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一笔书”和误人的逆锋起笔_第1页
谈谈“一笔书”和误人的逆锋起笔_第2页
谈谈“一笔书”和误人的逆锋起笔_第3页
谈谈“一笔书”和误人的逆锋起笔_第4页
谈谈“一笔书”和误人的逆锋起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谈“一笔书”和误人的逆锋起笔什么是书法一笔书一笔书是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制的一种草书体。又称“连绵草”。 唐代张怀瓘书断 称: “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北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称: “王献之能为一笔书, 陆探微能为一笔画。”谈谈“一笔书”北京师范大学李洪智说起“一笔书”,相信人们立刻会将其同草书联系起来,因为相对于需要一笔接一笔书写的正体字(如隶书、楷书等)而言,书写草书时笔提离纸面的次数明显要少得多,往往将许多笔形、部件

2、甚至上下数字连成一笔书写出来, 也正由于此,许多人干脆称其为“连笔字”, 所以将“一笔书”同草书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但“草书”是有广、狭义之分; 狭义的草书又可以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所以,简单地将“一笔书”理解成草书是有失笼统的。 张怀馞 书断在“草书 (今草 ) ”一条 中说: “然伯英学崔、 杜之法, 温故知新,因而变之(章草 )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 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今草是章草经进一步简省、草化,去掉波 磔,加强了笔形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一种

3、依附于楷书的草书体。它萌芽于汉末,形成于魏晋时期,以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隋僧智永、唐人孙过庭等人的草书为代表。但是,仅从连绵的程度上来看,这些今草的代表作同张怀馞对“一笔书”的描述显然有些距离。张芝是汉末的草书家,被后人誉为“草 圣”。 淳化阁帖中有署名为张芝的几件大草(即狂草)书作,如冠军帖等。从张芝所生活的地域(敦煌)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上的草书来看,今草在张芝所生活的年代刚刚萌芽,当时作为正体字辅助快写体的,仍然以章草和带有隶意的行书为主,只不过是其中孕育了一点儿今草的因素而已。而对于章草而言,它毕竟是 依附于隶书的草书体,不但字间几乎没有什么连带,其中的单字无论怎么草,也无法

4、狂到如张怀馞所说的那个样子。像冠军帖一类连一丁点儿的隶意都没有的草书分明是唐宋人的气象,不要说其中恣肆飞动的笔法以及跌宕多姿的字形,单单是那种行与行之间默契的穿插配合,也绝非以竹简作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汉末人所能为之。总而言之,对于张怀馞所说的“一笔书”应理解为:它是后人在见不到张芝真迹的情况下,对于他的草书的一种附会,也可能是草书的一种代称。随着字体的演进,章草过渡到了今草,并较之章草 连绵得多,所以称今草为“一笔书”更为合适。在今草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以王氏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对今草进行了美化加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今草的典范之作,对于今草的推广和发展功不可没。来源书法屋。不仅如此,王献之还在他的

5、一些书作中如十二月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上下数字几乎完全连成一笔写出,这从宋人米芾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帖的中秋帖墨迹(其中“不复不得”四字即为一笔书,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米芾本人的书作中也有这样的范例,如张季明帖中“气力复何如也”六字。后人便将这样连成一笔书写的字群称为“一笔书”, 张怀馞所说“惟王子敬(王献之的字)明其深指”的证据也正是此类书作,它们也成了人们在说明“一笔书”时最常用的例证。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笔书”并 非纯粹的草书,中间往往夹有行书字形,如 十二月帖中的“不”、“复”以及张季明帖中的“气”、“复”等字都属于行书。张季明帖【释文】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遣不知。總散往並侍郎耶言。

6、别事有及。過謝憂勤。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发展成了狂草,如怀素的自叙帖 。狂草比今草更加连绵,真正做到了“一笔而成”、“气通隔行”,所以,有些书学理论家认为所谓的“一笔书”应该是就狂草而言的(见锺明善谈艺录)。总之,“一笔书”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连笔书写。由于字体的演进,词义范围的变化,对“一笔书”实际所指一般归纳出上述几种情况。奇怪的是,宋人吴说独创了一种“游丝书”数字由连绵不断的等粗细线条连缀, 字形也皆为草书写法,却无人将其划归“一笔书”之列,可能是由于它“游丝”的特征更突出的缘故吧。什么是书法中的折锋呢?“折锋”也叫“逆锋”, 即起笔时笔锋逆入。比如横画自左向右,写时先逆笔向左

7、,到起笔顶点,往下轻轻一按,再向右画去;直画自上向下,写时先逆笔向上,到起笔顶点,向右下方轻轻一按,再向下画去。折锋是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 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 折锋取姿。”书法中说的裹锋是什么?裹锋是指书法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

8、,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 、 石门铭等多用之。裹锋也就是将笔锋裹束在一起。裹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捻动笔杆裹锋;一种是以腕转笔锋。裹锋是运行中的瞬间状态,锋还会散开,再重新裹束。所画的线条有缠捻的感觉,使墨色浓淡也交替变化。这种笔法适合于画藤蔓等。什么是书法中的逆锋?逆锋是运笔的一种技法。落笔时笔锋先逆行,然后再转回行笔。又叫“偏锋”、“侧锋”。如写横画,欲 右先左,即下笔时先把笔锋逆推向左,然后再行笔向右。这 样的笔画,显得方整,便于做到内含筋骨。为了藏锋铺亳, 用逆入的方法, “欲下先上, 欲右先左”, 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

9、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 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 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逆锋也好,顺锋也好,这都是运笔技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通俗一点讲就是为了字好看,让字的笔画线条丰富多彩些,扯远些讲,有的字锋芒毕露,有的字蓄势待发,各有各的美。逆锋和顺锋写出的笔画线条是不一样的,内行人会看得出来的,除非你的逆锋写法不规范。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误人的逆锋起笔逆锋起笔不知误了多少人,书法人当中应该说有98% 吧?晋唐人真的如此写字的么?细审兰亭序,罕有真正意义上的逆锋起笔;再观祭侄稿应当说结果是一样的,而“我书意造”的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则更不该以此死法套之;至于

10、旭素狂草则又怎能提害人的逆锋起笔呢?当然有人一定要用逆锋起笔解读古帖,想来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的。他慢慢的如履薄冰的“摹”古帖,把活活的书法,全部写死,而硬说是尊重古人原帖,我们也只能扼腕而叹了。想当今为何有“书道日衰”的论调,只是书法越来越失去劲健爽捷,多的是枯老霸疯。古风不存,不是人心不古,而是技法不存。不要过于抬高古人,这是书法人应该有的科学的艺术观。诸君有何高见?书法中的蹲锋是指什么?蹲锋,其实是毛笔书写的一种笔势。凡作趯笔时,用力一顿,随将笔锋上挑,称为蹲锋。通常蹲,是指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字。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

11、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 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锋, 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书法中的金错刀是指什么?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金错刀”有两种解释:笔法和字体。金错刀笔法: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金错刀字体: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李可染创造了深邃含蓄的“金错刀式”的线条;朱屺瞻创造厂老辣雄健的“铁干银钩式”的线条;刘文西创造

12、了长于描绘北方人物古朴刚劲的线条;黄永玉创造了曲折多姿的“不连贯”线条; 吴冠中创造了极富韵律美的与点分离的长线条;黄胄创造了具有力度美的近似面的宽线条;周韶华创造了线与面、线与色混融一体的具有面的效果的线条;富中奇创造了具有装饰美的表现乡土情结的线条;邱笑秋、宋雨桂等创造了以色彩笔触与水墨线条相融合的新线条等等。这些线条的创造,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与抒情功能。来源书法屋。关注绘画艺术本体中点、线、面、笔墨等抽象的艺术形式;关注绘画空间上的模糊性所引发的观众的想象与再创造。因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象征、写意、 表现的基本特征。以想象真实代替视觉真实是它有别于西方古典写实性艺术的特征,也是中

13、国画诗意化的体现方式。在观察与表现手法上,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 心源” ( 张躁语 )。并不是完全照抄模仿自然的客观物象,而是加入了创造者很强的主观色彩,即在造化自然的基础上,有所思想,有所寄意。当前,中国画家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墨彩与色彩,全色彩“没骨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线条并没有被削弱,更不会消失,而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新的形态、获得新的生命力,显现出更有时代特点的东方绘画韵味。书法中的筋书是指什么?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言筋、骨, 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

14、颜筋柳骨 介绍: 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 ,柳指柳公权.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的赵孟頫。颜、柳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席位。“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什么是书法中的颤笔?及颤笔写法与特点颤笔,亦称“战笔”,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 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亦称“金错刀”。 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书写者往往注意点画的起笔和收笔,而忽视中间的行笔。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 见于画之两端,而古

15、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战笔主要用于点画的中间部分,使之丰满而不空怯。颤笔就是通过适当的提按、顿挫动作、加强笔与纸的磨擦,逆势往复地行进,表现在点画上的形状呈鳞状起伏,线条的边缘不光滑而有“毛”状,在行进的线中有停留的感 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点画的内在变化。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留得住笔,就不会犯“率直”的毛病。但是,逆势往复与纸面磨擦要协调自然,动作不可过大,不要出现做作的扭屈之态。要保持线条的整体感,在流动的线条中含蕴一定的涩感,不要为毛而毛,为涩而涩,使边缘产生生硬的齿牙状。所以,战笔的运用,不能只注意线条表面的形状,更要注意内在的神采、 气韵、 笔势和力度的表现。颤笔还 要解决运笔的“徐”、“疾”问题。用笔过快,动作浮滑,势不能涩;用笔太慢,容易做作、板滞,势不能疾。所以,必须通过中锋用笔,控制好运笔的速度,达到 势要疾, 行而不滑,留而不滞的效果。战笔是笔力、笔速、 笔势、 顿挫等的结合运用。结合得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写出笔势生动,而又笔力遒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