端,其中不仅包括中国产品也包括国外产品,甚至是国外的闻名品牌,如2000年的东芝笔记本电脑软驱事件、三菱汽车刹车装置缺陷、最近的雀巢牛奶碘含量超标等等。假如讲国内企业是由于急功近利,不注重品牌和声誉的维护,那我们一向信赖的国外闻名企业什么缘故在安全和质量问题上也频频出现严峻问题?另外,有些国外企业在对待我国消费者和国外消费者的质量缺陷处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消费者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日本产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日本东芝公司的笔记本软驱事件:1999年3月,东芝被两名美国消费者推上法庭,

7、缘故是这两名消费者发觉了东芝笔记本内置FDC(软盘操纵器)有瑕疵,存在引起存盘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的可能性。为此,东芝付出了近10亿美元的和解金以及诉讼费用。然而,对同样的问题,东芝只给了中国用户一个升级补丁。,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本文从制度安排在此具体为产品责任制度 日本产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日本东芝公司的笔记本软驱事件:1999年3月,东芝被两名美国消费者推上法庭,缘故是这两名消费者发觉了东芝笔记本内置FDC(软盘操纵器)有瑕疵,存在引起存盘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的可能性。为此,东芝付出了近10亿美元的和解金以及诉讼费用。然而,对同样的问题,东芝只给了中国用户一个升级补丁。从对产品“质量”

8、一词的理解来讲,它涵盖许多方面。为本文讨论需要,我们从产品缺陷引起的后果把这些方面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靠企业自身凭借市场作用(如维护质量声誉能带来长期客户、稳定的价格和利润收入等)或质保书等质量显示机制来维护的质量,一般只涉及产品退换,不涉及法律责任,如产品的有效性(完成工作的优良程度)和耐用性(使用的时刻)等;第二类则涉及法律责任,如有关保障产品安全的法律规定、有关环保的最低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废弃物品回收责任等。对第二类产品来讲,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这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松紧尺度将直接决定售后成本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比例。拿安全法规来讲,一旦出现产品责任问题,企业必须承担赔偿成本,同时

9、消费者自身也不可幸免地要承担剩余成本,如赔偿没有包括的医药费用开支、健康损失、误工损失等,假如安全法规要求较严,即企业要负担的赔付额较高,这意味着企业所承担的产品责任成本相应就高,消费者承担部分相应减少。而为了提高产品安全度,企业必须增加生产成本,以减少企业今后承担的法律责任成本。从全然上讲,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由于产品制造或设计上的缺陷而存在的潜在法律责任风险(即消费者受到损害而必须进行的赔付),因此它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在生产成本、法律责任成本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之间寻求平衡。对最低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废弃物品回收法规来讲,情况亦是如此。假如法规规定较严,企业承担的污染税支出或废弃物品处置费用就高,相应

10、地,消费者因遭受污染而承担的健康损失或废弃物品处置费用较少 就目前情况看,废弃物品的分类、回收、处置费用在许多国家差不多上由消费者承担的,但在去年2月13日欧盟颁布了环保双指令,即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简称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简称ROHS)。该双指令使废弃物品处置费用的专门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生产者身上。 就目前情况看,废弃物品的分类、回收、处置费用在许多国家差不多上由消费者承担的,但在去年2月13日欧

11、盟颁布了环保双指令,即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简称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简称ROHS)。该双指令使废弃物品处置费用的专门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生产者身上。本文假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即消费者在使用前无法确知产品的安全度。在此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在寡头垄断背景下企业产品设计和安全度显示的两时期模型。在第一时期,公司投资研发以确定产品的安全度。在第二时期,公司确定产品价格。鉴于公司对消费者有如此的认

12、识:消费者无法准确推断刚刚研发出来的产品安全度,但会依照价格对其安全度做相应推断,因此企业在定价时一定会考虑价格对消费者推断的阻碍。在此,产品安全度以可能导致损害发生的产品缺陷概率来代表。依照既定价格,消费者会推断出产品的安全度并决定购买的数量;而潜在损害所带来的损失将依照法律规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本文探讨了不同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决定的成本分配效果对研发投资水平的阻碍以及价格和安全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觉研发活动的均衡水平以及价格-安全度之间的关系将取决于以下这些因素:生产成本和以后潜在法律责任成本,以及对消费者来讲的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可能遭受的损害成本。更具体一点讲,第二时期考虑的是

13、在不同信息结构和外生安全度条件下的结果。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即消费者在使用前就能观看到产品的安全度),价格-安全度之间的关系完全取决于损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比如,假如法律制度的设计决定了大量风险后果由消费者承担,则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安全度越高,价格越高,这要紧是由于消费者是安全的受益者;反之风险越大,价格越低。但假如大量风险后果由企业承担,则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风险性越大,价格越高,这是因为其定价包含了预期为潜在受损害消费者支付的赔偿费用。但当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对安全度的认识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即消费者在使用之前无法确定产品安全度,安全度是企业的私有信息时),价格-安全度

14、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特不是当缺陷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大部分由消费者承担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安全度较低的产品对应的价格可能较高,而安全度较高的产品对应的价格反而较低。这和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结论正好相反。那这是什么缘故呢?前者特不容易理解,生产商借助信息不对称设定高价,让消费者承担大量损失,自己牟取暴利。而对后者的情况,我们是如此理解的:这种定价机制能够通过销售量来间接显示产品安全度。低价能关心企业获得较大的销售量,而较大的销售量意味着企业面临的产品缺陷责任风险加大,假如敢于承诺巨大的销售量,就意味着企业提供的产品安全度较高。接下来考虑第一时期,即把研发投资作为内生变量来确定其最优投资水平。其要紧作

15、用机理如下:研发投资将阻碍产品的安全度,而安全度又会对产品的边际成本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方面,较高的安全度将增加边际生产成本,但同时又能降低预期边际责任成本(为消费者所受损害而支付的赔偿),如此两者相互作用,就能确定一个最优安全度,相对应地,也就能确定最佳的研发投资水平。本文把研发过程定义为一个从潜在产品风险水平的固定分布(即边际成本仅为风险水平的函数,风险水平既定,边际成本便固定下来)确定中有放回的顺序抽样过程。因此,研发在本文中是一个部分受投资操纵的随机过程,并最终由它确定最优的可同意风险水平值域。换句话讲,第二时期价格显示机制所需的条件安全度水平就确定下来了。第一时期的分析结果显示:假如

16、公司能够从安全度较高的产品生产中节约大量的预期责任风险成本,且其总和大于边际生产成本的增加,即产品责任制度的设计使总边际成本下降,那公司的最优策略是设定一个产品风险水平的下限,当研发产品差不多达到或超出此下限时,开始投产。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般来讲,企业投入的研发资源和研发产品的安全度都不如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高,这和经典的“柠檬市场”(也称旧车市场)理论是一致的,都讲明了实施最低安全度法规的必要性。但本文得出的另一延伸结论是,在实施最低安全度条件下,企业的利润可能增长,因此它们自身也会有设定最低安全度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就统一起来了。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安全度的提高使总边际成

17、本增加的情况,即制度设计使预期边际责任风险成本的减少小于边际生产成本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最优策略是设定一个风险水平的上限,并在研发产品的安全度等于或低于该水平常投产。这同样讲明了安全度会有供给不足的问题。综合两种情况,我们能够看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普遍存在安全度供给不足的情况,这不仅存在于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而且对追求长期利益的企业来讲,也会存在尽量降低安全度的潜在动机,因此有必要实施最低安全度法规。但显然第一种制度设计的效果比第二种好,因为前者导致企业设定最低安全度底线,而后者导致企业设定最高安全度底线,另外前者还存在企业自身要求设定最低安全度的情况,这种自发行为显然比政府对立性的

18、强迫手段更为理想,更不提还有“政府被俘获”(即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游讲政府,使政府做出有利于企业而不利于社会最优安排的决策)的问题。在当今高度注重包装和广告宣传的氛围下,尤其是对虚假广告和夸大广告等扭曲真实信息的手段缺乏有效措施加以规制的情况下,产品的真实质量和安全度被更大地隐藏起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如何能从制度设计上纠正或部分弥补这种缺陷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显示,加大企业的产品责任成本是一有效途径,所往常提是此产品责任法有足够的威慑力,假如威慑力被打破(如利益的刺激超过了威慑力的震慑力量)或威慑力不足(如执行力度不够),那制度设计将失去了制衡的基础。下面本文将通过模型的不同参数设

19、计来讲明企业在三种情况下的定价和利润情况:(1)总边际成本小于0;(2)总边际成本大于0,但小于消费者承担的成本;(3)总边际成本大于消费者承担的成本。同时比较这三种情况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的结果。这要紧体现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结果的基础上研究研发投资的最优决策。第一部分回忆了有关价格-质量显示机制和企业产品安全度之间关系的文献,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了国家制度安排和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安全度提供的双重作用力,以及双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对研发方向和力度的决策。最后一部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献综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20、(1)产品责任设计和定价机制如何在价值和损失分配中发挥作用?(2)价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质量(在本文中即为安全度),以什么形式反映?换句话讲,即质量的价格显示信号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研究产品责任设计和安全度之间关系的文章专门多,最经典的是Peter A. Diamond在1974年撰写的Single Activity Accidents,在文章中,他分析了不同的产品责任规定(如过错、比较过错)对企业慎重度的阻碍。通过模型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方遵循小心慎重原则都会减少事故的发生率。Ivan P. L.Png(1987)研究了过错标准对事故争议和解率和慎重行事动机的阻碍;A. Mitc

21、hell Polinsky和Daniel L. Rubinfeld (1988)研究了和解方式和法庭判决方式对企业慎重度的不同阻碍,两篇文章运用的模型都显示,潜在损害方能够按慎重原则通过投资来幸免事故的发生。尽管这方面的文章专门多,但多数都不考虑市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Marilyn J. Simon (1981)和Polinsky等(1983)的文章在这点上做了突破。Simon (1981)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各家公司生产的经验产品(experience good)存在潜在安全隐患,而且它们都依照过错标准进行投资,以减少事故发生。同时文章还假设消费者只购买一单位产品,因此其价格不能作为安全度

22、显示信号。在事故发生后,消费者必须决定是否诉诸法律,决定的依据是推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过错的可能性。文章最后得出了一个过错和无过错企业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稳定混合战略均衡。Polinsky等(1983)就产品责任体制(严格的产品责任体制、过错责任体制和无责任体制)对产量和安全度的阻碍做了比较。研究显示,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总是会低估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因此当市场高度集中时,从社会福利最优角度来讲,应该把责任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以提高均衡产量;在无责任体制下,这种做法的代价是产品的安全度较低。阐述价格和质量之间关系的文章特不多,和本文探讨内容比较接近的有Paul Milgrom等(1989)、Nanc

23、y A. Lutz (1989)、Kyle Bagwell等(1991)和Shiou Shieh (1993)的文章。但与本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文章都假设质量是外生变量,而且只可能存在两种质量水平。Bagwell的文章描述了一个两时期模型:在第二时期,由于已有对产品的经验性认识,因此消费者的信息是完全的;在第一时期,消费者不掌握信息,因此只能通过购买和使用(即这种产品为经验产品)来推断产品的质量。文章假设产品的生产成本随质量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在第一时期,高质量反映为“高”价格(超出了完全信息下的定价);在第二时期,价格回归到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水平。这就形成了高质量新产品的“高起点和向下走势的价格

24、”。Milgrom等(1986)和Shieh (1993)的文章都考虑了重复购买对现行定价决策的阻碍。假如高质量能吸引大量的顾客重复购买,且其产生效益高于边际生产成本的增加,那高质量产品的定价可能比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定价低。本文建立的模型把产品责任损失的分配通过两步体现出来,一是产品责任体系的法定分配制度;另一是通过市场定价对损失进行事前分配。如此就把往常文献中毫不相干的法律制度和市场运作制度结合了起来。本文在对经验产品(即必须通过购买和使用才能了解其质量的产品)的研究中,假定企业首先就产品安全度(此安全度为一随机分布函数)开展研发;然后确定价格。为简化讨论过程,本文仅考虑一种潜在信号显示机制价

25、格。本文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另一不同点是关于安全度的分布,本文假定为连续分布,且把它作为内生变量加以确定;而其他文献则把安全度作为外生变量,就高和低两种情况加以比较。安全度的价格显示机制差不多模型建立和描述假设研发产品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性,用0,1定义域上的一段分布来表示,即产品存在缺陷的概率,称为产品风险。当生产商观看到后,它有三种选择:立即投产;接着研发(成本为);完全放弃。因此不是所有风险水平为的研发成果都会实际转变为产品,我们从0,1上截取一段非空子集,来代表实际上在市场上销售的风险水平集合。在这一部分,先假设和是外生变量,在下一部分再讨论它们是如何作为内生变量被确定的。这也反映了现实生活

26、中,要紧由产品设计时期确定,而不太受生产时期的阻碍。的变化要紧来自研发的投入(即更新设计,反映为上新的截取段)。缺陷可能,但并不一定会导致损害,因此本文假设有n+1种可能结果,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为0,i=1,2,n,产生的损失为0。第n+1种结果是产品缺陷没有造成损害,或损害能够忽略不计。即为产品缺陷预期会产生的损失。该损失包括消费者使用时刻上的损失、双方承担的法律费用、企业应诉期间产生的间接成本(如经理人因应诉而无法治理企业的正常运营)以及消费者遭受的其它各种身心损害。本文考虑的是严格责任制度,即不考虑损害的发生是否由企业的过错引起,只要有损害发生,企业就必须进行赔偿,赔偿的比例由责任制度确

27、定,如责任制度只判定企业赔偿消费者躯体受到的损害,其它如消费者遭受的长期疼痛折磨或精神折磨及法律费用等都不包括在内,因此在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存在责任风险的分配。本文以 代表消费者未被偿付的损失部分,以代表生产商赔偿的损失,设0,。同时假设企业实行自保,因此得。再假设安全度较高的产品生产成本也较高,用边际成本定义公式表示,其中,。因此企业的边际总成本为,即单位生产成本加上以概率发生的损失。另外在以下各部分,我们都假设存在下面的假设假设1那个限制性条件表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安全度每提高一个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即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即边际生产成本)。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定价决策消费者的需求

28、函数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即单位成本加上以风险概率发生的。定义需求曲线为。则消费者情愿支付的最大值,即需求曲线在轴上的截距为。企业的利润为假设已知,对求导,得出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定价公式:上标I代表消费者明白产品安全度。正好是(消费者情愿支付的最大值)和(企业的边际总成本)的平均值。注意。实际上,是企业每销售出一单位产品的边际风险成本;即所表示的产品风险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企业的潜在责任成本增加,同时减少边际生产成本。同样代表消费者每购买一单位产品所付出的边际风险成本。下面分情况讨论:(1),即为消费者导向型责任制度,因为损失大部分由企业承担;(2),为企业导向型责任制度,因为该分配制度有利于企业

29、。无偏导向型制度设计为等号成立的情况。当产品责任设计为无偏导向型时,企业的垄断定价为,和值无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定价决策和研发时期的安全度决策毫无关系。当产品责任制度表现为消费者导向型时,即消费者为风险度高的产品支付更多,其中一部分用来弥补企业所承担的产品责任成本。最后,当该体制表现为企业导向型时,递减,即企业实际上分担了消费者的一部分损失。在信息对称条件下,企业得到利润。假设对所有都有,那任何投产的都会形成净利润。对求导得(依照前文假设),即产品的安全度越高,企业的利润越大。最后专门容易得出,这意味着企业承担的责任越大,其定价越高,实际上企业是把责任的一部分成本通过高定价转移给了消费者。信

30、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定价决策这部分讨论的前提是:假设只有企业清晰产品的缺陷概率,而消费者不清晰,即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情况不管对刚刚进入我国的国外产品依旧对刚刚打入国外的国内产品来讲差不多上如此。由于我国企业客观上存在产品品牌难于建立的问题,因此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不能借助商誉的力量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因此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十分不利。与此类似,进入我国的国外产品往往享有比较好的商誉,但有时有些企业也会存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心理,利用消费者对其商誉的信赖做一些对我国消费者不利的情况,如打着高质量产品的牌子销售低质量产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发生的过程及结果。就经验产品来讲,信

31、息不对称问题至少会持续一段时刻,而后过渡到完全信息状态。在这一段时刻当中,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度的推断要紧靠价格和销量。假设消费者已知产品的缺陷概率区间, (和的定义区间一致),因为和是在研发时期确定的内生变量,因此到了这一定价时期,消费者获知其真实值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假设消费者已知的上下界。设为消费者依照产品价格 推断出来的缺陷概率,仍用来表示企业明白的真实缺陷概率。如此企业的利润公式变为以下形式:。(1)下面来分析一下价格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安全度的真实情况。对求导,得出公式(1)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式为(2)其中*即为我们要讨论的作为安全度指示变量的均衡价格。依照公式(2)我们能够得出的隐含表

32、达式其中是一常数,由合理的边界条件确定。在此我们做如此一个合理的假设:假如企业生产的产品安全度最低,那它不能扭曲价格,即指示均衡价格等于完全信息下的均衡价格,。由那个条件能够得出(3)的隐含表达式定义出的曲线是在(,)空间上的双曲线,依照二阶求导结果,其中仅有一条曲线为利润最大化的均衡解(见附录)假如企业每单位产品的边际风险成本为正,即,则递增,即安全度(质量)的降低导致价格上涨,这要紧是因为生产低质量产品所导致的责任成本负担较大,使得总边际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缘故是因为企业想把低质量产品伪装成高质量产品,前提是消费者认为安全度高的产品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相反,假如,则高质量对应高价格。假如,则所

33、有风险类型的总边际成本都相同,不存在显示均衡价格。关于超出均衡价格范围之外的价格,我们就消费者对其风险度的推断做以下定义:当时,关于的均衡范围外价格,定义消费者的推断风险度为;类似,定义的消费者推断风险度为。当时,关于的均衡范围外价格,消费者的推断风险度为;关于的情况,消费者推断的产品风险度为。依照附录的证明,大伙儿能够看出这种假设完全适合均衡等式。命题1:(a)当时,关于的风险值,且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的价格曲线差不多上的递减函数。(b)当时,关于所有的风险值,;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显示价格曲线递增,信息对称条件下的价格曲线递减。(c)当时,关于所有的风险值,且两条价格曲线差不多上的递增函数

34、。把代入利润公式,得依照包络定理,专门显然,中括号里的式子结果为正,因此。即假如安全度较低的产品导致较高的总边际成本,则企业的均衡利润较低;假如安全度较低导致总边际成本也较低,则企业的均衡利润较高。比较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利润值,较低的安全度总是对应较少的利润。命题2:(a)假如,则显示均衡利润函数是的递增函数,即安全度较低的产品均衡利润较高;(b)假如,则显示均衡利润是的递增函数,即安全度较低的产品均衡利润较低。关于所有的风险值,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利润总比在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利润低。且在风险值最高的处,价格和利润在两种条件下都相等。图1把命题1和2进行了直观显示和比较。纵轴表示在信息对称和

35、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产品价格,横轴表示风险水平,图最下面的一条箭头线代表。注意在(a)(b)(c)三种情况下的值都等于。依照差不多模型描述中的定义,(a)和(b)两种情况差不多上企业导向型的,即产品责任风险分配有利于企业;(c)为消费者导向型。在所有三种情况下,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曲线都为直线型,而非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曲线为弯曲曲线。(a)表示提高产品安全度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大于企业责任风险成本减少的情况,两条曲线都为递减曲线,但实际上其缘故不同。当安全度能够为消费者观看到时,消费者在购买风险度较高的产品时必定要求产品的价格较低,以弥补他们在消费过程中隐含的损害风险。当消费者不了解产品的安全

36、度时,生产商会模仿安全度较高产品的定价,造成其价格曲线向下呈抛物线倾斜。更具体一些讲,生产安全度较低产品的公司为了迷惑消费者,声称其安全度较高,并按安全度较高产品的价格定价,同时享受较低安全度带来的生产成本优势。而生产安全度较高产品的企业则必须定更高的价格,以表明它的产品不是低质产品。因此,整条价格曲线都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价格曲线之上。由于低质量生产商都倾向于把自己的产品伪装成质量尽可能高的产品,并模拟其定价,因此风险度越高,价格扭曲越小,直至最后在风险度最高点消逝。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受到模拟定价行为的阻碍。在信息对称情况下,企业的利润随着产品安全度的提高而增加,因为消费者需求的

37、增长速度超过了总边际成本的增加;同时产品安全度越低,消费者需求越少,因此产品的定价也越低。因此图1中显示利润的增长方向为沿价格曲线向左。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消费者需求建立在凭价格对产品安全度水平的推测上,因此低安全度产品生产企业能够凭借模拟手段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且安全度越低,盈利空间越大,利润递增。这专门好地解释了什么缘故我国会出现国外知名企业或高商誉企业出现短期行为的现象。 0 PI,P*PI,P*PI,P* (a) (b) (c)图1 不同风险责任分配体系下的安全度定价 (b)显示的是的情况,即提高安全度所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增加小于企业风险责任成本的减少。只是此产品责任制度仍为“生产者

38、导向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承担的风险责任比较明显,其表明产品安全度高的方式反而是降低价格,因为低价能够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而销售量的增加意味着承担的潜在产品责任风险加大,由此推断,假如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安全度有足够信心,应敢于承诺出售大量产品,而低价策略则是这种承诺的具体表现。而上一种情况不同,由于企业承担的责任成本特不低,销售量的多少对企业累积潜在责任成本阻碍不大,因此这种低价战略并不能让消费者对其安全度信服;相反,由于风险成本差不多上由消费者承担,因此安全度较高的产品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相应企业能够为此提出较高的价格要求,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低质量企业转而以模拟高质量产品的价格来

39、显示其产品的安全度。(c)显示的是的情况,即产品责任体系为消费者导向型的情况。和(a)一样,两种条件下的价格曲线比较类似,都为递增曲线,但导致递增的缘故不同,是因为承担了较高的责任风险,则是因为模拟安全度较高产品的定价而出现的结果。低于的另一解释同(b),以销售量的增加,即累积潜在风险的增加,显示产品的安全度。同(b)一样,其均衡利润随的增大而递减。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三种情况下定义域边界点上的价格变化情况。首先看时的价格变化,由于在此点上不存在价格扭曲问题,因此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价格都一样。因此,对接近的值来讲,企业责任风险()的增加将导致和都上升,即图(c)中两曲线的交点应高于图(b)

40、,而图(b)中的交点又应高于图(c)。那个结论不能轻易地推广到的其它各点上,但我们差不多能够认为,责任风险向企业的转移将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另外就安全度特不高的产品来讲(即特不接近,而本身又特不接近0),责任风险向企业转移的制度变化,即从(a)转到(b)或(c),可能导致价格下降,其缘故是安全度价格显示机制的转变:从(a)用高价来显示高安全度过渡到(b)(c)用低价来显示高安全度。从对这三种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产品责任体系的设计越偏向消费者导向一端,生产商欺骗消费者的可能性越小,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价格越低,获得的利益越大。研发投资时期1最优研发投资依照图1,我们能够看出

41、在信息对称条件下,产品安全度越高,企业的利润也越高,因此企业在原有安全度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会有动力去投资安全度更高的产品;因此投资也要付出成本,如此收益和付出两者相互平衡,就会得出一个均衡安全度(即风险度),我们把它定义为。在研发时期,企业会一直不断投资研发,直到风险度等于或低于,因此投产的产品其安全度应在0,范围内。假设企业以成本(常数)有放回地顺序取样。假设企业至少进行一次研发,即满足条件式。假如是到目前为止能达到的最大安全度,企业能够选择停止研发并开始投产,获得;也能够选择以成本接着另一轮研发试验,则此轮研发的价值为 (4)能够看出,且为一递增函数。假如我们假设,则存在唯一解使。当存在信

42、息不对称,即消费者无法观看出产品的安全度时,他们只能靠推测或推断,设和分不是消费者推断出的企业所供产品的最低风险度和最高风险度。由于均衡价格、消费者的推断风险度和利润函数都只取决于值(具体见前文对边界条件的设定),因此分不设为、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时,均衡利润是的递减函数。因此若设为均衡风险度底限,则在均衡条件下可能生产出的产品风险度值域即为0,。接下来再给出确定的条件。假如()是到目前为止能达到的最大安全度,企业能够选择停止研发并开始投产,获得;也能够选择接着另一轮研发试验,若把这一轮的研发收益定义为,则其值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由公式能够看出,是的递增函数。由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利润

43、低于信息条件下的利润,企业可能不情愿接着进行研发,但至少开展一轮研发试验的充分条件为。假如存在纳什均衡内点解,则它必须满足两项条:(1)再开展一轮研发试验的收益等于0;(2)是实际投产产品的最高风险值。因此求解的条件是=0,即由于,且,因此。由于在连续,因此存在纳什均衡(的充分条件是。命题3:当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风险度底限比在对称条件下的风险度底限高。企业投入的研发力量(总的来讲)会相对较少,生产出的产品安全度也相对较低。当时,风险度较高的产品均衡利润较高。这意味着假如存在两种产品设计,风险度分不为和,且,那企业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接着开展研发,因为它现有的产品设计代价太昂贵了(

44、从安全度的显示机制、极低的产品责任和较高的边际生产成本来看,企业会觉得生产安全度高的产品代价太大,不值得)。因此企业会设定一个风险度下限,即所生产产品的风险度值域为,1(而在信息对称条件下,产品的风险度值域仍为0,)。的求解公式为(6)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安全度仍比信息对称条件下的低,而且还可能为研制较低安全度的产品投入额外的研发资金。总结这部分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a)、(b)、(c)三种情况都存在企业最优安全度设定过低的问题,其中(a)的问题最为严峻,因为它所确定的是风险度下限,即意味着这种制度客观上纵容了企业降低产品安全度的行为。(b)、(c)两种情况尽管都促使

45、企业设定了风险度上限,但仍比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安全度低。这讲明了制订最低安全度法规的必要性。但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企业自身也会产生对最低安全度法规的需求。2企业自身对最低安全度法规的需求在前文我们定义了的隐含表达式,关于任意,有对此公式求偏导并简化,得:依照假设1,而当时,因此。而且由于“过低”,会导致,即较高的值会对所有较安全的产品类型产生负外部性阻碍,这又会导致所有生产商把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以吸引消费者。这一系列阻碍分析表明:企业在开展研发前,专门可能会支持甚至鼓动政府实施某些法律法规,规定产品的最高风险度。命题4:当时,企业事前会更情愿同意一个较低的风险度上限的规定,而不希望企业之

46、间的相互竞争导致上升;的规定将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资并生产出更安全的产品。因此,事前企业是希望有法规制约的。现在假设规制部门差不多建立并规定了产品风险度的上限。则事后万一出现企业利用消费者对规制部门规制力度的信任,把的产品投入生产猎取暴利,那就又涉及到规制是否可信的问题,这能够由“被俘获的政府”理论来解释,即规制部门被企业利用,因此独立第三方认证不可幸免。对我国的现实阻碍及以后阻碍以上就三种不同的制度设计所导致的产品价格与安全度之间的联系做了系统性分析,从(a)到(b)再到(c)代表着安全责任成本逐渐增加,并从消费者身上转移到生产者身上。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够专门清晰地看到这种趋势正在逐步加强。

47、如从我国国内相关立法来看,2004年3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进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公布的关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治理规定正式颁布,并于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首次实施召回制度;另外在食品安全监督领域,三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目前差不多分三批将28大类食品纳入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2005年1月15日透露。;在还未出台相关召回治理规定的电子消费品领域,最近已频频出现主动召回,而2000年还发生过闻名的东芝软驱事件,这充分讲明了我国产品责任法的导向性变化和消费者自我爱护意识增强所

48、产生的阻碍。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的产品责任法律体系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如从汽车产品的召回治理规定来看,囿于权限的制约,该规定设定的法定责任赔偿仅为1到3万元。另外在电子消费品领域,由于IT产品的复杂性和强制召回的众多环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2005年1月15日透露。需要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相关部门取证和鉴定等环节。依照前文对(b)(c)两种制度设计结果的分析,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定价比在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定价低,而在(a)情况下,情况正好相反,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定价比信息对称条件下的还高。这种情况部分讲明了什么缘故我国产品即使质量和国外产品相同,但在

49、一段时刻内,在国外市场上常常只能采取低价策略,而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上却能够采取高价策略的缘故: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产品总体上还没有建立起像发达国家产品在我国市场上那样高的国家商誉(goodwill),因此发达国家消费者对我国产品质量的认同度不高,受此阻碍,我国个不企业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创建企业品牌难度更大,耗费时刻更长。而相较而言,国外产品容易得多,甚至有机会利用我国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的盲目认同,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消费者受侵害的潜在可能性。,同时也由于国内外在立法严格程度上存在的差异。另外,从研发时期的分析我们还能够得出,在立法倾向于爱护消费者,即增加生产者的责任成本,减少消费者负担的责任

50、成本时,市场机制会促使企业自觉提高产品的安全度,而当立法爱护消费者的力度比较欠缺时,极端情况会出现技术先进的企业投资研发以开发出安全度较低的所谓“本土化”产品。这些状况差不多上不利于我国消费者,也是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竞争的。目前我国差不多意识到了这方面问题,正在逐步从生产者导向型制度设计向消费者导向型转变。依照前文的分析,尽管这种制度的转变对改善信息不对称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有专门大的好处,但它最终不足以确保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状况下通过市场机制提供质量(安全度)最优的产品,因此仍有必要实施最低质量标准的国家直接干预政策。对比(a)和(b)/(c),显然(b)/(c)在实行起来更有

51、效,因为在这两种制度设计下,企业为幸免非合作性的价格竞争,有主动要求订立最低质量标准的意愿,这种自愿行为显然比单纯意义上的国家强制行为有效得多,发生冲突或“政府被俘获我国产品总体上还没有建立起像发达国家产品在我国市场上那样高的国家商誉(goodwill),因此发达国家消费者对我国产品质量的认同度不高,受此阻碍,我国个不企业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创建企业品牌难度更大,耗费时刻更长。而相较而言,国外产品容易得多,甚至有机会利用我国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的盲目认同,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消费者受侵害的潜在可能性。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国际上这种向消费者导向型转变的制度变革趋势也在逐步加强。去年欧盟提出了两项关于电

52、子电气有害物质和废弃物处理的指令,把原来由消费者承担的部分处理成本转而由生产者承担,这已引起了欧盟以外的其它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极大关注,因为这显然会造成生产商总边际成本上的显著差异,并可能引发大量国外公司或产品被清理出市场,美国的国内市场规制历史能专门好地证明这一点 Michael Brody(1986)和 Michael Brody(1986)和W.Kip Viscusi(1991)提供了大量讲明产品成本和产品市场供给受产品责任法阻碍的实例,包括:美国的私人飞机制造行业从1979年到1987年产量下降了95%,而且重要生产商Cessna完全放弃了飞机制造;要紧小儿疫苗生产商从19

53、81年的13家减少为1991年的至多3家;宾馆提供的游泳池不再架设跳水板;梯子成本中的15-25%用于支付潜在产品责任成本等等。因此,我国目前急切地面临如何弥补与国际产品责任法律体系之间差距的问题,这关于我国进一步深入融入全球一体化,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改善我国消费者和厂商在国际商业活动中的不利地位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束语本文要紧以产品安全责任为代表讨论了与法律责任有关的产品责任制度的分配效果对产品定价及企业研发投入的阻碍,以及价格的质量显示机制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定价机制和责任分配制度能共同作用,对产品价值和损失的分配产生阻碍。当责任体系为企业导向型时,价格显示信号会发生扭曲:

54、当企业的边际产品风险成本为负时,企业定高价来显示其产品的安全性;而当边际风险成本为正时则用低价来显示产品的安全性。当责任体系为消费者导向型时,风险度高的产品要求定价较高以弥补以后可能发生的大量责任成本。换言之,即总边际成本要紧受生产成本阻碍的企业通过高价来显示其产品的高质量,而总边际成本要紧受责任风险阻碍的企业通过增加销售量来显示其产品的高质量。企业的责任变化一般会阻碍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价。在信息对称条件下,把产品责任从消费者身上向生产者转移的过程必定包含着均衡价格的上升。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种结果只是局部现象:首先风险度特不高的产品价格必定上升;但安全度特不高的产品反而价格下降,因为价格显示信号从(a)的偏上扭曲变成(b)或(c)的偏下扭曲。我们还发觉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