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_第1页
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_第2页
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_第3页
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_第4页
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作者:王健康王炳熹来源:前进2019年第6期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繁盛不衰的宗族祠堂,具有丰富而多元的社会功能及现实价值。 二十多年前,有学者就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 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如何应变”(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宗族祠堂的个体、家族、社会及国家价值,对 于凝聚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当是破解“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一把钥匙。根系繁茂的宗氏大家族,构成了华夏民族历史文明进程的坚实基础。据中国姓氏大 词典统计,中国姓氏多达23000多个,根据2019

2、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2018年全国 姓名报告,目前全国在用姓氏共计6150个。以同姓同宗血缘为纽带修建的宗族祠堂,成为华 夏宗族文化的独特社会映像。绵延千年的宗族传承,拥有浓厚的文化淀积,是一种稀缺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是 我们个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遗传基因密码,更是中华民族一份特殊的丰厚文化遗产,是我国屹 立万世的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族祠堂,是华夏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先人的庙堂,是 宗族的象征和圣殿,“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宗祠实际上是宗族文化的物理空间,是宗族文 化传统的物质承载者。建祠祭祀祖先,夏商时代始有之,但多限于士大夫以上贵族。宋代自朱 熹启,平民开始兴

3、建家祠。元代出现了以宗族为群体的立祠规制。明清之后,立祠已成为普遍 的宗族文化现象。一座宗祠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史和创业史,更记载着这个家族的荣耀 辉煌与文化传承。以祠堂为主要载体并以其为核心内容的宗祠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所体现的宗法伦理、价值取向、典章制度、家族象征和人生信仰等文化现象,历经数 千年的历史积淀,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化理念。寻根问祖、落叶归根、血浓于水、慎终追远、 尊宗敬祖、感恩报本、家规祖训、宗族联谊、敦亲睦族、诗书传家等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是 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文化传承,具有无可撼动也无可替代的重要文化地位,拥有无与伦比的 社会影响力和历史文

4、化价值。宗祠文化实质上是宗族思想文化、人伦道德、精神境界、人类历 史进程及宗姓氏族兴衰的集中反映,是一部与国史、方志互补的民族发展史。一、个体一一文化认同价值“我从哪里来?” “我的祖先在哪里? ”华夏民族的这个千年生命基因诘问,始终埋 藏在每一个体的灵魂深处,流淌在我们奔腾不息的血液里。家族基因的万世传承,宗族薪火的 代际传续,是华夏民族万世不变的遗传密码。为什么要“寻根问祖”,为什么要追问“我是谁 的子孙”,因为人们的内心渴求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哪里,期盼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在何方。这 是一种人类心理的强烈渴望,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和情结。“祠,祖宗神灵所依;墓,祖 宗体魄所藏。子孙思祖宗而不

5、见,见所依所藏之处,即如见祖宗一般。”(陈瑞:“明清时期 徽州宗祖祠堂的控制功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祭祀祖宗不仅是祈福于 祖先,不忘祖德,不舍亲谊,更是在找寻自己生命的来龙去脉,吸取先祖的道德理想和文化精 髓,明晰自己应当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修建宗祠,首要的是展示宗族血脉的高贵与名望,昭示家族的美德和功业。祠堂内的 “永思堂”、“聚气堂”、“文载堂”、“孝义堂”及门楼、祠碑、楹联、匾额、雕塑、画像、 牌位、神龛等,无一不在昭示着宗族的荣耀。个体对宗族祖先的虔诚祭拜,如参加本族举行的 祭祖安魂大典,或始祖及始迁祖的生辰、忌日祭奠,通过摆香案、具供品、焚纸钱等隆重的祭 祀活动,

6、本质上是在搭建一个文化认同平台。族众借助这个平台,展开与先人的灵魂对话,这 是一场血缘亲情的历史交流,更是一次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漂泊的灵魂渴望归宿。 宗祠就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当个体走进本宗族祠堂,走进家族历史深处,仰望列祖列宗,追念 先祖,面对他们光天耀地的伟业,灵魂会顷刻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性会瞬间受到雷霆般的洗礼, 会为曾经的家族繁盛而骄傲,为祖先的艰难创业而感动,为长途迁徙而震撼。灵魂的对话是文 化的认同,更是一脉相承的族源认同。当个体走出祠堂时,也就完成了文化身份的构建,并在 这种文化认同中确立了自己的宗族认同,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灵魂对话。宗祠文化的认同,要义是从宗祠优秀传统文

7、化精髓里吸取营养。宗祠文化是中华民族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根问祖、家规祖训、诗书传家等传统文化精髓,是涵 养我们现代文化的珍贵营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4年10月15 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

8、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华夏子 孙对宗祠文化的认同,实则是对民族千年跌宕命运的认同,是对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的认 同,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心理认同。祖宗崇拜是华夏民族心底最神圣的文化信仰。宗祠犹如一座家族的“教堂”,被祭拜 的祖先就是庞大族群虔诚膜拜的“耶稣”、“佛祖”或“真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权性和圣 洁性,是子孙后代叩首敬仰的万世师表。个体对祖宗崇高人格的敬畏,其虔诚之心如同宗教信 仰。甚或可以说,祖宗崇拜就是华夏民族坚守千年始终如一的宗教信仰。聆听祖先的教诲,赞 美祖先的美德,遵从祖先的遗训,堪可比肩任何一种宗教。一代传承一代对祖先的心灵敬仰, 拥有非凡的人生意义

9、,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占有突出的文化地位。生于宗族文化世家,自幼无时 不感受着优秀家传文化精华的熏陶,浸润在家族历史文化的沃土,这对个体的成长、成才、成 就的意义无疑都是巨大的。正是因了这种祖先崇拜,有力地促成了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 建了宗族文化认同的最坚实根基,并把这种文化认同进一步推向族群集体认知的新高度。二、家族一一族群凝聚价值宗祠一个突出功能是唤起广大族众的历史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宗祠为载体形式多 样的宗族文化活动,能够把众多家族成员紧密联系起来,以维系家族情感,联结族人心灵,稳 定社会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化解族人相互间的矛盾,获得“收族”之效,形成万流归宗的向 心力,发挥“上述祖德

10、,中联宗亲,下启子孙”的天然血缘纽带作用。宗祠大多是某一地域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体,又因注入了华夏民族传统文 化的精华,从而成为一方土地上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独特人文景观。宗祠就是一个家族历史博 物馆,它所展示的先祖塑像、祖训家规、文宗诗伯、硕辅名臣传记以及楹联横匾、先祖业绩等, 其意义就在对族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通过这种熏陶,家族成员不知不觉中认同家族的 文化传统,思想意识得到统一,社会认知取得一致,由此奠定家族核心凝聚力的思想准备及文 化基础。宗祠的“收族”之效是显而易见的。救灾济困,养老恤残是其重要功能。礼记大 传载:“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广

11、东南海县潘氏典 堂族谱规定:“五代不回拜祭者,不得报丁领胙。”湖南省攸县慈峰袁氏宗族规定,不参加 祭祖的族人,不能参加祭祀后的酒宴,这实际上等于被开除了族籍。这些详细规约,对确立宗 祠管理秩序至关重要。宗祠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立起扶弱济贫的慈善机制。清代宜荆地区陆 氏崇德堂条例记载:“倘遇岁歉,将米谷赈饥。”江苏吴江族氏义庄规定汇录族氏义庄 赡族规条规定:贫老无依年在60以上者、寡居家贫坚守苦节者、身有废疾无人养恤者、少孤 之人家贫不能存活者,都是宗族贫困救助的对象。有的宗族还规定:“嫁女无力者”、“娶妇 不赀者”、“病故无力成殓者”及“棺木停厝无力办葬者”等,都应给予适当救助。赈济贫困 族人

12、,救助家族成员,是团结族人的重要手段,使族人感受到依托宗族的重要性所在,从而将 自觉围绕在宗祠的周围,敬宗仰族,维护宗族的权威,可谓是“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宗族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具有强烈的号召力,构建起族众血缘亲情的无形桥梁。散 居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大洲的宗族儿女,不远万里,奔向宗族祠堂所在地,相聚祭祖,可称 “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收族敬宗的引力场”。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同宗族 人,通过相聚,敞开心扉畅叙亲情、友情,交流各自的文化感悟。相见时的一群陌生族人,分 别时却成了至亲。祖亲相聚使感情得到了升华,联系得到了加强,心理得到了慰藉。这就是宗 祠文化的巨大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13、。广东揭西上砂是一个只有6万多人的小镇,2010年举办了 世界级庄严宗亲大会,接待3000多名海内外庄姓和严姓宗亲。有学者认为,“宗族的复兴有其 内在必然性”,“是基于自然的世系关系的共同起源而形成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非出于 利害关系或是某项活动而人为组织的临时组织。可以这样说,涵盖了血统、身份、仪式、宗教、 伦理和法律等诸多要素的宗族理念早已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周大鸣:当代华 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出版社2003年版)。宗祠还是一面凝聚族众的旗帜。相聚在这面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政见 不分左右,所有人都是某姓始祖的子孙,都是先祖的后裔。安徽黔县志记载:“家崇祭祀,

14、木主列于祠堂,值岁时吉凶大事,不论贵贱贫富,集众子弟,广备牲醴,得以展其孝敬。”宗 族的旗帜可以弥合人们之间的文化分歧,消弭相互之间的财富多寡,抹平彼此之间的身份高低。 大家都是长幼有序的族亲,都可以平起平坐,共商族事。宗祠的旗帜具有明显的社会差别消融 作用,对于人们消除隔阂,和谐相处,意义非凡,影响至远。三、社会一一道德教化价值宗祠文化的教化功能,绵延千年而不衰,已为众多宗族文献典籍所佐证。宗祠文化与 书院私塾文化、家庙族府文化、地方庙宇文化等,共同建构起地域文化的立体形态。学者邓河 在论近代社会宗族组织的存留与演变中提出:“祠堂之功能是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 之则 ”。忠、孝、节、义、礼之

15、儒学基本规范,修身、齐家、敦本、和亲等传统文化之道, 都可以在宗祠里学习传授。严格的宗祠教化,目的是“祖德垂芳”,使本族子孙明彝伦、序昭 穆、正名份、辨尊卑,保证宗族代有英俊,人杰不绝,光宗耀祖。王沪宁认为,“家族社会化 的作用对村落家族说来是维系对家族的认同感,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不限于此。它通过自己的运 转把一整套观念传递给人们,这些观念将影响这些人在更大范围的外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如对政治的态度”(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33页)。宗祠文化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弘扬明贤先哲的冰雪情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惩恶扬善, “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华夏民族

16、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无数忠孝节义的道德 义士,全国各地为他们建立了众多的宗祠,如关公祠、岳王庙、戚公抗倭祠、文天祥祠、木兰 祠、西递胡氏“敬爱堂”等,这些忠孝仁勇的宗祠,宣扬孝父母、友兄弟、睦近邻、崇俭朴、 恤孤寡、戒淫逸、禁赌博等伦理规范,是训诫子孙的极好道德教化课堂。浙江慈溪孙家境的 “出为忠臣,入为孝子”的家训,可谓是遗训千年,教育百代。慈溪是一个小村,因五代迁居 到此的孙氏家族而得名,“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孙家境之孙氏家族曾为明代望族,以 忠孝节义、学问人品名扬全国,“横河孙家境、官帽八百顶”。明清时期,孙氏一族以忠孝、 政事、风节、文章称誉天下。家国情怀,忠臣孝子之风,

17、孙氏家族传承了千余年。孙氏家族不 仅是簪缨世家、忠孝世家,更是文化世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孙氏家族科举人才辈出。现在, 孙境宗祠“燕翼堂”保存完好,世界各地的孙宗后人纷至沓来寻根问祖。他们走进孙家境宗祠, 既是为了拜祖,更是为了身受教化,接受孙家境博大精深“忠臣孝子,家国情怀”宗族文化的 深度洗礼。宗祠文化所宣扬倡导的优秀传统人伦道德,对先祖忠勇仁义品行的道德张扬,具有强 烈的标杆意义,可补充国家意志的缺失与空白。在中国广大农村,国家意志及思想文化难以企 及的某些僻乡村落,往往出现伦理道德的缺失,子嗣不孝,苟且堕落,人伦尽丧,邪恶肆意等。 发挥宗祠文化的教化功能,对于这些落后的村落,应有积极作

18、用。冯尔康在宗族制度、谱牒 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中提出:族谱自“宋以降,主要功能是对广大群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作为个人修养的工具,维系和强化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从而稳定封建社会的秩序”(中 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版,代序)。有时候,宗祠文化的道德教化甚至可超 越国家意志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主导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道德教化,确立自己的道德 尺度,评判族群的德性行为。山东沂州刘氏宗谱载:“诸子孙忤逆不孝,干犯伯叔父、伯 叔祖父者,当合族责板二十,锁祠堂内反省四日”;“兄弟有序,弟不敬兄者,责板三十;兄 以势凌弟不友者,责板十。”(孙盛远清代家谱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第120 页)其道德评判的强制性、权威性可见一斑。宗祠文化十分重视族规家训的严格教化。宗族的道德教育,以修身为宗族教育的根本, 倡导修身之德与齐家之德并重。传统的宗祠具有组织、协调教育的功能优势,并能充分利用丰 富的文化资源,以族规、族约、族歌、祖训、先祖传记等传统宗族资料为基础,以道德人伦为 核心,对广大族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灌输性道德文化教育,给其人生留下铭刻不灭的印记。一 个家族千百子孙,有的成就卓著,道德高尚,有的则忤逆奸佞,遗臭后世。家训族规是在借鉴 先人德行优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可以教化后人的箴言哲语,作为教化规范。其最终 形成的四言或七言诗化式的经过千锤百炼的“家训族规”

20、,是家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个体实践的 遴选结果,是淘汰糟粕,谴责恶行,宣扬德行,褒奖英俊的优化过程。代代传承的家训族规经 过不断修订完善,其内容言简意赅,饱含哲理,发人深省,是教育子孙后代的范本佳文。广东 顺德文海林氏家谱家规规定:“朝廷有国法,宗庙有家规。守国法为好百姓,守家规为贤 子孙。”蔡氏家训族规规定:“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富勿自骄, 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穷,有失大礼”,“勤奋立业,坚定心志,青壮有为,光耀门楣,富贵 分定,各自有时”。可称是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虞舜是华夏道德 教化的源头,他所倡导并实践的“孝悌、谦让、忠厚、仁爱、德治”、“天

21、地人和”、“德为 先,重教化”的文化精髓,都可以在宗祠教化中寻到踪迹。宗祠文化十分注重宗族名人效应的熏陶教化。宗族文化深厚的渊源根基,对个体自我 发展的滋养价值异常突出,演化为一种文化基因的遗传。宗祠收藏保存着大量完整的本族世系 和显宦明儒、忠臣孝子等重要人物的记、传、赞、行状、诰封等。这些人物的名讳、字号、品 性、德行、重要事迹的记叙传世,变身为子嗣教化的生动教材。获得功名的先祖会被特别彰表, 状元等科举功名获得者往往会被树碑立牌,以示尊崇并激励后人。祖先曾经的辉煌犹如一盏明 亮的灯塔,为后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或仕或文,或修身或齐家,都是一种可作尺度的楷模榜 样。很多宗祠还办有族学,用来资助

22、族内贫困子弟读书及第。江苏海安崔氏族约家规第3 条规定:“培植人才。凡族中生有英俊聪明子弟,家极贫无力读书者,该族董等协总首,筹给 历年膏火,或尝会给款,或承首募化合族给出,以便家寒子弟造成人才,始可光前裕后一族生 辉。”第4条规定:“鼓励人才。凡族中子弟住高等小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 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八钏。”山西闻喜县裴氏是中国社会史上极负盛名的一大 世家,裴氏家族自秦汉绵延至隋唐久盛不衰,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宗族人物之盛、道德文章 之隆,堪称至巅。根据裴氏世谱的统计,裴氏家族历史上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 人,尚书55人,御史10人,中书侍郎14人,侍郎4

23、4人,常侍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 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另有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宗室与皇室联姻,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裴氏家族之所以“将相接 武、公侯一门”,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宗族前朝贤哲,对后世子孙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他 们以自身的不朽业绩和优良品行一代教化一代,代代相传,激励着子孙后辈发奋苦学,奋发有 为,终为人杰,流芳百世。四、国家一一乡村治理价值民族是家族的有机集合,家族是民族的组织细胞。个人与家族、家族与民族有着天然 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民族的寻梦之旅。广大族众聚集在宗祠的旗帜 下,绝不

24、仅是寻找族谱和族群,寻找先祖和亲缘,更是为了寻找家族繁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 为了激扬深藏于心底的家国情怀。家国一体,族国同源,家国同构,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传 承。宗祠的建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纳入国家治理构架中。自宋代朱熹始设立家祠 之后,国家最高统治者开始逐步重视宗祠建立。明清以来,宗祠的地位与价值日益凸显。明世 宗采礼部尚书夏言献末议请明诏以推恩臣民用全典礼疏的建议,正式允许汉族民间联宗立 庙,从此宗祠建筑遍布华夏。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别是明清以降,祠堂成 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延至清代,圣谕广 训规定要“敦孝悌以重人伦,笃

25、宗族以昭雍睦”,体现了国家意志。清朝对宗族的重视,表 现在国家直接支持、保护民间修建祠堂。宗族制定的族规,中央政府也承认其具有某种法律效 力,甚至对族长依家法处死族人也曾给予法律上的认可。为了稳定宗族的经济基础,清律还禁 止盗卖盗买义田祠产,并给予族田赋税方面的优惠扶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全国各地许多宗 祠被新建和修复,大大小小的宗祠遍布大江南北,南方江、浙、闽、粤尤甚,彰显了宗祠文化 的深厚民众基础。近年来,无锡民间正在兴起一股寻根问祖的文化热潮,部分姓氏恢复了祠堂 祭祖传统,其中无锡惠山的祠堂群声誉全国。该祠堂群至今仍保存着自唐代至民国的118处祠

26、 堂建筑及一些祠堂遗址,祠堂宗建筑面积达4.7万平米。祠堂群内,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 中有祠,形成了沿街祠堂群、沿河祠堂群、临泉祠堂群、寺中祠堂群等独特构成,包括七十多 个宗族姓氏,续家谱的人数呈爆发性增长。而根植于民间的宗祠文化,亦已上升为地方政府的 文化自觉,与民间共同推动着宗祠文化的健康发展。宗祠具有调解农村民间邻里纠纷的重要作用。作为宗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场所,祠堂发 挥着一定的化解作用。宗祠以其特殊地位,在族人间调解赡养老人纠纷、邻里宅基地纠纷、婚 姻嫁娶矛盾等,具有相当优势。有学者就提出:“在宗族组织发达,宗祠活动健全的地方发现: 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政府非法行政较少、公益事业容易推进”(鲁先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