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鲁迅所写的小说伤逝,形式特别,意蕴深厚,解读空间较大,因而自1925年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特别是最近10年,更是论者颇多、论文频出,且论者的研究方法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社会学、历史学层面的解读,而是将多种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武器,试图从新的批评视角,对伤逝的复杂意蕴进行更为准确的透视和更深层次上的把握,以期抵达文本的本质意义。一、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贾振勇认为,“鲁迅在伤逝真实与虚空的对立紧张的矛盾中”,“看到了男性价值世界在制造娜拉出走这一历史乐观主义女性神话所起的助封为虐的作用,看到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对它的终极价值目标釜底抽薪的势能”。
2、“伤逝正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在展现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民族集体经验的虚妄性特征时,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它的男性中心文化的霸权性和引诱性,展现了他对女性这一历来受压抑群体的本体性漠视,以致古老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借助它而获得了现代性工具”。周玉宁也认为,伤逝“细腻而深刻地展示了男女间的隔膜与厌弃”,“显示了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理解与沟通的困惑”,“子君才从父权的家庭走出,就又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置于夫权之下,以期得到一种稳定的保障”,她的悲剧乃是“一个尚处于半新半旧状态中的女性的悲剧,一个受过个性解放启蒙,而思想意识的出发点仍停留在男性中心范式里的女性悲剧。涓生虽然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
3、进,却仍脱不了男权意识,最终还是习惯地以女性为牺牲”。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发掘主题内核鲁迅写作伤逝到底动机何在?王文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涓生的悲哀与悔恨的心理内涵包括辩白、自责和超越三个层面。而贯穿他和子君爱情生活全过程连续不断的思考中,表明他对爱情悲剧原因的分析,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对子君之死实有的体验及其升华,抒写在他悲哀和悔恨中由对个性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的两难选择到两难都选择的心灵历程。”赵敬立也认为,“写作伤逝是鲁迅假借了恋爱的形式,对自我从思想到人生道路进行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探索、总结与调整”,是他“由仿徨期心路历程的曲折而艺术化的反映和记录,是他崇奉给自我(及
4、改革家)的一篇深自悲泣和伤悼的诛文,一曲长歌当哭的哀惋”。因此:“伤逝有着双重叙述主题,表层显在主题是爱情主题”,“深层潜隐的主题”则是“自我伤悼”,鲁迅并不是真的“要把爱情故事当作一个主题去叙述”,而是“以反讽的笔法借用这恋爱的形式的”网。陈留生则认为,鲁迅与一个叫许羡苏的女孩子交往共1年,“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5年,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但始终缺乏使二者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而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他在有意无意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因此就虚拟自己果真与她结合了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
5、还不如不结合。这样,鲁迅悬着的心终可平衡了。谢世洋对上述观点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指出,伤逝是对五四时期沉酒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啃叹与批判日。刘起林、易瑛认为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涓生是站在追求生命终极价值的角度来对待人生以及他与子君的爱情的,他对子君爱情的追求与放弃,都与他对生命最高意义的追求紧密相连,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涓生来说实际上是一曲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悲歌”。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和“生命追求的抉择期”,并对此
6、进行了详细分析阅。另有一些论者,如罗小茗认为,在涓生眼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个由进步变为落后的子君,是因为作为公务员,涓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与怯弱,需要种种启蒙者的成就感来掩饰,而维持这些成就感,以及继续启蒙的力量,则来自于大无畏的子君”,“所以,与其说有一个革命的子君被涓生选择了,倒不如说是涓生选择了一个活生生的子君身上被额外赋予了光明意味的某个部分”,“在对现实生活无限度的解释权力中迅速地无需中介地回附到物质的平庸,这无疑是涓生思路中最可疑最可怕之处”谢菊在考证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之后认为,伤逝“其实就是鲁迅借助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将这些事件的经过(即兄弟失和、失业、与许广平恋爱等)、
7、他的思考以及他内心深处难言的隐痛写出来”。“出于这样的动机,伤逝是为他自己而写的,是写给自己看的作品,因此没有公开发表而收人文集出版。而用爱情题材来表达,既与他当时正在和许广平恋爱、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内在逻辑一致”,因为兄弟失和“是鲁迅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而在冯金红那里,涓生被看做是“一个既矛盾分裂又统一和谐”的人物形象,表面上涓生忏悔的是“无过之过一一说出真实”,但事实上涓生的“过”是在他“说”之前,他的忏悔“有着双向乃至矛盾的自我评枯”,“他在哀怨惆怅的叙述中不自觉地将他和子君之间关系破裂的责任几乎全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给人一个勇于承担后果的印象”,在这个
8、“忏悔的迷宫里”,“高尚、善良、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的涓生与另一个似乎更为醒目的自私的、个人主义的涓生扭作一团”三、文本的比较研究王兵以野草为参照,发现了伤逝的象征意义。他指出,“以往,我们称鲁迅为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的多半是他创作中的现实性”,其实,“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而“在(野草中,象征性终于盖过真实性而达到了高峰”。如“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9、”等等。而“涓生这类形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的人格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王兆胜则从家庭文化角度,将伤逝与钱钟书的围城放在一起加以解读。他在比较中发现:鲁迅的伤逝对家庭采取的是“内审”方式,而钱钟书的围城则采取“外观”方式;伤逝表现了作者的一腔热血,真挚、热烈是作品的基调,围城则表现作者的冷漠关照,清冷是作品的态度;伤逝的叙述模式为“以涓生为叙述视角的限定视角”,围城则是“以全知全能视角进行非限制视角的描述”。鲁迅以“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作为理想和信仰,而对逝去的爱情和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感到伤惋,而钱钟书则消解了“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的理想意义,对此做出世俗的理解,采取了漂移的
10、态度,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家庭观念问。郭海军把伤逝与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鉴别,认为虽然狂人日记的叙事模式是第一人称修辞模式,伤逝的叙事模式是第一人称客观模式,表现的思想内涵也完全相异,但在形式建构方面仍具相似性。“日记”和“手记”形式的使用,使得“独白性内容获得了客观化的品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徐新江在对离婚和伤逝进行比较后认为,爱姑和子君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猛醒女性”的悲剧,并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人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徐慧琴和冀爱莲则认为鲁迅是“怜作为农村劳动妇女的爱姑不觉悟,惜作为知识分子的子君的落伍;他怀着一副哀其不幸、
11、怒其不争的火热心肠,给青年导航、指路”。综上所述,近10年伤逝的研究虽然还难见惊人之作,但研究的多元化态势十分突出,使人明显感觉到论者学术思维的日益拓宽,其中从性别角度的分析(认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乃是两性之间的悲剧)颇具说服力,虽然这类文章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但与从其他角度切人的论文相比,显然更接近文本的原意。而意义的潜在性、非自明性也注定了:通过不懈的努力,经典作品伤逝所蕴涵的一切,必然还会得到更深、更广的探寻和挖掘。参考文献:【1】贾振勇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J鲁迅研究月刊,2001,(3):23-27【2】周玉宁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伤逝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1994,:11
12、9-123【3】王文彬两难选择,两难都选择伤逝心理内涵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1995,(5):46-53【4】赵敬立唱歌一般的哭声,给旧我送葬伤逝新解J鲁迅研究月刊,1996,(11):1624【5】陈留生伤逝创作动因新探J南京师大学报,2003,(2):115120【6】谢世洋是“兄弟情”之哀还是“国民性”之叹?伤逝主题辩J南昌大学学报,2003,(3):110114【7】刘起林,易瑛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106109【8】罗小茗涓生的思路伤逝重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221-222【9】谢菊伤逝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56-61【10】冯金红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1994,(5):21-25【11】王兵人生终极意义的永恒追求以野草为参照看伤逝的象征意义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39-4212】王兆胜伤惋与漂移从家庭文化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业用地的租赁合同模板
- 临床营养学理论与实践
- 大医精诚演讲课件
- 酒店餐饮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
- 2025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部分中学九年级4月联考数学试卷
- 护理查房互动环节设计与实施
- 2025年现场急救知识试题
- 北师大4下一双手教学设计配课件
- 腹泻患者健康教育
- 2024房屋外墙保温施工合同范本
- 路基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 颂钵疗愈师培训
- 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手册
- 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DB34∕T 4410-2023 灿型水稻苗期耐热性鉴定技术规程
- 2021年浙江杭州中考满分作文《超常发挥其实很简单》
- DB1331T019-2022 雄安新区岩土基准层划分导则
- 幼儿园小班安全活动《认识消防员》课件
- NB/T 11546-2024煤矿用5G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中国传统故事山海经读书分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