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个人事迹材料_第1页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_第2页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_第3页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_第4页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师个人事迹材料梁实秋,祖籍浙江余杭,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当代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大家,著名学者。中国 20 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他还是杰出诗人、著名文学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系统全面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出生于北京, 1915 年考入清华学校,并于1921 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1923年 8 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 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1926 回国,先后任 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 xx 大学和北京大学。1927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1949 年 5 月,移 居台湾

2、,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 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 台北。一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国立 xx 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 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 的 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 秋二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视为宝, 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 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 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 的方法颇具诱惑力。于是,在 1930 年夏天,梁实秋携 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本篇文章来自资 料管理下载。在青岛的“

3、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 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 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梁写下了“天气冬暖夏凉, 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 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 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 XX 大 学中又一枝奇葩。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XX 大学。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 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 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 蔑视经书或是提 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 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 XX

4、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 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 十三经注疏、 资治通鉴、二 一史和杜诗全集。梁实 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 , 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饱览古书使他的文学功底愈加深厚。梁实秋的工作十分忙碌,他在外文系开设了“英语、“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 、“文艺批判” 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他来山大时只有二十八岁,但讲起课来却是轻车熟路,思维敏捷, 语言精练生动。授课时间观念极强,总是踏着铃声进 入教室,进屋便讲,不疾不徐,绝无赘余,一课讲毕 话音刚落而下课

5、铃声正好响起。他常对学生和同事说: 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 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 仅凭这点,他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年轻有为的 他相貌堂堂、温和有礼、衣着淡雅不俗,虽是留洋出 身,却不喜洋服,总是长衫棉袍,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再加上他的智慧与谐趣,往往让课堂气氛非常轻松, 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令他的众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忆起 他所教授的课程。他也曾回忆说:“我所讲课只要听之者不是根本不听,总能得其梗概,稍加钻研,必可 臻于深刻。 虽然他极为爱护学生,遇到寒暑日总会 特别关照提醒同学们,但对待成绩分数又十分严格, 他常说“轻画分数,才是教师的失职”,也

6、正因这种 恪尽职守的执教风格,才让他的学生在认真求知的浓 烈气氛中不断拓宽知识,受益匪浅。 1934 年,当 xx 大学的学生们听说胡适信邀梁实秋去北京大学任教, 便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第3页共 9 页北大校长“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见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 。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他的敬重和 信任。梁实秋负责的图书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要准备每周一期的图书馆专刊,作为图书馆专业周刊, 不仅在大学罕见,在社会上也是唯一的。他有时还特 地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由于馆内收藏莎翁著作 最多,中外文各种版本甚至珍藏本都囊括其中 ,

7、xx 大学图书馆也因此而名扬全国。与此同时,他依然奋 力写作,不间断地撰写小品、散文,并准备开展莎士 比亚全集翻译。古有李白、杜甫等八位盛世酒徒,一千多年后在xx 大学又出现了新一代的“酒中八仙”。四年的执 教,让梁实秋结交了众多好友,与杨振声、闻一多等 七名“酒徒”,加上诗人方令孺一名“女吏”八人共 同组成了“新八仙”,他们秉性豪爽“三十斤花雕一 坛,一夕而磬,”他们又文笔卓绝写下“酒压胶济一 带,拳打南北二京”的好句。1934 年夏,梁实秋一家迁往北平,从此,他结束了在山大四年风流倜傥的名士生活,美丽的山大校园、淳厚的山大校风和性情豪爽的xx 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认为这四年是他一生

8、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漫漫岁 月里他念念不忘这段时光,这种情怀也深深感染着一 家人,其女梁文蔷于 1999 年特地回青岛寻访,当她看 到刻着“梁实秋故居”的石碑,禁不住潸然泪下。二笔耕一生著作等身梁实秋在他风雨波折的八十载春秋中勤奋耕耘, 成果颇丰,著作达 XX万字,留给中国文坛一座巨大的 宝库。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一生中撰写了西 雅图札记等三十多本文集,小品文、杂文更是数不 胜数,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以其特 殊的艺术风格在 20 世纪 40 年代独树一帜,开拓了一 片散文新天地。该散文集 40 年间共印 30 多版,创下 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

9、最高记录。老舍夫人在梁实 秋辞世后,用 14 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生前 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他也是新月派名副其实的重要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在新月书店连续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学批评专著,还在新月月刊发表了数十篇文艺专论,其思想观点受到不少学者追捧。他的写作风格在新月派诗人中极具代表性,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巨大工程几乎耗掉了他大半生岁月。原本他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也甚为有限,只是在上学时第5页共 9 页读过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极有意义, 遂制定一个翻译计划,准备每年译出两部, 18 年后中 文莎翁全集即可问世,可谁知这漫长的过程竟延续了 4

10、0 载春秋。他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 特别是当开始一起参与翻译的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纷 纷放弃之后,他独任艰巨,默默地承担了全部任务。 在工作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也只是轻轻叹谓“译事 中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 1936 年,商务印书馆开始 出版梁译莎剧,直至 1967 年终于译完包括诗集在内的 莎翁全部作品。晚年的梁实秋杂事缠身,又患有糖尿 病和胆结石,身体健康明显恶化,因此对译完莎剧常 有力不从心之感,甚至给女儿梁文蔷写信说:“我打算以余年完成这一工作,但是上天是否准许我,我自己也无把握,只有靠你们给我祷告了。”漫长的翻译 过程是对梁实秋生命和意志的严峻考验,他顽强地经 受住了。这

11、一宏大工程竣工,煌煌四十卷莎翁全集, 全部译文达 300 余万字。他这项历经半生的壮举重启 了莎学东方之门,也被世人誉为给当代中国带来的最 好的文化礼物。1977 年,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是我国英语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权威工具书,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梁实秋在人生旅途上顽强地挺进,生命不歇,笔耕不辍。垂暮之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又完成了两项浩大的工程:编纂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 更为惊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计划开始另一项更大的 工程:用英文写中国文学史、编中国文学选。 常年的伏案写作致使他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却全 然不觉。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 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

12、处。”这是梁实秋 给友人的赠言,却也是自己毕生的格言警句,勉励着 他不停地创作。三重情重义思乡泪朴实无华真性情他是文学大师,也是重情重义之士。他一生朋友众多,从学界到政界,从国内到国外,吴文藻、闻一多、季羡林等人都是他的挚友。他曾写道:“一旦真 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当代文学 名家冰心女士更是对他欣赏有加,并称“梁实秋是我 的一生知己”。 1981 年梁文蔷第一次回国,父亲让她 给冰心捎句话“他没变”,这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友 谊,感人至深,众多弥足珍贵的友谊伴随了梁实秋一 生。虽然在国外生活过多年,但梁实秋骨子里绝对是一个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

13、毛笔,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对于子女教育,很是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家从不卖弄自己极好的英文,只说北京话。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在很多人眼里,他 洋 派十足”,教书时,口操英第7页共 9 页语,却长袍马褂布底鞋, 叠裆裤子还要扎腿带子。梁实秋可谓是爱吃更爱品的美食大家,出国后,他时常念叨北京的小吃,后来有朋友从大陆带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给他,他尝后总是摇头叹气:“不一样,不一样!”在饭桌上说起一道菜肴就想起在北京时的地道做法,进而陷入惆怅的思乡之情,人不管流浪多远,对故乡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在美国的时候,别人特地邀请他加入美国籍,梁实秋拒绝说:“我是中 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性情旷达、淡泊名利的梁实秋曾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当台湾准备将梁实秋推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时,他说: 我不行,中国代表就给一个名额,台湾这么一个小地方代表不了中国,只有老舍行。”可是当时梁实秋还不知道相隔海峡的老舍已经去世了。晚年的梁实秋曾感叹自己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是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是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是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 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