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200538号文解读及与国发199726号文的比较课件_第1页
国发200538号文解读及与国发199726号文的比较课件_第2页
国发200538号文解读及与国发199726号文的比较课件_第3页
国发200538号文解读及与国发199726号文的比较课件_第4页
国发200538号文解读及与国发199726号文的比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发200538号文解读及与国发199726号文的比较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计发办法的改革历年来都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1、第一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指数化办法改革2、第二次(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发19956号文“大帐户”和“小帐户”办法3、第三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国发199726号文统一制度4、第四次(去年十二月):国发200538号文二、改革的目的、意义(一)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1、覆盖范围不够广泛2、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3、计发办法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4、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健全5、统筹层次比较低6、企业年金发展滞后(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重要性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需要(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的1、建立新的激励约束机制2、切实保障参保人的合理权益3、逐步提高统筹能力4、尽快统一规范具体办法四、改革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内容(一)指导思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主要任务及内容1、继续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2、以非公有制度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3、参保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3、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制定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增值保值 4、改革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5、建立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让广大退休人员分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6、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强化基金监管7、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8、积极发展企业年金,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水平9、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10、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实行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五、对主要改革内容解读(一)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改革

4、2、个人账户养老金改革内容:个账规模-由11%改为8%计发月数-由固定的120改为由本人退休时间、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利率等因素确定目的:一是有效地抵御个账基金所面临的长寿风险,减少人账基金赤字的压力二是使个人账户基金面临的贬值风险大大减少(二)计发办法改革提高了国家保障责任和能力基础养老金计发的总体比例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总体水平也就提高了。 目的:一是强化了国家的保障责任和能力二是计发办法改革后,基本养老金的总体水平有所上升(四)明确要求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内容:一是强制灵活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二是统一规范缴费基数和比例 目的:维持其社会保险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五)企业年金目的:重新定位,澄清认

5、识,与国际接轨(六)经办能力建设要求:实现“三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六、38号文与26号文比较(一)内容比较1、在指导思想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在内容方面:增加了五方面的内容3、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方面:明确了方向4、在管理方面:强调了各服务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二)制度设计比较1、基本养老金结构比较国发200538号文国发199726号文新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新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中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中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3、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比较基础养老

6、金计发办法=(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0%个账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个人账户储存额1204、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规定比较选择性都要参加可选择缴费基数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行确定缴费比例20%待遇领取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待遇(三)待遇水平变化幅度比较1、基础养老金水平比较(1)要达到原基础养老金水平,不同缴费水平所对应的累计缴费年限情况:说明:对于缴费年限只有15年的参保人员,其平均

7、缴费水平要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167%才能保持原基础养老金的水平。缴费水平60%100%150%200%缴费年限252016(1333)(2)以2004年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不同缴费年限所对应的基础养老金变化情况:缴费基数15年20年25年30年35年40年60%-206.80-103.400.00103.40206.80310.20100%-129.250.00129.25258.50387.75517.00150%-32.31129.25290.81452.38613.94775.50200%64.62258.50452.38646.25840.131034.00250%161.56387.

8、75613.94840.131066.311292.50300%258.50517.00775.501034.001292.501551.002、个人帐户养老金水平比较由于个人帐户规模从11%调整到8%,减少了3%,且计发月数的数值“117”(近似原120的数值)所对应的退休年龄为63岁,因此,无论如何个人帐户养老金水平肯定是下降的。暂不考虑个人帐户规模调整的因素,仅由于计发月数的调整,不同退休年龄个人帐户养老金减少的情况如下:退休年龄45岁50岁55岁60岁养老金减少(%)44443846294113673、综合比较综合基础和个人养老金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各种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用两个不同办法的

9、计发结果的平衡点如后页: (红色数字为平衡点所对应的缴费年限的数值-括号内的数值超出现行政策规定,没有意义)平衡年限60岁55岁50岁45岁60%25.6126.3226.7327.00100%20.8221.7622.3122.67150%16.9818.1218.7719.20200%(14.43)15.6916.4116.89250%(12.60)(13.95)(14.72)15.24300%(11.23)(12.65)(13.46)(14.00)(蓝色数字为平衡点所对应的缴费基数的数值-括号内的数值超出现行政策规定,没有意义)平衡水平60岁55岁50岁45岁15187.12%217.9

10、2%240.69%258.56%20108.93%121.42%129.98%136.34%2564.21%69.86%73.58%76.26%30(35.26%)(37.78%)(39.39%)(40.54%)35(14.99%)(15.89%)(16.45%)(16.85%)说明:在这一平衡点之上的情形,属于新办法的得益者,平衡点之下的情形属于新办法的“受保护者”,在过渡期内属于被保护的对象。4、测算情况我们对2005年12月新增的2006名退休人员分别用国发199726号文和200538号文进行测算,其结果如后页:男女合计人 数57214342006平均退休年龄588150155262平

11、均缴费年限375228043074平均缴费指数105095098增加待遇人数5278331360占新增人员比例92%58%68%人均增加待遇24137688713571最高增加水平461123521235212减少待遇人数45601646占新增人员比例8%42%32%人均减少待遇11921184411849最高减少水平33993779137791(注:按38号文计发办法总体人均增加54元/月)七、过渡期及过渡办法规定各省按照“待遇水平合理衔接、新老政策平稳过渡”的原则,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过渡办法。吉林、黑龙江试点的做法 五年过渡期内“保底、限幅”八、正确认识38号文1、正确认识做实个人账户一是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二是有利于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三是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流动四是经过东北三省试点的检验2、正确认识个人账户规模的调整一是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联系二是与新的计发办法相适应3、正确认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问题:一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个账养老金计发年限与实际领取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