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精品文档,欢迎你阅读并下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1科目相关法律法规时间大纲要求的考项(条)掌握熟悉3669701004041了解957846392614合计1512171511949597200520200670200535200655200529200642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200532案例2006372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uf06e(2)熟悉(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p15\uf06e(3)(加)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P13-p15\uf06e3(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3p6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两类两级)\uf06e国家级:•地方级:\uf06e–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2/3p65(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3/3p8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uf06e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环境基础标准\uf06e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uf06e环境标准的特性:强制性与推荐性\uf06e地方严于国家级标准\uf06e6(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1)了解(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uf06e(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uf06e(3)了解(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uf06e(4)了解(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uf06e7(1)了解(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p8\uf06e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uf06e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8(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p8\uf06e标准的等级跟着功能区走。\uf06e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反之则宽松一些。–例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与对应的标准等级(三个级别)–例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五类)及对应标准等级(五个级别)(3)了解(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p10排放标准限值分级别。根据不同工业行业的工艺技术、污染物产生量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处理技术等因素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制。\uf06e环境质量标准分级别。\uf06e10(4)了解(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p8\uf06e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由行业标准时优先执行时行业排放标准。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uf06e1、工作程序\uf06e熟悉(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p18\uf06e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uf06e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122.工作等级划分\uf06e(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uf06e(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p20\uf06e(1)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和规模;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如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浓度等;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uf06e(2)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现有环境特征发生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等\uf06e(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p20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划分评价等级。对各单项环境要素而言,分为三个工作等级\uf06e不同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不同:\uf06e–一级要求全面、详细且深入,对环境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并应当采用定量化计算来完成;–二级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定量与定性结合);–三级仅须进行一般性评价,以定性为主。\uf06e对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要包含所有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15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熟悉(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1/2p30\uf06e内容(1)总则;(2)建设项目概况;(3)工程分析;(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5)环境影响预测;(6)评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6熟悉(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2/2p30\uf06e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标和照片,以使提出的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核。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制专题报告。174.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1)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uf06e(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uf06e(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uf06e(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uf06e(5)(加)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uf06e18(1)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1(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2)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3)凡是可以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等,应通过分析尽可能给出定量分析;(4)工程分析要突出重点,表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5)工程分析应在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技术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p23施工阶段;\uf06e运行阶段;\uf06e退役阶段。\uf06e20(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1/2p22(1)宏观背景分析。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总体规划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2)工艺过程分析:通过对工程选址、选线、各时段及工艺过程的分析,了解各污染源强、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生产清洁水平等影响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有没有敏感区域。(3)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这些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4)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物流输入、输出平衡表。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2/2p22(5)场地的开发利用。通过了解拟建项目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分析项目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协调性,以及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土地带来的环境影响因素。(6)非正常工况分析。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一般性事故和漏泄等情况时的污染物非正常排放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污染物种类与强度,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频率等。(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从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及敏感点目标出发,分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8)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各种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工程发生的具体环境,分析其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尤其注意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工程分析。(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p23\uf06e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其中应注意非正常工况污染源强的核算与确定。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开发利用分析。\uf06e23(5)(加)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p21\uf06e\uf06e\uf06e(1)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但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也较高。在平工作等级较高、评级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该方法;(2)物料平衡法:以理论为基础,比较简单,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建设项目。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理想状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是最为简便,当评价工作等级要求较低、评价时间短或是无法去类比分析法和物料平衡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以上两种发放的补充,但是采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245.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25(1)熟悉(了解)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p23\uf06e\uf06e从范围确定与参数筛选、资料收集及其有效性、调查深度与广度三方面考虑(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包括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搜集现有资料时,应注意其有效性。(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26\uf06e\uf06e(2)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p24\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地理位置;(2)地质环境;(3)地形地貌;(4)气候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大气环境;(8)土壤与水土流失;(9)生态调查;(10)声环境;(11)社会经济;(12)人文遗址;(13)人健康状况等。(3)掌握(熟悉)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p24\uf06e收集资料法:–优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资料,–不足: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uf06e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的不足。–这种方发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uf06e遥感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海洋等。–此方法调查精密度低,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28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2)掌握(熟悉)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3)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5)(加)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p281对已确定的评价项目,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uf0762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确定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uf0763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uf07630(2)掌握(熟悉)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p28\uf06e\uf06e\uf06e\uf06e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下此方法简单,应首先考虑。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一般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参数,不能采用前两种方法时,可采用该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采用此方法。专业判断法: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3)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p28\uf06e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服务期满阶段\uf06e预测环境影响时段–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生产运行阶段的预测: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服务期满阶段的预测32(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p29\uf06e范围:范围大小、形状取决于工作等级、工程特点和环境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uf06e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1各种环境质量参数变化的预测;–2环境影响的结果预测;–3多方案情况下环境影响比较预测;–4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实施效果预测;–5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变化预测和敏感生态问题预测。(5)(加)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p30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uf06e应用原则: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影响的特征,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uf06e347.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的编写35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1/2p31原则:报告书的结论就是全部评价工作结论,编写时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出建设项实施过程各阶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的环境的关系。明确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规定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得出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uf06e要求:应该文字简洁、准确,同时最好分条叙述,以便阅读。\uf06e36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2/2p32内容:\uf06e(1)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uf06e(2)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uf06e(3)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uf06e(4)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uf06e(5)对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uf06e37(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uf06e(2)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uf06e38(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2p33\uf06e《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规定: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二、三级。\uf06e具体作法是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根据其最大等标排放量Pi大小来确定QiPi\uf03d\uf0b4109Coi39(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2p34\uf06e划分工作等级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排放量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措施前的排放量按非正常工况处理,相应做事故排放情况下的空气质量预测。(2)某些无1h平均浓度限值的污染物,按日均限值计算。(3)评价工作等级可根据项目性质、投资总额和产值、地形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分布情况、当地大气污染程度,作适当调整,但上下不超过一级。(4)某些危害严重而又没有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0(2)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p35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另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边界外的有关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区域内是不是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uf06e16-20、10-14、4-6km\uf06e一般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距形划分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为主轴。\uf06e412.大气环境状况调查(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3)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4)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p35\uf06e固定污染源: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和评价区内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关于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线源、体源;\uf06e一、二级评价项目,评价拟建项目污染源及评价区内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uf06e移动污染源:(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p36一级:1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3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4危害严重污染物非正常排放量统计;5点源、面源统计;6点源、面源的参数调查;7不同类型面源的调查8颗粒物密度及粒径分布统计9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调查与统计。(3)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p37监测项目:筛选出的污染因子\uf06e监测布点原则:\uf06e–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原则;–布点数目:一级评价项目>10,二级>6,三级1~3(区内无例行监测点)或10。\uf06e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不少于二期(夏、冬季),每期至少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d有效数据;–二级项目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作二期;全期至少监测5d;–三级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d,必要时作一期监测。(4)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p37分析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uf06e1h平均浓度最高值\uf06e1h平均浓度值\uf06e日均浓度波动范围\uf06e日均值超标率\uf06e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uf06e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uf06e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uf06e463.污染气象调查分析(1)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uf06e(2)掌握(了解)对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uf06e(3)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uf06e(4)熟悉(了解)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uf06e47(1)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p38根据气象台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uf06e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里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uf06e如果气象台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进行气象现场观测。\uf06e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的资料。\uf06e48(2)掌握(了解)对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p38\uf06e一级项目,至少最近三年的气象资料;\uf06e二、三级项目,至少最近一年的资料。(3)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p39Pasquill稳定度分级\uf06e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uf06eA、B、C、D、E\uf06e50(4)熟悉(了解)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p41\uf06e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1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2年、季(期)风玫瑰图;3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4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图线图;5年、季(期)风向,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uf06e高空气象资料调查内容:–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年、季(期)的规定时间逆温层及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和强度,–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等51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2)(加)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1)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p41内容:–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其中一级评价项目还应包括非正常条件下及施工期间的环境质量预测内容。(2)(加)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导则7.3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建议采用正态模式进行预测;\uf06e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采用正态模式(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或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尽可能估计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uf06e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必要时,还应通过室内模拟(风洞、水槽)试验进行预测。\uf06e54(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p42\uf06e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uf06e二、三级评价项目:–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对于评价区的其他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55源,可按监测数据为背景值对浓度进行叠加处理。(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1/2p42\uf06e1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U10≥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保持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uf06e2小风和静风点源扩散模式–U10小于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保持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uf06e3颗粒物模式–排气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15μm的污染物、U10≥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保持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2/2p42\uf06e4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时,原不保积聚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uf06e\uf06e\uf06e5面源模式–多个点源的叠加,适用条件与点源模式相同。6体源扩散模式–无组织排放源7线源扩散模式\uf06e8日平均浓度计算\uf06e9长期评价浓度模式57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加)掌握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的定义;\uf06e(2)掌握(熟悉)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要求。\uf06e58(1)(加)掌握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的定义p48\uf06e评价指数:判别评价因子是否超标的一种计ci算方法。I\uf03dicoi\uf06e污染分担率: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某种污染物对某敏感区域或者关心点的浓度贡献比率。cijKij\uf03d100ci59(2)掌握(熟悉)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要求p48\uf06e对大气环境质量影质量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可行性结论。60(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611.评价等级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p61划分依据: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水质要求\uf06e划分等级:三个级别,见P62表4.1、表4.2\uf06e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uf06e污水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及清洁下水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污染物分类:持久性、非持久性、酸和碱、热污染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河流和河口分为根据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平均水深及水面面积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622.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1)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6)熟悉水质调查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1)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p64(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2)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3)河流水环境状况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流段长度。(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状况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1/2p65\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平均水平不同,调查时期也有所不同。河流、河口、湖泊、水库:丰水平期、平水期、枯水期海湾:大潮期和小潮期。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2/2p6566(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1/2p66河流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横断面、纵断面、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冰、解冻等现象;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uf06e感潮河口:根据评价等级和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uf06e67(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2/2p66湖泊、水库:根据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成及稳定时间)等。\uf06e海湾: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的特点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周期限等。\uf06e68(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p67\uf06e\uf06e原则:–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内容:–a.点源的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b.排污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c.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d.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进出、水的水质状况等。(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p67\uf06e原则:–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uf06e内容:–a.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废水共同排放;–c.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6)熟悉水质调查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p68水质调查原则:水质调查尽可能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数据不足时应实测。\uf06e水质参数选择的原则:水质参数包括常规与特征参数两大类。\uf06e71(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1/4p68\uf06e河流水质–取样断面:\uf0a7\uf0a7\uf0a7\uf0a7\uf0a7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化、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取样点\uf0a7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1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10.5m处,各取样一个;\uf0a7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10.5m处取一个样;\uf0a7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1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10.3m\uf0a7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1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10.3m.。(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2/4p70\uf06e河口–取样断面:\uf0a7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上游同河流。\uf06e取样点:同河流部分相同。(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3/4p70\uf06e源泊、水库–取样断面:\uf0a7布设的取样位置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且能切实映源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待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取样点\uf0a7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10.5m处,但此点距底不应小于10.5m。–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要找到斜温层。在水面下10.5m和斜温层以下,距底1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uf0a7小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小于是10m时,水面下10.5m,并距底不小于10.5m处设一取样点;–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1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10.5m处各设一取样点。(7)掌握(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4/4p70海湾:\uf06e取样断面:\uf06e–在海湾中布设取样位置时,应尽量覆盖影响评价级别的整个调查范围,并且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uf06e取样点–一般情况,在水深小于等于10m时,只在海面下10.5m处取一个水样,此点与海底的距离不小于10.5m;–在水深大于10m时,在海在下10.5处和水深10m,并距海底不小于10.5m处分别设取样点。753.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2)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4)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5)(加)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别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熟悉模式的适用条件;(7)(加)熟悉其他水域(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p71时段划分为:建设、运行和服务期满三个时期;\uf06e大型建设项目应根据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建设过程阶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水土流失和堆积物的流失。\uf06e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和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uf06e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各个时段。\uf06e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uf06e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时,还应预测此时段的环境影响。\uf06e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评价等级为二级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uf06e77(2)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p72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境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滿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uf06e预测的水质参数应能说明问题。\uf06e不同时期的预测水质参数可以不同。\uf06eISE\uf03dcpQp(cs\uf02dch)Qh78(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¼p72\uf06e河流简化–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它情报况均可简化为矩形河流。–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2/4p73\uf06e河口简化–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河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等于10.05m/s的断面作为其与河流的界限。–除个别要求很高(如评价等级为一级)的情况外,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和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其环境影响。–河口断面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河口外滨泫段可视为海湾。(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3/4p73\uf06e湖泊、水库简化–可以将湖泊、水库简化为大湖、小湖、分层湖(库)等三种情况进行。–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天)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3)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4/4p74\uf06e海湾简化–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海流(主要指风海流)作用较强时,可以考虑海流对水质的影响。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当评价等级为三级时可以只考虑周期的平均情况。–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规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4)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p75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者三维模式;在水质均匀混合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和一维模式。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者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可以选用稳态。3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模式。4稳态数值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浅水湖泊、水库形成的同盟定水域内的连续恒定排放。5动态数值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排放。6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型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5)(加)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别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p28)物理模型:有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型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可选用。\uf06e类别调查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工作时间短,数据不充足时,可选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uf06e专业判断法:定型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无法给出定量评价或者评价时间短无法采取上述方法,可采用该方法。\uf06e84(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1/4p75\uf06e1河流完全混合模型与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河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c\uf03d(cpQp\uf02bchQh)/(Qp\uf02bQh)(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2/4p76\uf06e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河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xc\uf03dc0exp[\uf02d(K1\uf02bK3)]86400u\uf06e废水连续稳定排放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P76式4.4~4.5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非持久性污染物则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86(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3/4p77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uf06e5S-P模型及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物、需要预测河流的DO状态、河流恒定流动、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uf06e6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充分混合段(一维或零维模式)、混合过程段(主要采用二维模式)和上游河段。\uf06e87(6)(加)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4/4p78常用河口水质模式\uf06e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uf0b6c\uf0b6c1\uf0b6\uf0e6\uf0b6c\uf0f6\uf02bu\uf03d\uf0e7FM1\uf0f7\uf02dK1c\uf02bSp\uf0b6t\uf0b6xF\uf0b6x\uf0e8\uf0b6x\uf0f8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需要预测任意时刻的水质\uf076均匀河口模式与适用条件:P7988(7)(加)熟悉其他水域(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½p80\uf06e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W0\uf02bcpQp\uf0e6W0\uf02bcpQp\uf0f6\uf0f7c\uf03d\uf02b\uf0e7ch\uf02dexp(\uf02dKht)\uf0e7\uf0f7VKhVKh\uf0f8\uf0e8c\uf03dW0\uf02bcpQpVKh小湖(水库)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需预测随时间变化的浓度及长期平均浓度89(7)(加)熟悉其他水域(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2/2p80\uf06e湖泊推流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uf0e6K1\uf046Hr\uf0f6\uf0f7\uf02bchcr\uf03dcpexp\uf0e7\uf02d\uf0e7172800\uf0f7Qp\uf0e8\uf0f82大湖、无风条件非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904.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uf06e(2)(加)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质量要求;\uf06e(3)掌握(熟悉)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种类及其适用范围。\uf06e91(1)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p83原则上可以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或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uf06e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相同。确定其评价范围的原则与环境调查相同。参见p64\uf06e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空间方面,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水质方面,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为重点。\uf06e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应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相同。\uf06e92(2)(加)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要求p831水域功能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通过水域功能调查来确定。2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3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3)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种类及其适用范围p83-84一般常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项水质因子的评价。\uf06eDO与pH两项指标的特殊性\uf06e需要牢固掌握公式及判断。\uf06e94(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则——声环境951.一般规定\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加)了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2)掌握(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3)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4)(加)掌握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5)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1)(加了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9497(2)掌握(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p95\uf06e\uf06e\uf06e一级二级三级98(3)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1/2p95\uf06e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环境噪声现状应实测–噪声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几个阶段的情况(如建设期、投产后的近期、中期、远期)应分别给出其噪声级。–项目可能引起的非项目本身的环境噪声增高(如城市通往机场的道路噪声可能因机场的建设而增高)也应给予分析。–对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建设方案等对策所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应进行定量分析。–必须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给出最终降噪效果。(3)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2/2p95\uf06e二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环境噪声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噪声预测要给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描述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预测,并适当分析其它阶段的噪声级。–必须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uf06e三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噪声现状调查可着重调查清楚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其声级数据可参照已有资料。–预测以现有资料为主,对项目建成后噪声级分布作出分析并给出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要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予出效果分析。(4)(加)掌握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p97噪声源评价量可用声压级或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声功率级、A计权声功率级。\uf06e对于稳态噪声(如常见的工业噪声),一般以A声级为评价量;\uf06e对于声级起伏较大(非稳态噪声)或间歇性噪声(如公路噪声、铁路噪声、港口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等效连续A声级(Leq,dB)为评价量;\uf06e对于机场飞机噪声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dB)为评价量。\uf06e101(5)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p96\uf06e\uf06e\uf06e\uf06e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建设项目评价类别确定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该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声源性质的情况,线状声源两侧200m内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对于建设项目是机场的情况,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1022.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测量(1)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2)(加)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3)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设原则;(4)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测量量和测量时段;(5)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1)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p97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uf06e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及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uf06e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uf06e104(2)(加)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p97(1)收集资料法,\uf06e(2)现场调查\uf06e(3)现场测量法。\uf06e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相应的要求确定是采用收集资料法还是现场调查和测量法,或是两种方法相结合。\uf06e105(3)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设原则p981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现有噪声源对敏感区有影响的那些点上。2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应布置在声源周围,靠近声源处测量点密度应高于距声源较远处的测点密度。3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状声源性质的情况,应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噪声测量断面,在各个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置一组测量点(如15m、30m、60m、120m、240m)。4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且声级较低(<50dBA),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4)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测量量和测量时段p98\uf06e测量量:–为等效连续A声级;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测量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线性声级或声功率级、A声功率级等。对较为特殊的噪声源(如排气筒)应同时测量声级的频率特性和A声级。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及脉冲周期。\uf06e测量时段:––应在声源正常运转或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5)掌握(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p98\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区的分布、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情况等;声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测量方法;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时空分布特性、主要噪声源分析等;受影响的人口分布;评价范围内声环境现状;–各功能区噪声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边界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1083.噪声预测\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加)掌握噪声预测的基础资料要求;(2)熟悉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原则;(3)(加)了解噪声源噪声级数据获得的途径及要求;(4)(加)熟悉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5)熟悉(了解)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1)(加)掌握噪声预测的基础资料要求p99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和建筑布局、室外声波传播条件、气象参数及有关资料等。1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是指声源种类(包括设备型号)与数量、各声源的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声源的空间位置、声源的作用时间段。2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种参量:包括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预测范围内声波传播的遮挡物(如建筑物、围墙等,若声源位室内还包括门或窗)的位置(坐标)及长、宽、高数据;树林、灌木等分布情况、地面覆盖情况(如草地等);风向、风速等。(2)熟悉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原则p99预测范围:一般同评价范围,可适当扩大\uf06e预测点布设原则:\uf06e–所有的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都应作为预测点。–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可以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网格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呈线状声源特征的情况,平行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格间距可大些(如100~300m),垂直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格间距应小些(如20~60m);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呈点声源特征的情况,网格的大小一般在20×20m~100m×100m范围。–评价范围内需要特别考虑的预测点。(3)(加)了解噪声源噪声级数据获得的途径及要求\uf06e途径:(1)类比测量法;–(2)引用已有的数据。\uf06e要求:–应首先考虑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一级,必须采用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二级、三级,可引用已有的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引用类似的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经过专家鉴定并且是按有关标准测量行到的数据。–报告书应当指明被引用数据的来源。(4)(加)熟悉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p100(导则与教材不一样)声源类型:点、线及面声源\uf06e点声源—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或是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比声源本身尺寸大得多时,声源可做点声源处理,等效点声源位置在声源本身的中心。\uf06e线声源—当许多点声源连续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时,可认为该声源是线状声源。\uf06e面声源—当声源体积较大,声源声级较强时,在声源附件的一定距离内会出现距离变化而声级基本不变或变化微小,可以认为该环境处于面声源影响范围。\uf06e113(5)熟悉(了解)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几何发散、\uf06e地面效应、\uf06e声屏障(遮挡物)、\uf06e大气作用:空气吸收和气象条件、\uf06e绿化林带。\uf06e1144.声环境影响评价(1)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2)掌握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1)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p1001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2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3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4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5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6为了使建设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评价工程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7提出针对该建设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2)掌握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p101\uf06e\uf06e\uf06e从声源上降低噪声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从受声敏感目标防护117(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181.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uf06e(2)掌握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uf06e119(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06根据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分为1,2,3三个等级。\uf06e具体作法是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按P106表6.1确定。\uf06e120(2)掌握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p107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uf06e评价的范围主要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以及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确定。\uf06e8-30、2-8、1-2km\uf06e1212.工程调查与分析(1)(加)熟悉工程资料收集的要求;\uf06e(2)(加)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uf06e(3)(加)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uf06e122(1)(加)熟悉工程资料收集的要求p108工程设计资料:包括工程规划资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与工程相关的设计规范等。\uf06e工程图件:包括公路铁路的工程布线图、工程的平面图、工程相关的规划图等。\uf06e与工程相关的资料: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等。\uf06e123(2)(加)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p109工程组成: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点)。\uf06e主要工程:主要工程的布局、规模等,尤其涉及资源和环境利用的,应逐一描述清楚;\uf06e施工规划:明确相关的详细内容;\uf06e营运方案:要一一描述清楚。\uf06e124(3)(加)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p108导则1列出所有工程活动,选择其重要者列为识别影响的作用因子;2根据影响因子,分析研究其影响对象,包括影响对象的类型、主要受影响的生态因子,受到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将其列为受影响的对象。3一一对应研究影响作用因子与受影响对象的关系,研究其可能发生的影响效应的范围、强度、性质和影响特征等。1253.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现状评价(1)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2)熟悉(了解)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3)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4)(加)熟悉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1)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1/2p10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uf06e自然环境、\uf06e社会经济与资源、\uf06e生态系统与生态景观、\uf06e环境敏感区、\uf06e绿色植被、\uf06e土壤的流失\uf06e127(1)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2/2p109\uf06e自然环境状况–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区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uf06e\uf06e\uf06e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社会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等。–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移民问题的调查,住区情况调查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uf06e\uf06e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2)熟悉(了解)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p110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3)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p110(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说明区域生态是否完整与稳定,其生态环境功能是否能满足需求或规划要求。(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4)(加)熟悉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p111图形叠置法:使用于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评价。\uf06e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uf06e1314.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uf06e(2)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uf06e132(1)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p111\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根据工程特点与影响途径、现状调查成果来确定。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要就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如果存在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则还要增加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5)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2)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p124要以投资所得到利益的固有比率形式比较所有效益和成本的当前价值和纯当前价值。环境保护投资的有效性分析要单独进行,列出环境保护投资及所占总投资比例,无法恢复的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不做经济损益分析。(1)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后者是可以观察和测定的。(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抓住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密切的一般影响因素可适当加以综合。(3)终极影响原则,只考虑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或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最终影响后果。(4)一次性估价原则,要按有关规定依经济寿命年限折现,使估价具有可比性。经济损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调查评价法等。1345.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1)熟悉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uf06e(2)(加)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uf06e(3)了解替代方案的原则要求。\uf06e135(1)熟悉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p112\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2)(加)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p118\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在强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和条例的前提下,制定并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1生态影响管理人员编制;2对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管理;3制定生态补偿措施;4制定适当的管理目标和指标;5制定可行的管理方案;6生态环境监理;7生态监测。(3)了解替代方案的原则要求p1221级以上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uf06e要对关键的单项问题进行替代方案比较、并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uf06e这些替代方案应该是环境保护决定的最佳选择。\uf06e1386.典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124熟悉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水利、交通)\uf06e从以下5方面来评价。\uf06e–评价范畴–评价范围–评价重点–防护与恢复措施–成果139(六)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401.总则(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uf06e(2)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uf06e(3)(加)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uf06e141(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p131\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工业园区成片土地开发142(2)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p1321识别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uf06e2分析确定开发区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uf06e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环境保护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即环保方案论证。\uf06e4各种拟议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建议和对策。\uf06e143(3)(加)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p134144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1)(加)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uf06e(2)(加)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uf06e(3)(加)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uf06e(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uf06e145(1)(加)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p134a)开发区规划简介;\uf06e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uf06e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uf06e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uf06e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uf06e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uf06e146(2)(加)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p135要求1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uf06e2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uf06e3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uf06e4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uf06e4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uf06e影响识别方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uf06e\uf06e147(3)(加)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p138\uf06e1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uf06e2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p139\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uf06e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4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7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8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9公众参与10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1493.环境影响报告书标准要求(1)了解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对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的要求;\uf06e(2)了解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概要。\uf06e(3)熟悉(了解)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uf06e(4)熟悉(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uf06e(5)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uf06e(6)熟悉(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主要内容;\uf06e(7)熟悉(了解)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uf06e(8)熟悉(了解)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uf06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