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_第1页
漫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_第2页
漫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_第3页
漫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_第4页
漫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漫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是20世纪海洋科学特别是海洋地质科学最重大发 现之一。海底“黑烟囱”的探测和研究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热点课题。本文根 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的概念、成因、分布、研究意 义以及中国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概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 究参考。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欢和指教!本文目录一、海底“黑烟囱”的概念与成因二、现代海底“黑烟囱”的分布三、地史时期海底“黑烟囱”及其演化四、海底“黑烟囱”的研究意义五、中国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简介下面是正文、海底“黑烟囱”的概念与成因地球大洋海底“黑烟囱”是20世纪海洋

2、科学特别是海洋地质科学最重大发 现之一。海底“黑烟囱”的探测和研究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热点课题。在地球大洋底部,海水渗入大洋中脊地壳下被高温岩浆加热成温度高达 400C的含矿热液,通常从因岩石圈板块推挤而隆起的海底山脊上喷出,形成高 温热喷泉。这些含矿热液刚从海底地下喷出时为澄清热液,当其与周围冰冷海 水混合后,其中的金属硫化物很快产生沉淀,在热液喷口处形成呈黑色等颜色 的烟囱状堆积丘体,大洋海底“黑烟囱”因此而得名。形成海底“黑烟囱”的“黑烟”主要由极细粒灰色黄铁矿、磁黄铁矿、闪 锌矿等矿物颗粒组成。这些随着海底热液喷出来的金属硫化物颗粒,经长时间 堆积形成直立柱状体,外形极像农村房屋上的烟囱

3、,故称为“黑烟囱”。“黑 烟囱”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物成分组成,还含有一些 硫酸盐如重晶石、硬石膏等矿物。如果,从海底热液喷发沉淀出来的是极细粒 的二氧化硅、氧化钡、黄铁矿等矿物颗粒,就形成“白烟”。相应地,由其形 成的烟囱状柱状体,则称为“白烟囱”。此外,还有一些“低温烟囱体”,主 要形成于温度低于100C的低温热液喷口处,主要由碳酸盐或非晶质二氧化硅 组成。可见,海底“烟囱”是多种多样的。海底“黑烟囱”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洋地壳板块张裂。大洋地壳扩张分离 运动形成大洋地壳张性断裂,海水沿之渗入地壳深部和地幔遭遇炽热岩浆加热 形成地下热液。由于新生大洋地壳或海底裂谷地壳的温

4、度较高,海水沿着张性 断裂通道向海底下渗透可达几公里。海水在地壳深部和地幔被岩浆加热升温、 淋滤并溶解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形成的地下含矿热液,又沿着大洋地壳扩张 分离运动形成的张性断裂通道出口喷出海底。由于热液流体与海水成分、温度 的差异,形成黑色烟囱状水柱,热液携带着矿物质返回大海。海底热液喷出海 底后遇到冰冷的海水,热液中溶解的金属硫化物等矿物质便遇冷凝固沉淀。凝 固沉淀的矿物颗粒在热液喷口周围海底和通道浅部内侧不断堆积,从而形成了 巨大的海底“黑烟囱”。它们在大洋海底形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金属(铜、锌、铅、金、银等)矿床,成为新世纪人类潜在的矿产资源。有意思的 是,科学家还在一些海底“

5、黑烟囱”上发现了原生的自然金颗粒和天然水银。二、现代海底“黑烟囱”的分布全球海底长达4万公里的大洋中脊首尾相接,其上不断有海底热液喷发, 形成了无数的海底“黑烟囱”。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通常范围很小,只有 几十米、上百米的范围,要在二、三千米深的海底下发现它非常困难。目前, 全球已经报道的海底“黑烟囱”只有140多个。1、太平洋海底“黑烟囱”的发现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质调查近30年来取得的最重 要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海底“黑烟囱”的研究开始于1977年,美国的阿尔文 (Alvin)号载人深潜器上的地质学家,在东太平洋海隆(北纬21)地区发现了 深海的生物世界。1978年,在东太平洋洋中脊的轴

6、部首次采得了由黄铁矿、闪 锌矿和黄铜矿组成的硫化物。1979年,在同一地点约16502610米深的海底熔 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以及附近由铜、铁、锌 的硫化物沉淀形成的堆积丘体。 这些“烟囱”直径约15厘米左右,喷出约 200C400C的含矿热液,当其与周围低温海水(约2C)混合后,很快产生沉 淀变为“黑烟”。海底“黑烟囱”的分布,实际上是海底热液的分布。近30年来,深海海底 热液矿床和生物群落调查研究表明,其主要产出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其中以太 平洋的出露点最多。据不完全统计,规模较大的有近20处。太平洋有加拉帕戈 斯断裂带、东太平洋海隆、瓜伊马斯海盆、胡安德富卡洋中

7、脊区、马里亚纳 海槽区、北斐济海盆、劳海盆、冲绳海槽等;大西洋有大西洋洋中脊等。2、大西洋2008年8月4日,瑞士和挪威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北冰洋极北地区海域发 现了被称为海底“黑烟囱”的热喷泉。它们不仅能喷“金”吐“银”,形成海 底矿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关。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挪威卑尔根大学一支由地质学家组成的探险 队对北极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进行了探索研究,并用遥控设备拍下了海底 热液喷出的场景。此次发现的共5个海底“黑烟囱”,均位于格陵兰岛与挪威 之间的大西洋洋中脊之上。其中最高的海底“黑烟囱”有4层楼高。这是迄今 为止人类发现的位置最北端的海底热液喷口,距离其它已知海底热液喷

8、口还要 向北190多公里。根据探测设备的测量,这几个海底“黑烟囱”热喷泉位于 2400米深的海底,完全照不到阳光,像煮沸的醋一样的400摄氏度的热液不断 喷射出来。在北极海域新发现的活跃海底“烟囱”大部分都呈黑色,从热液中沉淀出 来的矿物质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细菌。由于铁元素被氧化,老“烟囱”已逐 渐变得斑斑驳驳。在北冰洋底发现的“黑烟囱群”周围,已经形成一个体积庞 大的金属硫化物堆积丘体,其底部直径达252米,顶部直径也有90多米。从金 属硫化物堆积丘体的规模推测,这些海底热喷泉必定已存在数万年之久。一般情况下,地理位置越靠北,大洋地壳扩张运动的速度越慢。在极北地 区,大洋地壳扩张运动速度非

9、常之慢,竟然还会产生如此之多的海底“黑烟 囱”热液喷口,实属罕见。3、印度洋有记者从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学考察队“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了解到, 中国科学家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发现了新的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区,确定 了海底热液喷口位置,并在东南印度洋洋中脊发现了新的海底“黑烟囱”热液 异常区。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大洋中脊发现新的海底 “黑烟囱”热液活动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和超慢速洋中脊发 现正在活动的新的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区。中国这一新发现的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区,位于超慢速扩张的大洋中 脊上。它有可能形成大型矿床,同时对于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对比研究具

10、 有重要科学意义。这一新发现对于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海底新的勘探规章制 度、提高中国大洋中脊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三、地史时期海底“黑烟囱”及其演化在正常的海底条件下,“黑烟囱”形成后,一般只能在海底存在几千年至 几万年。低温而氧化的海水与硬石膏和硫化物之间在化学上存在不平衡,将使 “黑烟囱”发生蜕变溶解,仅下部的块状硫化物和网脉带保留于地层中。因 此,地史时期块状硫化物“黑烟囱”构造很少被保留下来。海底地质观察也表 明,随着热液活动的减弱和停止,海底“黑烟囱”也将逐渐瓦解和消亡。海底 “黑烟囱”不断发生溶解和坍塌,并形成各种硫化物碎块堆积。“黑烟囱”仅 是成矿过程中短时的地质现象,

11、在地史时期的块状硫化物内很少保留良好的 “黑烟囱”。目前,已在乌拉尔、塞普路斯、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地发现了一 些地史时期的“黑烟囱”构造。它们主要保留于块状硫化物内,并且规模较 小,可能代表较下部层次(刚开始发育的)的“黑烟囱”构造,明显不同于现代 大规模的海底“黑烟囱”。寻找地史时期的“黑烟囱”残片记录,并对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具有重 要的意义。“黑烟囱”构造是在海底环境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构 造,记录了高温流体与冷却海水之间的混合、冷却,以及快速结晶形成硫化物 及硫酸盐的过程。它是研究地史时期的成矿作用、古大洋环境及海底热液活动 的重要样本。地史时期“黑烟囱”周围,还可能保留有极端

12、环境下形成的生物 化石,这对于研究生命起源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四、海底“黑烟囱的研究意义在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区,热液中的金属硫化物沉淀到烟囱和附近海 底上。这些硫化物富含大量铜、铅、锌、金、银等贵金属,可以在海底形成几 千吨甚至上亿吨的矿床,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即将开发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之 一。在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区喷口附近,还发现能在高温高压极端环境下 生存的生物,存在有助于生命起源研究的海洋生物基因,对于生命起源这一重 大科学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具有医药开发前景。同时,海底“黑烟 囱”热液活动产生的巨大热能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它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也会 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海底

13、“黑烟囱”探测和研究,已成为世界许多先进国家 争相研究的重大前沿地球科学课题。1、海底“黑烟囱”与海洋矿产资源科学家发现,在海底“黑烟囱”附近,通常有大规模的沉淀矿物堆积丘 体,其中包括铁、铜、锌、铅、汞、钡、锰、银等金属硫化物矿产,甚至还有 原生的自然金颗粒和天然水银。据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船长甄松刚介绍,在大洋中脊进行海底“黑烟 囱”金属热液硫化物资源探查,是一项大海捞针式的需要高科技支撑的探索性 工作。2009年,“大洋一号”本航次第二航段主要是在第一航段成果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大战果,利用水下自制机器人开展扫面式的详细调查,争取拍到 正在冒烟的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用带电视的抓斗取

14、样器取到金属热液硫 化物样品和生物样品。从海底“黑烟囱”中喷出来的含矿热液流体,可以形成大型海底热液矿 床。目前,从资源量方面,已发现了多处百万吨级以上的海底热液矿床。例 如,东太平洋海隆北段,勘探到海脊块状硫化物堆积体,直径为200米,厚为 10米,储量大于1.5兆吨。北胡安德富卡海脊有7处活动热液堆积体,直径达 400米,高为60米,估计每个堆积体的块状硫化物至少有1.0兆吨。红海的阿特 兰蒂斯II海渊有直径10公里的海盆,它们不断积聚的多金属软泥的金属含量至 少有94.0兆吨。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场的椭圆形堆积体,宽度为250米,高 度为50米,块状硫化物储量达5.0兆吨。2、海底“黑

15、烟囱”与生命起源科学家在北冰洋海底“黑烟囱群”附近,发现了很多细菌和微生物。此前 的研究显示,海底“黑烟囱”周围广泛存在古细菌。它们极端嗜热,可直接生 存于80C120C的海水环境中。这种细菌曾发现于美国黄石公园的高温热泉 中。它们在现代海底生存的环境,类似地球早期环境的极端高温环境。基因组 测序发现,这些古细菌非常原始,处于生命树源头的位置上。科学家因此提出 原始生命起源于海底“黑烟囱”周围的理论,认为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就是嗜 热微生物。因此,寻找地史时期古老的海底“黑烟囱”,将可能为地球生命演 化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虽然在海底缺少生命所必须的阳光,但是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却可以 为某些独

16、特的生物提供温暖的安乐窝,热液中的化学物质还可以为这些海底生 物提供养分。因此,在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的周边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微生 物。前期观测结果表明,北极海域热液喷口周边的生态系统,与其他地区热液 喷口的生态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海底“黑烟囱”热液 喷口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的最理想环境。由于巨大的热通量、海底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等与生命起源有关因 素的存在,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区域已成为天然的海底实验室。尽管海底 “黑烟囱”热液活动区的海水温度极高,但在 “黑烟囱”周围却存活着长管 虫、蠕虫、蛤类、贻贝类、蟹类、水母、藤壶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将这样 五彩缤纷、生机勃

17、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称为海底“生命绿洲”。据京华时报报道,2002年8月,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江 海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在对中国五台山与太行山交界区进行中、美、加专家联 合地质调查时,发现了 25亿年前地史时期的海底“黑烟囱”。这一发现为地球 生命起源与大洋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行的美国和加拿大专家,充分肯定了 李江海研究组的这项科学发现,并给予高度评价。报道说,这次在陆上发现的 “黑烟囱”碎片标本共有几百块,形成于25亿年前地史时期的海底。李教授 说,这些碎片不仅展现了生命发展的轨迹,而且还可以炼金。海底“黑烟囱” 就像一个通道,热液沿着这种通道把地壳岩石所富含的铁、铜、铅、锌、钡、 硫

18、甚至金、银等矿物质携带出来。热液矿物质含量丰富,有的甚至达100%, 经济价值非常高。据介绍,此次科学家发现海底“黑烟囱”的地区,布满了矿 点,它们主要利用矿石生产硫酸。而实际上,这些矿石含金,而且可以综合利 用,冶炼出更多宝贵物质,现在却被大量闲置着。另据推测,中国甘肃和云南 地区,应该有几亿年前的地史时期海底“黑烟囱”的迹象。科学家们将继续寻 找,争取找到完整的地史时期海底“黑烟囱”,对生命起源于海底“黑烟囱” 的学说进行印证。另据报道,在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相对高温环境里,有生物活动。现 代科学家正在研究这种生物群落现象。在海底“黑烟囱”热液喷口处,发现了 与喷口周围小生态环景有关的深

19、海活生物群落的存在,如管状蠕虫、贻贝、扇 贝、虾、螃蟹、海葵、鱼等。这一发现揭示了与地球内部热能有关的化学合成 的细菌作用过程,可以替代海洋真光层光合作用过程。这对于深化对地球早期 生命体演化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3、海底“黑烟囱”与地球环境海底“黑烟囱”对于岩石圈向地球大洋输送的地热和地球化学通量,具有 巨大贡献。(通量是指,在流体运动中,单位时间内流经某单位面积的某属性 量。它是表示某属性量输送强度的物理量)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所导致的热通量,可能仅次于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与 火山所产生的能量类似;而物质通量则可与大陆入海河流所形成的物质通量相 近。因此,海底“黑烟囱”热液活动,对海洋化学环境、

20、大洋环流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五、中国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简介1、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概况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于2003年在东太平 洋海隆用本国的调查船和调查设备首次获得了热液硫化物样品。2005年环球航 次实施以来,在2007年又发现了一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分布 区。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关专家指出,面对现实情况,需要 冷静的考虑,沉着应对。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新一轮以海底资源竞争为 主的“蓝色圈地运动”已经开始,这一状况是如何出现的?又是通过什么具体 形式体现出来的?这些需要确认。其次,中国是参与国际上的“海底多金属硫

21、化物圈地运动”,还是和国际上负责任的国家一道阻止“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圈 地运动”的开展等,这些问题需要仔细研究。中国要在有关的国际事务及外交 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抓紧时间,加大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调 查研究的力度,提高海上调查工作效率,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国现在的海洋产业,仍以交通和渔业为主体。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早 已大规模开采海洋石油,而且深海生物资源和深海水也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的 日常生活中。中国的深海石油业才刚刚提上日程。中国的深海探测刚刚起步, 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上还没有话语权。需要增加大量科技投入,不断增大 深海探测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国际话语权。据报道,201

22、0年12月8日,中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奔赴三大 洋,执行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洋科考任务。十多年来,“大洋一 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为人类和 平开发利用海洋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大洋一号”所肩负的历史使命。2、向深海挺进这是中国大洋科考新的航程,意味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向深海挺进。“占地球表面积49%的国际海域,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政治 地理单元,具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无穷的奥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 的热点。”“大洋一号”船长曹业政说。伴随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当人类把开发的眼光投向月球甚至更加遥远的 太空的时候,拥有丰富

23、资源的海底区域就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近年来, 随着国际海底区域的战略地位凸显,向海底要资源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向海底要资源,为人类探大洋。作为中国第一艘能充分满足国际海底区域 研究开发活动需要的科考船,“大洋一号”肩负着重要使命,多年来开展了一 次又一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此次执行的第22航次科考,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 最大的一次远洋科学考察。“这是我国大洋科考新的航程,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科学家将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走向深海、走向海底,向深海挺进。” “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这样评价此次任务的特殊意义。历时376天,行程4.5万海里,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搭载 来自

24、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大洋一号”此次出航,创下了中国大 洋科考参航单位最多、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3大纪录。陶春辉介绍,此次科考具有多任务、多目标、多学科的特点,主要任务是 在三大洋开展深海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对调查区的地质、环境和生 物多样性等进行深入评价。3、“捕获”海底“黑烟囱”“2005年,中国才有了首次环球科学考察,2009年是第二次,而这次是我 国深海探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陶春辉说,如果说首次环球科考是探 索之旅,第二次就是发现之旅,这一次可以叫做勘探之旅。“大洋一号”所执行的这三次环球科学考察,都有一个与未来经济发展密 切相关的重要任务:“捕获”

25、海底热液硫化物“黑烟囱”。据介绍,“黑烟囱”其实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之间的火山口,位于海底 热液区,状如烟囱,富含各种稀有金属,是各国都很关注的矿产资源。作为中国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第一人,陶春辉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和 研究“黑烟囱”。在第19、第20、第21次大洋科考担任首席科学家期间,他一 共发现了 16个“黑烟囱”。陶春辉说,寻找海底“黑烟囱”,对一个国家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种黑色的物质几乎包含了工业社会需要的各种资源:电子工业需要的铜,钢 厂需要的镍和锌,制造纯平显示器需要的铟,甚至还有贵重金属黄金,都可以 在“黑烟囱”中找到。“黑烟囱”周围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一个不

26、靠阳光、不靠光合作用的“黑暗生物群”。这些生物对未来生物医药的发展大 有裨益。但是,寻找海底“黑烟囱”无异于大海捞针。陶春辉说,地壳运动在深海 底部形成了巨大山脉,在其上面大约每隔100公里,才有一个烟囱群。哪怕有 精确的经纬坐标,都不一定能找到,因为几千米深的海底没有一丝光亮。可贵的是,中国前两次大洋环球科考在这方面都有所斩获。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是在2005年4月至2006年初。科学家们在太平洋、 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分别获取了宝贵的海底热液区岩石、硫化物烟囱和生 物样品,并首次在数千米深的印度洋海底“捕获”了 “黑烟囱”。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中国实施了第二次大洋环球科考,取

27、得了多方 面的历史性突破。科学家们在大西洋首次发现了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这使中 国成为能独立发现三大洋热液区的国家。并且,首次使用自主研发的深海无人 缆控潜水器观察“黑烟囱”群,抓取“黑烟囱”。专家介绍,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发现了 17个海底热液区,约占世界三大洋30 多年来已发现热液区的1/10。对于此次“勘探之旅”,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有更 多的斩获。4、高新技术助力大洋科考从发现到勘探,中国的大洋科考靠的就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有记者看到,此次出征的“大洋一号”上,装备了国内近年来研制的一大 批高精尖设备。最新的拖曳式探测系统,深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还有 海龙号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被称为“

28、大洋一号”上的三大新宝贝。“从发现到勘探,中国的大洋科考靠的就是高新技术的应用。”陶春辉 说。“海龙”号等最新研制的“三大金刚”,使“大洋一号”此次“勘探之 旅”如虎添翼。、无人缆控潜水器系统“海龙”号是一套大型深海作业无人缆控潜水器系统。别看它是个重达 3.5吨的巨无霸,到了海底却无比灵巧,最深能潜到海底3500米。有了它,深 海科考不再为“看得见摸不着”而苦恼。技术人员可以在船上遥控它的两只机 械手,抓取矿石样品或者逮深海里的螃蟹,就跟人手一样灵活。在上次环球科 考中,“海龙”号已经成功进行了试用,在东太平洋海隆观察到了罕见的“黑 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到了多金属硫化物样品。为了让“海

29、龙”号随“大洋一号”再次远征大洋探宝,科研人员对其进行 了实用化改造,使其功能更加强大。出发前,“海龙”号已经成功通过了海上 试验。改造后的“海龙”号将在三大洋再次潜水,在距“黑烟囱”三四米的地 方进行近距离拍摄,并经遥控精确取样。、深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是国家“ 863”计划 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的成果。在刚刚结束的海试中,它在中国东沙海域1740 米海底成功获取深孔岩芯样品,并创下了 15.7米的深孔记录。这是中国首次成 功实现海底深孔钻探。这意味着此次“大洋一号”在各大洋的海底矿藏区,将 会获得更加准确的储藏量资料。、拖曳式探测系统对拖曳

30、式探测系统,陶春辉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台B超机,对海 底资源做体检。它能被“大洋一号”用缆绳拉着,潜下数千米深的海底,探测 海底岩石中含有的金属成分。有了它,“大洋一号”就能对深不见底的海底进 行更加全面的探测。这些高科技设备,使人们对“大洋一号”此次“十二五”开局之航有了更 深的期待。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大洋科考在资源勘查技术、深海 开采技术、深海生物基因利用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深海 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逐步改观。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高新技术辐 射并带动了深海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支多学科、多领域、高层次的深海领 域人才队伍已经成长起来。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洋一号”的一次次远 征,中国海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必将向深海挺进。5、中国大洋考察大事记中国的大洋考察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以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 1978年4月,“向阳红05”号考察船,在进行太平洋特定海区综合调查过程 中,首次从4784米水深的地质取样中获得了多金属结核。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洋锰结核资源调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984年开 始着手制定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察规划,并开始部署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工 作。从上世纪8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