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颜谢”与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_第1页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颜谢”与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_第2页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颜谢”与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_第3页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颜谢”与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_第4页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颜谢”与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颜谢”与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温州古名“瓯”,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建郡,名“永嘉”,唐朝时始称“温州”。“颜谢”,即颜延之与谢灵运。浙南“瓯江山水诗路”即以瓯江水系为主线,以温州城区,雁荡山、楠溪江、江心屿为主要节点,贯穿浙南地区,涵盖温州和丽水两地。自东晋置郡以来,王羲之、孙绰、颜延之、谢灵运等历史文化名人皆曾担任永嘉郡守一职,他们为温州的文化史写上了灿烂的一笔。尤其是颜延之与谢灵运,在任职永嘉太守期间,助益了当地山水景观的发展,奠定了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基础。“颜谢”对瓯江山水诗路的景观建构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与颜延之先后出任永嘉太守。他们任职期间,或纵情山水,遍览瓯江;或依山临海,筑楼远眺,构建了瓯江山水景观带的雏形。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谢灵运与颜延之对欧江山水美的发现,是促成诗路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一环。刘宋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于此任职的一年时间里,寻幽探奇,游遍永嘉大小山川,并将隽秀的永嘉山水融入笔端,写作了许多与永嘉山水相关的诗歌。如与永嘉郡城内外相关者有《登池上楼》《晚出西射堂》《游南亭》。与楠溪江相关者有《登永嘉绿嶂山》《石室山》《过白岸亭》。与瓯江相关者有《登江中孤屿》《郡东山望溟海》《登上戍石鼓山》《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与永嘉下辖县区相关者有《游岭门山》《游赤石进帆海》《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值得注意的是,谢灵运另有一篇《北亭与吏民别》,为其离任永嘉之时与当地吏民的告别,虽非山水诗,但以此诗可略观谢灵运与永嘉当地民众的互动,并可发现谢灵运于放浪形骸之外,依旧有用世爱民的一面。谢灵运的这部分诗歌,生动再现了永嘉山水的神秀造化,为其后瓯江山水的景观带建构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瓯江山水”的诗路文化。刘宋元嘉十一年(434)后,颜延之因愤懑于皇权旁落,仗义执言,所谓“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宋书·颜延之传》),得罪新贵刘湛、殷景仁,被彭城王刘义康贬为永嘉太守。其于永嘉太守任上,曾率领属下诸人巡视温州沿海地区,路经洞头,遂于洞头大门岛青澳山筑望海楼。《读史方舆纪要·温州府·永嘉县》记载:“府东二百里海中,两山对峙如门,亦名青澳门。刘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筑亭望海。”(“永明”当为“元嘉”之误。)唐人张又新有《青㠗山》(青㠗,即是青澳):“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以追忆望海楼与先贤。望海楼虽于颜延之后数百年因风沙海水的侵蚀而消散,但依旧存蓄了前贤的精神气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温州当地开始重建望海楼,以延续并继承前辈贤人的风骨,并助力了瓯江山水诗路景观带的建设。“颜谢”瓯江山水诗的写作艺术“颜谢”的瓯江山水诗,指谢灵运与颜延之永嘉太守任上与永嘉山水相关的所有诗歌,包括颜延之因贬谪永嘉,发愤抒怀而作的《五君咏》。“颜谢”瓯江山水诗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其一,摹形写象,细腻生动。谢灵运模山范水,对瓯江山水体察入微。如《晚出西射堂》:“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他写远眺山景暮色:群山连绵,山色苍翠,红枫点缀,夕阳斜照,既有宏阔的视野,又有细节的点染。又如《石室山》:“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摹写山中兰渚草木之盛与苔岭幽邈之感,赞石室山之高、泉水之激,落笔精准,辞采清俊。再如《登上戍石鼓山》:“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写春日登山所见:落日入江,潮水涌起。云霞笼罩于山峰,平添山色朦胧。江岸白芷竞相生长,江中绿苹欣欣生意。在江与山的空间纵向拉伸中,再现瓯江晚景。谢灵运极善于有技巧地客观描摹,最大限度发挥文字的张力,从而将文字转换成图像,读其诗,即见瓯江山川风貌。其二,以典事弥合景与理的隙裂。谢灵运与颜延之的用典,注重典事的提炼,并根据吟咏之景融合自身情志以寄情怀。尤其是谢灵运,其山水诗虽有景致与玄理割裂之弊,但二者间常以典事相衔接,一定程度上缓冲甚至弥合了此中的隙裂。如《登池上楼》“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前者典自《诗经·七月》,后者典自《楚辞·招隐士》,既是对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春色春音的呼应,也带动了后文思归的感伤情绪。又如《过白岸亭》“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萍鹿”,黄鸟与鹿鸣,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经》之典,前承楠溪江风景,后启高蹈风尘外的人生思考。再如《游赤石进帆海》“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庄子》之典承接扬帆挂席的出海行动,开启后文适己所安的人生选择。这种以典事衔接景与理的方式,是山水诗创作中的探索,为山水诗圆融阶段的到来谱写了序曲。其三,景与心的交相辉映。谢灵运善于捕捉心与景的瞬息变幻,其将心的刹那感触投射到景的动静摇曳中,强化了景的动感,从而与心的思绪相融合。如《登江中孤屿》“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天光云影交相辉映,水天一色澄澈明丽。将自然山水通过心的感应相连缀。又如《游岭门山》“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将内心的寂寥与清思投射到海岸与馆阁之中。再如《过白岸亭》“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援藤萝而聆青崖之声,己之春心亦随藤萝攀援而上。谢灵运的山水诗,山水皆着我之色,在心与景的辉映中迸发出无限情思,清新灵动。“颜谢”赋予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精神瓯江山水,作为一条兼具旅游与诗路双重功能的景观文化带,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为根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颜延之与谢灵运,赋予了这条诗路带醇厚而动人的文化精神。其一,士人风骨。谢灵运其人虽倨傲,焦灼于仕隐间,放浪形骸,任性妄为,但其山水诗却彰显了士人不媚世俗、不负其初的风骨。所谓“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游岭门山》),“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他讽刺将隐居作为入仕途径的假隐士,宁怀不屈之志,守良知之心,不为世俗利益所诱惑,隐遁山林,以身之察察,对抗物之汶汶。颜延之亦然,其所作《五君咏》是其情志风骨的写照。他感念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向秀诸人,又对嵇康情有独钟:“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慷慨陈词,磊落朗畅,赞颂不与尘俗谐洽的倔强性格,表明自己虽受打击却不肯屈服的人生态度。其二,仁人之心。谢灵运于永嘉虽纵情山水,但依旧怀有济世安民的仁人之心。他在《游岭门山》说:“西京谁修政,龚汲称良吏。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以前代贤人龚遂、汲黯为榜样,并以此二人境遇自比,认为自己治下的永嘉郡“空馆盈清思”,官署因无百姓纠纷而变得安静,可与前贤德政相媲美。其于《北亭与吏民别》中说“常呼城旁道,更歌忧逸民”“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惭愧于虽有民生之心,但为其所谋实属杯水车薪,对自己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颜延之于永嘉虽无诗文流传,但望海楼却为其巡视沿海边防时所建,潜藏着保境安民的理想。其三,文化传承。以谢灵运与颜延之为发端,后世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永嘉与其山水的价值。“颜谢”以文字为依托,保留了永嘉山水的清灵隽秀,传承了灵动飘逸之美,并在唐宋诸人手中得以发扬光大。如孟浩然、钱起、杜荀鹤、李峤、顾况、罗隐、杨蟠、王十朋等著名诗人皆有相关诗篇传世。如孟浩然有“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李峤有“春色绕边陲,飞花出荒外”,杨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